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平帝時期的戶口調查,留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戶口統計資料
從光武帝開始,東漢對戶口調查就形成了嚴格的制度
專家認為,隋煬帝時期進行的戶口統計,比較接近實際數字
從2010年11月1日零時開始,新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式拉開帷幕。人口普查是現代各國政府獲取人口資料、掌握國情國力的一種最基本的調查方法。早在遙遠的古代,中國就已經開始了人口普查。那麼,中國最早的人口普查究竟從何時開始,在技術條件落後的過去,人們又是如何進行大範圍的人口普查並會遇到哪些問題呢?本版主筆 快報記者 戎丹妍
大禹
傳說中最早的人口普查
人口數字具體到個位令人生疑
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的徐銘東老師說,西晉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一書中曾講到,從原始社會末期大禹治水以後,就有統計人口的數據,為13503923。但專家認為,這個數據肯定不能作為準確數據,因為並沒有文獻流傳下來,且這個數據具體到個位數,更難使人相信了。
徐銘東說,在中國古代,智慧的先民們就意識到人口普查的重要性,比如春秋時期的管仲就曾經提出實行四民分業定居及書社制(按社登記戶口),強調城鄉人口、軍民人口的適當比例,認為「其野不足以養其民」,比例失調,則「國貧民飢」。而戰國時期的韓非子也指出,如果人口與資源失衡會帶來很嚴重的問題,他說,過去男人不耕田、女人不織布,還是有豐富的草木果實和野獸的皮衣可以穿,因為人少資源多,而如今一個人有5個兒子不算多,但如果每個兒子又有5個兒子,如此往複,人口越來越多,而資源還是那些,那分到的就變少。
正因如此,所以了解人口數量以實施相應措施顯得相當重要。那麼,中國有文獻記載,最早實施的人口普查開始於何時呢?
西漢
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人口普查
為「避稅」誇大官奴婢數量
《漢書·蕭何傳》中記載,在反秦戰爭時,劉邦的軍隊進入秦都咸陽,蕭何就先把秦朝丞相御史收藏的圖書收繳上來了,所以劉邦知道此時的人口已由原3000萬降到1300萬左右。可見秦朝時期是做過戶口統計的,但是後來這些戶口資料全部散佚。所以現在我們知道的最早的人口調查數據是在西漢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戶口數,這是中國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第一個比較完整的戶口統計。
不過這些戶口統計數據還是存在誤差,主要是誇大了官奴婢的數量。徐銘東分析,這是當時的社會制度造成的,西漢時期,很多奴僕被編入官府的戶籍,沒有徭役,但要對官員加倍徵收人頭稅。但是有一種是不收稅的,就是官奴婢。元帝時朝廷各官府奴婢就有十餘萬,很多貴族官僚也是奴婢成群,他們將其他人員也算作官奴婢不上報。
東漢
最為細緻的古代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與選美同時並進
西漢末年,戰亂和天災使人口從6000萬降至2100萬。這2100萬的數字是經過東漢對戶口調查得來的。
東漢對戶口調查,有一套嚴格的制度。東漢時的戶口調查稱為「案比」,即案驗、比較。常常在每年8月舉行,同時,宮廷還會派人來「算人」,就是朝廷派人挑選少女入宮,凡是良家少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如果姿色端麗的就可以入宮選妃子。
東漢每年的戶口調查規模也是非常之大,從縣到鄉,上至80歲老人,下到6歲以下孩童,都要一一進行調查。東漢戶口調查的內容也很細,連身高、相貌都要調查,這些從現在一些考古實物中也可得到證明,在一片漢代的《居延新簡》上就寫有:「戍卒南陽武當縣龍里張賀年卅長七尺二寸黑色」。這裡面包括的信息有郡、縣、里、姓名、年齡、身高、膚色。這個叫張賀的人出生在南陽郡武當縣龍里,30歲,身高七尺二寸,膚色黑。
因為東漢重視人口管理,所以人口數量比之前增長不少。據《晉書·地理志》記載,桓帝永壽三年有口56486856,是史籍記載的東漢最高人口記錄。
隋朝
古代比較近於
實際的人口普查
挨家挨戶當面看相貌
東漢末期群雄割據混戰。公元3世紀初,中國進入三國鼎立時期,,三國戰亂又使人口下降至1660萬。西晉統一全國後人口恢復到4000萬左右。但西晉後期的八王之亂使人口降至1200萬。
隋朝建立后,對戶口管理很嚴格,多次進行全國規模的戶口大檢查,並且實行「貌閱」,就是對每戶的家庭成員都要當面驗視,看性別、年齡是否符合,防止有成丁年齡人口脫漏。並發動檢舉,凡是戶口不實的,不僅戶主要受罰,鄉長里正也要發配服苦役。所以史學家一般都認為隋朝戶口統計比較近於實際。據隋朝大業五年清查,當時的戶總數是8907546戶,人口總數是46019956人。不過經考證,這只是中原地區人口,江南和邊遠地區還有大量人口沒有統計進來。

唐玄宗統治後期,戶口管理十分混亂

王安石主張統計人口,不把女性統計在內

明朝朱元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戶貼制度

清乾隆之後,中國人口的數字開始快速增加,到了清末,人口接近4億
後期的戶口管理尤為混亂
不登門不核實按上年人數主觀增減
唐朝中期,因為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口急劇增長,最初的戶口管理也很嚴格,但從高宗開始,管理逐漸鬆弛,由於地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日益加重,戶口逃亡現象越來越嚴重,到玄宗開元年間後期,戶口管理十分混亂,長期不做調查統計,「死不除名,生不入籍」,每年只是按照上年的戶籍,稍事增減,然後就上報了。並且出現這樣一種怪現象,在《舊唐書·玄宗紀》里記載了兩個數據,天寶十四年比天寶十三年,戶數突然降了740815戶,但人口卻增加了38821口,這都是戶口管理混亂造成的結果。
宋朝
最具有性別歧視特質的人口普查
女性不算人口數
宋朝初建,人口已由唐時的5300萬銳減為1628萬。
宋朝政府對戶口統計又設立了一些新的制度,比如丁籍制度。丁籍專指用於徵役催稅的簿籍,又稱丁簿。在宋代的戶口調查統計系統中,以丁籍使用時間最長,也最為重要。但是,徐銘東說,所謂的丁籍制度和現代人口普查是不一樣的,丁籍制度只調查每戶家中的壯丁,「男夫二十為丁,六十為老,女口不須通勘」。就是說這個調查只統計壯年男子,對老人、小孩和女子都是不統計的。
除了丁籍制度,宋朝還有保甲簿統計,這是王安石提出的主張,但不管是丁籍還是保甲簿,都只統計男性人口而不包括女性。所以這時的每戶平均人口都很少。但專家估計宋鼎盛時期的人口達到1.1億。
明朝
古代內容最為寬泛的人口普查
人口、家產、牲畜通通查
經過元末戰亂,明初的人口甚至沒有明確數字。1370年,朱元璋為了整頓元末的混亂局面,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戶貼制度。由政府發給每戶戶貼,要求各戶詳細填寫人丁的數目、姓名、年齡、與戶主的關係以及該戶所有的產業。登記完成後調派軍隊協助地方政府去核實,對隱瞞或做假的,進行嚴懲。戶貼登記完成後由戶部負責管理,各地每年上報戶口增減情況,以便及時更正。
這時候的戶貼制度登記可沒了性別歧視,男性女性都包括,比如有個洪武四年(1371年)的戶貼,上面就包括:成丁二口、不成丁一口、婦女二口等。並且還有他們的年齡。
但到了洪武十四年(1381年),該制度被黃冊制度取代。黃冊把戶口、田產和賦稅三者合一,是明代主要的戶口冊籍,並且十年就重新登記一次,上面登記的有丁口、田地、房屋、牲畜、賦役等,以及十年間的變化情況都詳細寫了進來。
清朝
古代最為實際的人口普查
「攤丁入畝」致人數突破億口大關
明末戰亂使得人口數量下降很快,只有四千二百多萬。
清朝的戶口制度發展為每三年編審一次。但是,清代的人丁編審又出現了變化,直接為了收稅而將人劃分等級進行登記。清初的所謂「丁」,已經不是單純意義上的16~60歲的男丁,而是承納丁銀(賦役)的人丁定額,不是實際的人數,是丁銀的代名詞。他們把貧富不均的人分幾等,不同等級的人收的丁銀都不同。在賦稅記載中會出現「半丁」以及分、厘、毫等數,所以這時候所記載的人丁數已經不是實際人數,只是統治者為了收多少稅而設計的。
徐銘東說,這其實是清朝攤丁入畝制度的一部分,攤丁入畝就是不收人頭稅了,根據田產來收稅,因此帶來一個後果,就是導致清朝人口激增。因為之前生一個孩子就多收一份稅,現在沒有人頭稅了,農民敢多生孩子了,而且多個人多幹活,可以多點收穫。於是從乾隆開始,中國人口數字首次突破了1億,接著突破2億、3億,到清朝末年已經超過4億。
民國
出現了現代意義的人口普查
「四萬萬同胞」之說由此開始
徐銘東說,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人口調查是在民國時期,當時人口統計成員主要是警察,而警察不是挨家挨戶地上門調查,是要各地方人口自己到指定地點進行登記。此間,曾調查出中國人口達到四億七千多萬,這樣的統計當然是不太精確的。但「四萬萬同胞」之說因此開始。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在1953年,新中國開始了第一次規模巨大的全國範圍的普查,這是中國第一次有了現代意義上的人口普查,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