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余豐慧: 怎看超發貨幣43萬億引發通脹爭議

[複製鏈接]

330

主題

805

帖子

43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tcher 發表於 2010-12-8 00: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余豐慧: 怎看超發貨幣43萬億引發通脹爭議
(2010-11-29 10:42:22)

    針對目前熱議的央行超發貨幣引發通脹的說法,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指出,「以M2減去GDP,截至今年9月底,中國超發貨幣接近43萬億元。」這種說法沒有理論、現實依據。
   就在10幾天前,一則中國超發貨幣43萬億引發通脹最終可能導致惡性通脹的說法在網上不脛而走。具體說法是:根據央行數據顯示,今年9月末,廣義貨幣餘額已經達到了69.64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前三季度GDP達26.866萬億元計算,超發貨幣將近42.774萬億元。問題的關鍵在於M2與GDP總量是否可以或者說這樣相減而進行簡單比較。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公開予以否認,認為這種說法「沒有理論、現實依據」。具體什麼是理論、現實依據,就不得而知了。
   筆者認為,如果簡單就M2和GDP進行比較,確實看不出問題,無論什麼樣的專家反對、否定,觀察者都處於懵懂狀態。假如用一些參照物進行比較,或者以一個標桿進行對比,也許能夠發現一些問題,比如:拿美國進行對比一下如何?同期,美國的GDP是14萬億美元,M2貨幣是8.7萬億美元。中國的GDP轉換成美元是4.3萬億,而M2貨幣轉換成美元達10萬億多。美國的GDP比中國大三倍多,可中國用於支撐不到美國1/3的GDP卻用了比美國還多的貨幣。這說明什麼呢?這是否說明中國的貨幣政策太過寬鬆了,或者說明美國的貨幣政策可能太緊了。反正二者必有其一。進一步比較也許更能說明問題,目前我國的M2是GDP的1.8倍,而美國只有0.6倍,日本、韓國不過是1倍左右。在世界上像中國的M2是GDP1.8倍的國家還不多見。這又說明什麼呢?說明無論貨幣發行量與GDP比較是否有理論和現實依據,但從國際慣例看,中國貨幣確實發多了,而不是一般的多。無論超發的數量是多少,「多」是肯定的了。貨幣多發就是通脹的根源之一。也就是說,無論超發的具體數量是否準確,超發貨幣是通脹的總根源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另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是,中國超發人民幣與美國超發美元對各自國家經濟金融特別是百姓民生造成的影響是大為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人民幣紙幣如果超發,必然造成國內通脹,人民幣超發引發的紙幣貶值的最終買單者是國內百姓,百姓財富無形中被貨幣這隻老虎吞噬。同時,貨幣超發造成人民幣貶值,使得出口增加,會影響到國內商品供給。超發貨幣在追逐少的商品,而少的商品由於出口越來越少,最終使得國內通脹加劇。同時,必須看到,中國現在的人民幣升值只是對美元而言。一邊人民幣對外升值,另一邊人民幣對內貶值,國內發生通脹。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狀況,對中國國內大多數百姓無益。
    而美國大量印鈔卻是另一番景象。美國大量印鈔,一方面造成美元對外大幅貶值,促進了美國出口,賴掉了美元在世界的巨額債務。另一方面美國國內美元卻升值,美元購買力越來越強,百姓得到了實惠。9月份美國國內核心通脹率比去年同期只上升0.8%,維持在60年來的最低水平。美國國內居民沒有通脹之憂,每個周末進入商場購買一大車生活日用品也花不了多少美元。多少年來的低物價使得居民生活負擔很輕,幸福指數很高。這也是美國大肆印美元在美國國內反對聲音特別是民眾反對聲音並不多的原因。同時,低通脹率也使得美國旨在刺激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有了更大操作空間。
    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美元對外貶值對內升值引發的截然相反的結果,很值得我們思考,也需要央行拿出智慧予以應對,使得中國的貨幣政策操作更加合理科學,更加能夠照顧百姓、惠及民生。當然,歸根結底是,無論困難多大、疼痛強度多高都要堅定不移實施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都要堅定不移進行經濟轉型。

新聞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11/16/c_12778078.htm

330

主題

805

帖子

43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34
沙發
 樓主| watcher 發表於 2010-12-8 00:5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atcher 於 2010-12-8 00:57 編輯

回復 watcher 1樓 的帖子

央行官員稱超發貨幣43萬億引發通脹說法無依據
2010年11月16日 06:55:50  來源: 新京報


  針對目前熱議的央行超發貨幣引發通脹的說法,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指出,「以M2減去GDP,截至今年9月底,中國超發貨幣接近43萬億元。」這種說法沒有理論、現實依據。他建議,下一階段我國應儘快回歸穩健的貨幣政策。

  央行旗下的《金融時報》昨天發布張健華接受採訪的全文。張健華表示,貨幣是個存量概念,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個流量概念,兩者不能直接相減,更不能用一個時點上的存量數去減今年前三個季度的流量數。

  但按照學術界普遍採用的M2/GDP的計算方法,中國貨幣供應依然偏高。對此,張健華表示,2009年M2/GDP大幅上升是一個特殊現象,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不利影響情況下實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結果,並不能因此得出我國的M2/GDP還會進一步攀升的結論。

  他認為,基礎貨幣不斷增長與貨幣乘數的擴大,共同造成了我國貨幣的高增長。國際收支「雙順差」形成后,通過外匯占款形式被動投放的基礎貨幣源源不斷地增加。從2002年末到2010年9月末,由於外匯占款的激增導致基礎貨幣擴大了2.6倍。此外,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央行降低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加上信貸高投放導致商業銀行超儲率和現金比率下降,因此貨幣乘數又明顯上升。

  張健華也認為,下一階段,我國應儘快回歸穩健的貨幣政策,央行也會繼續引導貨幣條件逐步回歸常態。(記者 蘇曼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7: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