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百科 
我的貢獻
草稿箱
document.getElementById("refURL").value=location.href; 添加到搜藏 返回百度百科首頁
<DIV class=wrap id=wrap><DIV id=content><DIV class=text>編輯詞條 北京 紫禁城、國家大劇院、北京CBD和北海公園
本詞條主要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Beijing),關於其英文譯名請參見詞條 Peking ,其他名為「北京」的內容請參見本詞條 十三、其他(城市和地區)。
北京市(Běijīng Sh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中國中央四個直轄市之一,全國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端,東南局部地區與天津市相連,其餘為河北省所環繞。北京為中國第二大城市,同時也是中國陸空交通的總樞紐。北京已經成功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
北京有著3000餘年的建城史和850餘年的建都史,是全球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同時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早在70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薊」。
全球只有極少數城市像北京一樣長時間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列顛百科全書》將北京形容為"One of the world's great cities"。北京正以它古老又時尚的全新面貌,迎接每年超過1億4700萬的旅客。
目錄[隱藏]
一、基本概況 二、歷史沿革 三、地理環境 四、行政區劃 五、人口結構 六、政府機關 七、財政金融 八、交通運輸 九、文化藝術 十、娛樂休閑 十一、科學教育 十二、對外交流 十三、其他(城市和地區) 一、基本概況二、歷史沿革 三、地理環境 四、行政區劃 五、人口結構 六、政府機關 七、財政金融 八、交通運輸
<DIV id=lemmaContent>
[編輯本段]
一、基本概況 市名
北京市(英語:Municipality of Beijing 漢語拼音:Běijīng Shì)。簡稱京,舊譯Peking。
經緯度
市中心位於北緯39度54分20秒,東經116度23分29秒。全市南北跨緯度1度37分,東西跨經度2度05分。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轄區
18個。北京市共轄16個市轄區、2個縣。
鄉鎮
全市鄉鎮級區劃數為317個,共有134個街道辦事處和183個鄉鎮(2007年,北京市民政局)[1]。
政府
北京市政府位於東城區正義路2號。市委書記劉淇,市長郭金龍。
面積
全市面積16,410.54平方公里(2007年,中國省級行政區第29名,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其中市區面積1,368.3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254.2平方公里(中國城市第1名)。山地面積10,417.5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的62%;平原面積6,390.3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的38%。
海拔
全市平均海拔43.5米。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東靈山為北京市最高峰,海拔2,303米。
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1,695萬人(2008年,比上年末增加62萬人,中國省級行政區第26名),全市人口密度1,033人/平方公里(中國省級行政區第4名,次於澳門、香港、上海)。其中戶籍人口1229.9萬人,外來人口465.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27.4%。市區人口1,012.3萬(2007年,中國城市第2名,次於上海),人口密度7,398人/平方公里。全市人口出生率8.32‰,死亡率4.92‰,自然增長率3.4‰(2007年)。
民族
北京市是中國第一個齊聚56個民族的城市,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480,384人,佔全市總人口數的3.84%(2007年)[2]。全市95.69%人口為漢族,除漢族外,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人口均超過萬。
宗教
北京地區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萬,約佔全市4%。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對北京的歷史、文化、藝術產生過較大的影響。北京現有宗教活動場所達100多處。
時間
北京時間(中國標準時間)(UTC+8)
郵政編碼
100000-102629[3]
電話區號
010(+86)
汽車牌照
京A(1996年前)、B(計程車)、C(1996年)、E(1997年)、F(2002年)、G(遠郊區縣機動車)、H(2004年)、J(2005年)、K(2006年)、L(2007年)、M(2008年)、N(2008年)、O (公安部門行政用車)、P(2008年)、Y(2008年)[4]
方言
北京話(Beijing dialect)[5]
地區生產總值
10,488億元人民幣[6](2008年,比上年增長9%;中國省級行政區第10名,港澳台除外)。人均GDP 63,029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5.2%;中國省級行政區第2名,次於上海,港澳台除外)。
人類發展指數
0.882(高,2005年;中國省級行政區第5名,次於香港、台灣、上海、澳門)
市樹
國槐、側柏
市花
月季、菊花
[編輯本段]
二、歷史沿革 建於1420年的天壇是北京最為著名的古迹之一
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薊」。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北京一直是中國北方重鎮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又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國都。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距今70萬年,北京猿人生活在北京西南郊周口店的山洞裡,北京是人類發源地之一。
北京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十一世紀時,薊國是統治中國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於薊國西南面的另一個封國燕,吞沒了薊,並遷都於薊城。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強大的秦國所滅,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據考古學家考證,當年的薊城就在現北京城區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薊城成為遼的陪都。遼是崛起於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為薊位於它所轄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稱南京,又叫燕京。一個多世紀以後,另一個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將遼滅亡,並於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興的蒙古族軍隊的進攻,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鐵騎入佔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東北郊築建新城。四年後這位首領即在興建中的都城內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這便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元大都。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潰亡,北京作為帝都的歷史到此結束。1912年4月孫中山辭去中國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務,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出任,首都遷至北京。
在此後的30多年裡,北京歷經苦難:先是連年不斷的軍閥戰爭,使當年的帝都變得衰微破敗;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入,古城在血與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座城市。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成為新生的共和國的首都。
市名
北京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薊(公元前11世紀)、幽州(最早見於《尚書·舜典》)、幽都(唐代)、南京(五代時,公元938年)、燕山(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中都(公元1153年)、大興(金代)、大都(元九年,公元1272年)、汗八里(元時)、北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北京(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京師(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此外還有:薊城、燕都、燕京、京城、汗城、宛平。前人一般用「京師」來稱呼北京。此外,北京的別稱還有長安、春明、日下、帝京、京邑、京國、京華等。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編輯本段]
三、地理環境 雨中的南鑼鼓巷:衚衕中的咖啡館
北京中心位於北緯39度54分,東經116度23分。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邊緣。北京與天津相鄰,並與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環繞。北京的西、北和東北,群山環繞,東南是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北京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與河北交界的東靈山海拔2309米,為北京市最高峰。境內貫穿五大河,主要是東部的潮白河、北運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馬河。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山脈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城市面積
北京市面積16,807.8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面積10,418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的62%;平原面積6,390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的38%。
氣候環境
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寒冷乾燥,春、秋短促。2007年全年平均氣溫14.0攝氏度(北京市氣象局)。1月-7至-4攝氏度,7月25至26攝氏度。極端最低-27.4攝氏度,極端最高42攝氏度以上。全年無霜期180至200天,西部山區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個月,7、8月常有暴雨。曾經北京及華北春季多發沙塵暴,市區空氣質量達到二級和好於二級的天數為246天(2007年),比上年增加5天,佔全年總天數的67.4%。
北京氣候平均數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8]:
月份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全年 | 平均最高氣溫 °C | 1.8 | 5.0 | 11.6 | 20.3 | 26.0 | 30.2 | 30.9 | 29.7 | 25.8 | 19.1 | 10.1 | 3.7 | 17.9 | 平均最低氣溫 °C | -8.4 | -5.6 | 0.4 | 7.9 | 13.6 | 18.8 | 22.0 | 20.8 | 14.8 | 7.9 | 0.0 | -5.8 | 7.2 | 降水量 毫米 | 2.7 | 4.9 | 8.3 | 21.2 | 34.2 | 78.1 | 185.2 | 159.7 | 45.5 | 21.8 | 7.4 | 2.8 | 571.9 | 太陽輻射
北京太陽輻射量全年平均為112-136千卡/厘米。兩個高值區分別分佈在延慶盆地及密雲縣西北部至懷柔東部一帶,年輻射量均在 135千卡/厘米以上;低值區位於房山區的霞雲嶺附近,年輻射量為112千卡/厘米。北京年平均日照時數在2000-2800小時之間。大部分地區在2600小時左右。年日照分佈與太陽輻射的分佈相一致,最大值在延慶縣和古北口,為2800小時以上,最小值分佈在霞雲嶺,日照為2063小時。全年日照時數以春季最多,月日照在230-290小時;夏季正當雨季,日照時數減少,月日照在230小時左右;秋季日照時數雖沒有春季多,但比夏季要多,月日照230-245小時;冬季是一年當中日照時數最少季節,月日照不足200小時,一般在170-190小時。
[編輯本段]
四、行政區劃 從長安街俯瞰京城:紫禁城和北京商務中心區
解放后北京的行政區劃範圍經過五次調整,直到1961年形成了今天16區、2縣的格局。截至2007年,北京共有134個街道辦事處、142個建制鎮、41個建制鄉、2554個社區居委會和3955個村民委員會。其中地處北京二環路以內的東城區、西城區、崇文區和宣武區四個區是傳統上的內城區,而隨著城市的擴張,朝陽區、海淀區、丰台區和石景山區也被認為是城內地區,形成了「城八區」的概念。規劃中北京市城區的範圍是北京五環路以內。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先後有數個近郊縣改為區。由於北京市政治、文化中心的定位,工業重心正在逐漸外移。以下為北京市各地區人口面積等情況(2007年,北京市國土資源局):
區名 | 人口(萬) |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面積(平方公里) | 駐地 | 東城區 | 55.2 | 21,783.7 | 25.34 | 錢糧衚衕3號 | 西城區 | 66.5 | 21,031.0 | 31.62 | 二龍路27號 | 崇文區 | 29.9 | 18,099.3 | 16.52 | 幸福大街32號 | 宣武區 | 55.3 | 29,243.8 | 18.91 | 廣安門南街68號 | 朝陽區 | 300.1 | 6,594.4 | 455.08 | 日壇北街33號 | 海淀區 | 281.4 | 6,533.1 | 430.73 | 長春橋路17號 | 丰台區 | 169.3 | 5,536.3 | 305.80 | 丰台街道文體路2號 | 石景山區 | 54.6 | 6,475.3 | 84.32 | 石景山路18號 | 房山區 | 88.7 | 445.8 | 1989.54 | 良鄉鎮政通路1號 | 通州區 | 96.5 | 1,064.8 | 906.28 | 新華大街 | 順義區 | 73.6 | 721.6 | 1019.89 | 府前中街5號 | 大興區 | 97.8 | 943.7 | 1036.32 | 黃村鎮興政街 | 昌平區 | 89.6 | 666.9 | 1343.54 | 城北街道 | 平谷區 | 42.4 | 446.3 | 950.13 | 平谷鎮府前大街 | 懷柔區 | 31.6 | 148.9 | 2122.62 | 懷柔鎮府前街15號 | 門頭溝區 | 27.0 | 186.1 | 1450.70 | 大峪街道 | 密雲縣 | 44.9 | 201.4 | 2229.45 | 鼓樓街道 | 延慶縣 | 28.6 | 143.4 | 1993.75 | 延慶鎮 | 區名
東城區:位於明清時北京內城的東半部,大部分地區在東直門以內,1958年設區時得名「東城區」;
西城區:位於內城的西半部,大部分地區在西直門以內,1958年設區時得名「西城區」;
崇文區:位於外城的東半部,在崇文門之外,1952年設區時得名「崇文區」;
宣武區:位於外城的西半部,在宣武門之外,1952年設區時得名「宣武區」。
海淀區: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已是一片水草茂盛的沼澤之地,並有人定居,被稱為「海店」或「海淀」,「淀」是指水聚積之處。以後這一帶逐漸形成集鎮,故名「海淀鎮」,1952年設區時因鎮而得名。
朝陽區:解放初期叫東郊區,1958年改名為朝陽區,其得名源於地處朝陽門外之東。
丰台區:在金朝時就出現別墅群,名曰「遠風台」。明朝時此處已出現村落,名曰「風台村」。另說金代都城有豐宜門,門外設拜郊台,丰台之名即取自豐宜門之「豐」,拜郊台之「台」,清朝稱「丰台鎮」,1952年設區時因鎮名而得。
石景山區:因境內有一座海拔171.7米的石景山,1952年設區時因山而得名。
通州區:在金朝時設州,是京杭大運河北端的終點,取「運河漕運通暢周濟」之意,漕運不能堵塞,所以叫通州。
順義區:因隋文帝開皇年間突厥率領八部歸附,朝廷將其安置之地命名為「順州」。另有一說是順義的「順」是根據地理形勢而得名的,順義縣城「地位高亢」,像一座磨盤,四周為平坦的田地,磨盤之上亦為平坦的田地,「四去皆然,順以此得名」。
平谷區:因其地形三面環山,中間是平原而得名。自漢高祖十二年便已建立平谷縣,是北京區縣中最古老的名稱之一。
懷柔區:出自《詩經·周頌·時邁》中的「懷柔百神」,意思是招來安撫。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始設立懷柔縣。
房山區:在金定都后,於大房(防)山建陵寢,後置「萬寧縣」,再后以奉祀先陵,改「奉先縣」。元世祖年間以境內的大房山(也稱房山)改奉先縣為房山縣。
門頭溝區:原名京西礦區,1958年設區時,因圈門至風口鞍這條溝叫門頭溝,故因溝得名。
大興區:在金朝設大興府,意為宏大而興盛。元忽必烈把大興府的治所遷到今天的東城區大興衚衕。清時北京城以中軸線為界,東城及東郊屬大興縣。
昌平區:於西漢時在此設昌平縣,名稱來自漢代的昌平侯,為昌盛平安之意。據《昌平山水記》所記:「漢齊悼惠王子印以昌平侯立為膠西王,縣名始見於此。」說明昌平的地名來自漢代貴族的封爵。
延慶縣:早在戰國時期就設立了縣,名「居庸」。元仁宗年間更名為龍慶州,明永樂年間設隆慶州,明穆宗朱載垕登基后改年號隆慶,由於避諱而改名為延慶州,民國年間改為延慶縣。
密雲縣:於春秋時在此建漁陽郡,東魏時因臨近密雲山(今河北省豐寧縣境內的雲霧山),得名「密雲郡」,以後曾被稱為檀州、密雲縣等。
[編輯本段]
五、人口結構 王府井:每天約有10萬旅客來此觀光
北京市2008年末總人口1,695萬,僅次於上海市。全市人口密度1,033人/平方公里,次於澳門、香港、上海。戶籍人口1,229.9萬,市區人口1,012.3萬。全市人口出生率8.32‰,死亡率4.92‰,自然增長率3.4‰(2007年)。以下為1948年至200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變化情況(北京市公安局):
年份 | 人口 | 1948年 | 203萬人 | 1958年 | 660萬人 | 1978年 | 871.5萬人 | 1988年 | 1,061萬人 | 1998年 | 1,245.6萬人 | 2000年 | 1,363.6萬人 | 2005年 | 1,538萬人 | 2006年 | 1,581萬人 | 2007年 | 1,633萬人 | 2008年 | 1,695萬人 |
人口
北京人指東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陽、丰台、石景山、海淀等地的原住民。所指的範圍包括原住民與北京開埠後來自河北等地區的移民。改革開放后,各地移民紛紛湧入北京,形成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潮,部分人為北京的經濟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們被稱為「新北京人」,但大多不會講北京話。過量外地移民的湧入帶來了公共衛生、治安狀況的惡化,同時使得就業市場競爭趨向激烈,成為了北京社會主要的不安定因素之一。
民族
北京包含全中國56個民族。[9]其中漢族佔95.7%,回族、滿族、蒙古族和朝鮮族的人口均過萬。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北京共有少數民族人口58.5萬人,佔4.3%;其中居住在城近郊區的少數民族人口為41.1萬人,佔在京居住少數民族人口總量的70.2%。在北京市18個區縣中,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分佈最多的三個區縣分別是朝陽區(11.5萬人)、海淀區(10.1萬人)和丰台區(4.9萬人)。
姓氏
根據2006年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數據,北京市前五名的姓氏依次是王姓(10.35%)、張姓(9.4%)、李姓(8.54%)、劉姓(6.91%)、趙姓(3.45%)、楊姓、陳姓、孫姓、高姓和馬姓。排在前5名的姓氏基本包括了全北京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前10名的姓氏基本佔到全市人口的40%至50%。
方言
北京話屬於北京官話,流傳於北京城區。有人把北京話口音濃重的普通話稱為「京片子」。北京方言,兒音較多,一般都是字後綴「兒音」,而這「兒」音要與前面的字連讀。例如:「今天」,北京話說「今兒個」;「傍晚」,北京話說「晚么晌兒」。
漢語標準語(普通話、國語等)以北京話為基礎。儘管如此,北京話和普通話還有一定的區別,華北官話的內蒙古方言、東北官話的哈爾濱話要比北京話更接近普通話。北京話的兒化音現象比普通話強得多,語言綿軟,曾受到滿式漢語的一定影響。而且還有相當一批地方性辭彙,在下層居民中保留更多,常被上層北京人貶稱為「衚衕兒的話」。也經常有人用「痞」來形容北京話。
值得注意的是,當代的北京話已經不同於20世紀初期的北京話(如老舍、溥儀等人的錄音),但是在京劇念白中的北京話,仍然使用近似清宮廷中的滿式漢語,音韻與當代北京話相比顯得更輕快。
[編輯本段]
六、政府機關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是北京市的國家權力機關。選民直接選舉區、縣人民代表,區縣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市人民代表,市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並作為常設機構,同時選舉市長、副市長。代表大會每屆任期5年。
北京市人民政府是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和北京市的國家行政機關,受國務院領導,主要職權是執行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決議,以及國務院的決議和命令,規定行政措施,發布決定和命令,領導所屬各工作部門和區縣人民政府的工作,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管理本行政區域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體育、城鄉建設事業和財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務、司法行政、監察、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市政府由市長、副市長、秘書長、各委員會主任和辦公室主任、各局局長組成,每屆任期五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設置工作部門45個,其中:辦公廳和組成部門25個,直屬機構20個。此外,設置部門管理機構6個,設置議事協調機構的辦事機構3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是中共北京市委領導的由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團體、少數民族和各界代表、在京的台灣、港澳人士和歸國華僑的代表以及特邀人士組成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北京市統一戰線組織。中國8個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的北京市地方組織都有代表參加。市政協每屆任期5年。
市委書記
彭真、李雪峰、謝富治、吳德、林乎加、段君毅、李錫銘、陳希同、尉健行、賈慶林、劉淇
市長
葉劍英、聶榮臻、彭真、吳德(代市長)、謝富治、吳德、林乎加、焦若愚、陳希同、李其炎、賈慶林(1996年代理,1997年轉正)、劉淇、孟學農、王岐山(2003年代理,2004年轉正)、郭金龍(2007年代理,2008年轉正)
[編輯本段]
七、財政金融 北京CBD:眾多世界500強企業中國總部所在地
北京是綜合性產業城市。綜合經濟實力保持在全國前列。第三產業規模居中國大陸第一。2008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10,48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人均GDP達到63,029元人民幣,在中國大陸僅次於上海市。北京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98億,2217.2億和5405.1億元(2006年),第三產業規模居中國大陸第一,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0%。當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19978元,比2005年實際增長12.2%,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620元,實際增長8.7%。北京居民具有較高的消費能力,2006年全年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3275.2億元,比上年增長12.8%。依據2005年國家統計局資料,北京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已經降低到31.8%,按照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標準,北京已達到「富裕型」社會,但貧富差距拉大問題在北京同樣存在。
北京是中國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商業中心之一,國家金融宏觀調控制部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