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核牙鋒利得可怕:最新多彈頭打擊技術全揭秘

[複製鏈接]

1040

主題

1295

帖子

205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oldgunner69 發表於 2010-8-29 10: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核牙鋒利得可怕:最新多彈頭打擊技術全揭秘
  MIRV裝配在末助推級(PBV,又稱彈頭母艙)上,PBV由軌姿控系統(包括一個主發動機和若干個軌姿控小推力發動機)、儀器艙及彈頭支承/釋放平台構成。MX導彈的PBV結構參見下圖:
<INPUT  src="http://dajunshi.com/News/UploadFiles_4022/201008/20100825084257920.jpg"  type=image>
本文簡單說說MIRV技術的歷史發展、技術關鍵和我國發展MIRV的考慮。訛誤難免,盡請拍磚。
  導彈研製的決策和指導思想來源於對威脅的分析。50年代後期,蘇聯導彈技術突飛猛進,打破了美國在遠程轟炸機上對蘇聯的優勢,促使美國也大力發展導彈技術以鞏固自己的核打擊力量優勢地位。為了儘快提高第一次核打擊的能力和節省裝備費用(主要是運載器和地下井的費用),美國人首先提出了多彈頭(MRV)技術,在一枚導彈上裝載儘可能多的核彈頭。這一思路和裝備大型遠程轟炸機以求一次轟炸盡量多攜彈是一樣。 不同的是,導彈要比轟炸機難攔截的多,最開始導彈幾乎就是不可攔截的。而隨著第一代反導系統的服役,彈道幾乎一樣的MRV在核反導彈頭的攻擊下將幾乎無一倖免。在突破反導的戰術要求和已取得技術突破(核彈頭小型化和空間飛行器姿控技術)的背景下,美國於1962年提出了分導式多彈頭(MIRV)的概念。與MRV不同,MIRV的多個彈頭飛行彈道不同,可打擊橫向和縱向範圍內幾十到上百公里的多個目標,使敵方的反導能力大大下降。MIRV立刻得到了軍方的青睞。1964-1968年,美國開展了MIRV的探索性研製, 並在關鍵技術獲得成果的基礎上進入工程研製階段。1970年6月,在民兵III導彈上首批部署了分導式多彈頭MK12。1971年3月, 又將MK3分導式多彈頭裝備在海神C3導彈上。1979年,改進型MK12A服役。
  美國在取得MIRV技術突破後為了限制對方的發展和減輕自己的負擔, 與蘇聯開展了軍控談判。1972年5月, 雙方達成《關於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臨時協定》,將戰略導彈的總限額定為美1710枚、蘇2358枚, 但沒有限制彈頭數目。
  蘇聯從來都是「美國有的蘇聯也一定要有」,以取得戰略平衡。1973年蘇聯開始試驗第一批MIRV, 1975年開始裝備部隊, 比美國晚了五年。部署的導彈有SS-17,帶4個子彈頭;SS-18, 帶8個子彈頭;SS-19, 帶6個子彈頭。
  隨著美蘇在導彈上裝的子彈頭越來越多,軍備競賽再次升級, 迫使雙方不得不再坐下來談判限制核彈頭的數目。1991年達成的《第一階段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對運載器、總投擲當量、第1次打擊能力和戰略核彈頭總數的限制都作了規定,其中限定美國的核彈頭總數不超過10395個、俄羅斯不超過8084個。1993年1月雙方又簽署了《第二階段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I)條約 (未批准)。條約規定,在2003年1月1日之前(後來延至2007年12月31日),美俄部署在進攻性戰略武器上的核彈頭總數將分別削減至3000—3500枚,銷毀所有陸基MIRV洲際彈道導彈。美國的和平保衛者MX和俄羅斯的SS-24因此於2005年全部退役。
  美國現役的MIRV導彈包括部分陸基民兵III導彈,每枚裝備3枚MK12A,和海基的三叉戟I C-4和三叉戟 II D-5導彈,每枚分別裝備4-6枚MK4/A和MK5。美國目前沒有新的MIRV導彈研製計劃。
  俄羅斯現役的MIRV導彈包括陸基的SS-18和SS-19,每枚分別裝備10和6枚MIRV;海基的SS-N-18和SS-N-23,每枚分別裝備3和4枚MIRV。俄羅斯正在發展新型MIRV洲際導彈RS-24,一般認為其改進自SS-27(白楊-M),計劃於今年開始裝備。海基的Bulava計劃裝備至少4枚MIRV,原計劃今年裝備,可能會推遲。
  法國是第三個發展MIRV技術的國家。其第一種裝備MIRV的M4導彈於1976年開始研製,1980年首次飛行試驗成功,1985年服役,帶6個子彈頭。與美蘇在第一次核打擊力量上裝備MIRV不同,法國的MIRV裝備在作為第二次核打擊(核反擊)力量的潛射導彈上。這是為了在有限的核潛艇和潛射導彈上實現儘可能多的核打擊力量。法國現役的MIRV導彈為裝備4-6個TN75彈頭的海基M45導彈。法國正在發展裝備6個TN75彈頭(未來使用TNO彈頭)的M51導彈,計劃於2010年服役。
   英國沒有發展自己的MIRV技術,其裝備的三叉戟導彈是從美國購買的。
  美國在60年代發展MIRV是在相關技術取得突破的背景下進行的。發展MIRV技術所需要的主要技術有:
  1,小型化彈頭技術,包括核裝置的小型化和再入飛行器的小型化。我國的二代核彈頭解決了小型化技術。
  2,空間飛行器姿控技術,包括空間定位和彈頭分離姿態控制技術。
  PBV工作時,姿控發動機精確調整速度和姿態並逐個投放多彈頭和誘餌對多個目標實施打擊。參見下面的示意圖: <INPUT  src="http://dajunshi.com/News/UploadFiles_4022/201008/20100825084257511.jpg"  type=image>

  空間飛行器姿控技術是一種典型的軍民兩用技術。MIRV和發射多顆不同軌道的多星發射技術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一點也不奇怪的是,我國在DF-5B上掌握了MIRV技術後於2008年用CZ-2C/SMA火箭發射了HJ-1A、B雙星。《中國航天報》報道說:「長征火箭雖然曾多次執行一箭多星發射任務,但衛星都是處於同一軌道。在本次發射任務中,長二丙SMA火箭把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A、B星準確送入不同的軌道,實現了我國發射技術的重大突破。實現這一技術突破的關鍵是對火箭上面級的精準控制。(火箭總指揮)鄭全寶用「跳芭蕾舞」來比喻火箭上面級在太空中的17項精彩表演:滑行、調姿、變軌、減速、末修、釋放A星……釋放B星、回落,那種精彩似乎只有訓練有素的舞蹈家才能聲情並茂、姿態優美地展示出來。」
  未來的北斗二號也將採用CZ-3B火箭進行一箭雙星發射。
  從一些公開報道看,我國很早就有發展MIRV的計劃。據說80年代計劃中的DF-41就是一種MIRV導彈,用於取代DF-5。相關的技術也一直在發展,發射銥星的CZ-2C/SD火箭就可以看做是一個初步發展階段。DF-5B於2001年立項研製時,相關技術都已突破。那麼我國為什麼要在地井部署的DF-5B而不是機動導彈DF-31和DF-31A上裝備MIRV呢?我認為這是由戰略和技術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我國擁有的少量核武器是用來遏止它國對我發動核進攻,是作為核反擊力量使用的。我國的陸基核力量分為地井部署的DF-5系列和公路機動的DF-31系列導彈。面對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必須保證導彈(彈頭)的突防能力。對於我國DF-5系列導彈來說,發射陣地的隱蔽性是生存的前提,一旦陣地暴露就只能放棄(敵人用常規武器就可以進行打擊)。由於我國強調地井的隱蔽性,可選擇的地點並不多,不可能大量部署DF-5系列。而單彈頭的DF-5A突防能力有限,即使使用誘餌,其體型巨大的彈頭也較容易被敵雷達跟蹤和識別。而若改用MIRV,突防概率就大大增加了。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已經非常成熟的平台,DF-5A導彈擁有較大的投擲能力,因此改裝為MIRV型號是技術上可行且風險較低的選擇。DF-5B的研製成功,實現了花費盡量少的時間和經費顯著提高了現有武器裝備的性能。

  再來看DF-31系列導彈。在總彈頭數不變的前提下,公路機動的DF-31系列導彈為了增大突防概率可有兩種選擇:採用MIRV或增加單彈頭導彈數量。公路機動對導彈的起飛質量和運載能力有很強的限制。對二、三級公路、汽-20橋樑,導彈起飛質量的上限為約48噸(差不多就是白楊-M的重量)。攜帶單彈頭的導彈可採用較多的突防措施, 而攜帶多彈頭導彈的有效載荷的質量絕大部分被幾個彈頭所佔去,所能用於突防的質量必然會比單頭導彈的少許多,分攤到掩護每1個彈頭的突防質量就會更少。因此, 多頭導彈的每1個彈頭中段和再入段突防概率下降。在助推段相同的攔截條件下,單頭導彈每攔截下1枚導彈只會損失1個核彈頭, 而多頭導彈會損失更多的核彈頭。綜上所述,對有限的核彈頭來說, 多枚單頭導彈齊射的突防概率更高,所以公路機動的DF-31系列導彈採用了單彈頭部署(白楊-M也是類似的考慮)。預計我國未來更先進的公路機動導彈也將採用單彈頭部署方式,研製類似於美國「侏儒」導彈那樣的小型化高機動、高抗打擊、高突防能力洲際導彈。而類似於SS-24的裝備MIRV的鐵路機動重型洲際導彈也是一個可考慮的選擇。
  類似於法國的思路,我國的JL-2也很可能裝備MIRV。海基導彈要求長度盡量短,因此結構非常緊湊,常把MIRV彈頭安置在末級發動機的周圍,參見下圖中C-4的頭部結構。
<INPUT  src="http://dajunshi.com/News/UploadFiles_4022/201008/20100825084257428.gif"  type=image>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12: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