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長安俱樂部,海龜精英扎堆兒的地方ZT

[複製鏈接]

71

主題

2115

帖子

797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9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566 發表於 2009-12-19 12: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紐約時報》2000年底曾有一篇長篇報道,指出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的自由化,一個新的人才迴流時代業已開始。

該報援引美國移民局、教育部、國務院等方面的資料指出,單單在2000年,由美國迴流的中國留學生及學者總數,即多達15000人。該文由此預言,這種大規模的"人才迴流"將是中國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的主要現象。

美國人的敏感很快得到了證實,最新的數字是,目前在國內工作和創業的留學歸國人員已達20多萬。與此同步,海歸迅速成了我們社會裡一個高度曝光的辭彙。<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MS Shell Dlg','sans-serif';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體">

長安俱樂部,一個主流社會裡的精英階層密集聚會的場所。

  平均每個月,一個叫歐美同學會商會的組織都會在這裡組織活動一次,參加者頗為踴躍,而且來的都是一些商界精英、頭面人物,這中間有丁健、田溯寧、吳鷹、張朝陽、張維迎等一大批海歸名流,也包括在國內外上市的幾十家企業和大量在跨國公司擔任高層管理的海歸精英。他們在一起既暢談國家大事,也交流企業信息和個人的資訊。顯然,海歸兩個字是識別這個門檻的標識。

  這個活動的組織者名叫王輝耀,歐美同學會商會會長,曾被評為首屆中華海歸十大創業人物,是新華商概念的首倡者,公認的海歸派的代言人。

  與大多數執著於創業並每天打拚著的企業家們有所不同,王輝耀現在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個社會活動家,他每天樂此不疲地忙碌於商會、僑聯等各種組織的社會活動事務中,而且還親自著書立說,在他看來,這是一個需要海歸的時代,也是一個成就海歸的時代。海歸,作為一個精英階層,將越來越走到我們社會的前台。

  人生活在不同的層面上,對別人的理解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讓我們先來簡單地描述一下這個人:

  王輝耀,歐美同學會商會會長、中國僑聯華商會副會長、北京市華商會理事長、政協北京市顧問委員,等等,還有一大堆的title;他同時還是三個公司的董事長,若干個大學的客座教授;

  他是中國改革開放后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中的一員,是中國最早出國攻讀MBA和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的中國留學生之一,也是海歸中最早一批在大型跨國公司擔任高層管理職位的;

  他是第一位中國大陸留學生出身的西方外交官,也是第一位在中外政府都工作過的中國人;

  他還是留學生中最早回國創業的一撥,是新華商概念的首倡者,又被稱為海歸派的代言人;

  近年來他平均每年出一本書,從《我在東西方的奮鬥――MBA到外交官、新華商》、詩歌散文集《林中漫步》,到《新華商之路――打造新一代中國工商精英》、《海歸時代》、《創業中國》;

  1999年,他曾經作為首位中國大陸的華人被加拿大《商務周刊》選登為封面人物;2001年,在第6屆世界華商大會上被媒體譽為新華商的代表人物2002年被評為中國首屆中華海歸十大創業人物之一;2004年,他又被《時尚》雜誌評為中國時尚先生」……

  很少有人能把自己的履歷整得如此漂亮,而他本人,和這份漂亮履歷相對應的,是一個成功男人的紳士風度與上流社會的氣質。

  人到無求品自高!採訪王輝耀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想到這句話。在他500平米的裝飾豪華的家裡,當他輕描淡寫地對你說公司的事情已經不需要操太多心人到了一定層面就想為社會多做點事的時候,你只能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MS Shell Dlg','sans-serif';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體">


  社會活動家」――王輝耀顯然挺喜歡別人給他的這個評價。錢有了,名有了,事業穩定,王輝耀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為所謂海歸派的精英階層做代言,鼓與呼,在他看來,現在是中國社會五千多年來歷史中創業機遇最好的時期,在這個時代里,海歸創業,恰逢其時!

  我們也需要自己的意見領袖

  我注意到,您主編的《創業中國》介紹了50個海歸人物,他們中很多都有很明確的事業,但是感覺您涉足的領域卻有點雜,您做的實業是什麼?

  這麼多年來,我主要的工作是集中在東西方的商務交往方面,包括跟跨國公司合作,將其資金引入中國,比如給三峽工程引進加拿大政府的投資。這方面是國際商務諮詢的工作,是作為一個橋樑,進行對外的溝通與交往,一方面幫助跨國公司走進來,另一方面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另外,我們投資創建的中國項目網也在運作。我的業務還包括基金的投資等。

  在您眾多的身份中,您認為最主要的是哪一個?或者說您對自己的明確定位是什麼?

  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更多地是在關注商務方面的工作,而進入21世紀的現在,我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學術研究和社會活動上。很多現代人都非常忙,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但是我覺得這個社會不僅需要有人埋頭拉車,也需要有人抬頭看路。我現在有時間、有精力,對新華商、海歸等群體的熟知也提供了相當多的資源與經驗,因此很願意做一些梳理、總結的工作,所以我每年都寫一本書,希望對中國企業家這個群體有所幫助、有所推動。另外,我也會更多地參加社會活動,並組建一些社團,包括成立歐美同學會商會、僑聯華商會等等。

  當時成立歐美同學會商會,最直接的契機和目的是什麼?

  歐美同學會已經有90多年的歷史,以前的留學生大部分是由教育部公派的,回國后多在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工作,一直處於體制內。而上世紀90 年代後期大量的出國人員中,有95%以上都是自費留學,回國后多在外企、私企工作,或者是自行創業,形成了一個存在於體制外的龐大群體。比如說在CBD工作的外企白領就有幾十萬人,其中海歸就有好幾萬,他們不屬於任何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單位或者組織,但是他們也有歸屬的需求,希望有一個自己的組織,能夠傳達這個群體的聲音。我們需要考慮如何適應這個新的形勢變化,如何影響這批人,使他們和國家大的發展方向結合起來,所以我提議發起了歐美同學會商會,為這個新興階層創建一個組織、搭建一個良好的人際網路平台。大家在一起交流經驗,彼此在精神上互相鼓舞,有的人還從中發現了商機,結識了新的團隊或合作夥伴。

  能不能講講你們商會的活動。

  我們主要是引入國際化精英聚會的模式,比如月度午餐會、時尚海歸聚會、國際論壇、主題講座、休閑活動等等。要工作不一定就是工作狂,我們倡導的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商會活動由專設的秘書處進行安排,已經連續3年舉辦京城最大的海歸聚會,去年達到了空前的1000人。地點選在長安俱樂部、中國大飯店等時尚、高檔的會所,資金方面都是自己籌集,採用會員AA制,還有一些企業贊助。

  除了這些社交活動,2003年歐美同學會成立90周年的時候我們發起了首屆留學歸國人員創業與發展論壇,我們希望在北京創立一個海歸精英的圈子,形成一個在國內具規模、有影響的團體。

  作為這些聚會的組織者,需要費很多心思考慮細節的問題,也很累人,那麼在眾多的海歸精英中為什麼是您出面來做這個工作?
各方觀點:這是一個需要海歸成就海歸的時代(2)

  首先這個組織者應該具備一定的層次,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同。另外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與精力,同時還要有一定的組織、創新能力,可以把好的想法付諸實際。我是在歸國創業大潮興起之前就回來了,比大多數人都早,經歷上比較豐富,物質及精神的積累都達到了一定層次,大家都覺得由我來做是比較合適的。幾年下來,我們的商會活動已經形成一個品牌,成為歐美同學會中最活躍的團體。

  現在看來,您的社會活動家的角色已經大於企業家的角色,您認可嗎?

  可以這麼說,對新華商及海歸階層的關注,創建相應的社團組織,為他們所做的呼籲,已經把我推到這個位置上來。運作一個企業或者一個項目,是對局部的一種改變。而做一個社會活動家,參與到社會工程中,可以提高整個社會的影響力。企業家也不能一天到晚光想著賺錢,要放寬視野,我現在就是把我個人的事業和整個社會大的事業結合在一塊兒了。

  在個人事業方面,我曾經在跨國公司做過主管,也在政府做過高級官員,自己創業也很成功,而現在我關注的是社會問題,特別是中國國際化的問題。我覺得中國現在缺乏國際化的人才與團隊,對外進行商貿活動,在整個價值鏈中,中國企業大都處於相對低端的地位。國外有一個說法叫做意見領袖,我們也需要自己的意見領袖。嘗試把中國社會的發展與國際化進程結合起來,是現階段很少有人做的工作,我覺得很有意義。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海歸精英

  您的新書《海歸時代》這麼長一本書是您本人寫的嗎?寫這本書您想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海歸時代》確實是我比較重要的一個階段性作品。有秘書幫助整理資料,但主體是我寫的。

  在中國130多年的留學歷史中,現在正處於一個高潮,在過去的10年裡出國留學的人數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階段,但是對於這個群體,還沒有人來做一個系統的回顧、歸納、總結和分析,市面上沒有這種著作。我本身是其中的一員,通過商會又對這個群體有了深入的接觸和了解,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

  中國的發展很需要這批海歸的精英,應該善加利用。但是現在海歸多集中在外企,而在國有、民營企業及政府部門工作的人還很少。另外,海歸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兩地,而在溫州、寧波、青島、大連等二線城市卻很少,當地有大量需要海歸的企業卻得不到人才。這樣不利於中國企業的發展,當然對海歸來講,在觀念上也需要有所轉變。

  您認為未來海歸將成為中國社會一股什麼樣的力量?比如是政治力量或經濟力量?

  每個領域都很重要,海歸不僅要加入到中國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也需要他們的參與,比如現在有75%的大學校長是海歸,科學院的海歸人士也佔到70%以上,這是一個對未來發展很有意義的群體。

  你覺得海歸是一個讓這些有留學背景的人有高度認同感的辭彙嗎?是一個讓全社會有高度認同感的辭彙嗎?

  這個辭彙是比較形象、生動的,大家約定俗成就這麼叫了,也有比較官方的說法,叫留學歸國人員。我覺得以後這個辭彙可能會進一步分解,隨著留學的普及,海歸也會像任何一個行業一樣產生等級之分,比如分成海歸精英普通海歸,但是他們都屬於國際化人才的一部分。在中國,大學生在總人口中的比例還不到5%,而在海外這個比例是50%,所以這些海歸回來以後應該還是很有用的人才。

  我理解海歸可能還是一個比較中國化的辭彙,在歐洲、美國、日本等地,政府、學校、企業中有很多擁有留學背景的人,對他們來說是很平常的事情,而我們這樣強調這批人的存在還是因為其稀有吧?

  國外的確沒有刻意強調海歸這個詞,但是我認為精英階層是每個社會都有的,我們的政府現在提出要構建和諧社會,如何構建大家可以探討,我認為應該充分發揮精英階層的智慧和力量,人盡其才,對於社會的和諧發展會很有好處。現在中國的精英階層大部分是海歸,但是他們的作用是否充分發揮了,各個渠道是否通暢,與這個社會是否達到和諧的程度,這些都還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我覺得在這些方面都還有很多可以改善的餘地。

  您曾經預測,海歸會在未來的發展中向國際精英過度,取而代之的是國際精英階層,那麼您是否認為海歸將是未來中國社會的主角?

  我認為在任何一個社會裡,精英階層都是主角。現在有很多的海歸精英存在於律師、會計師、管理諮詢、公關等行業中,還遊離於政府、行業或者協會的體制之外,還沒能為政府諫言獻策、參政議政,所以我們成立商會、協會也是建立一個渠道,能夠讓他們發表自己的想法。

  從容閎開始,中國人的留學道路經歷了一個半世紀還要多,您認為現在的社會對於
各方觀點:這是一個需要海歸成就海歸的時代(3)
海歸來說是一個最好的發展契機嗎?

  改革開放以後,掀起了出國留學的大潮,現階段回國的人數也最多,但是我覺得還可以做得更好,因為還有大部分人留在了國外。根據官方的統計,出去了80萬人,只回來了20萬人,有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0: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