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9170823致黎錦熙信---人誰不思上進?

[複製鏈接]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08-11-25 10: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致黎錦熙信
              (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

邵西[1]先生閣下:
  省城一面[2],幾回欲通音問,懶惰未果。
  近日以來,頗多雜思,四無親人,莫可與語。弟自得閣下,如嬰兒之得慈母。
  蓋舉世昏昏,皆是斫我心靈,喪我志氣,無一可與商量學問,言天下國家之大計,成全道德,適當於立身處世之道。自慟幼年失學,而又日愁父師。
  人誰不思上進?
  當其求塗不得,歧路彷徨,其苦有不可勝言者,蓋人當幼少全苦境也。今年暑假回家一省,來城略住,漫遊甯鄉、安化、益陽、沅江諸縣[3],稍為變動空氣,鍛煉筋骨。昨十六日回省,二十日入校,二十二日開學,明日開講。乘暇作此信,將胸中所見,陳求指答,幸垂察焉。
  今之天下紛紛,就一面言,本為變革應有事情;就他面言,今之紛紛,毋亦諸人本身本領之不足,無術以救天下之難,徒以膚末之見治其偏而不足者,猥曰吾有以治天下之全邪!此無他,無內省之明,無外觀之識而已矣。己之本領何在,此應自知也。以欂櫨之材,欲為棟樑之任,其胸中茫然無有,徒欲學古代奸雄意氣之為,以手腕智計為牢籠一世之具,此如秋潦無源,浮萍無根,如何能久?今之論人者,稱袁世凱、孫文、康有為[4]而三。孫、袁吾不論,獨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細觀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實在何處,徒為華言炫聽,並無一干豎立、枝葉扶疏之妙。愚意所謂本源者,倡學而已矣。
  惟學如基礎,今人無學,故基礎不厚,時懼傾圮。
  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5],完滿無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天下亦大矣,社會之組織極複雜,而又有數千年之歷史,民智汙塞,開通為難。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而不徒在顯見之跡。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大源。
  今日變法,俱從枝節入手,如議會、憲法、總統、內閣、軍事、實業、教育,一切皆枝節也。枝節亦不可少,惟此等枝節,必有本源。本源未得,則此等枝節為贅疣,為不貫氣,為支離滅裂,幸則與本源略近,不幸則背道而馳。
  夫以與本源背道而馳者而以之為臨民制治之具,幾何不謬種流傳,陷一世一國於敗亡哉?
  而豈有毫末之富強幸福可言哉?
  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為宇宙之一體,即宇宙之真理,各具於人人之心中,雖有偏全之不同,而總有幾分之存在。今吾以大本大源為號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動者乎?
  天下之心皆動,天下之事有不能為者乎?
  天下之事可為,國家有不富強幸福者乎?
  然今之天下則紛紛矣!
  推其原因,一在如前之所云,無內省之明,一則不知天下應以何道而後能動,乃無外觀之識也。故愚以為,當今之世,宜有大氣量人,從哲學、倫理學入手,改造哲學,改造倫理學,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此如大纛一張,萬夫走集;雷電一震,陰曀皆開,則沛乎不可禦矣!
  自昔無知識,近頃略閱書報,將中外事態略為比較,覺吾國人積弊甚深,思想太舊,道德太壞。
  夫思想主人之心,道德範人之行,二者不潔,遍地皆汙。蓋二者之勢力,無在不為所彌漫也。思想道德必真必實。吾國思想與道德,可以偽而不真、虛而不實之兩言括之,五千年流傳到今,種根甚深,結蒂甚固,非有大力不易摧陷廓清。
  懷中[6]先生言,日本某君以東方思想均不切於實際生活。誠哉其言!吾意即西方思想亦未必儘是,幾多之部分,亦應與東方思想同時改造也。
  今人動教子弟宜立志,又曰某君有志,愚意此最不通。
  志者,吾有見夫宇宙之真理,照此以定吾人心之所之之謂也。
  今人所謂立志,如有志為軍事家,有志為教育家,乃見前輩之行事及近人之施為,羨其成功,盲從以為己志,乃出於一種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學、倫理學,以其所得真理,奉以為己身言動之准,立之為前途之鵠,再擇其合於此鵠之事,盡力為之,以為達到之方,始謂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為真志,而非盲從之志。
  其始所謂立志,只可謂之有求善之傾向,或求真求美之傾向,不過一種之衝動耳,非真正之志也。雖然,此志也容易立哉?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無志;終身未得,即終身無志。此又學之所以貴乎幼也。今人學為文,即好議論,能推斷是非,下筆千言,世即譽之為有才,不知此亦妄也。彼其有所議論,皆其心中之臆見,未嘗有當於宇宙事理之真。彼既未曾略用研究工夫,真理從何而來?
  故某公常自謂:「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挑戰」[7],來日之我與今日之我挑戰與否,亦未可知。蓋研究日進,前之臆見自見其妄也。
  顧既騰之以為口說,世方以為賢者之言,奉而行矣,今乃知其為妄,寧不誤盡天下!弟亦頗有蹈此弊傾向,今後宜戒,只將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處探討。探討既得,自然足以解釋一切,而枝葉扶疏,不宜妄論短長,佔去日力。閣下以為何如?
  聖人,既得大本者【者】也;賢人,略得大本者也;愚人,不得大本者也。聖人通達天地,明貫過去現在未來,洞悉三界現象[8],如孔子之「百世可知」[9],孟子之「聖人複起,不易吾言」。[10]孔孟對答弟子之問,曾不能難,愚者或震之為神奇,不知並無謬巧,惟在得一大本而已。執此以對付百紛,駕馭動靜,舉不能逃,而何謬巧哉?
  (惟宗教家見眾人以為神奇,則自神奇之,如耶蘇、摩哈默德、釋迦牟尼[11]。)
  欲人人依自己真正主張以行,不盲從他人是非,非普及哲學不可。吾見今之人,為強有力者所利用,滔滔皆是,全失卻其主觀性靈,顛倒之,播弄之,如商貨,如土木,不亦大可哀哉!人人有哲學見解,自然人己平,爭端息,真理流行,群妄退匿。
  某君語弟:人何以愚者多而智者少哉?
  老朽者聰明已蔽,語之以真理而不能聽,促之而不能動,是亦固然不足怪。惟少年亦多不顧道理之人,只欲冥行,即如上哲學講堂,只昏昏欲睡,不能入耳。死生亦大矣,此問題都不求解釋,只顧目前稊米塵埃之爭,則甚矣人之不智!弟謂此種人,大都可憫。彼其不顧道理者,千百年惡社會所陶鑄而然,非彼所能自主也,且亦大可憐矣。終日在彼等心中作戰者,有數事焉:生死一也,義利一也,毀譽又一也。愚者當前,則只曰於彼乎,於此乎?歧路徘徊,而無一確實之標準,以為判斷之主。
  此如牆上草,風來兩邊倒,其倒於惡,固偶然之事;倒於善,亦偶然之事。一種籠統之社會制裁,則對於善者鼓吹之,對於惡者裁抑之。一切之人,被驅於此制裁之下,則相率為善不為惡,如今之守節、育嬰、修橋、補路,乃至孝、友、睦、雍,任、恤種種之德,無非盲目的動作。此種事實固佳,而要其制裁與被制裁兩面之心理,則固盡為盲目的也,不知有宇宙之大本大源也。吾人慾使此愚人而歸於智,非普及哲學不可。
  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政治、法律、宗教、禮儀制度,及多餘之農、工、商業,終日經營忙碌,非為君子設也,為小人設也。君子已有高尚之智德,如世但有君子,則政治、法律、禮儀制度,及多餘之農、工、商業,皆可廢而不用。
  無如小人太多,世上經營,遂以多數為標準,而犧牲君子一部分以從之,此小人累君子也,然小人者,可憫者也,君子如但顧自己,則可離群索居,古之人有行之者,巢、許是也[12]。若以慈悲為心,則此小人者,吾同胞也,吾宇宙之一體也。
  吾等獨去,則彼將益即於沉淪,自宜為一援手,開其智而蓄其德,與之共躋於聖域。彼時天下皆為聖賢,而無凡愚,可盡毀一切世法,呼太和之氣而吸清海之波。孔子知此義,故立太平世為鵠,而不廢據亂、昇平二世[13]。大同者,吾人之鵠也。立德、立功、立言以盡力於斯世者,吾人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
  弟對於學校甚多不滿之處,他日當為書與閣下詳論之。
  現屆畢業不遠,畢業之後,自思讀書為上,教書、辦事為下。
  自揣固未嘗立志,對於宇宙,對於人生,對於國家,對於教育,作何主張,均茫乎未定,如何教書、辦事?強而為之,定惟徒費日力,抑且太覺糊塗,
以糊塗為因,必得糊塗之果,為此而懼。弟久思組織私塾,采古講學與今學校二者之長,暫只以三年為期,課程則以略通國學大要為准。過此即須出洋求學,乃求西學大要,歸仍返於私塾生活,以幾其深。懷此理想者,四年於茲矣。今距一年之後,即須實行,而基礎未立,所憂蓋有三事:一曰人,有師有友,方不孤陋寡聞;二曰地,須交通而避煩囂;三曰財,家薄必不能任,既不教書,闕少一分收入,又須費用,增加一分支出,三者惟此為難。
  然擬學顏子之簞瓢[14]與範公之畫粥[15],冀可勉強支持也。閣下於此,不知贊否若何?
  又閣下於自己進修之籌畫,願示規模,作我楷法。思深言長,聊欲盡意,不覺其瑣。

        鄉弟 澤東謹上八月二十三日

  根據手稿刊印。

  注釋
  [1]邵西,即黎錦熙,見本書第31頁注[2]。
  [2]黎錦熙於1917年4月16日自北京回到長沙,4月23日其《日記》中載:「上午到社(宏文社--編者注)晤毛潤之,談學。」5月15日黎離長赴京。
  [3]1917年七八月間,毛澤東同蕭子升用「遊學」形式進行社會考察,從長沙動身,到了甯鄉、安化、益陽、沅江等縣,瞭解群眾生活狀況和社會風俗人情。到沅江後遇洞庭湖漲水,道路被淹,便乘船返回長沙。歷時月餘,行程近千里。
  [4]袁世凱,見本書第26頁注[6]。
   孫文,即孫中山,見本書第58頁注[39]。
   康有為,見本書第10頁注[4]。
  [5]曾文正,即曾國藩,見本書第9頁注[2]。
   洪,指太平天國創建者、領袖洪秀全(1814-1864),廣東花縣人;
   楊,指楊秀清(約1820-1856),廣西桂平人,太平天國創建者之一。收拾洪楊一役,系指曾國藩從1852年開始,在湖南幫辦團練,編組湘軍,於1864年率領湘軍攻陷天京,使太平天國革命失敗一事。
  [6]懷中、即楊昌濟,見本書第15頁注[8]。
  [7]某公,指梁啟超,1903年10月,梁在《新民叢報》第38-39號所載之《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文中說:「若夫理論,則吾生平最慣與輿論挑戰,且不憚以今日之我與昔日之我挑戰者也。」以後,梁又在《清代學術概論》、《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說過「今我與昨我挑戰」的話。
  [8]佛教稱欲界、色界、無色界為三界。下為欲界,中為色界,上為無色界。這是由佛教善惡報應和禪定修行理論概括而來的。
  [9]見《論語.為政》。原文為:「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10]「聖人複起,不易吾言」,見《孟子.公孫醜》。原文為:「聖人複起,必從吾言矣。」
  [11]耶蘇,見本書第80頁注[24]。
   摩哈默德、今譯摩罕默德(約570-632),生於麥加,伊斯蘭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見本書第80頁注[23]。
  [12]巢,指巢父,許,指許由,又作許繇。均為古代隱士。相傳巢父因巢居樹上而得名。帝堯要讓位給他,不受。堯又要讓位給許由,巢父又勸許由隱居。許遂逃至箕山下,農耕而食。堯改請他做九州長官,他卻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
  [13]從據亂世進至昇平世,再進至太平世,這是儒家公羊學派的歷史進化觀。近代康 有為把公羊三世說與《禮記.禮運》中的大同、小康思想結合起來,進一步論證了這種烏托邦的歷史進化觀。
  [14]顏子,即顏淵,名回,孔子弟子。顏子之簞瓢,語出《論語.雍也》,原文為「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5]範公,指范仲淹(983-1052),字希文。北宋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範文正公集》卷七《上張左丞書》自述少家貧,在僧寺裏讀書,經常煮粥一小鍋,待凝結後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外加一點鹹菜,即為一天飲食。
  《宋史.范仲淹傳》也記述:「……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沙發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09-3-15 05:55 | 只看該作者
人誰不思上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1: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