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校園「異性陪讀」流行 大學生「找伴」非誠勿擾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10-10-28 08: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2010-10-27

  「伴兒」是校園「異性陪讀」的另一種稱呼,是現在大學里一個非常流行的詞。找一位異性作為「伴兒」一起上教室,一起學習,甚至一起吃飯,一起玩。但是,所謂的「伴兒」既不是戀人,也不是普通朋友,是近似過渡階段的一種狀態。然而對於青春萌動、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輕大學生來說,正確處理好「找伴兒」關係,並非人人能做到

  ■ 男女搭配,幹活不累?

  男女生一起學習,在荷爾蒙的作用下,雙方極易產生愉悅感,減緩學習、生活的緊張情緒,又可以共享信息,相互督促相互提醒。

  L君是某個高校論壇上比較知名的ID。為了準備公務員考試,他應徵了小薇的徵友帖。由於實習太忙,他險些錯過網上的報名日期,小薇及時提醒了他。「因為互加了飛信,所以簡訊聯繫比較多,經常溝通複習進度,互相比較和鼓勵。」

  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可以展現個人才能的方式比高中時期增加了許多,這使得同學之間的競爭變得不那麼激烈。在這樣的氛圍中,獨自奮鬥,讓人生航船在正確的航線上全速前進,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常常在不知不覺間,時間就從指縫中溜走了。「伴兒」之間相互競爭,誰都不願落於人後,易形成你追我趕的良性互動。

  已經是研究生的江同學回憶起自己的本科生活,還津津樂道於他和一位同級不同學院的老鄉一起上自習的故事。大一的時候,每個周末他們兩人都去圖書館自習,人多的時候彼此為對方佔座,下了自習再一起吃飯。到了高年級,兩個人的自習隊伍擴大為四五個人的自習團,也只是互相佔座。本科畢業后,他們有的讀研,有的出國,但一起上自習的經歷,將「自習團」的成員磨合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去年一名同學從美國回來,三個人談天說地一直聊到凌晨四點。」

  ■ 陷入感情,反成負擔?

  小真為了準備GRE考試,曾經應徵過一個男生髮的征自習夥伴帖。誰知那位男生在和她交換了姓名和聯繫方式后,立刻在「人人網」上開始搜索她。「男生也不是純粹為了徵人上自習的。」小真感慨道。

  「伴兒」常被看作戀人的過渡名詞。過渡成了戀人,那自然再好不過;過渡不成,大家不過是「伴兒」,也無傷大雅,可謂進退自如。很多大學生都是抱著「學習愛情兩不誤」的美好願望開始找「伴兒」的。這是「伴兒」在當代大學生中「火」起來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學生精力旺盛、青春萌動,對異性天然地存著好奇之心。年齡相近的少男少女們相伴學習、生活,時間長了容易產生好感,有些人甚至因為這樣而遇見了愛情。

  說到「搭伴兒」學習的效果,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剛開始互相監督,學習效率還挺高,後來就越來越淪陷進去了,女生尤其如此。」在荷爾蒙的刺激下,朝夕相處的「伴兒」之間難免產生一些與學習這一初衷無關的想法,如果不懂得調節自己,反而會成為學習的負擔。這也是一些家長,尤其是女生的家長,反對孩子「找伴兒」的原因。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有人索性徵求同性學伴。「計劃報名今年的司法考試,想徵人每晚上校外自習吧。MM優先,站內聯繫。」畢業季,大四的曉玲在BBS發帖徵人上自習。之所以寫上女生優先,是因為她已經有男友了,只是他整天都在實驗室,兩人不能常常見面,更別說一起上自習。得知曉玲想徵人一起自習備考,通情達理的男友完全支持她,畢竟在畢業狂歡之際獨立學習,是一種挑戰。曉玲覺得,徵友自習,而且是長期的,還是找一個「閨蜜」型的女生比較方便。

  ■ 非誠勿找,非誠勿擾

  不可否認,「找伴兒」過程中,難免有人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有些人希望得到情感上的滿足,比如一些女生希望找位「白馬王子」型的男生,讓自己一嘗當公主的感覺。曾有女生在「找伴兒」帖中提出男生自習的時候要專心、要耐心、要細心,還不得同時和其他女孩子陪讀,被網友斥為「比找男友的要求還高」。而有些男生則希望找一位漂亮的女生,玩玩而已,帶在身邊炫耀以滿足虛榮心。

  有些人則希望在經濟上有所斬獲。「你在學習的時候心不在焉嗎?你需要助你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的陪讀服務嗎?本人現準備考研究生,可提供陪讀服務,每小時收費5元。」這樣的帖子也經常出現在考研論壇、 BBS等地。將「搭伴兒」學習的行為發展成一種盈利模式,使「伴兒」受到很多詬病。更有甚者,將「伴兒」視為自動提款機。

  當然,對更多的學生來說,還是希望在男女生的正常交往中,共同進步共同成長。同為「考研族」的小霞和男友是在自習室認識的,後來,男友考上了復旦大學法學院,而她卻和廈門大學失之交臂,留在廈門工作。小霞相信,為了共同目標而努力產生的愛情,經得起時間和空間的考驗。「因為都是福建人,畢業了還是會在同一個城市,在省內的可能性比較大吧。」

  「搭伴兒」這種現象並不是洪水猛獸,在特定的環境下,如果目的和出發點是單純的、積極的,那麼,存在即是合理,無可厚非。它也是大學生不斷走向成熟的一種歷練方式。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同時在集體生活中必須學會正常的人際交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找伴兒,請非誠勿擾。

  專家觀點

  「學伴兒」

  是青年社會化的好載體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青年研究所副所長 鄧希泉

  作為近年興起的事物,大學生「找伴共讀」現象日趨普遍。從其性質上分析並從整體上判斷,「找伴兒」是好事而不是壞事,是青年社會化的更佳載體而不是青年社會化進程的障礙,適應了社會發展而不是逆社會潮流。

  大學生學習發展的差異化,班級制集中學習形式的衰減,異性交往和戀愛等必須完成的社會化內容,「他人在場」對學習的促進,就業發展信息的共享,以及學術小團體的顯著作用,共同促發了「找伴兒」現象的產生和發展。可以預見,「找伴兒」現象將更為常見,並成為大學校園新凸顯的風景。

  要讓「找伴兒」這一好事的作用發揮好,需注意「四忌」。

  一忌跟風。不能因他(她)人找了伴,成為了校園時尚,為了跟上趟,把「找伴兒」當成了虛榮的手段,忽視了真正的學業目標,勢必使「找伴兒」缺乏可持續性。

  二忌匆促。學習和思想交流絕不能臨時起意,需要根據自身的職業發展規劃、學習旨趣和愛好進行準確定位,在此基礎上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尋找和磨合,圈定學伴。

  三忌常變。高效的學術團體是多年積累的結晶,學伴是形成學術團體的重要途徑。要在準確定位並基本保持自己的專業領域和學術旨趣,在此基礎上逐漸將學業伴侶相對固化,形成較為穩固的學術合作團隊。

  四忌他圖。必須堅持「找伴兒」是學習第一位,發展友誼和愛情第二位,必須排除和杜絕「找伴兒」的虛榮心理、投機心理、不信任心理、過度信任心理和獲利心理。(朱悅俊 鄭禕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6: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