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母愛的光輝

[複製鏈接]

258

主題

564

帖子

727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waichengtan 發表於 2009-5-15 12: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母愛的光輝
張伯笠牧師
剛剛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河南省固始縣的竹姓青年人在加拿大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後,丟下父母移居國外,在數十年間對父母不管不問,沒有一個電話沒有一封家書。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拉扯大,含辛茹苦地拚命掙錢供孩子讀書,孩子長大了,有出息了,卻無情地拋棄了年邁父母,不盡贍養義務。

母親節到來之前讀到這樣的事情心情真的沉重。我在海外十幾年了,時間愈久,對父母的思念愈甚,每次在與他們通電話後都會獃獃地流一會淚,然後讓記憶的閘門打開,重新回到兒時的快樂。晚飯後,辛勞了一天的母親喜歡一邊澆花一邊聽我拉著手風琴唱著歌,每當我唱《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時,她都會過快來和我一起唱。這是少年時媽媽最愛聽我唱的歌:

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裏穿行,
晚風吹來一陣陣快樂的歌聲,
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
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
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五月十日這個主日為母親節,我相信,在母親節到來之際,每個人心中都惦念著自己的母親。我們教會在眾多的母親中選出了兩位模範母親,以表彰她們在教養兒女和教會兒童和青少年事工中的貢獻。在我看來,每個做了媽媽的女人都可堪稱為好母親,也許她們不是好妻子或傳統意義上的好女人。也就是說,世界上的每一位母親都非常偉大。因為母愛是最接近了上帝的愛,是神特別的恩賜。母愛的光輝可勝過一切的黑暗。


西方有一句諺語:一個成男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女人,這個女人不是他的妻子,就是他的母親。母親是什麼?對一個小嬰兒來說,母親是一個奶瓶,母親又是一張床,母親又是一個枕頭,孩子抱著她就可以安然入睡。長大一些以後,母親變成了一個垃圾筒,吃不完、不想吃的東西就給媽媽。當我們哭的時候,她陪我們哭;當我們笑的時候,她仍然為我們哭。母親的愛實在是講不盡的。

當神的兒子來到世上的時候,他可以沒有父親,但是他卻選擇了一個母親,顯明了母親的偉大。當耶穌痛苦的被懸掛在十字架時,祂仍然盡責地將祂的母親託付給祂所愛的門徒,根據聖經記載,當年「站在耶穌十字架旁邊的、有他母親、與他母親的姊妹、並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他母親說、母親、〔原文作婦人〕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裏去了。」(19:25-27)

看你的母親!在我們的心中,母親到底是什麼?我們怎麼看我們的母親?到底母親有什麼偉大之處?


一、看這位帶著使命感的母親
當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快要成就神所託付給他的使命的時候,他對他的門徒約翰說:「看你的母親。」我們看過我們的母親嗎?可能我們根本不想看,都是她在看我們。從我們出生那一刻起她就看著我們,天天看著我們,看我們吃飯,看我們長大,從前面看著我們,從旁邊看著我們,直到有一天,她只能從後面看著我們,我們走了,頭也不回。

我們的主在十字架上說:「看你的母親。」是看這一位帶著神聖使命的母親。當然耶穌說這句話的時候,是講他自己的母親瑪利亞。當神揀選她的時候,她說了這樣一句很寶貴的話:「我心遵主為大……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主的話成就。」從那個時候起,她不斷地把神的話語放在心裡,晝夜思想如何能成就神所託付於她的使命。每一個母親在懷孕的時候,本身就有一種使命感。她帶著這個胎兒,盼望他長大,在他生下來之後撫養他、帶領他,這是神所託付給她的使命。就是不認識神的母親,心中仍然有這樣的使命感。無論她經歷多少困苦艱難,為了這個使命,為了把孩子養大,就得讓生命

二、看這位受苦的母親
耶穌在十字架上看到他的母親瑪利亞,她是一個受苦的母親。從生產之苦,到養育之苦,不能用言語形容。母親所受的苦到底有多大?實在來說,母親最大的苦就是,當孩子沒有感激、不孝順的時候,母親仍然帶著破碎的心愛著他。

在一個小鄉村裏,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一位慈愛的母親,有一次到一個大城市裏去,回來之後,就變了模樣。原本,母親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多晚回來,總是會等著,給孩子做好吃的,端到孩子面前。可是,當母親變了之後,就不再管孩子了,再晚回來,媽媽也不會搭理孩子一下,甚至不做飯。女兒肚子餓了,告訴媽媽,媽媽只會冷冰冰地說:「我們都這麼大了,難道不會自己煮嗎?」

於是,孩子認為媽媽不再愛自己了,對母親充滿了不滿與怨恨,她開始自己洗衣服,自己整理房間,餓了自己煮飯吃,什麼活都自己動手幹,因為就算自己累了渴了餓了困了,媽媽都不會理會。她內心想,就當沒有這個媽媽吧。

不久之後,母親去世了,這些日子來,女兒與母親不和,甚至是冷漠與敵對,因此,母親的去世,對於她並沒有帶來什麼打擊。

再不久,父親再娶,後媽進了門以後,她感覺這位後媽還挺好,起碼還會留一些剩菜剩飯給她吃,不用自己拖著疲憊的身體再做飯,因此,與後媽之間相處還挺融洽。

孩子很發奮地努力讀書,終於,考上了大學。可是,家裏經濟狀況不好,沒有錢可以交學費,正在愁苦萬端之際,父親拿出了一個小盒子遞給她,並告訴她,這是你媽媽臨終前,讓我交給你的,她還叮囑我,只有在最困難的時候,纔可以給你。

女兒接過父親遞來的盒子,打開來,發現裡面有一迭錢,旁邊還放著一封信。展開信來,母親在信中告訴孩子:

孩子,那次媽媽到城裏去,其實是去檢查身體,當檢查之後,媽媽纔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並且到了晚期,媽媽當時幾乎快站不住了。媽媽並不是擔心自己,而是擔心你啊!媽媽想,我走了之後,我們怎麼辦呢?你還這麼小,你怎麼生活?怎麼去面對你的未來?

於是,媽媽回來後,對你很冷漠,什麼事都讓你自己幹,不管你,讓你恨媽媽,這樣,當媽媽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你就不會太難過。

孩子,雖然媽媽沒有問你,其實媽媽心裡很掛念你,每當你很晚回來的時候,媽媽雖然沒有開門出來看,但一直都在你回來。當你回來之後,肚子餓了、人累了,媽媽還讓你自己煮東西吃,是希望在媽媽不在的日子裡,你能懂得照顧好自己。以前,媽媽總是什麼事都替你做,可是,媽媽走了之後,誰來照顧你?以後的一切,都還要靠你自己。

愛,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當我們與父母頂嘴的時候,為什麼就不會發現,自己一句意氣用事的話,對父母的傷害會有多大?而當父母在教育我們的時候,我們是否能體恤到父母那顆關愛子女的心?還是以為父母看我們不順眼,總是挑我們的毛病?

曾經有人比喻過母愛,像路邊的花兒一樣,沒人理睬,沒人照顧,沒人關注,但不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只要有一點陽光雨露,它依然生長、盛開。

三、看這位堅強的母親
耶穌經歷了極恐怖和殘酷的一天,祂有許多及極大的需要,其理由是清楚明顯的。沒有人比馬利亞,耶穌的母親,更深的感受到在失去他的兒子耶穌的痛苦及無助。她對於事情的發展確實默然默默無言,驚慌害怕和混亂迷惘,白白看到自己的兒子給人逮捕,鞭打和被扣上鎖鏈。馬利亞那天和那刻的遇到的經歷、痛苦及損失是普通的母親都不可能承擔的。

約翰.傑哈德 (Johan Gerhard) 描寫馬利亞的掙扎和苦楚:她看見祂被懸掛,但是不能觸摸祂,她看到祂被釘,但不可以釋放祂。她看見祂滴血但是不能擦去它。她看見祂全身受傷,但是不能包紮祂的傷口。她聽祂喊叫「我渴了」,但是不可以給祂止渴的涼水。

母親是堅強的。母親受苦從不埋怨。看看十字架下,有多少個女人。這裡說,有耶穌的母親,他母親的姊妹,革羅罷的妻子瑪利亞和抹大拉的瑪利亞,這幾個女人成為一個堅強的隊伍,那是女性的力量。

幾年前應邀去阿根廷講道,在布宜諾賽勒斯市中心的廣場留影時和朋友談到了當時流行的電影《阿根廷,別為我哭泣》,朋友告訴我,也許是信仰天主教的原因,阿根廷的女人非常富有犧牲精神,聖母瑪利亞是她們的榜樣。除貝隆夫人外,還有一群勇敢堅強的母親令阿根廷人民尊敬。

她們原是一群弱小的婦女,她們是一群失去孩子的母親,她們的孩子被阿根廷軍政權所殺害。她們相約來到布宜諾賽勒斯市中心的廣場上「散步」。一個母親,兩個母親,三個母親;一圈,兩圈,三圈……越來越多的母親們聚集在一起。她們分享苦難,互相慰藉;她們傳遞勇氣,互相支持。剛開始,那些神氣十足的將軍對她們的存在不屑一顧,然而,正是這些弱不禁風的婦女,這些頭上戴著白色頭巾的婦女,這些眼裏含著略籅滌?k,撬動了專制制度最堅實的那塊基石,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隨著阿根廷國內各地的婦女,以及拉丁美洲其他各國的受害婦女相繼戴上白色頭巾,這群母親形塑而成的力量也成為全球範圍內非暴力運動景觀中無可磨滅的特色。

歷史學家這樣寫道:以真相取代恐懼是邁向自由的第一步,這項真理在二十世紀中最鮮明的象徵,就是阿根廷母親所戴的白色頭巾……

那天,在藍天下的布宜諾賽勒斯市中心的廣場,在美麗的沙拉布萊曼《阿根廷不要為我哭泣》的歌聲中,我流略F。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還有眾多失去兒女的苦難中的母親……不是因為她們有多麼堅強,而是因為她們不能倒下去。母親們,為了兒子,為了我,不能軟弱,甚至不能生病。祈求神給我們們剛強,因神的恩典也會托住我們們。


結論:誰是我的母親?
聖經說:「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都是我的母親、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看看我們旁邊的人,有誰需要安慰,我們去安慰他、體恤他、幫助他,那就是我們的母親。 但願主恩待我們,讓我們用真誠的心,愛上帝的心,在主的面前盡我們當盡的本分,做我們當做的事,做一個順命的兒女,叫生養我們的心中得安慰,可以在神面前蒙喜悅。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朋友們,千萬不要讓這樣的遺憾在我們的人生中上演。要知道,當我們打開家門,喊一聲媽媽,能有人答應,是多麼幸福的事。那麼,就請我們好好珍惜這份世間最難得的真情真愛,也用我們的真誠愛心去回報我們的母親吧!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8: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