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朝鮮人的祖先有沒有在中國東北建過國(探討)

[複製鏈接]

184

主題

1047

帖子

3600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60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馬大哈ann 發表於 2009-12-12 05: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朝鮮是古稱,取朝明日鮮(xian3)之意(金太陽莫非也想到了這點?),並不是特指現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根據中國的史籍記載,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周武王伐紂的時候。當時一位叫做箕子的商朝大臣,在亡國之後率數千商民東去。他們最終在朝鮮半島定居下來,自立為王,史稱箕子朝鮮。這是關於朝鮮半島文明的最早記載,儘管史書語焉不詳,可是後來在半島上陸續發現的古迹以及民間傳說都佐證了這一點。當然,儘管說朝鮮的先民可能是中國人,歷經數千年滄海桑田,中朝已然兩個截然不同的民族,沒必要非得去套這個近乎。就像徐福東渡對日本的影響一樣,要是誰說日本人和中國人一個祖宗,當心被板轉拍死,嘿嘿。

及至後來,箕子朝鮮在春秋時候被燕國所滅,燕國人(俺們河北人)衛滿作了朝鮮國王,定都平壤,史稱衛氏朝鮮。這時候的朝鮮是徹頭徹尾的中原屬國,拱衛邊塞,轄區包括朝鮮半島的北部,遼東一帶。到西漢的時候,朝鮮因欺壓周圍民族,與中原王朝刀兵相向,最終被西漢滅亡。漢武帝將朝鮮分成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個郡,史稱「樂浪四郡」。樂浪就是現在的平壤。

從秦漢開始,中國東北一帶還生活著許多「東夷「,比如滿族的祖先靺鞨,還有夫余等等。還記得曹操那首觀滄海吧,那就是老曹去平滅一個叫做烏桓的民族,路過唐山的時候寫的。這些民族活躍在白山黑水之間,漁獵耕種,先後建立了一些國家。後漢書就曾記載:「高句驪,在遼東之東千里,南與朝鮮、濊貊,東與沃沮,北與夫余接。」這裡的高句驪,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高句(念Gou1, 同勾,要是念Ju4我恨你)麗,在遼河以東千里。古人說數喜歡泛指,也許就幾百里,就是現在的吉林嘍。此外,在朝鮮半島的南部還有馬韓,辰韓,弁韓等民族,即所謂三韓。他們的風俗與東北民族大同小異。關於他們的起源,據記載"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 意思是說一些秦朝滅亡以後一些人為了逃避苦役躲到這裡。這也就是韓國的『韓』字的起源。

關於高句麗,大家應該很是耳熟,中國的記載經常把高句麗和高麗混淆,其實二者並不一樣。其中原因可能是古人對中原以外的歷史不大上心,有點沙文主義傾向。近幾年陸續在吉林和北朝鮮一帶發現了一些高句麗城市和古墓的遺址,使高句麗這段歷史又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南北朝鮮都非得說高句麗就是他們的祖宗,北韓還就此申辦了世界遺產。反過來中國也不示弱,給高句麗的官方定位是中國地方政權,也申了遺。當然,表面看起來這是歷史學術之爭,其實背後隱藏的還是國家利益。想想要是依了朝鮮的說法,那半個東北就成了朝鮮的故土,更何況延邊還好上百萬朝鮮族,不好交代呀。

說歸說,可假的真不了。當時的高句麗和後來的朝鮮是兩個不同的國家。朝鮮的起源前文已經交待了,而高句麗的起源大概也始自秦漢,其後伴隨中原的分分合合而逐漸發展。在西漢平朝鮮的同時,高句麗逐漸興起,並逐漸開始蠶食「樂浪四郡」的屬地。到南北朝時期,高句麗國勢達到頂峰,控制了現在的吉林,遼寧,和北韓的一部分。高句麗隔遼河與中原政權對峙,南與半島上的百濟、新羅接壤。除了東北的少數民族,相當一部分漢人也加入了高句麗,使這個國家在文化上與中原文化沒有太大區別,這一點有眾多的文物為證。可高句麗對中原政權確是叛服無常,不時乘中原內亂起兵劫掠。到了隋朝的時候,國家大亂初定,國勢日隆。隋文帝對不斷騷擾邊境的高句麗喪失了耐心,開始發兵征討。然而高句麗一直就是一個軍事政權,民風剽悍,直到隋煬帝時期,中原政權一直無法徹底將他征服。代隋朝而來得唐朝繼續討伐高句麗,著名的薛仁貴東征就是講的這檔子事。這回高句麗沒戲了,終於亡國。幾十年間,唐朝政權為戰爭也支付了高昂代價,數十萬大軍常年在遼東征戰,幾乎耗盡了國庫。而高句麗也曾經數次大敗隋唐軍隊,甚至將曾將隋軍屍體築成「京觀」,以礪士氣。

在高句麗滅亡以後,一些高句麗的遺民也流入朝鮮半島,最終形成了半島上的朝鮮民族。關於這場戰爭,個人認為很難定義是正義還是非正義。站在中國的角度,大一統是歷史潮流,不可能允許一個割據政權做絆腳石。當時曾有大臣問唐太宗,究竟為什麼非得跟高句麗死磕?太宗的回答簡單明了,滅高句麗就是為了防患於未然,讓這個潛在的對手「不足後世憂也」。聽聽,領袖的見解就是精闢,跟現在美國反恐一個邏輯。而從高句麗的角度講,國破家亡的痛苦也是實實在在,不容抹煞。不過承受這些痛苦的高句麗百姓並非等同於現在的韓國人的祖先。當時的朝鮮半島上還有百濟,新羅這兩個國家,成三國鼎力的態勢。唐滅高句麗之後,又扶植新羅滅了百濟,從此朝鮮半島趨於統一。白濟和新羅的百姓就是上面提到的「三韓」,民風沒有高句麗那麼尚武,時值唐朝盛世,新羅全盤接受了儒家文化。去看看韓國的傳統服飾,分明就是唐朝的翻版。

3

主題

95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1755
沙發
異域堂 發表於 2009-12-12 07:56 | 只看該作者
慢慢考證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0

主題

123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5
3
北晨 發表於 2009-12-12 09:04 | 只看該作者
我對朝鮮人的印象很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4

主題

263

帖子

5749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749
4
leahzhang 發表於 2009-12-13 09:19 | 只看該作者
謝謝你的歷史知識,學習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7 15: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