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美國與歐洲的區別:基督教國家美國與世俗化了的基督教文明國家歐洲的區別

[複製鏈接]

312

主題

5824

帖子

398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9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自由之靈 發表於 2009-12-18 06: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是一篇兩年前的文章,有些地方挺有趣。---- 自由之靈

美國與歐洲的區別:基督教國家美國與世俗化了的基督教文明國家歐洲的區別
http://credove.bokee.com/viewdiary.15882078.html

作者:於哥

  「上帝死了」 ——德國尼采語錄
  「上帝說,尼采死了」 ——美國地鐵塗鴉

  在這裡,可能會有讀者問,「那麼,同樣作為基督教國家,為什麼歐洲與美國有這麼大的不同,比如,在社會發展史上,同樣作為基督教國家,歐洲及產生了共產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思想,並且產生了社會主義運動和國家;在對外政策上,歐洲表現出更大的務實性,而不像美國執著於意識形態。」
  答案是:歐洲曾經是基督教國家,但已經世俗化了,僅僅是基督教留下了很大影響的基督教文明國家。
  基督教在歐洲已經衰落,世俗的觀念、理性觀念逐漸占統治地位。
  而美國沒有世俗化,仍然是一個由基督教占社會統治地位的宗教化國家。
  這種世俗化與非世俗化的差別,是歐洲與美國在社會發展史上與對外政策上有所差別的主要原因。

  歐洲國家一直被認為是與美國同樣性質的基督教國家,其實不然,歐洲近幾百年以來,逐漸開始了脫基督教化,開始了世俗化過程。現在,歐洲國家多數都只能說是基督教文明國家,就是風俗習慣還保留著  基督教影響,但信仰已經完全衰落。
  歐洲國家曾經是基督教國家,比如,雖然基督教起源於亞洲,但發展壯大卻在歐洲,給後世造成巨大影響的新教改革肇始於歐洲。甚至如前所述,歐洲眾多國家曾經是基督教政教合一的國家,基督教長達千年統治歐洲政治文化,統治著歐洲人的靈魂。但是,世俗化的進展徹底地改變了歐洲的面目。

  歐洲的世俗化開始於近代。
  由於天主教長期在歐洲占絕對的統治地位,加以與政權結合而產生的種種弊端,自中世紀起,天主教就面臨兩個方面的挑戰,一個是基督教內部的改革派的挑戰,另一個是世俗的脫宗教化的挑戰。
基督教內部的改革派的挑戰是基督新教運動,也就是以路德和卡爾文為代表的宗教改革運動,這個運動導致了眾多的歐洲國家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束縛,並對基督教作了新的詮釋,產生了一種全新的基督教,就是新教。
  世俗的脫宗教化的挑戰是在天主教實力最強大的地區義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這個運動主張復活古羅馬和古希臘的文化,這兩種文化是基督教統治歐洲之前的世俗文化,肯定世俗享樂的正當性,反對基督教的禁欲主義,張揚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反對基督教的神本主義。
  到了近代,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進步,使文藝復興代表的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逐漸演變成世俗主義。
  科學的發展,也讓人對基督教的原始教義產生了疑問,讓人在自然面前產生了自信,降低了對上帝的依賴和信求。
  社會經濟的進步,也加速了人世俗慾望的增長,削弱了人對彼世和精神的興趣。
  歐洲於是開始了世俗化進程。這個世俗化進程隨著科學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逐漸成為歐洲成了社會主流運動。
  在近代,歐洲產生了大量的反基督教思想家,比如法國的笛卡爾、伏爾泰、狄德羅德國的尼采、施特勞斯、馬克思等等。
  尼采宣布,「上帝死了」,說上帝死在了在歐洲的科學和理性面前。尼采把基督教看作是社會弱勢群體的自我安慰,看作是弱勢群體在無法實現自己願望時的一種自我解脫。
  德國世俗歷史學家施特勞斯寫了部《耶穌傳》,對耶穌是否歷史上真有其人提出了疑問。他試圖從近代科學角度和近代心理學角度論證,基督是一種幻象,基督時代的種種神跡全是當事人心理暗示的結果。他說,耶穌死後,弟子處於一種激動狀態時,歇斯底里發作,才看到了復活的耶穌。施特勞斯說,
  保羅在去大馬士革路上看到的神績也是對自己長期迫害基督徒而產生自責心理的結果。
  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家認為,宗教是人們對大自然無法解釋現象的產生畏懼感的結果,是統治階級用來麻醉人民精神的鴉片,隨著科學的進步,歷史的發展,宗教必然要在人類生活中消除。
  達爾文的進化論則乾脆認為人是從猴子進化而來的,不是上帝用泥土創造的。達爾文理論由於以科學的姿態出現,因此,給歐洲基督教思想造成了很大衝擊。
  在近代的歐洲,反基督的思想、唯物論以及進化論,幾乎成了民眾意識以及思想界的主流,成為一種時髦和進步的象徵。
  文學界的作品也注重於反映人本身,試圖脫離宗教來反映人性。這一個時期的文學作品大都帶有反基督教色彩和強烈人文主義色彩。雨果、巴爾扎克及上世紀初活躍的茨威格等是其代表。

  與這種思想界與民眾意識的世俗化相呼應的,是歐洲的世俗化政治運動的產生。
  在近代,歐洲的主要的社會運動都以世俗化和反基督教為特徵。
  歐洲風起雲湧的社會主義運動以馬克思主義和其他社會主義理論為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又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世俗化理性化和反宗教是其特點。
  上世紀二十年代興起的法西斯納粹主義運動,是近代歐洲世俗化進程的必然結果,尼採的反基督思想、偶像崇拜式樣的超人思想、達爾文主義的社會進化論、種族論等世俗化反基督的理論都在納粹運動中受到追捧和喝彩,成為納粹運動的思想基礎。

  與歐洲世俗化進程同步進行並且互為因果的,是歐洲的基督教的衰落。經過近兩百年的深刻的世俗化進程,現在,在歐洲,基督教已經徒有形骸,宗教在國民生活中已不再佔主導地位,基督教徒為少數人群,民眾的多數都已經在思想上及生活方式上徹底的世俗化。基督教的影響僅僅在文化習俗及傳統上。歐洲國家在現在已經不能說是基督教國家了,只能說是基督教文明國家。
  據1981年蓋洛普作的調查表明,在歐洲主要的大國,從屬於某個教會的人口,法國為人口的4%,德國為人口的13%,英國為人口的22%,義大利為人口的7%,丹麥為人口的4%,都占人口的少數。這裡還包含了其他宗教教會的成員,不僅僅是基督教會。
  現在,歐洲人仍然每年都產生大量的反基督教的書籍,羅素的思想、薩特的存在主義等主流思想,都以否認上帝為基本邏輯。
  而且,因為世俗化,歐洲的色情也成為世界現代色情產業的先導。色情業方面的花樣及法律界定,全世界的主要國家都唯歐洲之馬首是瞻。北歐的一些國家據說在大街上就可以看到男女群交的情景,法國的色情也被蒙上一層浪漫色彩。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美國學者馬斯登說,傳統的明顯的基督教特徵在美國沒有磨損多少,但在歐洲,赤裸裸的世俗的意識形態之風卻在猛烈吹佛。
  我國學者也注意到了歐洲的世俗化現象。一篇論文說:「按照現代化理論,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迅速向稱世紀中,大眾的生活和思想會產生急劇的變化,有關宿命和超自然體驗的傳統價值觀因教育的普及,大眾傳媒的發展和科學實證精神深入人心而受到貶抑,宗教在社會中的地位將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這一理論可以很好地說明歐洲社會的狀況」。

  作為世俗化的結果,歐洲國家的外交表現出一般世俗化國家的特色:
  首先,我們看到,歐洲國家是近代帝國主義外交的始作俑者,作為基督教的承續和發展的國家,歐洲在世俗化之後,並沒有表現出基督精神的道義,反而更多些強盜作風。
  歐洲在產業革命之後,社會基本上也完成了世俗化過程,這時的歐洲開始了大規模的向外擴張時代。對於相對落後的其他地區,此時的歐洲國家的對外政策,基本上是搶佔領土和掠奪資源的政策。就如美國新保守主義者說,以征服和掠奪為目的。歐洲的近代發展可以說是建立在對殖民地國家的資源的掠奪的基礎上的。
  對待中國這樣有著一定國力和長期的文明積累的國家,歐洲列強因為難於一口吞下,於是採取了炮艦和瓜分政策。大英帝國對中國開始的鴉片戰爭,是近代基督文明國家的恥辱。儘管當時的英國基督徒反對華的鴉片貿易,但世俗化國家的民眾力量最後還是壓倒了宗教力量,國會通過了向清帝國開戰,而開戰的目的是為了向對方順利地販毒。以後,歐洲別的帝國也陸續與中國進行了戰爭,基本上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性戰爭。
  帝國主義時代的歐洲的對外擴張,歐洲國家說是基督文明的向外擴張,這是給自己塗脂抹粉的說法,這是在基督教影響下強大起來的國家在世俗化後進行的反基督精神的擴張,根本原因在於這些國家已經世俗化,已經成為物質至上勢力至上的世俗國家。
  與之相對比,我們在前面也敘述到,由於美國的自身的歷史形成的基督教特色,美國是近代世界中唯一沒有世俗化的國家,所以美國的意識形態中還有要成為世上的鹽和光的精神,美國在對外交往中,無論是對華還是對他國家,都提出了反帝國主義的政策,這一點集中地表現在一戰後威爾遜原則中,而且在美國的勢力成為西方獨大的時候,美國對西方國家的整合與殖民地人民的鬥爭一同結束了帝國主義時代。如果翻閱中國外交史,就會發現,基本上都是美國率先要求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結束對華的不平等條約的。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歐洲國家因為世俗化的緣故,其外交政策注重實利,不注重意識形態,利益至上,靈活務實。
  歐洲在還是基督國家的時候,歐洲的戰爭多是宗教戰爭,或帶有很強烈的宗教因素,宗教往往是決定敵我關係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成為世俗化國家之後,歐洲的近代戰爭就基本上是完全的爭奪利益的戰爭,爭奪霸權的戰爭,這種持續爭奪利益和霸權的結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場戰爭就像在前面所說的一樣,是新帝國主義國家要求老牌帝國主義多分一杯羹而引起的戰爭。
  大英帝國的務實外交是近代外交的範本,近代英國完成產業革命后的世俗化務實的外交政策,成功地幫助英國建立起世界範圍的日不落帝國,並維持了將近兩百年。英國的務實的外交在國際舞台上縱橫捭闔,維持了英國的近兩百年不打敗仗的業績。
  梅特涅的外交理論建立在完全的世俗的利害考慮上,其基於地緣利害原理建立的地緣政治學說,至今還是外交學中不可動搖的指導性理論,關鍵在於它揭示了世俗化國家之間的外交本質。
  美國強大並因此改變了帝國主義的遊戲規則之後,歐洲的務實外交風格仍然沒有改變,雖然她們仍然是一個基督教文明國家,與美國信奉同一個意識形態,即民主與自由,在政治上也與美國處於同盟關係,但歐洲國家的外交,仍保持了追求實利的作風,沒有像美國那樣熱衷於意識形態目標,對美國沒有亦步亦趨,顯示出不同的風格和主張。
  我們知道,二戰結束后,中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美國出於意識形態理由,對中國執行堅決的封殺政策,長期不與中國接觸,拒絕承認中國政府的合法性。但法國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不顧美國的反對,率先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以後,歐洲國家包括英國也都陸續與中國建交了外交關係。
  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因為戰場上的壓力和為了打擊社會主義中國的銳氣,曾考慮向中國扔原子彈,在徵求盟國意見時候,遭到了英國法國等盟國的反對。英國法國沒有美國那樣的意識形態激情,在處理對立事件的時候,更保守和穩重和務實。我們看到,美國在實施動用原子彈和考慮動用原子彈的時候,目標國都是意識形態的敵對國,並且是非基督教文明國家,在這背後,宗教意識和情緒都起了作用,這個在後詳述。
  改革開放后,美國因為人權問題屢次制裁中國,而制裁又以經濟手段為主。歐洲國家則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一般,每當美國制裁中國的時候,首先是日本出來充當和事佬,因為日本與中國經濟相對密切,制裁中國,日本會受相應的損失。其次就是歐洲國家率先打破制裁。中國也看到了這一點,作為反擊美國制裁的武器,中國經常將大規模採購訂單送給歐洲國家。1996年中國將原預定給波音的飛機訂單轉給法國的時候,美國波音公司遭受巨大損失,法國公司則賺了個金銀滿盆。當時的總理李鵬說:「歐洲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不加政治條件,我們歡迎,不像美國,動輒就搞制裁」。
  其實制裁是一個雙刃劍,既損害中國利益也有損美國利益,美國一些財團和政治家也反對中國這樣大的貿易夥伴進行制裁,前國務卿基辛格就是反對制裁的著名人士,基辛格博士主導著一個對華貿易諮詢機構,一直為中國的權益呼籲,反對制裁中國,尤其是反對利用貿易武器制裁中國,為此遭受到美國保守派的不少批評。一般指責基辛格和在國會中主張制裁中國的人士,往往也是基督教的熱心人士,如國會中的湯姆·迪勒(Tom Delay)、傑希·赫爾姆斯、迪克·阿米等等。而基辛格則是個猶太人,不信基督教。
  最近,在對中國的武器銷售問題上,美國與歐洲也產生了衝突。歐洲看到了向中國軍售的巨大好處和現實意義,主張予以尖端武器解禁,美國出於對共產國家的戒備也就是意識形態的理由對此堅決反對,並且向歐洲國家施加壓力,使得中國至今買不到歐盟國家的武器,歐盟國家也因此進入不了中國這塊巨大市場。此外,大家知道,以色列向中國的尖端武器的出口也因為美國的反對而泡了湯。
  對待伊斯蘭世界,英法德的政策與美國也有所區別,小布希在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時,遭到了來自法國和德國的堅決反對。德國和法國為此付出了戰後不許進入伊拉克中間市場的代價,全世界也看到了歐洲與美國的差別。
  美國與歐洲國家在外交政策上的差異,現在還在持續,注重國際新聞的人都會發現很多這方面的實例。伊斯蘭世界的領導人也認識到了這種差異,新當選的伊朗總統就核利用問題向外宣布,「不與美國對話,但與歐盟對話」。現在,伊朗在核問題上都通過歐盟與美國鬥法。

  美國與歐洲國家的差異,主要表現為對意識形態是否偏重。美國往往基於意識形態動機採取外交行動,歐洲國家則更注重國家利益,追求利益目標。對中國,對伊斯蘭世界都是如此。

  歐洲國家近些年有個例外,引人注目,就是英國的外交。英國自布萊爾當政以來,外交風格一反傳統,表現出偏重意識形態的特點,對美國的意識形態外交亦步亦趨,步步緊跟。其主要原因是,近些年在英國主政的首相布萊爾也是一個堅固的基督教保守派信徒,與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正好一致。
  布萊爾是在現代歐洲史上少有的堅固的基督教信徒政治家,是福音派信徒。布萊爾在柯林頓時代對美國干涉主義的外交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布希時代則毫無保留地支持布希的外交行動。布萊爾的外交政策,實際上起源於他堅固的基督教保守派的信仰。布萊爾將是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一筆的人物,不在於他的執政業績,而在於他使英國外交帶上的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並且因為他的意識形態而給世界帶來的深遠影響。
  布萊爾執政開始,就打出了「人權大於主權」的旗幟,與國際上迄今流行的主權理論截然對立,將人權提高到神聖的高度。如果這一理論成為國際社會的準則,那麼,國際社會也就開始了統一在基督教文明下的進程。布萊爾也就是這一理論的首創者,而且因為其當政時的行為,也成了這一理論的實踐者。受布萊爾的影響,柯林頓與布萊爾聯手打了一場人權戰爭,也就是針對南聯盟戰爭。在對伊拉克問題上,布萊爾與美國組成英美聯軍長期轟炸伊拉克,最後,英美主導西方一些國家佔領伊拉克,推翻薩達姆政府。
  也就是說,布萊爾主義意味著,政府如果踐踏人權,就喪失了合法性。這與美國的人權外交實踐一脈相承。布萊爾因其作風,被送給一個綽號,叫「戰爭傳教士」。小布希現在也有一個綽號,叫「從軍牧師」,兩者很相似,同樣,兩個人的信仰與外交政策也如出一轍。
  如果在英國當政的不是布萊爾,那麼,英國在近一階段的外交政策將會有所不同,將秉承其大英帝國傳統的世俗化風格,靈活務實,注重實利,不會有如此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與美國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步調一致。
  德國最近在向中國出售武器的問題上發生了變化,前總理施耐德曾經是為中國獲得歐洲武器在歐洲遊說,但新總理上台後,得德國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成為堅決的反對者。其原因,在於那位新上任的保守派總理,這位女總理是位有名的基督徒,是前東德牧師的女兒,虔誠的基督教保守派信徒。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5: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