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學故事:青春的情,無悔的夢(5)(6)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09-3-23 08: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五)


學寫作  絕症教授臨終托

感生活  適者生存樂趣多



大一畢業的那個暑假,天藍得像是一塊藍色琥珀,小鳥飛過,純得連羽毛上的絲絲羽片也清晰可見。

我留校參加了一位病休在家的女教授給大一新生組織的「科技文獻查閱與綜述論文寫作」培訓班,而且完全是一次非校方組織的私人授課活動。參加這個培訓班的同學,總共就是我們班的6個同學,我們是第3屆。

那位女教授身患絕症在家修養,但很希望在自己最後的時間裡,將自己的精力奉獻給生物系的學生們、將自己的學問親自傳授給年輕的一代。老教授年過半百,說話比較吃力,同學們都不忍心讓她繼續講下去,但老教授執意不肯,還嚴厲教導我們一定要努力學完。半個月過後,大家都完成了自己的論文,我寫的題目是《玉米同工酶的研究》。然而,我們的論文沒有收到老教授的批語,一直到後來學生會通知我們去參加她的追悼會。

這次學習經歷,不僅是一次如何做學問的教育,更是一次如何做人的教育,尤其激勵我去努力完成自己剩下的學業。而那篇有關同工酶的研究文獻,成為我參加工作后很多年的工作內容之一。

大二就這樣悄悄開始了,課程以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為主,此外,還有物理和化學的實驗課。一想到大二,就會覺得自己「老」了一點。而讓自己感受最深的,還是到廣州火車站去接待新生。

       看到火車站的「中山大學新生接待站」,我的思緒一下子就回到了1年前。也是那個地方,還是那個標牌,還有那輛同樣的解放牌大卡車。不同的是當年高一屆學長接待我,而這次是我和幾個同學在接待新一屆的新生。在人山人海的火車站,我們聚集了一批新生,把行李搬上大卡車后,我不停地給新生們介紹中大校園和生物系的現況,新生們個個露出欣喜的笑顏,不知是我的話語帶來的驚訝,還是卡車賓士時帶來的涼風,將新生們一身疲憊的汗水與廣場上悶熱的空氣全部甩在後方。

        開學后,新生們住一樓,而我們則搬到3304房間。那些在火車站認識的新生們,也時常來打聽學校和系裡的一些事情,我當然是一一介紹了,而且就如上一屆學長指導我們一樣,給他們提供儘可能多的信息。中大以及生物系的校園精華和學生傳統,就這樣一屆一屆地傳了下去。

        廣州動物園兩頭大象不幸死了(後來據說其中一頭是不小心掉到人工圍欄前的水泥坑裡而死,另一頭則是殉情而亡),全部運到生物系來做標本。在大樓後門,教研室的專家們和動物房的老師們在做解剖,很多高年級的學長都參加了,當然主要是男生。我們這一屆也只是動物班的男生參加了,後來分得幾斤大象肉,到宿舍後面用鍋子炒了,分給大家吃。那個味道酸酸的、猶如3分熟牛肉難嚼的大象肉,我估計這輩子不會吃第二次了。

這次經歷,給很多同學一個啟發,大家都相繼在宿舍使用電爐、或者電熱杯,做自己家鄉的菜。男生宿舍是一幢老的建築,也是教會學校的學生宿舍,電線老化嚴重。晚上,每層樓10多間房子,如果有4家以上同時使用電爐,保險絲就會馬上斷掉,一層樓就會黑黢黢的,男生們就想起用鐵絲代替保險絲。校方也不是吃素的,經常來宿舍檢查,沒收電爐。我們的對策又改變了,改用一對鐵夾子代替插線板,直接夾在照明電線上,只要人離開宿舍,電爐就收起來,校方人來也查不到電爐。校方再來一招,每天晚上11點,有人騎個單車,沿路把校園所有宿舍的電閘全部關掉。我們的對策還是有的,一旦那人離開,准有人衝鋒上前,又把電閘合上。我們就是這樣與校方玩貓與老鼠的遊戲,成為大學生活中最刺激的時光。

年底到了,我們班級搞了一個新年聯歡。就在我所在的宿舍304,房間比較大,高低鋪一共10張床,9張桌子,其中一張床用來放熱水瓶和飯碗,宿舍有9位舍友,當然也是同班同學(其它宿舍就不一定是同班的同學)。河南、上海的同學做水餃,廣州本地的同學帶一些點心給我們外地同學「嘗鮮」,我可以演奏一段小提琴,有的同學則表演唱歌、武術什麼的,還有的說自己的方言,把大家樂翻天。就在那一次,我才知道有人給我起了個外號,叫「龍司令」,據說是班上那個最嬌小的女生取的,大約是覺得我這個人太嚴肅,這與中學時代的「惰性氣體」沒什麼兩樣。俗話說,濃縮就是精華,她取的名字也是這般「精華」。後來,又有一位女生給我取了個外號,叫「內秀才」,大概是由於為某個同學生日作詩而得名。

廣州的冬季是不一樣的,最低氣溫也在5度以上,女生們大可以穿裙子,展示美麗凍人的身材。寒假的校園,學生飯堂每天只供應2頓飯,上午10點,下午4點,肚子餓了自己解決。那時候,學生服務部最暢銷的還是速食麵(那時還沒有火腿腸),2毛錢一包,我就已經覺得比較貴了,而且一包還不夠填飽。不過,對於我們來講,最難解決的還是洗澡問題。學校沒有熱水,兩個人就一人端一盆冷水,朝對方身上一潑,就好像過潑水節,反正不是潑自己,冷的也是別人。

廣州春季的潮濕,也是比較難熬的。由於雨季時間比較長,當地人大多穿涼鞋或拖鞋,褲腳比較高,俗稱掉筒褲。街上幾乎看不到雨鞋,更沒有北方的那種長長的風雨衣,而廣州的風雨衣,則是一種類似夾克的防水帶帽的短裝。

校園寂靜的夜晚,樹林里傳來此起彼伏的竹節蟲的叫聲,還有雨水打在樹葉上的聲音,彷彿置身於原始森林,露營在三角帳篷里潮濕的墊絮和涼席上;室內,一種長長翅膀的昆蟲將日光燈包圍著,可以感受蚊蟲裊繞的氣息;如果遇到下雨10天以上,蚊帳和被褥就感覺是濕漉漉的,牆壁可以冒出水珠,猶如置身晶瑩剔透的龍宮;皮鞋也開始長毛,就像培養黴菌,正茁壯成長。近視眼就更加苦不堪言,眼睛會覺得很疼很漲,需要用熱毛巾敷一下才會好一點。冇有經歷過的人,是冇得這個經驗的撒!

外地的同學都一樣挺過來了,也許這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適者生存。


(六)


逛花街  花城處處是春天

望北門  牌樓巍巍似神殿



第一次在廣州過春節,自然是要看看舉世聞名的廣州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也叫年宵花市廣州的迎春花市大約始於明代,當時廣州河南33鄉的百姓,多半是以種花為生的花農,他們從河南到河北來賣花,就從五仙門附近的碼頭過渡登岸,後人稱這地方為「花陟頭」,這就是廣州最早的花市。當地的同學說,沒有去過除夕花市,這春節就過得不完整。據我所知,廣州的花市很多,遍布越秀、天河、荔灣、白雲等區。

    班上有個女生家住東風路,離烈士陵園比較近。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78個同學一起開始逛花街。在那條街上,人們用竹子紮起了高高的花架,讓整條東風路成了花團錦簇、百花爭艷的「花街」。在廣州的花市裡,有普普通通的廣州市民,也有很多來自外地的參觀者。廣州有句諺語叫「行過花街才過年」,越是人多擁擠的花市,市民就越願意去擠擠,越擠越熱鬧,大家不僅不反感,反而增添了一種情趣。大人、小孩都簇擁在花市的人潮中,買回一把鮮艷奪目的花插在瓶內,把家裡點綴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

花市上,有「競誇天下無雙色,獨佔人間第一春」的花中之王牡丹,有「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花中四君子之一菊花,有淡妝素裹的「沙漠美人」仙人掌、仙人樹和仙人球,有亭亭玉立的「凌波仙子」水仙,有譽滿南國的大麗、玫瑰、芍藥、米蘭。最引人注目的是「花壇盟主」的山區貴客「吊鐘花」,一枝就有百個,甚至幾百個花蕾,一個個、一雙雙地吊在枝頭,枝葉柔美,花形雅緻,像吊在風中小鈴鐺,又像一盞盞的小燈籠。花市裡還有桔果流金的各種果實,一盤盤、一層層,枝頭上掛滿的柑、橙、桔,更有那「水中鮮花」的各種各樣的金魚和隨風搖曳的各色彩燈,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觀眾。當你望著那一片花海,端詳著那香氣襲人,微微顫動和舒展著葉芽怒生的五彩繽紛的珍品,你會情不自禁地讚歎,人們選擇和布置這麼一個場面來作為迎春的高潮,真是匠心獨具!

同學們也都開始買花了。那位女生買了一盆金桔,說是放在家中,預示著來年「吉祥」。我看中了紅紅的雞冠花,我問老闆多少錢一支。老闆說一毫一支,我聽起來好像是兩毫一支,因為對於初學粵語的人來講,「一」和「二」的發音總是容易搞錯。我給了老闆兩毛錢,老闆給我兩支花,我還暗自高興,已為是老闆搞錯了,或者是見我是外地人,買一送一呢。

廣州春節期間,也是不一樣的熱鬧。我們外地的同學,到家在本市的同學家裡拜年做客,吃到很多各具特色的廣州糕點,如酥皮馬蹄糕、椰汁西米糕、煎蘿蔔糕,還有咸煎餅、煎堆、蝦餃、叉燒包、蟹黃燒麥等等。以前總是聽說廣州人只是喜歡煲湯,這次算是領教了廣州的糕點和特色小吃了,而且是春節小吃,有些平時還吃不到呢。

返回校園時,有個同學建議我們乘船過珠江,珠江上有天字碼頭至中大碼頭的交通,船票才1毛錢。從後門(即北門)進入校園,真是一個絕妙的提議!這是我第一次在珠江上乘船,到了校園後門一看,不起眼的小門讓人感覺有些失望。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學畢業20年後,當我重遊中大校園時,在號稱「東方塞納河」的珠江南岸,這裡已經是一個大型的北門廣場。

歷史上,由於有中大碼頭至天字碼頭的水上交通,校園內的主要建築均為坐南朝北,北門是主校門。中大的標誌物孫中山銅像也面向北方,寓「北伐」之意;逸仙主軸線就像一支巨筆從珠江伸出,筆尖在南筆膽在北,寓意從珠江里源源不斷地吸取水之精華,即「四海精英匯聚中大」之意。后因城市的發展和新港路的開通,南校門逐漸成為主校門。但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南校門的交通壓力越來越大,加上學校整體規劃的需要,北校門得以再次成為主校門,使校園更富魅力,讓珠江上有了一顆絢麗的明珠。

    北門廣場主要由牌坊、中大校徽、中大校訓及中大校史等部分組成,以白色基調為主。根據中大古牌坊的風格重建的牌坊是廣場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築,她是一尊古色古香的、大理石雕的5屏雙層雙牌樓,為世界罕見。國父手體的「國立中山大學」6個大字,一年一度地吸引著追夢少年來到珠江以南;也是這6個大字,沐浴了一代又一代中大學子,使中大成為了他們一生中魂牽夢繞的神聖殿堂。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07: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