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養生要養心

[複製鏈接]

1

主題

7

帖子

30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0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quinal 發表於 2009-8-12 01: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ont-kerning:1.0pt;}養生之道是當前的熱門話題。現在生活提高了,都想身體健康,長命百歲。故社會上「保健門診」,「養生講座」,「祖傳秘方」,「按摩足療」------等,應運而生。

何為「養生之道」?自古眾說紛紜。但析其實質,大多停留在介紹養生的技巧和方法層面上,而沒有抓住養生的關鍵所在。那麼,何謂養生的關鍵呢?回答很簡單:養生之道,關鍵在「道」。

何為道?古聖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即自然,自然即道」。這就是說,道是可以遵循的,但不是能用語言文字來表述的一般的道理。它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宇宙萬物運行的自然規律。它存在於各個事物中。

「道」在何方?「人即為道」,「吾即為道」,「心即為道」。道在每個人的心中。由心悟道,大道自通。道靠「悟」,而不靠「養」。佛家講「空」,道家講「無」。【西遊記】就是講了一個唐僧用十七年的時間,行程十萬八千里,歷經千難萬險,到天竺取經的故事。師徒四人之所以能「功成圓滿」,喜得「三藏」(因佛經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故亦稱「三藏」),凱旋而歸,靠的就是一個「悟」字。所以,他的三個徒弟,分別賜名為「悟空」、「悟凈」、「悟能」。這裡的「取經」,就是「悟道」。人如果純凈心靈,真正達到了「空、凈、能」的境界,就能得「道」。

養生要養心,如何養心?道家講,「清靜無為,返璞歸真,順應自然,動形達郁」。莊子的方法是「心齋」和「坐忘」。何為「心齋」?莊子講,「虛者心齋也」。「心齋」之奧妙在於「虛而待物」,到達虛靜、空明的純然精神狀態。何為「坐忘」?「坐」為靜坐冥想,「忘」為忘物忘我,實現,去欲、去智,或者「無功」、「無名」、「無己」之目的。唐代司馬承禎把「坐忘收心,主靜去欲」作為修道的重要步驟。儒家講:「養心莫善於寡慾」。所謂「寡慾」,孔子解釋為:「少時戒色」,「壯時戒斗」,「老時戒得」的「君子三戒」。其方法是:「吾日三省吾身」。佛家用「戒律」,如「五戒」、「十戒」、「菩薩戒」等,達「養神」,「固精」,「節慾」之健身目的。「綜合儒、道、佛之論述,如何「養心」?簡言之,即為心靜氣平,去掉雜念,真正達到「物我兩忘」,「與道同一」的精神境界。

何為「物我兩忘」?莊子講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為文惠君宰牛,表現出了嫻熟的技藝,受到文惠君的讚揚。眾人誇他的高超技藝,他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道而不是技藝。開始解牛時,我看到的是「渾淪一牛」,不知從何處下手。現在我是用心神在領會,而不再用肉眼去觀看,看到的是牛身的內里結構。然後,按著牛身上的自然紋理,「以無厚入有間」,那當然是「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也」。所以,庖丁通過解牛去用心體會到了自然天道的規律,達到了「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故「庖丁解牛」是「依乎天理」、「故其自然」的循天養心之道。

養心和養身是一個統一的概念。掌握了養心的要領,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做到淡泊名利,平心靜氣,無為而治,遊刃有餘。在多大的困難面前,也能泰然自樂,處變不驚,從容應對,其樂無窮。這時他的身體就會處於精力充沛健康無疾的極佳狀態。反之,如果長期處在爭名逐利患得患失的漩渦中,不能自拔,那就會愁思不解噩夢不斷,天天在鬱悶恐懼中度日。身體必定是多病多難。另外,心情舒暢時,身體的各個器官運行正常,就能自然地汲取大自然賜予的各種營養,就能本能地抗禦外來的侵襲,保持身體的固有健康。同時,心平氣和不急不躁也會提高身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在一定的環境下,人的適應能力各有不同,但不一定都是病態,許多時候是心境造成的。比如,在一個炎熱難耐的夏夜,許多人整夜揮扇輾轉難眠,甚至一夜吃幾次安定,也不能入睡,次日腦木神痴,心煩意亂。而有的人卻能酣然入睡,覺香夢甜,第二天照樣精神抖擻腦清目明。原因都知道,是「心靜自然涼」。人活在世上,突發的事情常有。但不管困難多大,環境多惡劣,只要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就有迴旋的餘地,就能從容應對,克敵制勝。這叫「臨危不亂」,或「處亂不驚」。只有這樣,才能永遠掌握取勝的主動權。否則,如心慌意亂,不知所措,那必然是事倍功半,功虧一簣。身體也是一樣,心神不寧時,容易染病。無助無奈中,可能崩潰。甚至造成終生遺患。也正如莊子所說的:「虛無恬淡,乃合天德」。就是說,任何情況下,真正把心靜下來,不慌亂,不迷茫,就會合乎天德,溶於自然。

能永遠保持心情快樂身體健康是一個境界問題。從哲學的角度看,是一個人生觀的問題。現在社會上的許多競爭,已經不單純是技巧的差異,而更重要的是境界的高低。有的人視利益為過眼煙雲,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一生泰然自若,歡樂逍遙。有的人卻視財如命,拚死追求,天天在名利漩渦中苦鬥,終生無寧。這正如滿山遍野的花草,在人的眼裡是賞心悅目的美景,在羊的眼裡,則是鮮嫩可口的美食。為什麼?境界不同,慾望各異,結果就大相庭徑。人的眼睛,如果不被名利所遮擋,就能有高的境界去看清事物的本相。如果帶上「慾望」的眼鏡,就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就會把什麼東西也看成「美食」。這正如司馬遷所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我想給司馬老和一句:「天下熙熙為利而來,天下攘攘為利而亡」。在當今社會,不同價值觀念的人,當經歷相同的事情時,會得出安全不同的人生感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此,蘇東坡的詩句講得形象透徹,回味無窮。

當今社會紛繁複雜瞬息萬變,人們為了生存日夜奔波。順利的時候有,困難的時候也有,有時還會陷入絕境。這都是正常現象。關鍵是如何對待。人生在世有喜憂,苦樂成敗皆是緣。有人在勝利面前得意忘形,有人在逆境之中垂頭喪氣,這都是不懂自然的規律。莊子告誡我們,大道合乎自然,一切風險會去,一切機會會來。能在每一個機遇中把握好自己,這就是合乎了天地大道。特別是遇到困難,在無憐、無助和無奈的情況下,必須去掉私慾,站在「物我兩忘」的高度,就會心清志明,不為名利所累。莊子說:「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謂之倒置之民」。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迷失在物質之中,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之中,就會成為本末倒置之民。這裡講出了「物質」和「世俗」是影響人境界的兩個障礙。「物質」是某種利益,可以迷惑人的判斷;「世俗」則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或一種習慣,可以擾亂人的價值觀念,可以喪志。陶淵明被「罷官」后,陷入了衣食無著的絕境,但他站在「忘物忘我」、「無名無己」的高度,仍憧憬著「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遠景。毛主席的,「牢騷滿腹防腸斷,風物常宜放眼量」,「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詩句,都是站在了很高的境界看問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這裡講「養生重在養心」,但沒有排除必須養身的問題。如何養身?除心態要正常以外,現在醫院裡的「保健門診」,「心理諮詢」和社會上的「按摩推拿」,「氣功健身」,「科學配餐」------等等,都介紹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辦法。另外還有兩條是極為重要的。一是堅持運動,二是順其自然。

堅持運動。運動是大自然的永恆規律。地球在運動,月亮在運動,宇宙的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在運動著。只有不停地運動,才創造和延續了所有的生命。也只有不停地運動,才保持著所有物體的平衡。因此,所有的平衡產生在動態之中。比如,天上的飛鳥,如果沒有兩扇翅膀在不停地閃動,就不能保持飛行的平衡。小孩玩的陀螺,也只有在飛速的轉動中在保持著平衡。所以,人也必須在不停地運動中才能求生。這就是「生命在於運動」的道理。現代社會緊張繁忙。特別進入信息時代,大多人從早到晚忙碌在電腦前,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狀態,身體的所有器官都在過度疲勞之中。再不注意休息,故有的「頭暈目眩」,有的「腰酸臂疼」,有的「不思飲食」,有的「健忘失眠」------等等,到醫院檢查,「無器質性變化」。吃多長時間的葯也不見效。顧名思義,醫務界叫它「現代病」。更有人迷信「進口葯」、「滋補品」,結果「弄假成真」,變成了「器質性的變化」。這也是我國公費醫療的開支,多年「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實際上,工作中有張有弛,注意休息,每天堅持鍛煉,就會逐漸好轉。經常活動,身體的各個器官處在運動之中,就會促進新陳代謝,保持身體健康。運動,貴在堅持。要持之以恆,一年、十年、幾十年,一以貫之。就會永葆青春,延年益壽。

順其自然。首先,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衣食住行、吃喝拉睡、春夏秋冬各有所序。人的活動和生命進程進入了有序狀態,人的生存環境就會更加寬鬆,更加和諧,身體也會更加健康。

其次,大自然的恩賜本身就是科學的,合理的。每一個生物的存在,大自然都賦予了良好的生存條件。人更是如此。古語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是說,人生下來,所有的生活所需,上天已安排妥當,只須「就地取材」,就能生存。不要刻意地去追求什麼「營養價值」、「科學進餐」,這就是「順其自然」。通覽世界上有關老壽星的報道,可以看出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他們居住在窮山僻壤,交通閉塞,生活不便。只好吃自種糧,喝山泉水,穿粗布衣,用自己造。而從來不知什麼是「養生」,什麼是「保健」。因生活所迫,一年365天,只知幹活。六十歲、七十歲是壯勞力,八十歲、九十歲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去勞作。山高水長,空氣清新,無憂無慮,知足常樂。上天就賜予他們「永遠健康「、「百歲不老」。在海拔1500米的安第斯山坳里,有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比爾卡班巴」山谷,那裡住著4500多印第安人,世代過著自食其力,自給自足的原始生活。吃的是地里種的木薯、玉米、香蕉、木瓜,喝的是山間長流水,住的是自己蓋得竹木房。沒有環境污染,少有生病長災。百歲老人耳聰目明,還能來回幾公里去山上幹活。八、九十歲算棒小伙。從沒聽說有人得「心腦血管」病,更無「老年痴獃」。壽命最長的曾活到142歲。2006年,國際醫學學會命名為「世界四大長壽區」之一。這都是上天的「恩賜」。而當今許多人,為了「長生不老」,不惜代價去探討「養生經」,常年「健腦」、「健腎」、「補鈣」、「補鋅」,結果,越「健」體越弱,越「補」病越多。有的甚至「早年英逝」。這大概就是老子說的「無為而無不為」和「有為有所不為」的道理吧!因而,人生在世,還是順其自然好。五穀雜糧,瓜果蔬菜,下來什麼吃什麼,不忌口,不偏食,不亂求醫,不亂吃藥,就能抵禦百病,健康長壽。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

再次,身體有了病要積極治療,不要悲觀失望,更不要諱疾忌醫。人吃五穀雜糧哪能不生病?按照中醫的理論,「病」就是氣血淤塞。「治病」就要疏通經絡。至於如何疏通,中醫講「辨證施治」,用中藥、針灸、推拿、刮痧------等傳統辦法活血化瘀。西醫則採取消炎、止疼、切除、化療------等手段,進行對症治療。我看各有所長。但無論用哪種辦法治療,都要安心治療,不急不躁。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不可抗拒,只能因勢利導。俗話說,得病如山倒,治病如抽絲。要順其自然。毛主席說:「既來之,則安之,讓身體慢慢增長抵抗力,自己完全不著急」。就是最好的方法。

綜上所述,養生之道就是遵循天道,順乎自然。


                           

90

主題

400

帖子

4598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598
沙發
putongren10 發表於 2009-9-26 02:18 | 只看該作者
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68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盤古教紅衣主教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680
3
人間的盒子 發表於 2009-10-29 08:40 | 只看該作者
同意這題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4: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