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丈夫斥資建設家鄉 死後妻子墳旁建六角亭守墓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10-11-1 11: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東興市松柏村西頭組的公路邊,一棟獨立的3層樓別墅特別顯眼,再往前就是一座豪華的大理石墓地和一座紅柱、紅瓦滾綠邊的六角亭。在方圓1公里荒無人煙的地方,為何出現這樣的風景?
  

  
  丈夫是戀鄉愛國的旅德華人
  
  10月28日下午,記者瞻仰了這個奇特的墓碑。
  
  墓碑用大理石建造,呈扇狀面朝公路敞開,墓穴兩邊立有「一生傾心血,萬里傳芳名」的石碑;墓穴四周有4幅精工細雕的古代家庭勞作的畫組成畫廊;一雙石獅鎮守著墓地;在墓地正中的長方形香爐上,正面書寫著「國泰民安」,北面是「風調雨順」;墓碑正面是龍鳳戲珠,下面是3位壽星公的圖畫。死者名叫凌立南,原來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志士。
  
  墓穴旁邊的六角亭叫「凌公亭」,周圍被松柏、小葉榕、荔枝樹環繞。亭里有大理石凳子,獨有一根柱子的中段鑲著大理石,上面刻著密密麻麻的文字,記錄著凌立南的一生,原來他是一位戀鄉愛國的旅德華人,妻子名叫馮秀珍,也是旅德華人。
  
  1998年因癌症在西德去世的凌立南,原是東興市松柏村西頭組人氏,享年54歲。他原來是一名教師,曾一度遷徙流離西德。1987年他決心回國,遂選擇常住東興市,並為自己買好了墓地。1992年以來,凌立南投資100多萬元建設家鄉,包括建造松柏中學、松柏的街道和有線電視站等。其愛國熱誠,令人敬佩。
  
  落葉歸根是丈夫臨終遺願
  
  經過一番周折,記者在東興市的中心另一處居所找到了馮秀珍。
  
  「說起我們去德國的事情,有一匹布那麼長……」今年61歲的馮秀珍身體硬朗,雖不識字但明事理。她說父母原本是防城港市港口區企沙鎮漁民,其母經常到越南打魚撈蝦,因此在越南蓋房子常住;其父是抗日誌士,因被日寇追捕,被迫逃亡越南,「我是在越南廣寧省出生的,2歲時父親就失蹤了,我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
  
  「我是在一個朋友的婚宴上認識我老公的,當時他是一名小學教師,因為我不識字找不到工作,朋友就介紹他給我寫了一份簡歷,我對他一見鍾情……」馮秀珍笑著回憶往事。他們都是遷徙到越南的,同病相憐的他們認識不到3個月就結婚了。
  
  馮秀珍30歲那年,夫妻倆膝下無兒,帶著去世大哥的4個兒子坐船輾轉到了香港,1979年進入西德后,他們被安排學習語言,1年後,她得到了廚房幫工的工作,丈夫成為一名起重機司機。6年後,夫妻開起了中國餐館,生活變得富裕起來,8年後,他們成了德國公民。
  
  「我老公回國后,還領養了一個兒子,不料突然就得了病,回德國醫治也無效。老公臨終前囑咐我,葉落歸根,他死後一定要埋在家鄉。」馮秀珍為了完成丈夫的夙願,將丈夫在德國所買的人壽保險獲賠的50多萬元,全部用於建造丈夫的墓地;同時,她還建了一座六角亭,以方便她來拜祭丈夫時,多陪伴丈夫片刻。
  
  馮秀珍說,她一生只對丈夫傾心,丈夫對她也呵護備至,「此生無悔,我想一輩子陪著他!」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09: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