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春季養生 用藥引送葯的點睛之妙

[複製鏈接]

430

主題

2296

帖子

388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38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uxin_9605 發表於 2010-4-2 02: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成藥與藥引配伍,是傳統中成藥臨床使用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藥引,又稱引葯,主要起「引葯歸經、增強療效」的作用,同時還兼具調和、制約或矯味等功效。藥引與中成藥適當配合服用,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大棗湯能補脾胃、益氣生津、和解藥毒。凡脾胃、產後等虛弱者,均宜以此為引,一般用棗5~10枚,水煎取湯送服中成藥。如治療脾虛腹瀉可用大棗湯送服人蔘健脾丸等。
  生薑湯有散風寒、解表止咳、溫中散寒之功。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陰寒胃痛、吐瀉腹痛的方葯常以此為藥引。一般用3~5片生薑水煎取湯,即為薑湯引,用以送服相應病症的中成藥。
  大棗生薑湯常同煮做藥引,可補益脾胃、增加食慾,從而促進藥物的充分吸收。
  紅糖水有補血散寒、祛瘀之功效。常用於婦科血虛、血寒、產後惡露未凈、乳汁稀少、口乾嘔吐、虛弱血痢等,可取紅糖10~30克沖開水送服中成藥即可。
  藕汁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用中成藥治療血熱出血時常用藕汁為藥引,以增強療效。用生藕搗汁,或藕節5~10個煎水即成。
  黃酒酒性辛熱,有溫通經絡、散風寒、行葯勢的功效。黃酒與寒性葯同服,可緩其寒;與熱性葯同服,可舒經活絡。服用時,一般取黃酒15~50ml,溫服,如用做祛風除濕、舒經活絡,可用黃酒送服活絡丸;用做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可用黃酒送服七厘散。
  米湯即浮於湯麵上的稠油狀液體。脾胃虛弱及有腸道疾患者服用中成藥時都宜以此為引。米湯以小米湯為好。
  蔥白湯有發汗解表、解毒散結的功效。適用於外感風寒及陰寒內盛證,一般用蔥白2~3段,切碎煎湯即成。
  鹽湯因咸走腎,可引葯入腎經,故宜用鹽湯送服補腎類中成藥。此藥引適用於腎陰虧損引起的腎臟病證,如虛弱乏力、陽痿遺精腰痛發稀者。
  蜂蜜水味甘平,含有多種營養成分,主要補虛,有補中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等功效。治療肺燥咳嗽、腸燥便秘、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證常以此為引。
  醋味酸,可散瘀止痛、解毒、殺蟲、矯味。常用於婦人赤白帶下、血崩便血等證。用時取醋兩湯匙左右,沖開水半杯即成。
  中藥藥引種類較多,除上述外,還有蘆根、薄荷、荊芥、蘇葉、西瓜、梨、飴糖、冰糖等都可以作藥引。雖然藥引僅是處方中的配角,但只要恰當運用,就能體現畫龍點睛之妙。
(ZT)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23: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