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吳楚七國之亂(5)

[複製鏈接]

696

主題

1019

帖子

421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2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ixixing 發表於 2009-6-10 06: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西漢宮廷故事7:5

西漢宮廷故事


李西興

1995年初稿於中國陝西西安

2009年修訂於紐西蘭奧克蘭


七.吳楚七國之亂



五、袁盎獻策赦反王  景帝妥協殺賢臣
漢文帝在位時,曾派袁盎去吳國擔任相國。臨上任前,其侄子袁種曾對他說:「吳王驕橫日久,吳國犯法的事情很多。如今,您要是去彈劾懲治這些事,那麼吳王不上書誣告你,就會派刺客暗殺你。南方地勢低濕,你不必苛求自己辦成什麼事情。只管每天喝點兒酒,時常勸說吳王不要謀反就行了。只有這樣,您才能僥倖逃脫禍患。」袁盎去了吳國,就按照袁種所說的去做。果然受到劉濞的優厚禮遇。
晁錯和袁盎素來不和。景帝即位后,晁錯升任御史大夫,派人追查袁盎接受吳王財物的事,免去他的官職。吳楚謀反的消息傳來,晁錯準備進一步追究袁盎的罪責。袁盎得知風聲,連夜去見竇嬰,詳細告訴他吳王謀反的原因。並表示願意麵見皇上,提供自己的平叛方略。經竇嬰引薦,袁盎被召入宮。
竇嬰在漢文帝時期,擔任過吳國相,因病被免職。《漢武大帝》電視劇說,當時反對晁錯《削藩策》的朝臣以竇嬰為主。是沒有史實根據的。據《史紀》《漢書》記載,在晁錯推行《削藩策》時,竇嬰因直言進諫立梁孝王為嗣君事,得罪了竇太后,被除(竇氏外戚的)門籍,不得朝請(不能參加朝廷議事)。由此看來,《漢武大帝》的編劇是刻意要把竇嬰乃至竇太后,演繹為晁錯的對立面。】
當時,漢景帝正和晁錯商談調兵和籌措軍糧的事情。見袁盎進來,景帝就問:「先生曾經擔任過吳相國。如今吳楚謀反,您覺得該怎麼辦?」袁盎回答:「陛下不必憂慮,臣已經有了破敵之策了。」景帝追問說:「用什麼計策破敵?」袁盎說:「請陛下屏退左右。」景帝就讓左右迴避,只留下晁錯在場。袁盎說:「我向陛下的進言,其他臣子均不能與聞。」景帝只好讓晁錯暫時迴避一下。晁錯退到東廂房【《漢武大帝》演示為晁錯退出殿外,侍立在大殿的台階下面】,心裡十分忌恨袁盎。
景帝再次詢問袁盎的破吳之策。袁盎從容地說:「吳楚兩國互通書信,說『高皇帝封劉氏子弟為王,諸王各有自己的封地。如今賊臣晁錯,擅自指摘諸侯王過錯,削奪諸侯國封地。』因此以造反為名,聯兵西進,共同誅殺晁錯。只有恢復了他們原來的封地,諸王才肯罷兵。現在的最佳計策就是,斬了晁錯,派使者赦免吳楚七國,退還各國的封地。如此就可以兵不血刃,平息這場大亂。」
景帝聽罷,沉思了很長時間,才說:「如果真是這麼回事,我是不會護著某個人而得罪天下的。」袁盎說:「臣想不出比這更好的計策了。請陛下深思熟慮,早下決心。」於是景帝封袁盎為太常(漢九卿之首,掌宗廟禮儀),用吳王的侄子劉通任宗正(漢九卿之一,掌皇家親屬),先去做招撫吳楚的出使準備。
十餘日之後,丞相和中尉、廷尉【《漢書·晁錯傳》原文是:丞相青翟和中尉嘉、廷尉敺。王先謙《補註》引沈欽韓和錢大昕的考證,說丞相青翟是陶青之誤。易中天《漢代風雲人物》講座說:牽頭打這份報告的是三個人,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這個張歐的歐就是歐洲的歐。但是根據古書的記載,這個歐字應該念qu,應該叫張區。李西興按:《漢書補註》師古曰:張敺也,音區。[補註]先謙曰:安丘侯張歐為奉常,見《百官表》(列在孝景五年)。廷尉敺不雲張姓。疑顏誤也。共同上書彈劾晁錯:「吳王反逆無道,企圖危害宗廟,天下應當共誅之。而御史大夫晁錯提議說:『發兵數百萬,都交給群臣,不放心。不如陛下親臨督戰,臣錯留守長安。徐、僮(臨淮郡之二縣)之旁吳還未攻下的城邑,可以暫時放棄給吳軍。』晁錯不宣揚皇上的恩德信義,竟敢讓陛下疏遠群臣百姓,還提議把朝廷的城邑棄之予吳。晁錯全無臣子之禮,實屬大逆不道,應處腰斬之刑。他的父母妻子三族均應棄市,公開處斬。」皇帝批複:「可。」
當時晁錯任御史大夫,其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然而晁錯並不知道丞相等彈劾他的事。朝廷派中尉去召晁錯,欺騙說讓他乘車去視察首都街市。到了長安東市,晁錯還身穿著上朝的衣服,就被匆匆忙忙地腰斬於刑場。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20: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