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本民主黨大國外交的失敗 ——以釣魚島問題為視點

[複製鏈接]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0-11-3 01: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0-11-02)    聯合早報
  
  
   2010年10月28日至10月30日,中日兩國首腦在出席東亞系列峰會期間未能舉行正式會談,直接原因便是日本外相前原誠司屢次大方厥詞,即使是在中日兩國首腦即將舉行會談前也毫不例外。對於中國突然取消事先預定的中日首腦會談,有日本國內的專家指出,這是近來中國軍方態度不斷強硬,特別是中國國內政治鬥爭的結果(2010年10月29日NHK22時新聞)。對於這種觀點,筆者不敢苟同。要分析其中的原因,必須從深層次進行剖析。

   2010年9月7日,日本海上保安廳巡視艦在中國釣魚島附近海域故意撞擊中國漁船,並將包括船長詹其雄在內的16名人員非法逮捕,由此引起中日關係連續動蕩。儘管日本後來歸還了中國漁船並相繼釋放了所有中方人員,但這起事件給中日關係造成的負面影響卻不容小覷。

   事實上,中國漁船經常在南海遭東盟相關國家軍艦圍追堵截,中國船員屢遭「逮捕」,甚至被罰款和判刑,而中國政府雖然表示抗議,但態度也未像這次釣魚島撞船事件這般空前強硬。單從表面看,這只是一起普通的撞船事件,但卻在實質上反映出日本民主黨外交經驗的嚴重匱乏,無法在對華關係與對美關係中正確定位。此次中國態度的空前強硬,是出於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需要,更是對日本的警告:中國不干涉日本同美國發展正常的國家關係,但決不允許日本以犧牲中日關係,特別是以損害中國利益為代價來強化日美關係。

   美國和中國分別是日本的重要盟國和重要鄰國。但是,長期以來,日本卻無法在對華關係和對美關係中尋找平衡點。這主要是由於日本受到不平衡的中美日三邊關係和不對稱的日美關係的嚴重製約。在中美關係中,美國處於強勢地位,中國處於劣勢地位;在日美關係中,美國處於主導地位;而在中日關係中,中國總體處於相對弱勢地位。這種不對稱的中美日三邊關係,使得日本長期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徘徊,無法在中美日三邊關係中正確定位。

   不妨將時間上訴到1949年,可以以中美關係的變化為基軸將60多年來的中美日三邊關係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到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在這一階段,中美兩國逐漸走向嚴重對抗,中日關係因此處於嚴重冰凍期;第二階段:從1972年尼克松訪華到1979年中美兩國實現關係正常化。在這一階段,中美關係開始解凍,中日關係因此取得較大發展,日本甚至先於美國實現對華關係正常化;第三階段,從1979年中美關係實現正常化到1989年中國發生政治風波。在這一階段,中美關係總體上平穩發展,中日關係因此發展迅速,特別是中國兩國在經貿領域的合作不斷加深;第四階段:從1989年中國發生政治風波至今,中美關係重新定位,日本的對華政策也隨之發生變化,美日兩國同步形成了對華合作加遏制的雙軌政策。

   縱觀60多年來的中美日三邊關係,不難發現,但凡中美兩國走向合作,日本總是試圖避免因「中國問題」給日美關係造成衝擊,而在發展對華關係問題上,日本甚至比美國表現得更為積極。反之,一旦中美關係趨緊,日美關係出現問題日本總是炒作「中國問題」,強化日美關係並不斷向中國施壓,從而引起中日關係的持續動蕩。由於中國在中美日三邊關係中處於不利地位,一旦日美關係出現問題,中日關係必定受到損害。在美國的東亞政策中,利用日本遏制中國是重要一環,美國不願看到中日關係的順利發展,更不希望中日聯手抗衡美國這一局面的出現,儘管這種可能性極低。中日關係的惡化或順利發展,都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對美國而言,讓中日關係處於一種緊而不亂的狀態最為有利。美國在利用日本遏制中國的同時,必要時藉助向日本施加壓力。事實上,中日釣魚島之爭的背後,就隱藏著強大的美國因素。美國在這一問題上時而態度曖昧,時而支持日本,目的就是讓中日兩國互相牽制,自己則坐收漁利。

   在2009年8月日本眾議院選舉中,日本民主黨擊敗日本自民黨,實現了政權更替的「夙願」。此前,日本民主黨曾長期對日本民主黨的對美政策表示不滿並呼籲同美國建立對等的同盟關係。在大選期間,「調整日美關係」的政治口號,使得日本民主黨贏得了許多日本民眾的支持。但是,上台執政后的日本民主黨在如何調整日美關係的問題上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對於日本國民,日本民主黨政府必須履行政治承諾;另一方面,美國對日本民主黨上台後刻意疏遠美國表示嚴重不滿,對後者強化對華關係高度警惕。事實上,2010年6月鳩山內閣的倒台,導火索是鳩山內閣在美軍普天間基地問題上失信於民,根本源於日本民主黨高估了日本在中美日三邊關係中的地位,折射出日美關係事實上的不平等。

   進入2010年,中美關係因美國當局的一系列錯誤言行而出現波折。美國先是在年初宣布對台軍售,繼而是在南海問題上向中國施壓,然後又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向中國發難,引起中國的強烈不滿。在中美關係出現波折大背景下,日美關係也出現變化。鳩山不僅沒能實現藉助中國來調整日美關係的政治意圖,反而在美國的壓力下下台,給其繼任者菅直人留下了諸多國內和外交難題。上台後的菅直人,不再提起「東亞共同體」構想,力圖修復日美關係。鳩山的「東亞共同體」構想的實質是強化對華關係,以中國為籌碼,使日美同盟關係的天平偏向日本,直至達到水平狀態。既然美國對「東亞共同體」構想高度警惕,那麼,菅直人內閣索性以犧牲中日關係為代價,通過在釣魚島海域挑起事端來取悅美國,向美國證明日本不親華、不疏美。鳩山內閣的倒台雖然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來自日本民眾,特別是以日本自民黨為首的在野勢力的批判,但普天間問題並未得到根本解決。在日本朝野乃至整個日本,針對日本民主黨、菅直人內閣的批判仍不絕於耳。在日本民主黨即將選舉黨代表前夕,菅直人內閣製造這起事件,既是為自己的競選活動造勢,也是向日本民眾傳遞一個重要信息,即日本西南海域存在安全隱患,遷移美軍普天間基地不利於日本維護國家安全。這樣一來,不僅會提升菅直人的支持率,而且還可以取悅美國,可謂一箭雙鵰。

   值得一提的是,小澤一郎參加了2010年9月日本民主黨代表競選活動。事實上,小澤表明參選的開始,就已經註定其必將失敗。原因有二:其一,小澤一直被政治獻金問題所糾纏,政治形象嚴重受損;其二,小澤在時常在日美關係問題上大放「豪言」,使得美國十分惱怒,美國不可能支持小澤。在對華關係問題上,小澤雖然稱不上親華派,但也很少大放狂言。然而,在此次日本民主黨代表選舉過程中,對於菅直人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強硬表態,小澤也一改常態,大放厥詞。

   菅直人內閣製造這次事件,包括內閣改組后鷹派前原誠司被任命為外相,表面上「宣示主權」,實際上是取悅美國。不可否認的是,在菅直人內閣釋放中方人員的過程中,中國方面態度的強硬是一個重要原因。雖然沒有證據證明美國是這一事件的始作俑者,但事件背後隱藏的強大的美國因素卻不容忽視。在日美首腦在出席聯合國大會期間舉行會談后,特別是在美國保證釣魚島海域適用於《日美安保條約》后,日本立即釋放了中國船長。可以說,這起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修復、甚至是強化了日美同盟關係,但卻嚴重損害了中日關係。以往,一旦中日關係因日本方面的原因出現動蕩,中國方面總是盡量保持克制,事後仍然願意不記前嫌,這就讓菅直人產生錯覺,誤以為只要在事後對中國做出適當表態,中日關係便會恢復到正常狀態。正因為如此,菅直人及前原誠司即使在中日關係出現動蕩的情況下也不忘記強調「發展中日戰略互惠關係」,試圖迷惑中國。但是,這次,菅直人的算盤打錯了。一是因為中國吸取了日本在處理中日關係問題上時常反覆無常的慘痛教訓,二是因為中國不斷強大,中國不允許日本以損害中國的利益來強化日美關係。

   在中日關係出現動蕩后,美國的言行值得留意。一方面,美國不斷給日本吃定心丸,以至於前原誠司在同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舉行會談后,表示「倍受鼓舞」(大変勇気付けられる,2010年10月28日NHK19時新聞);另一方面,美國試圖在中日之間充當和事佬。美日兩國一唱一和,似乎讓人產生中國蠻不講理的錯覺,這也正是本文開頭那位日本專家語句中暗含的訊息。

   近來,日印關係迅速升溫。當然,日印兩國發展正常的國家關係,這本無可厚非。但是,由於日本和印度在遏制中國這一問題上擁有共同利益,特別是在中日關係出現動蕩之時,日印兩國迅速接近不免讓人產生疑慮。事實上,冷戰結束以來,日本不斷強化同印度的關係,其中一個重要意圖便是聯手抗華。2010年10月31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訪問台灣,並同馬英九、李登輝等人舉行會談。安倍鷹派色彩濃厚,是一個笑面虎。在台執政時,由於受考慮到各種因素,其鷹派作風有所收斂,但下台後,其鷹派色彩暴露無疑,甚至一度參拜過靖國神社。中日釣魚島事件發生后,安倍先後在日本和美國大放厥詞,刻意強調「中國威脅論」。在同馬英九的會談中,安倍提醒馬英九注意近來兩岸的一些(聯手保釣的民間)舉動,「必須應對挑撥日台關係的舉動」。[1]2010年4月,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剛剛訪台。一年之中兩前首相相繼訪台,特別是在中日關係動蕩的情況下,不能不讓人保持警惕。

   比起日本自民黨,日本民主黨只能稱得上是政壇新人。雖然日本自民黨在處理國內和外交問題上也不時出現重大失誤,但總體上來講,日本民主黨更加缺乏執政經驗。在處理中美日三邊關係問題上,民主黨兩屆內閣走了兩個極端:鳩山內閣刻意疏遠美國,試圖藉助中國提升日本在日美同盟關係中的地位,結果撞得頭破血流;菅直人上台後,不惜以犧牲中日關係為代價來修復日美關係,招致中國的強烈反對,也在事實上損害了日本的國家利益。這兩個極端的出現,是日本民主黨內閣乃至歷屆日本內閣無法正確定位日本在中美日三邊關係中的位置的表現。美國不斷加大對日本施加壓力,長期處於這種壓力下的日本希望擺脫這種被動局面,至少是調整這種狀態,減緩壓力。日本藉助中國緩解來自美國的壓力,但最終卻遭到失敗。可以說,中國的迅速崛起,使得日本的心態變得更為複雜,如何正確定位日本在中美日三邊關係中的位置變得更為困難。日本要在中美日三邊關係中尋找平衡點,中美日三邊關係必須呈等邊三角形態勢,這就意味著日本必須完全脫離美國,中國足夠強大,中美日三國實力對比均衡。事實上,在中美日三邊關係兩兩不對稱/等的框架下,日本不可能尋找到平衡點,只能在其中找到適當的位置。從日本民主黨兩屆政府的對外政策來看,日本民主黨的大國外交乃至整個日本外交還未成熟,日本成為政治大國尚需時日。

   菅直人內閣未敢公布整個撞船錄像,其實這也是其心虛的表現。不全部公開,日本民眾不會滿意。但是,一旦公開,必將真相大白。如果責任真的在中國方面,不僅僅是菅直人,任何一個日本人都連續向中國發難,早已將整個錄像公之於眾。

   菅直人內閣的支持率已經由2010年9月改組時的67%降到次月的48.5%[2],而據日本產經新聞最新的統計數據,這一支持率已經跌至36.4%。其中,菅直人內在釣魚島問題上處置不當是一個重要因素。當然,從日本的角度出發,這裡的不當指的是「釋放中國船員,不向日本民眾公開錄像」等內容[3]。在日本各政黨的支持率中,日本自民黨的支持率已經超過日本民主黨近三個百分點,由2010年10月的19.8%上升至26.8%,時隔5個月再次「榮登榜首」。[4]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已於2010年11月1日(今日)到北方四島視察,這無疑給菅直人當頭一棒。事實上,日本在領土問題上歷來便有著極其複雜的心態。一方面,在日俄領土問題上,日本是受害者;另一方面,在釣魚島問題上,日本絲毫不考慮中國作為受害者的感受。

   菅直人內閣的支持率不斷下降,他是否會成為下一個鳩山由紀夫,我們將拭目以待。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日本民主黨不在剩下的2年多時間內解決好國內和外交課題,在下屆日本眾議院大選中,日本民主黨必將失去政權。

   中國外交學院 大道行思

《聯合早報網》
格外小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08: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