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誰比中國人民更愛中國

[複製鏈接]

2497

主題

7532

帖子

3898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89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enote 發表於 2010-10-26 00: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cenote 於 2010-10-26 00:55 編輯

2010年10月25日蘋果日報 新聞快訊

洪浩唐


本屆(23)東京國際影展,由於中國代表團強烈要求主辦單位將我方代表團矮化成「中國台北」,遭我方嚴正拒絕後,向台灣代表嗆聲:「你們還想不想進大陸市場!」最後造成兩岸影人一起在該影展的綠地毯星光大道缺席的憾事。

忽視「現實」太天真

中國以粗暴手段杯葛、阻撓我方以台灣名義參與各項國際活動雖屬「老梗」,本次的東京影展事件,其實更加凸顯了:一、所謂「外交休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等被馬政府奉為兩岸交流基本精神的口號,是不是一種「與虎謀皮」且太過一廂情願的政治神話?主管文化藝術的政府單位,是否仍應繼續天真(而消極)地抱持著「政治歸政治,XX歸XX」的樂觀思維,來因應此類「國際現實」?二、台灣藝人所面臨的「國際參與」與「中國市場」間,是否已開始產生衝突?

參加國際影展,除了是世界各國電影人的盛事、影迷關注的焦點外,它也像其他種類的比賽一樣,是一種以國家為競賽單位的「軟(文化)實力」展現;而更多的時候,各國的政府無不視其為一種國際宣傳與推動外交的大好機會。由此觀之,本次中國代表在影展上的行徑,應是一種「精心算計」的「主權宣告」;而不該被輕忽地視為一般粗魯、傲慢的「人來瘋」──我方政府如欲維護主權與尊嚴,在面對此一「警訊」時,自應有通盤地考量與對策,不應任由我方代表或藝人們進退失據地「臨場發揮」。

市場是創造出來的

其次,本地藝人是否也該深思:「中國市場」有無代價?代價為何?誠如作家余傑曾在本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所著《大國沉淪》一書的推薦序中指稱:「這些年來最愛中國的不是中國的百姓,而是台灣的明星、商人、文人和政客」──這話雖有幾分譏諷的意涵,但誰曰這不也是該市場中許多人民的心聲?藝人們若一味討好該市場,而放棄了許多普世價值的堅持的話,有沒有可能「得到了中國,卻失去了全世界」?

台灣電影從過去到現在,在楊德昌、侯孝賢、李安、蔡明亮等導演於各大國際影展中大放異彩的榮耀下,憑藉的從來不是市場考量;而相信上述創作者沒有一個是因為中國不打壓才獲獎的。可見藝人不該將市場列為首要考量,市場常常是創造出來的,只有精進自己的「文創實力」,才是藝人應努力以赴的重點。


作者為自由作家
清靜無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2: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