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合唱技巧】合唱藝術與美聲唱法

[複製鏈接]

60

主題

123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北晨 發表於 2009-12-16 06: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八六 於 2011-12-12 16:13 編輯

合唱藝術與美聲唱法
中國合唱協會理事長:田玉斌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中國的合唱事業得到了飛速的發
展。尤其是群眾合唱的發展,無論是普及的廣度還是演唱的水平,都達到了可喜的局
面。從過去以齊唱為主的歌詠活動,發展到今天可以演唱中外不同歷史時期的多聲部合
唱,包括混聲合唱、同聲合唱和無伴奏合唱等;從歌詠活動比較注重場面、聲勢和氣
勢,發展到今天成為一種合唱藝術,而且達到了比較高的水準;不僅在國內各種合唱賽
事中湧現出了許多高水平的合唱團隊,在國際性的合唱比賽中獲獎團隊也為數不少。可
以說經過短短二十餘年的發展,中國群眾合唱的整體水平實現了一次飛躍。

  我們應該看到,合唱藝術這種源於歐洲的藝術形式在西方已經有五六百年的歷史。
歐洲在過去幾百年的時間裡,各個時期都湧現了許多偉大的作曲家,他們留下了大量優
秀的合唱作品供後人演唱;特別是合唱這種藝術形式伴隨著西方宗教的傳承使其得到了
發展。我們在不到百年的時間裡能達到今天這樣的程度,已經相當可觀了。然而,近些
年來隨著一些合唱團隊走出國門參加國際賽事以及一些國際性的合唱比賽在中國的舉
辦,使我們看到了我國成人合唱的水平距離國際高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想趕超國際
先進水平,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要正視這一現實,否則不利於我國合唱的發展
與提高。若想使我國的合唱水平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比如
需要解決中小學的基礎音樂教育比較薄弱、合唱作品匱乏、缺少合唱指揮人才、演唱形
式單一等許多問題。除此之外,我認為在合唱的聲音訓練和運用方面,由於認識上不太
一致,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致使許多合唱團技術不夠全面和風格不夠多樣的問題,也是
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之一。

  不談職業合唱團的情況,從我近幾年來參加的一些合唱賽事中所看到和聽到的,非
職業合唱團在聲音運用方面粗略地劃分,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在聲音訓練
和運用上偏重於室內合唱風格,要求演唱者都要運用直聲演唱;另一種是側重於運用所
謂歌劇唱法的聲音,要求演唱者要具備較好的嗓音條件,要充分運用共鳴,聲音要有幅
度;第三種是有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合唱團,在聲音運用上一般都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音色
特點。

  可以肯定地講,在聲音訓練和運用上以上三種類型,作為合唱都是需要的,而且僅
僅這幾種是遠遠不夠的。合唱作為多聲部的音樂表演形式,其表現力應該是非常豐富
的。無論是從聲音的幅度上,還是在音色的變化上,都應該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從
而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我認為一支好的、技術全面的、高水平的合唱團,應該具備多方
面的能力,不僅能做到聲音和諧統一,而且能夠根據作品的不同風格運用不同的演唱技
法。聲音的幅度變化要大,輕聲、半聲、直聲、強聲都能做到運用自如;要能做到音色
多變,可濃重,可淡雅;可渾厚,可清純;可明亮,可圓潤等,使人感到色彩豐富,給
人以美的藝術享受。眾所周知,沒有對比就不成其為藝術。而合唱恰恰是在這方面具有
優勢。運用不同的演唱技法演繹不同作品在風格上的對比,各聲部之間不同音色的對比
以及整體音色和力度的對比等等,對於合唱藝術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在以上三種
類型中(不談第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運用直聲進行訓練的一些合唱團,這些合唱
團比較擅長演唱巴洛克時期、古典風格和室內合唱作品,除有少數訓練有素的高水平的
合唱團外,大部分團隊在演唱浪漫時期和近現代的一些幅度較大的作品時就顯得力不從
心。第二種類型的合唱團則與第一種類型相反,這樣的合唱團比較擅長演唱那些能夠發
揮聲音、有氣勢、有力度的作品,然而在演唱那些古典風格和室內合唱作品時,則顯得
有些遜色。總之,各有優長,又各有不足,技術上比較全面的團隊不是很多。由於在聲
音訓練上存在的這種局限性,致使許多合唱團在作品的選擇上受到制約,不能根據作品
的不同風格運用不同的演唱技法,演唱的作品風格比較單一。

  我認為我國的合唱發展到今天雖然形勢喜人,但是不能滿足於現狀,應該有更高的
追求,以求達到更高的水平。儘管我們不能脫離實際地要求非職業合唱團都要達到職業
合唱團那樣的能力和水平,但是應該有這樣的目標,有這樣的志向。為此,必須解決一
些認識上不太一致的問題。比如有些人主張合唱只能運用直聲進行訓練和演唱。持有這
種觀點的人往往對美聲唱法存有某種誤解,他們認為美聲唱法的音波太大,不利於合唱
聲音的和諧統一,所以不能用美聲唱法唱合唱;另有些人則認為合唱不能完全運用直聲
進行訓練,否則無法演唱歌劇中的合唱作品和《黃河大合唱》以及貝多芬《第九交響
樂》等作品;還有些人認為直聲是另外一種唱法,學習美聲唱法的人不會唱直聲;當然
還有一些人認為歌劇唱法與室內樂唱法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即認為同一個合唱團不能兼
顧演唱這兩種不同風格的作品;更有一種極端的看法,認為用美聲唱法訓練合唱是完全
錯誤的等等。總而言之,從我了解的情況看,有許多人在合唱的聲音訓練和運用問題上
的看法上是不盡一致的。尤其是對美聲唱法缺少全面的了解,對學習美聲唱法的人應該
掌握的一些基本技能不十分清楚,以致在思想上產生了以上的一些模糊認識。

  對美聲唱法這一概念的理解,自從上個世紀初引進我國之後,在認識上是有一個過
程的。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即「文革」之前,除了少數老一輩的聲樂家外,許多人把
美聲唱法顧名思義地理解為是一種具有「美好的聲音」的唱法。這樣的認識曾經導致很
多學習聲樂的人,只注重聲音和技術,即「共鳴、位置、氣,高音要關閉」,而較少注
重音樂表現、語言的準確性和語言的美感。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伴隨著我國改革開
放的逐步深入,中國聲樂從開始的「請進來」,到後來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去」,使我
們開闊了眼界,對美聲唱法的認識越來越深刻、越全面。從最初把美聲唱法理解為是具
有「美好的聲音」的唱法,提升到是一種「美好的歌唱」的認識,這是我國聲樂發展進
程中的一大進步。現在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尤其是合唱界的朋友們,是要進一步弄清楚
學習美聲唱法的人應該具備的一些基本技能。

  那麼學習美聲唱法的人在技術上到底應該具備哪些技能呢?關於美聲唱法,在《牛
津簡明音樂詞典》中是這樣定義的:「原意為美麗的歌唱,美麗的歌。此詞概括了18世
紀和19世紀早期義大利歌唱家卓越的演唱質量,歌聲如訴,表明這種抒情風格比朗誦風
格要更加完美。歌聲美麗、樂句的連貫圓潤以及技巧的完美無瑕是其要素。」通過這段
文字不僅使我們了解到美聲唱法源於義大利,而且還告訴我們:美聲唱法要求在歌唱發
聲技巧方面和音樂表現上都要力求完美,而不僅僅是聲音技巧的完美。

  在《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關於美聲唱法是這樣表述的:「bel canto 歌劇演唱
風格。源於16世紀末義大利復調聲樂曲以及義大利宮廷獨唱曲的唱法,並在17、18世紀
和19世紀初在義大利歌劇中獲得發展。它以對嗓音強度的嚴格控制為基礎,其力度、幅
度較19世紀末和20世紀應用的為小;對喉位較低的『基音』與喉位較高的『笛音』加以
區分,它要求嗓音靈活、發音清晰、吐字清楚。」我覺得這段文字對美聲唱法界定得更
加清楚具體。我們分析一下這段文字,有兩個問題應當引起我們注意:一是美聲唱法產
生的時間是在16世紀末,是處在文藝復興的後期,所以美聲唱法應該包括文藝復興以後
的巴洛克、古典主義和浪漫時期以及近現代各個時期的各種演唱風格;二是美聲唱法隨
著時間的進程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早期的美聲唱法的力度和幅度沒有那麼大,到了19世
紀末之後美聲唱法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主要是由於劇場越來越大,樂隊的編製也越來
越大,特別是威爾第的歌劇作品問世后,對聲樂演員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歌唱演員要
運用充分的共鳴,唱出十分洪亮並具有很強穿透力的聲音。正因為如此,使有些人產生
了一種錯覺,以為美聲唱法都要求這樣。實際上在19世紀末以前各個時期的演唱風格並
不完全是這樣,儘管各個時期的演唱風格不同,但是依然屬於美聲唱法。

    通過以上這兩個權威詞典的詮釋和分析,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所謂歌劇唱法
和直聲唱法,包括藝術歌曲、室內合唱和宗教合唱的演唱方法等等,都應該屬於美聲唱
法範疇。但是由於各個時期作品的風格不同,在聲音運用上也要有所不同。也就是說,
作為學習美聲唱法的人,在美聲唱法的基礎上經過技術調整,可以演唱以上不同時期不
同風格的作品。根據作品的不同風格運用不同演唱技法和音色,是學習美聲唱法的人應
該掌握的一些基本技能。據我所知,國外高等音樂院校學習聲樂的人,在學習期間都要
接觸各個時期的作品,包括現代技法的作品等。這一點在各種大的國際聲樂比賽中也有
所體現,比如常常規定參賽選手除了要演唱歌劇選曲外,還要運用不同語言演唱某個時
期或某個國家、某位作曲家的作品等。其目的也是要看參賽選手駕馭不同風格作品的能
力。當然,完美無缺是不存在的,在實際演唱中每個學習美聲唱法的人,可以根據自己
的聲音條件和技術能力,選擇適合於自己的作品是容許的,是揚長避短之舉。但是作為
技術要求,應該具備以上能力的。同樣,每個合唱團都可以選擇本團比較擅長的某種風
格的作品,但在技術上一定要按著美聲唱法的規格和技術要求進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
不斷地提高整個合唱團的演唱技能和水平。

  在此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在目前的非職業合唱團中,大部分團隊的成員是不具備
歌唱嗓音條件的,而且多數成員都是沒有學過聲樂,起碼是沒有經過嚴格聲音訓練的。
對這樣的團隊必須從實際出發,不能要求過高。如果通過一些基本的訓練能把聲音唱得
相對和諧統一就已經不錯了;再要求的高一點,如能用上一點發聲方法,不要求用很大
的氣力和聲音共鳴,能運用直聲演唱一些作品,並且能達到一定的水準,我認為這也是
一種明智的選擇。但是對於那些具備條件的團隊,比如在有些合唱團的成員中,有的人
在音樂院校學過聲樂,有的人業餘學過聲樂,有的是中小學的音樂教師等,他們都具備
一定的聲音條件和演唱技能,這樣的團隊應該有更高的目標和追求。運用科學的發聲方
法掌握多種演唱技能,以求能演唱多種風格的合唱作品。

  關於用美聲唱法進行合唱聲音訓練的問題,還有一些在認識上不是十分清楚的問題
也有必要加以闡述。比如有些人主張合唱一定要運用直聲進行訓練,我曾經看到過這方
面的文章,也曾經同某些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進行過探討。他們之所以堅持這種觀點,很
重要的原因是聽到或看到國外一些優秀合唱團的演唱以後,覺得人家都是運用直聲演唱
的,他們的聲音不但很和諧、很統一,而且聲音非常純凈,吐字也很清晰,音準也都很
好等等。我並不否認直聲唱法的這些優點,但是直聲唱法也有其局限性。比如,這種聲
音的音色比較單一,音色難於變化。雖然某些技術上特別好的合唱團也能演唱一些幅度
很大的作品,聲音力度的對比也可以很大,但是難於運用不同的音色演唱不同風格的作
品。所以,對於職業合唱團和有條件、有能力的非職業合唱團來說,僅僅運用直聲訓練
和演唱是遠遠不夠的,這樣會制約一些好的合唱團的發展與提高。

  直聲唱法是美聲唱法的一項技能,並非是一種獨立的唱法。運用直聲演唱與運用強
聲、輕聲和半聲演唱,從大的方面講,在技術訓練上基本上是一樣的。比如都要運用橫
膈膜的支持,要打開喉嚨歌唱,同時要追求聲音的高位置等。離開這些要求是無法唱出
好的高規格的直聲的。所不同的是在氣息的運用上要進行適當地控制和調整。除此之
外,我認為運用直聲演唱,更多的是需要歌者在意識上努力使氣息保持十分均勻、平
穩,在聽覺上要嚴格地監督自己的聲音保持平直。在我看來這種意識上和聽覺上的追
求,對於運用直聲演唱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換句話來說,只要歌者在意識上有這樣的追
求,在聽覺上能嚴格地監督自己的聲音,歌唱發聲器官便會做出相應的配合,會唱出一
種類似樂隊中弦樂器的空弦音的聲音。這種聲音很純凈並具有空靈感,因此比較容易做
到聲音和諧統一。久而久之,每個隊員會變成一種審美追求,直聲技術也會隨之越來越
純熟。

  外國一些優秀合唱團運用直聲訓練和演唱可以達到很高的水平,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我認為運用直聲演唱的高水平的合唱團,不僅僅在於其直聲技術嫻熟,除了技術因
素外,東西方文化傳統上的差異也是不可忽視的。比如除了語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外,
外國合唱團的成員在聽覺習慣和聲音審美方面都與我們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受宗教音
樂的影響,他們很小就在那種環境中熏陶,長期耳濡目染使他們唱出的聲音就是那種感
覺和那樣的音色;加上西方國家的音樂基礎教育優於我們,他們從小在音樂上所受到的
啟蒙教育是我們所不及的。比如,由於他們接觸多聲部的作品比較多,對和聲效果比較
敏感,所以在音準方面也優於我們。在音準問題上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凡是音準好的
合唱團唱出的聲音會使和聲效果顯得乾淨透明,聲音會顯得很純凈,這種聲音容易引起
更大的共振,因此在演唱那些力度比較大的作品時,在音響上也會給人一種滿足感。
(反之,基本功訓練嚴格,氣息控制能力強的歌者,音準問題就容易做得好,轉帖者補
充。)總而言之,在整體音樂素質上我們的合唱隊員與西方國家相比,尤其是在演唱外
國作品方面,我們的差距是比較懸殊的。因此,我們不能認為外國某些合唱團的水平很
高,就認為僅僅是由於運用直聲訓練的結果。我認為技術原因僅僅是一個方面,離開以
上各種因素直聲技術也是很難達到高水平的。而我們在這些方面恰恰又是比較欠缺的。

  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長處,但是應該認識到直聲技術只是美聲唱法的一種技能,並
非僅此一種。事實上西方許許多多的歌劇院都有高水平的合唱團,這些合唱團的成員絕
大部分都是音樂院校學聲樂的人。他們並非都是運用直聲訓練和演唱的,然而這樣的合
唱團不僅能演唱難度和幅度很大的作品,而且也同樣可以做到聲音既和諧又統一,能演
唱包括直聲在內的多種風格的合唱作品。據我了解,西方國家的合唱團在聲音訓練上不
存在這方面的爭論。因為在他們看來,運用什麼樣的聲音演唱是由作品的風格所決定
的,而不是千篇一律都用一種聲音去演繹不同風格的作品。我們過去的中央樂團合唱
團、廣播合唱團、上海樂團合唱團和廣州樂團合唱團等一些職業合唱團,都演唱過許多
巴洛克時期和古典風格的合唱作品,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風格的把握上,這些合唱團
都是有較高水準的。由此看來,直聲作為一項技術技能高水平的合唱團是可以掌握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目前我們的某些技術和聲音條件比較好的合唱團,在直聲技術方面又
顯得比較欠缺,這也是技術上不夠全面的一種表現。這個問題也應該引起某些合唱團的
重視。

  另有一種看法認為美聲唱法的音波(vibrato)太大,不利於合唱的聲音統一和
諧。的確,聲音的音波明顯,或搖擺、或顫抖都會影響合唱的聲音和諧統一,甚至會影
響整個合唱隊的音準。但是聲音搖擺和顫抖並不是美聲唱法所追求的,而恰恰是美聲唱
法所要摒棄的一種發聲方法上的毛病和某些人的陋習。(太對了!)在學習美聲唱法的
人中,確實有不少人的聲音或搖搖擺擺、或哆哆嗦嗦,使人聽起來很不舒服,以致使很
多人誤以為這是美聲唱法特點(加三個嘆號,贊同!!!),以為學習美聲唱法的人都
是這樣。其實並非如此,我們在前面引用的《牛津簡明音樂詞典》中關於美聲唱法有這
樣的解釋:「歌聲美麗,樂句的連貫圓潤以及技巧的完美無瑕是其要素。」用這樣的標
准來衡量,那種帶有不正常音波(很好的提法!)的歌聲決不會美麗,樂句也不會連貫
圓潤,技巧更不會完美無瑕。我們再去聽聽世界上那些優秀的歌唱家們,有哪一位深受
人們喜愛的、著名的歌唱家的聲音是哆哆嗦嗦和搖搖擺擺的?我想,凡是稍有音樂鑒賞
能力的人都會做出正確的判斷。

   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美聲唱法摒棄那種不正常的音波,也並非是要求學習這種唱
法的人都要運用直聲進行訓練和演唱。美聲唱法所追求的是一種非常連貫(legato)
的、具有律動感和富有活力的聲音。這種聲音非常均勻流暢,幾乎感覺不到音波的存
在,聽起來如同交響樂隊中弦樂器的揉弦音那樣似有似無。這樣的聲音非但不會破壞樂
隊聲音的和諧統一,反而會使人覺得舒服悅耳,給人以美的享受。對合唱也是同樣的要
求,如果認為這樣的音波也同樣會破壞合唱聲音的和諧統一,就如同要求交響樂隊的演
奏員都不要揉弦一樣。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交響樂團的弦樂演奏員不揉弦。這樣的聲音
不但在音色和音量的變化上有多種色彩和很大的幅度,而且在技術上稍作調整,特別是
在意識上和聽覺上稍加註意,便會比較容易地唱出美妙的直聲。

  美聲唱法自產生開始經過三四百年的發展,已被世界公認為是一種科學的發聲方
法。這種發聲方法不僅適合於獨唱和演繹歌劇作品,也適合於合唱的聲音訓練及運用。
脫離開美聲唱法的基本原則和訓練方法,任何合唱團都難於做到技術全面,難於演唱不
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也難於使合唱的水平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對於某一個合唱團
如此,對於我國合唱的提高與發展也如此。

  我國合唱的百花園經過幾代人的長期辛勤耕耘,已經呈現出春色滿園的喜人景象。
我們期待著通過關心和熱愛合唱事業志士仁人的澆灌、培育,使這個百花園更加奼紫嫣
紅、絢麗奪目,使我國不僅是一個合唱的大國,而且還是一個合唱的強國。為繁榮我國
群眾文化工作和提高國民素質,為精神文明建設和創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1: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