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海歸掀起當官熱 適應體制打造為官新概念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10-11-15 17: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上海僑報    2010-11-11

  從第一代「留美幼童」到今天的「海歸」群體,一批批海外學子承載著中華民族革新自我、浴火重生的夢想,和中國現代化進程同榮辱,共成敗。

  百年滄桑逝去,「海歸」們的夢想,也一直沿續至今。從最初 報效祖國的願望,到有了科教報國、實業報國的舞台,現在,他們又有了在政壇上一展身手的機會,「海歸當官」的天地將越來越寬闊。

  近日,安徽省面向全省公推公選27名副廳級幹部,並將報名者的範圍擴展到皖籍海外留學歸國人員,這意味著海歸亦可競爭副廳級領導職位。

  無獨有偶,5年前,79位留學美國、日本、烏克蘭等國的海歸博士與安徽省滁州市簽約,分別擔任了該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商務局副局長等要職。

  近年來,隨著有著國外教育和工作背景的人士接連「亮相」政府要職,讓曾經一度熱議的「海歸從政」話題再度升溫。他們的到來,會給中國政壇帶來怎樣的新鮮血液呢?

  「這是安徽省委直接組織的第16次公推公選副廳級領導幹部,卻是第一次公推公選包括皖籍海歸、私企等非公有制經濟體制內的人才,而且是第一次將級別擴展到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安徽省公選辦宣傳組負責人強調。

  據悉,中共安徽省委組織部為優化人事結構,制定了競爭性選拔幹部制度的硬指標,規定通過競爭選拔方式產生的廳局級以下委任制黨政領導幹部,到2012年不少於1/5,2015年不少於1/3,並將範圍擴展到海外留學歸國人員、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管理人員。

  10月22日至26日,安徽省公選辦統一組織報名,市廳級單位具體受理。27個職位中,最受關注的是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這兩個職位。筆試和面試時間分別安排在11月上旬和中旬。

  公選辦負責人強調,本次公推公選特意向海外留學歸國人員、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管理人員、新社會組織管理人員敞開大門。他們將和省內機關公務員、國有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公平競爭,共同角逐這27個職位。「無論是以前在政府機關就職的公務員,還是非公有制經濟體制內的人才,或是海外留學歸國人員,都要綜合考察他們的素質,不會按比例調配,也不會給誰優先權。」

  安徽省的此舉只是海歸從政的一個剪影而已;事實上,在北京、上海、重慶、廣州等地,「海歸」從政已漸成趨勢。

  近年,在改革開放30年來走出國門的139萬留學大軍中,陸續有39萬人回到國內。他們被統稱為「海歸」,其中的精英漸漸在國內各個行業里嶄露頭角。來自教育部官方的說法是:77.7%的部屬高校校長、84%的中國科學院院士、75%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和62%的博士生導師都有留學經歷。

  然而,在國內還沒有人統計過有多少「海歸」進入到政府機構,成為國家某一部門掌管和制定政策的掌門人,或者是統領一方的「父母官」。這是因為這方面人才的數量屈指可數,只用「少量」、「個別」這樣的詞就把這類人全概括了。

  儘管如此,在留學生回國掀起的一次次高潮中,已有相當一批留學生歸國從政,活躍在各級政府及所屬部門、機構的領導崗位上。當他們中一些人的職務升遷達到「省部級」以上高位時,便被政治評論家冠以「中國政壇近年出現的一個動向和趨勢」之名,隨即引起各方關注。

  說到「海歸」從政現象,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王輝耀說:「一些有志於要在國家政治決策和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海歸』,開始步入政壇,他們以跨文化的視角,低調、務實地打造當代中國政壇為官新概念。」印證這一點的,是2007年的上半年先後走馬上任國家科技部、衛生部的萬鋼和陳竺。

  萬鋼和陳竺只是中國海歸「王者」的一個縮影。事實上,據不完全統計,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副省部級以上幹部有幾十人之多,但相對於全國千名以上的副省部級幹部而言,比例並不算高,只相當於百分之幾。而在龐大的地市級官員群體中,「海歸」的人數就更少了,並沒有形成從政「海歸」人才向上流動的梯隊。

  「不論是同日韓等東亞近鄰國家或中國歷史比較,當前『海歸』官員還是少數。」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王輝耀說。

  資料顯示,海外留學生歸國后從參與的領域來看,經濟界、教育界和科研院所的「海歸」人士有的高達85%以上,相比之下,從政的「海歸」在官員中的比例顯然無法同日而語。

  在王輝耀的眼裡,當前的幹部選拔制度仍有改進的餘地:「體制內」和「體制外」隔著一堵無形的高牆,擋住了許多「體制外」的「海歸」進入政壇的大門。

  王輝耀設想,如果政府能夠將中高級幹部選拔任用的大門向社會開放,將優秀的海外精英充實到各個政府部門,「政府的行政職能轉換絕對可以上一個台階」。

  「改革開放這些年來,許多省市反覆強調要和國際接軌,如果能讓一些學有所成的海外留學人員直接進入市長、省長的助理班子,他們的國際視野和知識能力就可以充分發揮作用。」歐美同學會副秘書長陳泉說。

  在一些政治觀察人士眼裡,隨著政府幹部選拔、任用體制改革進程的加快,「海歸」官員的狀態將逐步得到改變。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海歸」官員有望形成梯隊效應。

  「這一代海外留學潮來勢之猛、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對中國的影響將是空前的,再過若干年,歷史會證明這一點。」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王長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海歸」官員也將對中國的政治生態帶來積極變化。有政治學者認為,「海歸」群體成批在國家機關擔任司局級幹部,今後在政府部門擔任要職的「海歸」將會更多,中國的政治生態也將朝著更加開放、寬容和透明的方向演進。

  王長江認為,留學人員和體制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相互影響,相互改變。「海歸」們既需帶來規則意識,又要學會努力適應體制。

  而對於「海歸」的歷史作用,他認為應該放在過程中看待。他說,這些人畢竟是知識分子,看問題相對理想化一些,如和中國的現實情況結合得不好,就容易出問題。他們所去的國家可能比較發達,如果只把他們學到的東西不顧中國國情照搬過來,反倒會出問題。

  萬鋼是中國近60年來第一位由跨國公司經理走上中央部委領導崗位的「海歸」人士。1949年以後,因為種種原因,「海歸」商界人士在中國國家行政系統鮮有立足之地。

  而這在國際上十分常見,如美國高盛前高管保爾森直接從商界出任美國財務部長,賴斯從一個大學的教務長直接當上美國國務卿。

  以往能在中國政壇嶄露頭角的多是體制內的科技人員。無論是教育部、科技部、衛生部,副部級以上的官員中,很多都是研究專家出生。

  與其他「海歸」高官不同的是,萬鋼在回國前,從1991年1月起就職德國奧迪汽車公司,從最基礎的工程師干起,歷任技術開發部工程師,生產部、總體規劃部經理,幾乎接觸了汽車企業的各個環節,是一位真正的跨國公司高級經理。從留德學生到工程師,又到教授,從同濟大學校長,到科技部部長,這一履歷在現任部級高官中很少見到。

  有著「協調能力非常強」口碑的萬鋼,上任伊始不搞「新官三把火」,第一年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個省市的學校和科研院所,甚至蔬菜大棚……他強調「沒有共識就不會有成功的變革」。

  在科技部工作人員的眼裡,萬鋼注重細節。在他的辦公室里,沒有一次性紙杯,桌子上的文件都是雙面列印,鉛筆也是用廢舊報紙製成的。在節能減排和新能源推廣方面,他身體力行地做排頭兵。

  中國高層已經意識到中國政府需要更多可以與國際社會對話的官員亮相政壇,從這個意義上講,擁有國際聲譽的陳竺與萬鋼顯然是最合適的人選,並且也符合中央關於在國務院組成部門正職中配備非黨人士的精神。

  從履歷來看,陳竺和萬鋼多有相似之處:知青經歷,海外留學背景,在各自專業領域的權威地位。兩人都有長期在國外生活的經歷。作為知名科學家,陳竺在血液學、分子生物學等領域都取得過突破性成果,在白血病和基因研究方面成績卓著。

  衛生部被視為中國政府的一個關鍵部門,目前它正在著手進行的醫療改革關乎13億民眾的切身利益。陳竺認為,13億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藥解決,加強預防和保護環境是根本。如何操刀醫改,便是陳竺上任後面對的第一個重大問題。

  「我面對的主要挑戰,是怎樣從科學家成為一個部長。」目前遲遲未出台的醫改方案,將成為陳竺從科學家到部長角色轉變所面臨的第一大挑戰。而在此之前,陳竺曾在不同場合就中國衛生體制改革表達過自己的觀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2: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