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民黨落了個「不抗日」的罵名能怨誰?ZT

[複製鏈接]

71

主題

2115

帖子

797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9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566 發表於 2010-1-3 13: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送交者: 老閑猶存強國心
  從大陸出來的人,都知道「國民黨不抗日」,「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可現在有一

些人極力鼓吹,這全是受了共產黨的欺騙,事實上共產黨才不抗日,而國民黨是真正抗日的中堅。

  大陸來的人,咋一聽頗有些新鮮感,再一聽似乎也有些道理。

  不是嗎?大多數人談到抗日戰爭,除了平型關大捷,就只剩下一連串電影了。從「平原游擊

隊」和「鐵道游擊隊」到「地道戰」和「地雷戰」,再加一個「狼牙山五壯士」。當然,「雞毛

信」和「小兵張嘎」在幼年的心靈中也曾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回想過去,我們至少對「台兒庄大捷」不甚了了,更沒有聽說過還有什麼「崑崙關大捷」。

再以抗戰開始時全國陸軍的兵力來看,近200個師中共軍只不過佔了3個,還不包括海軍和空軍。

光憑著共軍的那點兒兵力就能抗日,也太懸乎了吧?

  再說,連毛澤東也感謝日本的侵略,則共產黨「不事抗日,專事亂中奪權」該是鐵板釘釘,

再不能翻身了。看來,反共人士對張學良的憤怒是有道理的。如果沒有抗戰,共黨哪能坐大?如

果沒有抗戰,大陸怎會淪陷?如果沒有抗戰...

  但是仔細再一回味,發現不對了。「如果沒有抗戰...如果沒有抗戰...,說白了,不還是

「抗日誤國」,只能「不抵抗」嗎?

  一次在紐約欣賞「黃河大合唱」音樂會時,碰到一位來自台灣的老報人。說起「黃河大合

唱」他顯得特別激動。他第一次聽到這曲子是在五十年前的抗戰時期,是他的中學音樂老師教

會了他,後來那位音樂老師去了延安。說到此,他十分感嘆地說,當年的好青年都是共產黨啊!

  對於紅旗下長大的幾代人,怪罪於共產黨的欺騙當然毫無問題,然而認為三四十年代共產黨

的輿論也能一手遮天,那就不免自欺欺人了。

  可惜的是,當年的國民黨,就落了個「不抗日」的罵名,以至於國共再次合作一成功,大批

的青年就從全國各地奔向延安。用現代的語言這叫做「用腳投票」。

  

  「九一八」事變首開記錄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傷感的歌聲催人淚下。首開記錄,使全國上下痛切體會到

南京當局「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誤國的是「九一八」事變。

  1931年春以來,日本在東北地區相繼製造了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並公開在瀋陽街頭搞

軍事演習,其侵吞東北的野心昭然若揭。

  可是,那位蔣先生想的卻是:「今日中國唯一之敵人為赤匪。」(6月5日在南京立法院講話)

「發生全國的排日運動,恐被共產黨利用,...故官民須協力抑制排日運動。」(7月蔣給張學良電)

  因此,7月24日蔣發表《告國民書》,其中稱道:「排日運動,荼毒國家,並損壞政府而已。」

悍然取締了在南京等地舉行的抗日集會。

  然而,日本的侵略步伐並不因為南京當局的妥協退讓而稍有減緩。老蔣自己不願抵抗,就只

能依賴國聯了。

  8月16日蔣介石給張學良發了銑電,聲稱:「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

抵抗,力避衝突。千萬不要逞一朝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

  9月12日,事變前夕,蔣介石特地前往石家莊召見張學良,當面指示:「最近獲得可靠情報,

日軍在東北馬上要動手,我們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慮到只有提請國際聯盟主持正義,和平

解決。我這次和你會面,最主要的是要你嚴令東北全軍,凡遇到日軍進攻,一律不準抵抗,如果

我們回擊了,事情就不好辦了,明明是日軍先開釁的,他們硬說是我們先打他的,他們的嘴大,

我們的嘴小,到那時就分辨不清了。」

  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完全將東北軍置於索手就戳的地步。

  9月18日,柳條湖一帶日軍炸毀南滿鐵路的轟響剛過,南京軍委會立即電示東北軍當局,稱:

「關東軍在南滿附屬地自動演習,屆時望吾軍固守陣地,切勿妄動,以免誤令。切切此令。」致

使東北邊防軍參謀長榮臻坐以待旦,靜候日軍演習結束。

  為了表示不抵抗之意,不僅張學良早就下令收繳軍械入庫,遼寧政府更於凌晨3時打開瀋陽

城門,以至於日軍於破曉時分從洞開的城門堂而皇之入城。甚至當日軍向北大營發起進攻時,榮

臻還命令駐軍「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

  事變發生后,蔣介石鼓吹「以公理對強權」,「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決」,

使得日軍在短短的4個多月中,侵佔了東三省全境。32年3月1日,滿洲國粉墨登場。

  而蔣介石滿懷期望的「國聯」調停,最後卻弄出一個《國聯調查團報告書》。該報告書縱容

侵略,反對恢復「九一八」前的原狀,主張東北實行自治,由國際共管。名義上雖屬於中國,中

國卻不準在東北駐軍。即使這樣的調停最終也以日本宣布退出國聯而不了了之。

  當時,中國軍隊在東北地區佔有明顯的優勢,在人數上8倍於日軍。如果國民黨當局全力支

持東北軍抗日,區區2萬多日軍是不難對付的。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軍方勢力的一場軍事冒險,正

是國民黨奉行的不抵抗主義使日本侵略者僥倖獲勝。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寶孝良給關東軍的

秘密報告中就透露:「須知九一八迄今之帝國對華及歷次對中國軍作戰,中國軍因依賴國聯,而

行無抵抗主義,故皇軍得以順利勝利。」「倘彼時中國官民能一致合心而抵抗,則帝國之在滿勢

力,行將陷於重圍...偌大地區,偌多人口,能否為帝國所控制,均無確實之把握,同時反滿抗

日力量之集結,實行大規模之游擊擾亂,則皇軍勢必苦於應付矣。」

  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各階層人民的無比憤慨,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聲名狼藉。張學良首當

其沖,得了個「不抵抗將軍」的美稱;蔣介石難辭其咎,被迫於12月15日通電下野。從此再無人

敢公開鼓吹「不抵抗」。

  

  「一二八」事變再露真面目

  

  國民黨再次在全國人民面前暴露出其不抗日的真面目是在次年發生的「一二八」事變。

  32年初,日本又在上海滋事,軍隊和裝備源源不斷運往上海,準備挑起戰端。駐滬的十九路

軍積極布防,準備自衛。全國輿論也一致主張抵抗,而南京政府卻仍無抵抗決心。此時蔣介石名

雖下野,實際上仍然操縱著大計。一二八前夕,何應欽於1月24日趕到上海,要求十九路軍按日方

無理要求,後撤三十公里,且擔心十九路軍「行動越軌」急於下令該軍換防調離。1月28日夜,

日軍向閘北駐軍發動突然襲擊,駐滬的十九路軍奮起抗擊,經過一晝夜的戰鬥,日軍屢攻屢敗,

付出了傷亡800人的代價,被迫縮回租界。

  淞滬戰起,上海各界民眾和國內外同胞衝破南京當局的種種限制,熱情支援前線,各種戰地服

務隊親臨前線,50多支義勇軍共2萬左右活躍在前線和後方協同作戰。相反的是,十九路軍不僅未

得到軍政部一槍一彈的補給,反而欠發十九路軍軍餉600餘萬達8個月之久,甚至要將國內外同胞

的捐款抵充軍餉。

  十九路軍一再要求南京政府增援,駐守京滬、京杭線的國民黨軍官兵也紛紛要求赴滬參戰。

何應欽卻說:「十九路軍不聽命令,叫他們撤離上海他們不撤,反而同日軍打起來了,破壞中央

的整個政策,弄得很難處理,你們還來要求開往上海參戰嗎?這是不行的。」直至最後,僅有張

治中獲蔣介石批准於2月16日率領第5軍投入戰鬥。2月21日軍政部更通令各部隊:「十九路軍有三

師十六團,無須援兵,盡可支持。各軍將士非得軍政部命令而自由行動者,雖意出愛國,亦須受

抗命處分。」致使京滬、滬杭線上國民黨軍6個師任憑十九路軍苦戰而坐視不救。

  淞滬戰爭中,國民黨海軍更置身事外。駐滬海軍居然按蔣介石授意,與日軍達成互不侵犯

條約:「此次行動,並非交戰,如中國海軍不攻擊日艦,日本艦隊也不攻擊中國艦隊,以維友

誼。」豈非咄咄怪事。使得日軍的兵力和物資源源輸滬,暢通無阻。

  十九路軍等部以裝備簡陋的7萬之師,抗擊優勢配備的8萬之敵達33天,迫使日軍三易主帥。

中國軍人的愛國激情、犧牲精神和英勇戰鬥,在國際上贏得了極高的聲譽。一位美國軍官觀戰後

評論:「果使中國軍隊一心一德,堅持到底,則最後勝利必屬於中國。」

  3月初,十九路軍終因後援不繼,退守待援。

  老蔣的希望仍然寄託於國聯的調處,極力謀求對日妥協。3月2日,趁兩軍退守第二道防線,

南京當局趕緊接受了停戰條件,最後以簽訂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告終。從此上海成了

不駐中國軍隊、不準有抗日組織和抗日活動,由英美法等列強共管的自由市。而違令抗日的十

九路軍被強令離開京滬,成為蔣介石整肅的對象,種下了以後福建事變的前因。

  《淞滬協定》簽字后,激起全國上下憤慨莫名。當天上海的《時事新報》評道:「國民主

戰而政府不戰,國民激昂而政府卑怯,國民力援十九路軍,而政府坐誤戎機,國民紛紛組織義

勇軍,置身火線,而政府擁兵200萬,參戰者不過四十分之一,國民反對議和而政府毅然簽字,

則一切責任,顯然獨在當局。」「如此協定,謂未屈服不可得也!謂未辱國喪權不可得也!」

  老蔣「不抵抗政策」連同其「攘外必先安內」的依據遭人唾棄。各界知名人士紛紛呼籲停

止內戰,一致抗日。王造時撰文指出:「只有決心抗日,只有積極抗日,才是唯一出路,才是

唯一安內的辦法。」


  破壞察哈爾抗戰終致群起反對


  第三次是國民黨當局自己不願抗日,也不準別人抗日,以重兵壓境破壞了察哈爾民眾抗日

同盟軍的抗日。

  33年日本侵略之勢直逼華北。熱河之戰,又以國民黨當局妥協,簽訂喪權辱國的《塘沽協

定》告終。5月,停戰協定還在談判時,日軍侵佔了察東多倫等地,全省危急。以馮玉祥為首一

批愛國將領,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刻,毅然與中共合作,在張家口組織了察哈爾民眾抗日

同盟軍。5月26日正式宣告成立,通電全國,誓師抗戰。

  6月21日方振武、吉鴻昌受命指揮北征軍出發,義旗所指,所向披靡,出師后10天之內,連

克察東3城。尤其是7月7日開始的多倫之戰,吉鴻昌親率敢死隊,袒臂衝鋒,血戰5晝夜,傷亡

官兵1600餘,終於收復了察東重鎮多倫。

  抗日同盟軍以新組的軍隊,殘破的槍械,一舉收復察東4縣。捷報傳來,全國振奮。

  正當抗日同盟軍為收復失地而浴血奮戰時,蔣介石、汪精衛卻在加緊策劃扼殺抗日同盟軍。

他們一方面進行造謠中傷,誣衊馮玉祥聯俄投共,一方面調兵遣將,用武力脅迫。到7月底,

共調集16個整師,與日偽對抗日同盟軍形成夾攻之勢。他們封鎖平綏路,切斷同盟軍與外界的

一切聯繫,給同盟軍帶來極大的困難。同時,他們還派出大批特務,在同盟軍內部進行分化瓦

解和暗殺破壞工作。最終,馮玉祥不忍自相殘殺,忍痛於8月撤銷同盟軍,部隊接受改編。

  一度轟轟烈烈的察哈爾抗戰被國民黨當局撲滅了。馮玉祥重回泰山閉門讀書,吉鴻昌、

方振武先後被蔣介石殺害。

  同時期簽訂的《塘沽協定》事實上承認了日本對東三省和熱河的佔領,從此華北門戶洞開,

民族危機日益深重。全國各階層人民,包括國民黨愛國人士群起反對,譴責蔣介石當局賣國行

為。天津《益世報》憤怒呼號:如此賣國協定「中國竟肯簽字,竟敢簽字!」

  事不過三。到如此地步,國民黨當局還能不落下個「不抗日」的罵名,真要成為天下奇迹

了。

  而國民黨當局卻變本加厲,加緊迫害要求抗日的愛國同胞。他們殺「人權保障同盟」楊杏

佛在先,囚救國會七君子在後。35年老同盟會員續范亭為了抗議國民黨當局妥協賣國,在南京

中山陵剖腹明志,震動全國。36年張楊兩將軍被迫實行兵諫,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到此就完全破產了。

  從31年到37年,許多國民黨將士為了抵禦暴日的侵略,浴血奮戰。32年淞滬抗戰,33年長

城抗戰、察哈爾抗戰,36年綏遠抗戰,以及馬占山、李杜等領導的東北義勇軍在東北的戰鬥,

卻終不能洗脫國民黨不抗日的惡名,蓋因為老蔣為首的國民黨當局之故也!

  

  要說老蔣不存一點愛國之心,似乎也有點冤枉他。可惜他的愛國方式是:「若與日戰,5

日即可亡國。」而滿清遺老吉林軍署參謀長熙洽就說得更明白了:「不用說東北軍隊,就是全

國軍隊也難以打垮日本。在中國歷史上,凡是來了外患,都是在戰爭中打亡國的,沒有談判亡

國的。」

    烏呼,且不論「落後就要挨打」的正確性有多少,到了中國的腐朽分子那裡,更變

成為「落後只能挨打」了。從李鴻章以下,這個傳統倒是一脈相承的。想李鴻章以年邁之軀,

不辭勞苦,孜孜與列強討價還價,終不免以喪權辱國而載史冊,後來的當政者能不慎之乎?

  由此看來,說國民黨在37年以前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並沒有冤枉了

它。至於有人認為「不抵抗」是蔣某人的高招,不僅不是惡名,反而是美名,我也懶得與之

爭辯。惡名也罷,美名也罷,總還是國民黨自己掙來的,怪不得共產黨栽贓。

  37年以後,面對全國各階層人民不斷高漲的抗日救亡怒潮和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緊逼,國民黨

當局被迫改弦更張,走上了抗日的道路。但是說國民黨奉行的是「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

策,大體上也沒有冤枉它。

  在七七事變后的一年多一點時間內,國民黨的抗戰還是比較積極的。對此,共產黨並沒

有一筆抹殺。

  當年的人都看過《毛澤東選集》。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是這樣寫的:「從一九三七年

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漢失守這一個時期內,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作戰是比較

努力的。在這個時期內,日本侵略者的大舉進攻和全國人民民族義憤的高漲,使得國民黨政

府政策的重點還放在反對日本侵略者身上,這樣就比較順利地形成了全國軍民抗日戰爭的高

潮,一時出現了生氣蓬勃的新氣象。」

  但是毛主席在《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中又指出:「抗戰以來全國軍隊的英勇犧牲,

我們是十分敬佩的,但是需要從血戰中得出一定的教訓。」 「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

而不帶群眾性,是決然不能勝利的。」「從參戰的成份說來則是片面的,因為抗戰還只是政

府和軍隊的抗戰,不是人民的抗戰。幾個月來許多土地的喪失,許多軍隊的失利,主要的原

因就在這裡。」「此外,軍事上的錯誤,也是喪軍失地的一個大原因。打的大半都是被動的

仗,軍事術語叫做『單純防禦』。這樣的打法是沒有可能勝利的。」「如果大量軍隊採用運

動戰,而八路軍則用游擊戰以輔助之,則勝利之券,必操我手。」

  在這一階段,國民黨的問題雖然不在於不抗日,而在於片面抗日,但是國民黨的失策造

成的影響是及其惡劣的。

  首先,國民黨自己不發動群眾,實行全民抗戰,更害怕共產黨發動群眾,因而壓制群眾

的抗日。38年6月,國民黨西安當局逮捕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西安總隊長。38年8月,

國民黨武漢衛戍司令部下令解散「民先隊」、「青年救國團」等群眾救亡團體,把要求抗日

的民眾推向共產黨那邊。

  

[/tr]

[本話題由 566 於 2010-01-03 13:48:15 編輯]

430

主題

2296

帖子

388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3884
沙發
yuxin_9605 發表於 2010-1-3 14:0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20: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