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童年故事(9)(10)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09-3-23 08: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解放路的豆腐圓子



大灣小吃譽滿城

父母之心示後人

人生滋味慢慢品

有情無情心最誠


大灣,擁有「沙市中心」稱號近百年歷史的地段,是解放路、中山路和新沙路的交匯處,南靠長江大堤,還有一個廣場。附近有一座基督教堂和一座清真寺,還有一根日本人侵佔沙市時殘殺中國人的「刺柱」(據史料記載,早在1896年《中日馬關條約》就將沙市闢為通商口岸,設海關、郵政局及兩級審判廳。解放前,日本人在沙市一直就享有特權)。這一帶當時就聚集了幾乎全市的餐飲、早點和手工業製品,品種繁多、應有盡有。為了能上市區較好的學校,我們家又搬家到了解放路東頭,靠近大灣的一個大雜院。

大雜院的大門口都是做小買賣的。對面是一家廚房用品店,右邊是理髮店,左邊是賣早點的,有豆漿、油條、油香、油餅、糍粑、饅頭、包子、麵條等等。向東走不遠,是一家賣沙市著名小吃的「早堂面」館,而它的對面則是另一家賣沙市著名小吃的「大蓮面」館;向西走不遠,有包面(北方叫混沌、天津叫貓耳、南方叫雲吞)、歡喜坨(北方叫麻團、南方叫煎堆)、糯米餃、伏子酒(糯米酒)、鍋塊、饊子等等。

對面有一條小巷子,進去後轉個彎,有一家賣沙市著名小吃「豆腐圓子」的私人小店。這「豆腐圓子」,實際上就是一種米圓子,葡萄大小,在湯中放上各種調料,還有紫菜、蔥花、生薑、大蒜、芝麻等等,味道絕對是天下一流的。為什麼叫「豆腐圓子」呢?相傳唐代「詩聖」杜甫(湖北人)在「安史之亂」后,棄官逃難。在病逝湖南之前,曾在沙市居住多年。由於生活貧困,一度依靠自己製作的米圓子為生。後人就叫這種米圓子為「杜甫圓子」,以作紀念;再經過許多年,就演變成「豆腐圓子」了。現在的沙市有10多條「好吃一條街」,「豆腐圓子」到處有賣。所以有人說,沒吃過「豆腐圓子」,就沒到過沙市。

我們居住的那個大雜院,是一個有前、中、后3個天井、40多家住戶的居民單元,整個地面都是石板的,整個兩層的樓房都是木結構的。只要有一家做好吃的,大家都知道。這裡買東西吃挺方便的,唯一不方便的就是用水。中間天井左邊過去,有一條小巷,裡面有一口水井。平時大家用水,就排隊從井裡提水,洗衣服、洗菜等等。不過,男青年和中年漢子往往都是雷鋒,我特羨慕。但吃的水,大家還是要到大街上百米以外的一個公共水龍頭排隊挑水,一分錢一桶。每到下午5點左右,大人們都下班了,挑水的隊伍通常會有幾百米長,非常「壯觀」。我放學早,很早就去排隊,姐姐放學后,就把水桶拿來,我們一起抬回家做飯。父母親上班很遠,回家也就很晚。

我們家在最後一個天井的左邊一樓,共3間房,外加1個「後花園」。家裡養了一隻貓咪,開始進家門時,才幾天,小小的,很可愛。家裡常掛一根毛線球,貓咪似乎知道是逗它玩的,每次家裡有人,它就獨自玩那個毛線球。有時候就玩自己的尾巴,追逐自己的尾巴,不停地轉圈。沒事的時候,就自己洗臉、梳頭。

母親很喜歡吃魚(這也是我從事魚類研究幾十年的重要原因),家裡經常買魚。母親用魚腸子煮米飯給貓咪吃,我聞起來都覺得香噴噴的,貓咪吃起來,嘴裡還嘰哩咕嚕叫個不停,好像是說:好吃呀!好吃!我還經常到後面長江大堤的草地上抓一些鮮活的螞蚱、蝗蟲給貓咪吃。貓咪反應很靈敏,上前一爪按住,一個都跑不了,全部吞入自己腹中。貓咪也很通人性,每次我們回家,貓咪都是跳起來撲到我們身上。和貓咪一起做遊戲,也是我們歡樂的時光。有時候抓住貓咪的2只前腿,讓貓咪用後腿走路;有時候抓住貓咪的2只後腿,讓貓咪用前腿走路。給貓咪準備的草籠窩,貓咪很少用,喜歡和我們一起睡。沒辦法,不得不經常給貓咪洗澡,然後烘乾,才讓貓咪上床。

隨著貓咪長大,「後花園」就成了貓咪的天地。一天深夜,雷雨交加,我們聽見窗外有貓咪的叫聲。母親趕緊打開窗,貓咪渾身濕漉漉地跳了進來。母親責備說:這麼晚,還出去「野」。而貓咪只是撒嬌地叫了兩聲,抖一抖身上的雨水,睡覺去了。後來回想起來,應該是和「女朋友」約會,忘記回家的時間了。從此,貓咪有了自己的新生活。

在大雜院最難熬的就是夏天。沒有電風扇、沒有自來水,蚊子又多。家家戶戶都將自己家的竹床搬到長江大堤邊的草地上乘涼,而在這之前,草地上還要在太陽落山後洒水,給大地降溫,然後才放上竹床。我們小孩子就睡覺,大人們就用芭蕉扇給我們扇風、趕蚊子。到了半夜12點鐘,家裡涼快了,父親就把我們一個一個背回家。家裡的蚊帳早已弄好,蚊香早已點燃,我們就可以睡一個安穩、平靜、涼快的覺,第二天就有一個美好的心情。

一樓的鄰居是祖孫4代同堂,老爺90多歲,重孫子才幾個月。一家人和和睦睦,非常幸福。我們家的樓上,住著一位中年婦女,和母親年紀差不多,我們都叫她「高媽」。高媽有兩個子女,兒子結婚後就搬出去了,小丫頭留在身邊。這個小丫頭就是我親梅竹馬的鄰家小妹――阿蘭。

第一次見面,是姐姐帶她來我們家的。阿蘭和姐姐很投緣,但卻比我小一歲。她見我在畫畫,就強烈要求給她畫一幅。我答應了,最後給她畫了一套4幅的「梅」「蘭」「竹」「菊」的屏風畫。阿蘭把畫掛在她房間的正中央,說最喜歡「蘭」,因為有她的名字。給我的獎勵,就是一碗「豆腐圓子」。

搬家后,我轉學到了解放路小學。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阿蘭和我在同一所小學,只是低我一屆。我們時常在下課時交換糖果,還得偷偷摸摸,擔心同學看見。阿蘭喜歡唱《紅梅贊》和《綉紅旗》,還讓姐姐小提琴伴奏,我就用二胡伴奏。我只會簡譜,姐姐會五線譜,特羨慕姐姐能看懂那些豆芽菜。不過,阿蘭的拿手好戲還是踢毽子,居然可以踢100多下,姐姐也趕不上,我就沒話說了。阿蘭有一雙機靈的眼睛和一頭長長的黑髮,總覺得好看。以致於大學時代第一次看見鄧麗君的照片時,我竟然發獃很久,由此開始喜歡鄧麗君的歌。

那時的學校,也沒有教什麼東東,整天「學工」、「學農」、「學軍」。上軍體課時,老師就讓我們跑到校後門的長江大堤上,圍著荊江亭的紀念碑轉一圈再回來。我還參加了校文藝宣傳隊,記憶最深的一個節目就是男生舞蹈「石油工人一聲吼」。全校賽篩選了8個男生,有兩個師範剛畢業的女教師教我們。經過很長時間訓練,最後在市燈光球場、市中山公園以及荊州劇場演出。阿蘭也參加了一個舞蹈訓練,只是具體什麼舞,我記不清了,也沒有時間看她跳舞,大家分開訓練。化妝、服裝、道具等等非常正規,好像是一個什麼全市的比賽。反正最後總會有獎狀什麼的,也是「三好學生」很重要的一條,期末成績單上還有一條「積極參加文藝體育活動」的評語。

正是阿蘭,讓我一生二十多年的學生生涯中有了唯一的一次「蹺課」。

一天早自習后,阿蘭找到我說,買了2張電影票,是最新進口電影《賣花姑娘》。我說:還有課呢。阿蘭說:我也有啊,不過我已經請假了。說完,阿蘭轉身走出校門。我沒猶豫,立刻就去辦公室找老師請假,說:奶奶病了,我要去醫院看看(這也是我第一次撒謊)。走出辦公室,那個心跳得都要出來了。不是因為與阿蘭一起出去的高興,而是因為撒謊時太緊張,老師居然沒發現。

賣花姑娘的遭遇,讓全場觀眾都哭了。阿蘭也哭了,很動情。一種憐憫之心油然而起。在以後的日子,我和阿蘭在一起的時間就多了,就像我真正的妹妹。阿蘭幾乎天天在我們家吃飯,有時還在我們家睡覺(和姐姐一張床),以致於後來高媽說每月要給母親糧票,被母親拒絕,說要收下這個乾女兒。

當一種朦朧的感覺在不斷升華,一種快樂的心情也在不斷增長。然而,後來又多次搬家,還有學習的壓力,交往受到很多限制。初中、高中、大學,我和阿蘭也一直保持聯繫,但腦海中的那份情感,卻像春天的雪花,隨著時間的延續,逐漸淡去、消失,只留下童年時代記憶深處那張永恆的笑顏和那縷不變的純真。無論阿蘭在那裡,都願我的祝福化作璀璨的星光,伴隨她一生一世,閃耀在她生命的每時每刻。

很少有人相信,有一種情感「永不貶值、超乎尋常」;很少有人懷疑,有一種情感「相吸容易、相處卻難」。童年時代,自心底蕩漾起的那種真誠與純情,至今仍然是我人生道路上一朵絢麗的奇葩,無時不刻都在激勵我努力尋找情感世界的歸屬,期望美麗的愛情花朵不會被無情的鍋碗瓢盆砸碎。從來就不相信那種「信誓旦旦、海誓山盟」的情感,我不認為那些呼風喚雨、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的人,與一生默默無聞的平民百姓所生髮的愛就有根本的不同;我也不認為那些品嘗山珍海味、穿戴珠光寶氣的豪華生活的富貴人家的愛,與那些窮困潦倒、饑寒交迫的貧窮百姓的愛的本質有什麼天壤之別。我倒是更欣賞簡樸的愛、無言的愛、平靜的愛。因為這樣的愛也許更持久、更直白、更簡單明了。




便河橋的糖稀饊子



便河滄桑一江水

橋東吆喝橋西隨

孩童夢醒學美德

人生路上永不醉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州這一帶得到一塊璞玉。後來這塊玉被命名為「和氏璧」,成為400年強大楚國的鎮國之寶。「卞和獻玉」和「卞和哭玉」的故事,在沙市家喻戶曉。當然,後來的「完璧歸趙」、「將相和」以及「傳國玉璽」等等典故都與這「和氏璧」有關。當年卞和乘船獻玉時經過的這條河流,就叫做「卞河」,後來改為「便河」,意為「便利之河」。

便河原是一條人工運河,將沙市分為東區和西區。便河既可通過長湖水道與漢江相通,又與荊州城的馬河相通,成為荊州城的入城水道。最後的一座便河橋建於明朝萬曆13年(1584年),不僅有漢白玉的扶欄,還有能通過小舟的拱形橋洞,樣式有點像北京頤和園的17孔橋,只不過沙市的便河橋是單孔橋1964年因修北京路被拆除,橋北的水域劃歸中山公園,橋南的水域則被填埋,父母親都親自參加了義務勞動。從此,便河橋一帶就成了沙市的遊樂中心。孩童時,我經常來這裡玩耍。

        那時的便河橋一帶,就是真正的「三教九流、五花八門」。有理髮的、磨刀的、修鞋的,有賣手工製品的、賣廚房用具的、賣茶葉的,還有各種小吃店、茶館、書攤等等,什麼人都有、什麼樣的吆喝都有。我不敢自己去,擔心走丟,總是隨父母一起去看熱鬧。經常花1分錢,坐在書攤的門檻上租小人書看,一看就是一上午。

最令我留連忘返的就是糖稀饊子。一張小木桌上放個輪盤針,指著不同的動物圖案,2分錢一轉。轉著哪個,老爺爺就用熬好的、粘乎乎的糖稀畫哪個。老爺爺也是繪畫高手,一筆畫,像極了。糖稀在鐵板上很快就涼下來變硬,在這之前,用一根準備好的竹籤放在糖稀畫的中間,按一按,糖稀畫就固定在竹籤上,就成了糖稀饊子。吃起來甜甜的、香香的、脆脆的,還可以看著吃動物的什麼耳朵呀、尾巴呀。姐姐則是喜歡攪糖稀,就是用兩根冰棒棍,加一團棕色的糖稀,攪一下,拉一下,又好吃又好玩。

便河橋南面有一條上中山路的斜坡,沙市人稱做「鐵欄桿」,因為道路兩邊都有鐵欄桿,是以防下雨下雪時走路打滑安裝的。高大的牆壁上一直就畫著很多紅旗,還有工農兵人物,頂上寫著「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在中山路走不遠,就可以看到當時沙市著名的彩色照相館――紅影照相館。有一次我們全家都去照相,還帶上「紅寶書」,那時,只要照相,人人手裡都要拿這個東東。照完后,攝影師還要現場記錄所有人的衣服顏色,因為當時的所謂彩色照片,都是在沖洗照片時,洗相師傅用人工方法把顏料「刷」到照片上的,還可以給我們加上口紅什麼的。記得母親的毛衣顏色有點不一樣,大概是那個洗相師傅無法調出那種顏色。

父親曾經在青蓮巷小學教書,有一次帶我們路過。青蓮巷巷口朱紅圓形拱門上有「青蓮閣」三個字,巷子全都是青石板路,房子卻都是木製的。相傳唐代「詩仙」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於公元726年(唐朝開元14年)從故里四川綿州彰明縣來荊州,寫下「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著名詩篇。因曾經居住在這裡,故取名「青蓮巷」巷口不遠處,有一家賣沙市甜獨蒜頭(藠頭)的,這是沙市最著名的小吃之一。沙市甜獨蒜頭,圓滾滾的,不分瓣,一顆是一個整體。吃起來醇甜香脆,很開胃,不必在吃飯時吃,就與吃甜食一樣。幾十年來,我一直就喜歡吃這個東東。

        便河橋西面有一所便河路小學,小學門前的馬路兩邊有兩排很高大的梧桐樹。有一年,我參加全市的「小學生美術大賽」時就是在裡面。我當時畫的水彩畫是「紅小兵苦練殺敵本領」,畫的是一個紅小兵手裡拿著一支紅櫻槍,跨步上前,梭鏢對準正前方的一個胸前掛著「美國鬼子」的稻草人,鼻子還是胡蘿蔔做的。記得比賽那一天,剛好下大雨,整個便河橋一帶全部被淹,水淹到我的膝蓋。作品獲獎后,在沙市很多地方巡迴展出。

        便河橋北面,就是中山公園,是1933年為紀念國父而修建的。班上有個同學的父親在動物園裡面做馴獅員,我們幾個要好的同學可以經常從後門進去看動物。當時的動物園有很多動物,獅子、老虎、豹子、大熊貓、小熊貓、猴子、駱駝、黑熊、大象等等,還有很多鳥,幾十個品種。有一次父親從上海帶回一張上海動物園的遊覽圖,我記得沙市的中山公園裡只是缺少長頸鹿和河馬。當時中山公園不僅有兒童樂園、動物園、烈士紀念碑、地下人防工事等等,還有便河的一大片水域,一直就是全國最大的中山公園。現在的中山公園,面積又增加擴大了很多倍。出國之前,我和中山大學荊州校友會的校友們,每年都到那裡植樹。

便河橋北面的水域邊,有一座高聳的石頭,現在仍然可見,位於園林路便河河畔。這塊石頭稱做「沙石」,是沙市的由來(故事很長)。童年時,每次照相合影,都一定要有這裡的背景。

        便河橋東面不遠處,有一個沙市最大的茶館,記憶中應該有上百張桌子,場面十分龐大。每次路過,總看見很多人(主要是老年人)坐在木椅子上、圍在一起,喝茶聊天下棋。茶館對面,是沙市市區最大的露天電影院,水泥凳子,比較正規。夏天,我們一家經常到那裡看電影,而不去離家很近的室內電影院。現在的茶館所在地已經改成「時代廣場」了,而那個露天電影院則恢復了文革前的江瀆宮(楚國政治家和詩人屈原被貶后居住和吟讀的地方)。

現在的便河橋一帶已經修建了一個擁有3組彩色音樂噴泉的湖北省最大廣場――沙隆達廣場。記得有一年「五一」,帶著兒子去遊覽廣場,剛好看見賣糖稀饊子的,排隊給兒子賣了一個。沒走幾步,糖稀饊子就被成堆的人群擠掉了,兒子大哭。沒辦法,我再回去找師傅做了一個,還得自己親自拿著。

    便河橋也好、江瀆宮也好,那些擁有幾百年歷史的古迹被無端拆除,的確是令人遺憾的,無論現代人擁有何等高超的技術來恢復重建。而像青蓮閣、沙石等保存完好的古迹,永遠讓人們得以領略其中的原汁原味。生命在於延續,人生在於過程。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賽跑,要耐得住、耐得長、耐得久,必須要養身積厚、培養美德;能夠具足各種能力、善行,才能在人生旅途上履險如夷。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03: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