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胡溫新政:經濟「成功」時不忘政治「憂患」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0-10-29 14: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劉亞偉      來源: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來源:2010-10-14

    胡溫新政的焦點是中國一日不按照自己的國情有效地解決「民權」問題,就一日沒有進入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通行證,就一日不能消除西方國家要對中國實施意識形態打擊的「狼子野心」,就一日不能把強制性的「維穩」變成政府主動接受監督、人民自發愛國的和諧與穩定,就一日不能從「經濟老二」變為「政治老大」。對一個國家來說。內在的政治穩定遠比暫時的經濟飆升重要的多。



  今年第二季度中國的GDP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消息對這幾年多少得了「慶祝病」的中國人來說又是錦上添花。地震之後對「多難興邦」的強調、奧運之後對「舉世無雙」的迷戀、閱兵之後對「天翻地覆」的宣傳、「世博」期間對「出類拔萃」的陶醉已經使得我們有些盲目地堅信中國的確會「統治世界」,「中國模式」必定會走向世界,中國趕超美國並對人類做出自己「特殊」的貢獻也不過只是時間的問題。(編者註:《人民日報》2010年10月27日發表的署名文章「沿著正確政治方向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又一次提出這個觀點:「九八抗洪,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在關鍵時刻、重大時節,正是社會主義制度政治優勢,催生了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強大合力,使我們能夠昂然戰勝自然風險的挑戰、經濟危機的衝擊、政治風波的考驗,使我們能夠圓滿組織、成功舉辦各種重大國際活動,在中華大地創造奇迹。」)

  當然,並非所有的中國人都讓改革開放帶來的「盛世」遮住了雙眼。餘一中在《南方都市報評論周刊》上撰文說,蘇聯經濟曾經也是世界第二,但是分崩離析的速度令世界瞠目結舌;趙克金在《學習時報》的文章指出中國的經濟優勢並不能自動轉化成戰略優勢,「抓緊制定大戰略日益成為擺在中國面前的緊迫任務」;相藍欣在《環球時報》發表時評說「在中國國內國際形勢仍然面臨重大挑戰的時刻,侈談'第一第二'對國家利益是不負責任的」。

  如果說中國的學者們在喜慶的日子裡尚且「憂心忡忡」,我們恐怕只能用「心急如焚」和「枕戈待旦」來形容中國領導人此刻的心境了。胡錦濤在深圳特區成立3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經濟特區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製度保障和動力源泉,要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突破。」在此之前,溫家寶也對深圳人說,「不僅要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還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復失,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如果深圳市這個作為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火車頭尚面臨這樣的挑戰,一個發展極不均衡的大國所面臨的困難的巨大是不言而喻的。在北京接見美國前總統卡特和在紐約接受CNN記者採訪時,溫家寶的就流露出這種危機感。他說,因為腐敗的泛濫,執政黨目前面臨巨大的合法性的挑戰,而剪除腐敗最有成效的手段是對權力的制衡。他說,「任何黨派、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過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在談到中國下一步改革的具體內容時,溫家寶說,「我將我的政治理念歸納為四句話:讓人有尊嚴的幸福生活,讓人感到安全可靠,讓社會充滿公正,讓人對未來充滿信心。」

  其實,中國是不是世界經濟第二大國並不重要,中國會不會在幾十年後趕超美國也不重要,「北京共識」能不能成為取代「華盛頓共識」而成為一種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模式更不重要,重要的是 在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在兩岸的中國人都在思考如何紀念走向共和100周年的時候中國的朝野和上下是否能對中國面臨的挑戰和所要推進的改革達成共識,並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從眼前一時和表面的成功走向真正可以給國家帶來長治久安的新時代。這可能是胡錦濤9月16日在北京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長」的用意,也是17屆5中全會將會強調的「憂患意識」的真諦。

   「大喜」的日子何來憂患?

  首先,中國的國際環境正在發生鄭永年先生所說的「史無前例的大變局」。雖然中國曆來奉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但是中國沒有真正的盟國的事實使得她不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強國。中國最近與美國、日本與韓國關係的下滑及與東盟國家衝突的加劇使得國內不少專家和學者高呼美國在對中國實施所謂的C形包圍。由於「諾獎」風波,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會更加冷淡,與歐洲國家的關係也將進入至少是短暫的冬季,使得通過聯手歐洲國家抗衡美國的戰略難以實施。跟朝鮮、伊朗、緬甸、辛巴威、古巴和委內瑞拉等國「親密無間」的交往使得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外交動機和實踐疑心重重。真實的和想象的外交困難必定使得中國精英冷戰思維捲土重來,民族主義情緒持續發酵,增加軍費和加強國防的呼聲日益高漲。這樣的輿論環境必然促使國內各大部委為了部門利益而提出新的預算和項目,並將自己的決策失誤歸罪於國外政府和境外機構的陰謀和搗亂,結果必定是對「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治國方略製造障礙,從而導致失去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相對和平與穩定的國際環境。

  第二,中國的經濟起飛和持續增長毋庸置疑是搭了的「全球化」的便車,受惠於國外資本、技術和管理方式的流入。眼下,中國經濟規模的增大、對外貿易順差的居高不下、在人民幣匯率是否升值問題上的固執己見和近年對國外技術轉讓的強烈要求和因此設置的貿易、投資和市場准入的壁壘已經使得西方國家對感到中國的「威脅」和重新思考在華的經營方略。不少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感慨,中美關係最有成效的潤滑劑-美國的跨國公司的總裁們-正紛紛對他們認為中國政府為他們的投資和盈利布下的地雷陣表示不滿並開始加入「反華」大合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總裁伊梅爾特不久前在義大利對中國政府的為其公司在中國的運營設置的障礙大發牢騷,引起世界金融與企業界的深思。

  如果說中國在外交上面臨的困難還可以通過激發國人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實現同仇敵愾,一致對外,經濟增長的衰退甚至放緩卻可能使政府面對巨大的合法性挑戰並增加已經持續飆升的「維穩」負擔。而且,在經濟增長出現困難的時候,政府也更容易通過外交鬥爭或保衛國家的核心利益與外國政府發生衝突,轉移國內民眾對國內問題的視線。果然這樣,中國政府的治理又有可能再度進入由革命政府和革命黨統帥一切的模式,斷送已經持續了30多年的去政治化的國內安排與和通過市場與國際接軌的國際運作。

  第三,中國之所以可能面對這樣巨大而嚴峻的危機的原因自然有西方國家試圖遲滯中國崛起的外因,但更為重要的內因可能還是中國在經濟改革不斷前行32年之後政治改革遲遲不能全面啟動。在經濟改革「突飛猛進」的年代政治改革舉步維艱有方方面的原因。鄧小平一切改革最後都要落到政治改革的思考在13大的政治報告被變為具體的計劃。89動亂不僅遲滯了政治改革的啟動,甚至幾乎顛覆了經濟改革的實施。鄧小平的92南巡再次揚起了經改的風帆,但是政治改革卻因為經濟改革的成功而變得不太急需和重要了。擔心政改引起動亂,對顏色革命的警惕和最近「中國模式」的甚囂塵上都使得政治改革被一拖再拖。政治改革的遲滯帶來了新的「內外交困」:在國內:社會正義無以得到保證,經濟成果不能公正分配,國家預算處於黑箱作業,幹部任免群眾說了不算,腐敗現象一發不可收拾;在國外,沒有軟實力,缺乏感召力,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同盟看做是意識形態的異類和普世價值的天敵。

  房寧先生對「中國模式」的成功和中國搖身成為經濟大國的解讀是在引進市場機制的大背景下「集中國家權力」和「保護個人權利」。事實表明,「集中國家權力」-即「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確彰顯了「中國模式」的優越性,並為中國在世界榮居第二的座次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在「保護個人權利」方面,中國正面對新的萬里長征。否則,溫家寶總理不會將「尊嚴」、「安全」、「公正」和「希望」作為自己的政治理念,胡錦濤也不會在2002年新政在即時提出「以民為本」,號召各級官員「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最近,習近平在中央黨校講話時又提出了「權為民所賦」的理念。所有這一切都表明了高瞻遠矚的中央領導人的政治憂患意識。

  明年是中國推翻帝制一百周年,孫中山當年高舉「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的大旗一舉推翻了滿清王朝。99年之後的中國,「民族主義」呈泛濫之勢,「民生主義」的坐標是有GDP的飆升和普遍的溫飽,沒有包容性的發展,而「民權主義」則剛剛起步。

  中國一日不按照自己的國情有效地解決「民權」問題,中國就一日沒有進入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通行證,就一日不能消除西方國家要對中國實施意識形態打擊的「狼子野心」,就一日不能把強制性的「維穩」變成政府主動接受監督、人民自發愛國的和諧與穩定,就一日不能從「經濟老二」變為「政治老大」。對一個國家來說。內在的政治穩定遠比暫時的經濟飆升重要的多。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是美國著名的智庫,它的前任中國項目主任裴敏欣去年12月5日在《新聞周刊》著文,指出「中國不會統治世界」的原因主要在於國內矛盾的加深,其中包括在權力交替時的集體「左」轉或不作為、官僚腐敗的加重、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增長和民族問題的惡化。包道格是這個基金會中國項目的現任主任,他在今年10月11日在基金會網站發表題為「中國能否統治世界?」的文章,並列舉三大理由說明中國統治世界的日子並非指日可待:一、中央政府與利益集團的對話日益頻繁,人民對領導人的決策可以施加重大影響;二、政治精英集團隨著國家經濟和社會利益的分化而失去和諧;三、中國正面臨將外向型經濟轉為靠內需拉動和維持增長的轉型時期,這樣的轉型必將帶來巨大的政治和社會風險。因此,美國政府最好不要忙於討論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而應該更加關注中國成長的痛苦和這些痛苦會如何使得中國的外交和內政變得更為複雜和不可捉摸。

  總而言之,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大國的消息其實不是喜訊而是警鐘,因為這樣的高速發展不僅使得世界側目而視,擔心中國真的用經濟和金融的槓桿去撬動世界,也使得國人更迦納悶自己的那碗羹在國家富麗堂皇的時候怎麼老是不滿。顯而易見,中國的高層領導人,特別是胡錦濤和溫家寶,知己知彼,並會在即將召開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拿出系統的應對挑戰的辦法。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3: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