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政改風險很高而收益不定 中國謀劃下一輪改革路線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10-11-5 10: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allenjsau 於 2010-11-5 12:45 編輯

.   中國總理溫家寶日前在深圳考察特區建立30年時說:「只有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國家才有光明前途。停滯和倒退……最終只會是死路一條。」這隱含說明,中共高層對下一輪改革有很清醒的認識,但尚未形成高層決策共識。

  談中國下一輪改革與開放,首先需要澄清三個有關改革的偽命題:一、「民主化是中國未來改革的唯一出路」,一半是錯!二、「能改的都已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錯!三、「政治改革是當務之急」,大錯特錯!

  這些之所以是偽命題的根本原因在於,沒有認清中國的政治現實——中共一黨執政。中共在過去近100年中一直遭詬病。對於你不喜歡的東西,你可以討厭它,但是,你不可以無視它,中共就是如此的「它」。

  也就是說,你不得不承認,中共是世界上苟活能力(中共自說「生命力」)最強、學習能力最強的執政黨。比如,面對政治危機(「六四」、「蘇東波」)、經濟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軍事危機(1991年的海灣(波斯灣)戰爭)和社會危機(2003年「沙斯」疫情),中共都一直「夾著尾巴做人」(鄧小平叫「韜光養晦」),都應付過來了。個中自有原因,只是大多數人都不願正視它。

  更進一步說,中共至今還活在台上,更沒有要下台的意思,而且還在不惜一切代價維持自己合法性和執政黨地位。最重要的是,中共的歷史使命尚未完成——帶領 14億中國人進入中產階級社會。然後才是中共逐步淡出,乃至洗心革面的時候,但2035年之前中共都不具備「革自己命」的條件。這就是中國政治的現實,至少是未來25年的現實。

  從長期來看,5000年歷史浸淫的中國政治需要民主化,但是,近期和中期(至少以25年為時段)需要做的,是為民主化打基礎,即在確保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前提下;否則,民主化不會提到議事日程。

  其實,中國改革的硬骨頭就一個,就是如何解決中共自身問題?中共自己不會這麼干。在中國的改革進程中,中共不幹的才是硬骨頭。只要中共還在台上,這個問題基本無解。問題在於,即使這個問題在中長期內不能解決,但中國的改革與開放必須繼續。因此,在不碰這個硬骨頭的情況下,剩下的改革都不是硬骨頭。「硬骨頭」論是在中國改革進程中,只是借口,不是現實。

  政治改革風險高收益不定

  這從另一角度說明,政治改革根本不是中國的當務之急,也無法成為當務之急。在筆者看來,中國的當務之急只有三個:發展經濟、壯大社會與收復台灣。這樣說來,在2012年之後,無論是誰接替胡錦濤和溫家寶的職位,他們都不會去碰政治改革。原因很簡單,高風險、高成本、收益不定。現實的中國需要解決的問題太多太大;而且,這些問題都屬低風險、低成本和高收益領域。

  這樣的改革何樂而不為?稍有政治頭腦和算術頭腦的人也都知道這兩者的輕重。因此,未來至少三代中國領導人仍然是技術官僚派。技術官僚派會在中國未來的歷史中佔據較長時間,直至所謂的「80后」開始全面接掌這個國家,即2035年前後,時間跨度約25年。

  這之前,無論是「50后」、「60后」,還是「70后」,他們都根本沒有能力和意願去搞政治改革。這些領導人的最大任務就是讓14億人「富起來」,但絕不是讓他們「動起來」。「動起來」是指這個國家的政治充滿活力、思想充滿活力、國家前途充滿活力。讓國家「動起來」是「80后」中國領導人的真正使命。

  那麼,「80后」之前的中國領導人還能做什麼?只有一條路,繼續技術層面的改革,為政治層面的改革作準備,即一個強大的中產階級社會,才是支撐政治改革的中堅力量,日本、韓國、台灣都是如此,伊拉克、阿富汗、東帝汶都不是如此。

  具體來說,全力發展經濟,強力弱化政府,大力強化社會。這些才是中國下一輪改革與開放的方向與路徑。如果這些都取得了成功,那麼,才能與未來的政治改革路徑對接。否則,中國成不了台灣,而會成為印尼。

  無論是政治學角度,還是從西方國家的實踐來看,或是從生活常識來看,有一個基本的共識:一個社會健康與穩定的根本,就在於企業、政府與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的平衡與穩定,就如同一張桌子至少有三條腿才能站穩一樣。西方成熟國家都是如此,世界上非成熟國家基本都不是如此。

  改革開放前,中國沒有企業和社會,只有政府。30年改革后,企業活力大增,但遠遠不夠;政府壟斷權力和資源的情況有所弱化,但未根本改觀;社會問題直到 2003年「沙斯」疫情爆發后才被認識到,至今不到10年時間。中國社會發展仍然處於嬰兒期,遠處在國家管理功能的邊緣。

  中國發展經濟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原動力。因為中國窮人想致富,富人想更富;因為中國人窮怕了;因為中國人害怕「被窮」;因為中共管理經濟已經得心應手。在這種大背景下,可以說,中國經濟的主角——企業——未來的發展應無大礙。順應經濟規律的政府,自然會讓企業發展壯大,如果中共未來仍然「頭腦清醒,明辨是非」(溫在深圳的講話)的話。

  過去30年間,中國政府的力量有所弱化,但仍具有決定性的壟斷權力。中共的領導體制又持續強化了這種權力格局。這種狀態至少在2035年前後不會有根本性變化。與此同時,中國政府與中共,又必須面臨三重巨大的壓力:經濟壓力、社會壓力和技術壓力(即網際網路和手機所帶來的壓力)。

  在經濟機器正常運行、政府權力逐步弱化的途中,中國社會發展改革,無疑會成為未來20年 中國領導人涉足的機遇。中國在這方面的改革有兩大著力點:社會管理體制的全面重組,以及把非政府組織從意識形態上的敵人變成政府的推手。這兩點既能維護社 會穩定,又能爭取民心,還能改善國際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夠增加政府的功績。只是現在的民政管理體制千瘡百孔,呈現畸形的病態。民政部一位卓越的司長王振耀 辭職轉戰民間機構,最能說明這一問題。

  總起來看,在未來20年 里,政府面對企業和社會,在權力與壟斷方面的控制與反控制博弈,會越發頻繁和持久。政府除非迫不得已,否則不會自動讓渡權力。企業與社會正在藉助新興力量 蠶食政府的傳統力量。這些壓力都在逐步侵蝕或弱化政府的力量,這是很積極的一面,也是大勢所趨,政府必須面對現實。但是,這種漸進的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似乎讓外界看不到希望,甚至讓性急的西方國家感到絕望。可是,這是中國人走過漫長歷史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儘管這種代價在外界看來不可思議!

  簡言之,中國未來的改革仍然分兩個階段:繼續技術改革,然後進行政治改革。在中國進入中產階級社會前,中共不會下台,否則對中國14億人,乃至世界都是災難。在中共不惜一切維持政權的情況下,技術改革(本質上是改良)是中國唯一選擇。在這一大背景下,挖掘經濟潛力、約束政府行為、開放媒體監督、強化社會自我管理,都是未來20年中國領導人低風險改革的選項。

  聯合早報 於November 04, 2010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04: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