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達爾文誕辰200周年紀念:達爾文其人

[複製鏈接]

77

主題

2344

帖子

577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unsousifang 發表於 2009-8-8 01: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弗朗茲 M 烏克銻茲 教授 博士 (維也納)
查理 達爾文其人
介紹他的生平和著作

寫在前面的話:達爾文不是生物進化的發明者,也沒有作出人類是從猿猴進化而來的判斷。但是這兩種對他作品的曲解卻冤魂不散,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在任何適當的時機拂去蒙塵,還其真相。因為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抑或貌似無須擔憂的同時代人往往也會產生這種誤解。和這兩種誤解伴生的是對進化和進化論的錯誤描述以及與此相關的聲名狼藉的語言混淆。2006年的比薩(知識——譯者加)競賽,參賽的青少年必須回答的自然學科測試題目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下面哪個選項是對進化論的最佳描述?」 選項有:「A.進化論適用於動物,不適用於人類。」 「B.進化是一種理論,通過研究被證明。」 「C.進化是一種學術理論,當代被眾多的觀測所支持。」 1 規定的正確答案是C。為什麼不是B呢?這無關緊要,但是比薩測試出題人似乎不知道一件事(對我本人來說,對於他們乃至他們整個競賽持質疑的態度就足夠了):那就是進化不可能是一種理論。進化是一個過程,就是有機體種類的變遷。與此相反,一個理論——包括進化論——則是解釋這一過程(前因後果)。必須對比薩競賽的出題者2耳提面命,讓他們牢記過程和理論之間的這一細微的差別。否則的話,(按照他們的邏輯(——譯者加))人們可以相信,重力不過是一種理論罷了……不過在進化論的問題上還涉及到(教育政策的)問題,德國存在同樣的問題:就是創造論者們試圖陰謀取締進化論。3於是自然科學領域一個絕無僅有的現象呈現在我們面前:一個有著150年悠久歷史,被無數事實鑄成鐵案的進化理論(注意理論是錯誤的表述!)竟然仍時不時地遭到質疑,而對進化論進行咬文嚼字,謾罵誣衊的偽科學荒謬理論的佈道者們,卻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他們的懷抱。

儘管英國學者達爾文於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確立了自然選擇達成進化的理論,他卻不是進化論的發現者。實際上,早在達爾文之前就存在這樣的猜測:有機體種類是變化的,今天存在的生命形式是或長或短進化演變的結果。以前可能存在與現在不同的生命形式。更為狹義的進化理論家應該是法國的博物學家,讓巴布提斯特 德 拉馬克(Jean-Baptiste de Lamarck,1744-1829),一個有趣的歷史巧合是,拉馬克相關(進化論)的著作剛好是在達爾文出生的那一年出版的。5

達爾文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他發現了足以解釋物種變遷的機制——也就是自然選擇。不過他的選擇理論中包含了一系列的哲學推論,只有理解了這些推論,才談得上理解這一理論所起到 的革命性作用。建立這一理論需要一個思想上的突破,接受這一理論同樣需要一個思想上的革命。6而這種思想上的革命,至今尚未完成。儘管「在進化論出現之後,整個哲學界不可能再停留在之前的狀態」,7但是不可忽視的是:許多哲學家(尤其在德語區)一貫的作派仍然是忽略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似乎他們壓根兒就不存在一樣。現在已經是時候——為了我們對自身的認知——改變這一狀況了。美國古生物學家和進化研究者喬治 G辛普森(George.G.Simpson)值《物種起源》面世100年之際,提出的口號是「100年沒有達爾文的歲月已經足夠長了」8那麼今天我們更加可以強調:150年沒有達爾文的歲月已經過分了!這倒不是說達爾文的事迹默默無聞,而是說他的思想的重大意義成幾何級數地被忽略了。他的作用不是常常被曲解,就是被逐字逐句地妖魔化了。9

那麼查理 達爾文(Charles Darwin)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的思想寶庫產生了什麼影響?為什麼他的著作對於我們了解自身如此重要呢?

達爾文的進化論之旅

所有的一切都起因於一次實際上無傷大雅的遠洋旅行。1831年12月27日,幾番失敗之後,測量船「貝格爾號」(Beagle)終於駛出了普利茅斯港(Plymouth)。乘員中有一個將滿23歲的博物學者,查理·達爾文。他的心情興奮莫名。作為剛剛完成學業的劍橋大學神學系畢業生,他的主要任務是給船長作伴。閑余時間再關注一下博物學方面的研究對象。有一種傳言認為,達爾文是作為官方的博物研究員而受邀乘坐貝格爾號的。這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傳說。這次遠洋航程原計劃三年環遊整個南半球,而實際上卻耗費了整整五年時間。其中一項值得一提的任務是測量南美洲的海岸線。10今天看來,沒有人會懷疑,這次航行對於達爾文本人的人生經歷,性格形成和知識的發育增長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也沒有人懷疑,它對於整個學術歷史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意義。(自然)科學由此駛向新的彼岸。

查理·達爾文於1809年2月12日誕生於一個英國小鎮什魯斯伯里。其父羅伯特·韋靈·達爾文是一個醫生,家道殷實,頗有鄉望。孩童時期的達爾文將絕大部分興趣都傾注在植物和動物身上。因此父親對他期望不高。他讓達爾文學習醫學。結果很快發現,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達爾文生性敏感,在參與一個兒童的手術期間,嚇得落荒而逃.學業因此難以繼續,不到一年就輟學了.於是達爾文又被指派去學習神學,三年後得以順利畢業.

於是我們不得不面臨第二個悖論:一個給宗教(基督教或者任何其它宗教)致命一擊的人,竟然是一個有著神學學歷,原本要在普世聖公會的牧師局工作的人.如果達爾文沒有陰差陽錯地接到「貝格爾號」的邀請,那麼他肯定會沿著既定的人生軌跡走下去,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牧師。儘管達爾文早就夢想著考察遠航,但是要得到許可並順利成行,卻不是一開始就理所當然的:他的叔父(他的妻子的親叔叔——譯者注)不得不為了他據理力爭,將達爾文父親拋出的阻撓環遊的雄辯說辭一一駁倒。由此可以想見,即使是想要哪怕得以從事某些畢生事業,你也不得不先克服諸多的困難。雖然作為一個鄉村牧師,達爾文一樣可以搜集搜集植物,辨識辨識昆蟲,或者培育培育鴿子什麼的。畢竟許多同時代的博物學研究者也都是以神學為主業的。但是在這種條件下,達爾文能否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就很值得懷疑了。更不用說,與神學完全背道而馳的進化論由一個牧師來發現並代言了。

達爾文在貝格爾號啟航的時候,與同時代的其他人沒有區別,都是創造論的信徒。在神學學業期間,他的博物學興趣也不斷深化著。11這兩者並不衝突,原因是此前2000多年的博物學工作並沒有真正動搖聖經中所記載的創造說理論。一直到環球旅行途中,達爾文才對創造說的故事產生懷疑。此後不久他開始對物種的複雜化和物種的產生做筆記。此後20多年的點滴積累,終於築成一座震撼世界的思想大廈。環球旅行之後,達爾文的私人生活步入正軌——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的生活風格:和家道殷實的表妹結婚之後,落戶於倫敦附近的一個叫做唐納(Downe)的鄉村。居所被稱為唐宅(DownHouse)。在那裡他不受干擾地從事著學術研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年僅33歲的達爾文就已經找到了葉落歸根的地方。12此後直到他去世的40餘年裡,達爾文再也沒有出過遠門。也從不為生計所迫,不得不工作,沒有做過任何的公開演說,也沒有參加任何對其作品的公開討論。如果說回到英國的達爾文在離開貝格爾號結束環球旅行時,行李中還沒有草就的進化論理論的話,這五年對於他通向這一理論無疑是具有決定意義的。

不過首先我們必須牢記的是,達爾文作為一個博物學者,他興趣的廣泛程度即使是放在19世紀來看也是極不尋常的(更不用說分工精細的今天了——譯者注)。他所收藏的博物學方面的標本,其中大部分來自南美洲考察期間,數量之大,令人咋舌。達爾文不僅對地質現象感興趣,化石、植物和動物都是他採集的對象。對於所有被觀察和採集的對象,他都一貫地對其系統性,相關性等方面的知識付出許多精力。許多或者說絕大部分他的作品都與進化論毫無關聯。或許可以說,要進一步思考才能與進化論產生某種關聯。僅就藤壺(一種吸附在船底或水下礁石上的貝類——譯者注)達爾文就寫了一千多頁的大部頭。關於植物學方面的問題作他寫了6本專著,關於珊瑚礁他也寫了一本專著。13 「假如達爾文對進化論隻字不提,」人們也會「將他作為一個卓越的科學家來紀念的。」14

而正是進化的觀念和他對其通過自然選擇的詮釋,使得達爾文成為不朽。而反過來進化論的意義和影響也因他遠遠超越了自然科學的範疇。正如上面所述,儘管他對其先驅者一無所知,而不得不重新發現進化論,達爾文也不是進化論的發現者。在達爾文之前,人們即便認識到地球不斷地變化著,物種相互催生著,「但是人們仍然認為物種本身是不變的:它們出現或者消亡,自身則不發生變異。」

「自達爾文之後,靜態的創造論信仰的最後一塊理論基石才被徹底摧毀。較之其他任何人而言,他在將......物種......變異的觀念變成大眾常識方面做得更多一些。」15  不過他的進化論之「旅」無論從文字意義還是超越文字之外的的層面來說,都是艱辛的旅程。

這位嚴謹的博物學者以大量的經驗性事實為基礎,致力於精確地建構他的自然選擇理論。於是內容廣博的《物種起源》一書就成了他在書中所說寫道的:「不過是一長串的證明而已」16——證明進化物種的演變,而最主要的是證明選擇的作用機制。這就難怪為何早在環球旅行途中,一些思想的曙光就已經閃耀在他的腦海,而為了將其變成一本著作卻耗費了20多年的時間。

「當我作為貝格爾號的博物學者的時候,南美洲的動植物令人驚異的廣泛分佈和當時當地的群落與早期群落的地理關係極大地震撼了我......(對我而言)這一事實(揭示了)物種的由來,這一隱藏於所有秘密背後的秘密......回到家鄉之後,......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或許通過搜集和對比所有相關的事實,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17

通過自然的鬥爭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最具深遠意義的結論是:自然是無意識的,不存在某個靈智的規劃管理。物種的演變不過是或多或少盲目的自然選擇影響的結果罷了。「通過自然的鬥爭(Aus dem Kampf der Natur)通過飢餓和死亡」 18產生越來越複雜的物種,但是達爾文關於「生存的奮鬥(拼搏)」(struggle forexistence)的比喻卻經常(至今如此)根本性地曲解了。因為奮鬥(struggle)通譯為鬥爭(Kampf,戰鬥,鬥爭),至少在德語區——這種曲解幾乎是被程式化了。正確的翻譯應該是「角逐」(Ringen,角逐,角力),或者更恰當地說法,簡單地翻譯成「為了生存的競爭(競賽)(Wettbewerb ums Dasein)」。

儘管在自然界一直上演著「男人與男人」(Mann gegen Mann)之間的爭鬥。不過達爾文的比喻並不包含這一層含義。而是說明這樣一個事實:每個物種的每個個體——請注意:同一物種的每個個體之間,而不是不同物種的個體之間——為了資源(首先是食物)的競爭。
他以植物為例明確指出,植物之間也存在競爭(為了光,濕度等等),但是不存在相互之間的爭鬥。達爾文第二個比喻是所謂的「適者生存」(survivalof the fittest),德文表述為「Überleben derTauglichsten」。這一說法是從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借用的. 20這個比喻也沒少引起誤解,而且誤解得十分嚴重(意識形態領域也是如此).首先,很久以來就不缺乏對這樣一種觀念的激賞:即達爾文言下之意就是「強者生存「.(弱肉強食),這種觀念,說句粗魯的話,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觀念.把(本種群)所有其他(個體)踩在腳下的大個頭並不一定就是最適應(環境)的個體!適應性是以繁衍能力為衡量標準的.誰繁衍最成功,就必然具備某些屬性,使得它比其他個體更加「優秀「一些.比如說兔子,誰較同類其他個體跑得更快一些,就比其他個體更具備適應性.因為他們更夠能有效地保護自己,不受天敵傷害. (具備了迅捷這一特性,只要不因其他原因早早的殞命,一般意義上來說,就會享有更長的壽命.) 這裡,機制和力量沒有關係, 更多的是逃跑,躲藏等特別有用的策略.不是匹夫之勇,而是讓生命相對延長的其他方式,才能確保生存. 所以,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的公式可以翻譯成「膽小者生存「21.

達爾文《物種起源》真正革命性的影響在於,他放棄了目的論的思想方法。作為神學學生,達爾文曾經——感到奇怪嗎?——相信過:生命形式的多樣性和規律性要歸功於一個有智慧的規劃者。他和所有神學學生一樣,深受「自然神學家」威廉姆·培雷(WilliamPaley)的影響(當然,他所影響的還不止是神學學生)。觀念植根於古代(思潮),認為所有自然現象都是上帝的傑作,這位神學家通過自然既創造了上帝存在的依據,又推論道(由於上帝存在對於他來說已經是一個不可動搖的事實),生命形式可觀測的結構,功能及行為方式的總和是與一個充滿智慧的造物上帝是相互和諧的。《物種起源》是達爾文對這種觀點的遲到的回應:對於生命形式的充滿目的的組織,他的解釋不再求助於一個(神性的)計劃,也不再需要目的論的哲學方法作為一個普適性的,宇宙性的功利指導。22

儘管達爾文作為一個細緻的博物學研究者認識到,或者說驚奇於物種之間相互精妙調節的結構和功能,對於一點他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自然選擇是促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自然之上不存在一個天堂般的花園。他的動態自然觀念包含著這樣一個事實:沒有一個物種是「完美」構造或者說為了永恆而創造的。因此,他也把物種的滅絕看作是一種應然的現象。

「關於自然選育的理論是基於這樣一種假設,每一個新的變異乃至新的種類,都是由於獲得了相較於競爭者更多的優勢,而出現或者繁榮。由此幾乎是不可避免地,是那些劣勢生命形態的衰落。這就好像是我們馴化的家畜和培育的作物一樣:當一個新的,有著某種改良的變種出現的時候,他們就會先是取代那些本地區的改良效果不明顯的品種。如果改良品種繼續被改良,那麼他們就會被推廣到更遠的地域......從而取代其他地區的其他品種。也就是說,新的生命形式的產生和舊的形式的消亡是......密切相關的。」23

換句話說:在自然界新生和毀滅緊密相鄰。舊的為新的騰出位置。24不過,舊的物種並不是為了新的物種能夠產生而消亡,——舊的物種消亡,只不過是因為某種生態上的原因而逐漸滅絕。而不是因為新的物種被規劃而滅絕。經驗主義使我們往往產生這樣的錯覺,樹狀的生物演變史似乎是有目的地演進著。這是我們首先已經看到了當前的結果而倒果為因造成的。一個接近不帶偏見的視角應該包含這樣的假設:或許存在完全不同的演進方式。許多進化中發生過的和正在發生的,都是隨機的,我們人類也不是一開始就計劃好的,而且,與一貫普遍傳播的觀點不同的是,人類也不是進化的最終產物。

可以理解,儘管某些神學家十分欣賞他的作品,而且十分樂觀地認為,這本著作不會動搖聖經的「真實性」,達爾文還是十分擔憂可能在神學界和宗教徒中引起的騷動。25正如今天智能設計主義的宣傳者在廣泛的爭論中所表現的,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人們都難以與該觀念達成妥協:進化並沒有一個「有計劃的神明」管理。地球生命的演化歷史更多地歸功於盲目的,隨機發生作用的混沌形態。因此在進化中沒有什麼是永久註定的,危機和災難是進化的家常便飯。26許多人無法或不願折節屈尊接受現實。這是一種與生命的意義相關的心理上的問題,不屬於我們討論的範疇。
無言的傾聽

77

主題

2344

帖子

577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7
沙發
 樓主| yunsousifang 發表於 2009-8-8 01:29 | 只看該作者
人類的起源

達爾文第二部關於進化理論的著作面世於1871年。標題是《人類的起源》。他在《物種起源》中只是暗示了一下,「人類及其歷史也將被揭示」27。現在他終於來到這個主題。一如既往地,他用嚴謹,周延的事實證據和環環相扣的思維鏈條——引向一個結論,「人類起源於一個較其低級的生物形態。」28 不過這個結論在當時並不具備新穎性和革命性。達爾文在英國的同情者托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達爾文思想在德國最大的傳播者恩斯特·哈耶克(Ernst Haekel)早就開始闡述人類「猿猴祖譜」。1863年哈耶克在全德博物學和醫學大會上發表演說時說道:

「就……我們人類而言,……作為最高等的脊椎動物,……我們必須向上追溯到類人猿的哺乳類動物,或袋鼠類的有袋類動物,再向上到所謂的第二紀的蜥蜴類爬行動物,或更早的第一紀低級的魚類中尋找我們共同的祖先。」29

這已經再明確不過了,今天的人類屬於生物「樹狀圖」中的一環,並與所有的生命形態漸次具備親緣關係。這就是說,達爾文不是指出人類「低級血統」的第一人。而且不論是他還是任何一個嚴肅的進化論者都沒有下結論說,人類起源於今天的猿類。而是指出兩者擁有共同的祖先而已。

達爾文指出,「某個類人猿亞支的古老成員曾經是人類的祖先」。30 當然我們已經更加熟知「猿類」之間的親緣關係。無可置疑,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是我們在動物世界最親近的親屬。但是到此為止,不能再更進一步下結論了。

達爾文《人類的起源》一書在內容上的一些特性,值得我們更加深入的關注。在多個章節中達爾文闡述了人類的精神,社會和道德能力,並最終證明,作為一個物種的我們,這方面的能力也深深地植根於進化(機制)之中。關於我們的道德意識,他在書中寫道:

「(它的)緣由植根於社會本能之中,其中包括家庭的紐帶。這類本能十分複雜,並在比較低級的動物中表現為特別的行為。但是最有意義的成分是愛和同情。
具有社會本能的動物享受其他成員的陪伴,相互示警,並在許多情況下相互保護和幫助。這一本能並不發生於該物種所有個體之間,而僅僅發生於某個種群內部。由於這一本能對於該物種十分有利,必然是通過自然選育而獲取的。」31

由此可以明確兩點:第一點,達爾文轉用自然選擇理論描述和重構社會,道德能力的進化。第二點,對達爾文而言,人類的這一特點不是全新的產物:其他動物也擁有這種特點的早期階段。

對筆者來說更重要的是下面的這種相關性:達爾文深切了解大自然中競爭無處不在,同時也完全明白,在社會進化中合作和協助的行為是決定性的推動力。只有這樣一類人才會完全忽略達爾文著作中這一十分重要的方面:他們從未真正試圖閱讀過達爾文的作品,抱著從意識形態上利用他的初衷,將達爾文的觀念曲解成「叢林達爾文主義」。這裡再就達爾文其人說上幾句。達爾文是一個人道主義者(或者說人文主義者),他反對奴隸制度(持有這種觀念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可不是理所應當的)。早在乘坐貝格爾號環遊期間,他就因為和船長的意見相左而引發爭辯。有這樣的可能,達爾文早期的學術興趣為我們人類及其能力,而他的選擇理論可能是通過同時對人類行為和動物行為的評估而產生的。32 關於這方面的許多想法和筆記多年被他封存,直到1871年。這種隱忍的動機要歸究於他的處境。他知道自己褫奪人類的類神性,打碎其寶座的行為將會傷害本種群的許多成員。這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達爾文的妻子是一個宗教情懷很深的人,想必為了不傷害她的宗教感受,達爾文一直克制著自己。

滿懷那個時代關於進步改良的觀念,達爾文相信人類的「更高級的進化」。他也相信,正如道德感由社會本能進化而來一樣,這種更高級的進化在文化的襄助下仍然不斷地改良著。這一「道德性的論證」在他關於人類起源的觀念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33 他認為,那些不歡迎人類起源於低級物種的人們可以由此得到一些慰籍。於是他評說道:

「可以想見,人類可以由此在某種程度上感到驕傲:一是儘管他們不是靠著自己的努力(而是自然選擇,低級物種的競爭進化——譯者加),但總算到達了生物階梯的頂端;二是這樣一個事實,他們不是一開始就站在頂端,從而可能在遙遠的將來也有希望登上更高階梯。」34

言為心聲,如此表述的人不會描繪一幅悲觀的人類圖景,而是感到有義務對那些對本物種(即人類)的(道德)能力持懷疑態度的人給予一些寬慰的話語。

毫無疑問,達爾文的目的是要以自然科學的原理來闡述人類的起源。他也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這一原理給人類所企求的許多相對這個世界其他物種的特別地位,沒有留下任何空間。我們這個物種(人類)在某些方面是具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但是根本上來說,幾百萬物種的每一個種類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根據新的進化生物學,行為研究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傳統意義上的「人與動物的界限」早就不存在了。35 這一點其實達爾文已經知道了,並因他的結論「對許多人而言(將)是巨大的不快」而感到遺憾。36 為了抵消這種消極的效果,他插入了「道德論證」並希望人們對人類美好的將來會稍許感到滿意。這一論證與他的(自然選擇)理論的實際結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相互矛盾的。更確切地說:進化沒有確定的方向——而且十分地漫長。37 當然這還有待於人類將來能夠放下包袱,接受現實。如上所述,由於達爾文受改良主義思想啟發,深信人類隨著知識的進步,靈智上也會產生頓悟,所以自然選擇的實際結果(即無方向性)對於他來說是完全陌生的。對此我們就不要橫加指責了。如果他知道人類在20世紀所引發的兩次世界大戰,那麼他肯定會修正自己的道德改良主張,或者至少相對地看待這個問題。

結束前的一些評論

達爾文作為古今影響最深遠的博物學家這一事實是毫無疑問的。筆者前面曾經指出,撇開自然選擇機制下的進化論不談,達爾文在博物學方面的研究貢獻也是非常巨大的。然而我們今天不能把達爾文看成是一個聖徒,而應該把看成一個普通人,把他放回到他所處時代的思想和社會生活背景中去理解。在這個時代背景之下,達爾文發展了對一個問題的解答。這個問題無論是今天還是過去都是有待解決的新問題。而具有思考能力的人類自古以來就不斷地尋求對它的解答:我們是誰?我們來自哪裡?

從思想歷史的巨大維度上衡量,達爾文的眾多貢獻之中有兩點尤其突出,一是他用動態的世界觀取代了靜態的世界觀(與此緊密相關的);二是捨棄了分類學思想附會某個思想選項的做法。達爾文強調每個物種的每個個體所具有的獨一無二性。39 並由此為一個思想方法奠定了基礎。如今人們對這一思想方法需求尤其迫切。:「統計學上的平均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個體和每個個體的創造性潛力。另外,我們從達爾文了解到,進化論正好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曲解相反,完全取消了種族主義的理論基礎。因為只要我們認識到,今天所有在世的人來自於相同的物種譜系分支,相互之間都有親緣關係,此外每個人與他人不過是個體差異,那麼就不可能得出種族主義的結論。最終這一層含義又要指向達爾文對目的論哲學的「清算」:如果不存在一個凌駕於一切的「世界目的」,那麼也就不存在受到青睞的「種族」和民族;進化是沒有寵兒的。這一小小的提示或許已經足以將達爾文及其思想寶庫與(非宗教的,俗世的)人文主義聯繫起來。

在達爾文之後,進化論思想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擴展。儘管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只不過是一些幼稚的進化論主義的信徒,但是在近期,進化論在生物學以外,在文化和社會科學域的不同領域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40

但是在某些方面上我們似乎又回到了起點,因為「反進化主義」的聲浪仍然和達爾文時代一樣,從未稍歇,而今似乎又有甚囂塵上的趨勢。這是指那些伸長脖子,扯著嗓子「反啟蒙主義者」,和死活不想放棄這個世界是由一個智慧的計劃者掌舵,以確保不出差錯觀念的道學者們和道德教條主義者們。

筆者曾將達爾文擬作一個「沉默的革命者」41,這是基於他避世的人生和他謙退的個性。但是這不應該理解成為,他對自己觀念的意義沒有認識。這些觀念的傳播對他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他對自己的著作引起的反響是感到滿意的。(但是對於以意識形態為導向,將其思想削足適履,竊為己用的做法則十分不齒。)事實上也是如此,一方面是他淡定的個性和有序的生活,另一方面是他的著作引發的思想性和社會性的湍流,兩者對比鮮明。42 在他個人的生平中,有一件傷心的變故不得不提,那就是他的長女安妮(Annie)的夭折,小女孩年僅10歲就因為暗疾死去。這件事對於達爾文的思想寶庫的形成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早在世界環遊航行期間,達爾文就發出疑問,為什麼一個純良而睿智的上帝允許這個世界眾多的殘酷事件發生?為什麼他容許奴隸制度,並且放任火山爆發和地震引起的無數無辜生命的死難。女兒的夭折打碎了他最後一絲宗教信仰。對人文主義者達爾文來說,一個懲罰性的上帝是最令人不齒的說辭。 43  於是他脫離了基督教。根據筆者的觀點,達爾文對於「上帝的問題」的態度最終停留在懷疑論者和無神論者之間。不過他卻不是一個狂熱的反宗教主義者,正如他從來也不曾是一個狂熱信徒和原教旨主義信徒一樣。(有趣的是,達爾文支持(可能是資助——譯者)本教區的牧師公會)。

另一方面,達爾文也致力於嘗試通過進化論來解釋宗教感這一現象。從而成為對人類生活中宗教及其功能進行現代心理學,進化生物學分析的開拓者。他認為「宗教性的皈依感」是非常複雜的。是「由愛而生的,完全地屈服於某個高高在上的神秘物體,是一種糅合了強烈的依賴感,恐懼,敬畏,感恩,對死後的希望(的混合物)」44 他將宗教信仰放置於人類心理和思想能力的發展演變中(觀察分析),這些當然完全和上帝是否存在沒有任何關係。宗教信仰不過是生活在不可預知的世界中,感到不安的生命的一種形而上的需求而以。即使是這種(人類)的特性,達爾文也不認為它是一朝產生的,而是將其歸入到動物世界精神現象的持續發展中看待:他從宗教情懷的精神狀態「儘管聽起來好像(關聯性)微弱,」看到的是「狗對其主人忠實的愛,兩者都是完全地屈服,摻雜一點點恐懼,可能還和其他情緒相關聯。 」45 這是一個有趣的說法,即便在今天這個時代,其重要的意義絲毫不減:因為很多人——不僅僅是信仰宗教的人,也包括在世俗性的事務中——往往心甘情願地任由元首們指揮。這是發人深思的。

總之:研究達爾文的思想讓人頗多受益。它屬於這個時代。現在是時候正確理解這個思想寶庫,將其從所有附著的歪曲中解放出來了。筆者希望,本文能夠就這方面起到些微的作用。隨後的作品則著重於如何更好地理解達爾文的觀念,它們的前提和後續的結果。
無言的傾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

主題

2344

帖子

577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7
3
 樓主| yunsousifang 發表於 2009-8-8 01:29 | 只看該作者
關於作者:Prof. Dr. Franz M. Wuketits, geb. 1955,弗朗茲 M 烏克悌茲 教授 博士。生於1955年。
lehrt Wissenschaftstheorie mit dem 維也納大學主修科學理論,側重點是生物科學。Konrad Lorenz 進化和認知研究院理事會成員,自發學術研究組織如Giordano-Bruno基金會等的學術顧問。著述頗豐,最近出版的書籍有:自由意志——一個幻象的進化(2007年), 怯懦的禮讚(2008年)兩本書都由斯圖加特的Hirzel出版社出版。即將面世還有:1. 沒有進步的進化 2. 查理達爾文和關於感官的問題。兩本書都由阿沙分博格(Aschaffenburg)的Alibri出版社出版
無言的傾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

主題

2344

帖子

577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7
4
 樓主| yunsousifang 發表於 2009-8-8 01:37 | 只看該作者
1 Quelle: Der Standard (Wien), 17. 12. 2008.
2 Und nicht nur sie, sondern beispielsweise auch der Wiener Kardinal Schönborn.
3 Vgl. z. B. D. Graf, Kreationismus vor den Toren des Biologieunterrichts?, in: Ch. Antweiler et al. (Hrsg.), Die (un)erschöpfte Theorie. Evolution
und Kreationismus in Wisse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Aschaffenburg 2008, S. 17-38; Ch. Lammers, Vom Streitfall Evolution und dem „Bildungsmarkt「, in: Ch. Antweiler et al. (Hrsg.)., ebd.,S. 39-63. Siehe ferner den umfassenden Band U.
Kutschera (Hrsg.), Kreationismus in Deutschland. Fakten und Analysen, Berlin 2007.
4 Der volle Titel des Werkes lautet: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Verschiedene deutsche Übersetzungen liegen vor, unter anderem bei Reclam in Stuttgart.
5 Gemeint ist das 1809 erschienene Werk Philosophie zoologique (Zoologische Philosophie). Siehe zur knappen Übersicht F. M. Wuketits, Darwin
war nicht der Entdecker der Evolution, natur + kosmos, Januar 2009, S. 50-51.
6 Vgl. E. Mayr, Darwin』s Influence on Modern Thought, Scientific American 283 (1), 2000, S.78- 83.
7 E. Oeser: Psychozoikum. Evolution und Mechanismus der menschlichen Erkenntnisfähigkeit, Berlin 1987, S. 9.
8 Vgl. G. G. Simpson, This View of Life. The World of an Evolutionist, New York 1963, S. 26 ff.
9 Satan himself is the originator of the concept of evolution, so der Kreationist Henry M. Morris. Zit. in M. Ruse, Darwinism Defended. A Guide to the Evolution Controversies, London 1982, S.XVIII.
10 Darwins Reise mit der Beagle wurde jüngst von Jürgen Neffe in einem Zeitraum von sieben Monaten „nacherlebt「 und ausführlich beschrieben. Vgl.
J. Neffe, Darwin. Das Abenteuer des Lebens, München 2008. Darwin hatte übrigens die Kosten für diese Reise selbst zu berappen – genau gesagt
zahlte sein Vater (nur seine Verpflegung ging auf Kosten der Admiralität) –, genoss aber dadurch auf dem Schiff eine relative Unabhängigkeit und hatte
als einziges Besatzungsmitglied engeren Kontakt zum Kapitän. Darwins eigener Reisebericht (A Naturalist』s Voyage, London 1839) gehört zu den Klassikern
der Reiseliteratur.
11 Zu seinen eigentlichen Lehrern zählten der Geologe Adam Sedgwick und der Botaniker John Stevens Henslow. Letzterer allerdings war zugleich auch
Geistlicher.
12 Über Darwins Leben und seine intellektuelle Entwicklung sind wir sehr gut unterrichtet. Er selbst hinterließ eine Autobiographie, die von seiner Enkelin
Nora Barlow herausgegeben wurde. Vgl. Ch. Darwin, The Autobiography of Charles Darwin, New York 1958. (Eine neue deutsche Ausgabe erschien
2008 im Insel-Verlag). Darwins Leben und Werk wird in einer großen Zahl von – teils sehr umfangreichen, teils knapper gehaltenen – Büchern dargestellt.
Unter den neueren Büchern siehe z. B. R. W. Clark, Charles Darwin. Biographie eines Mannes und einer Idee, Frankfurt/M. 1985; A. Desmond und J. Moore, Darwin, Reinbek 1994; A. Desmond, J. Moore und J. Browne, Charles Darwin
– kurz und bündig, Heidelberg 2008; J. Gribbin und M. White, Darwin. A Life in Science, London 1995; J. Hemleben, Charles Darwin mit Selbstzeugnissen
und Bilddokumenten, Reinbek 2000; J. Howard, Darwin. Eine Einführung, Stuttgart 1996; E. Mayr, … und Darwin hat doch recht. Charles Darwin, seine Lehre und die moderne Evolutionstheorie, München 1994; F. M. Wuketits,
Darwin und der Darwinismus, München 2005.
13 Zur Übersicht siehe F. M. Wuketits, Charles Darwin (1809-1882) und seine Verdienste als Naturforscher außerhalb der Evolutionstheorie, Naturwissenschaftliche Rundschau 62, 2009, im Druck.
14 E. Mayr, Anm. 13, S. 16.
15 T. Junker und U. Hoßfeld, Die Entdeckung der Evolution. Eine revolutionäre Theorie und ihre Geschichte, Darmstadt 2001, S. 75. Zur Geschichte des Evolutionsdenkens vor Darwin siehe auch B. Glass, O. Temkin und W. L. Strauss (Hrsg.), Forerunners of Darwin 1745-1859, Baltimore 1959 sowie W. Zimmermann, Evolution. Die Geschichte ihrer Probleme und Erkenntnisse, Freiburg 1953.
16 Ch. Darwin, Die Entstehung der Arten, Stuttgart 1967, S. 638.
17 Ebd., S. 24.
18 Ebd., S. 678.
19 Vgl. G. Heberer, Charles Darwin. Sein Leben und sein Werk, Stuttgart 1959.
20 Vgl. F. Fellmann, Darwins Metaphern, Archiv für Begriffsgeschichte 21, 1977, S. 285-297.
21 Vgl. F. M. Wuketits, Lob der Feigheit, Stuttgart 2008.
22 Vgl. F. J. Ayala, In Willam Paley』s Shadow: Darwin』s Explanation of Design, Ludus Vitalis XII (21), 2004, S. 53-65.
23 Ch. Darwin, Anm. 16, S. 476 f.
24 Siehe auch F. M. Wuketits, Die Selbstzerstörung der Natur. Evolution und die Abgründe des Lebens, Düsseldorf 1999.
25 Vgl. F. Gregory, Darwin and the German Theologians, in: W. R. Woodward und R. S. Cohen (Hrsg.), World Views and Scientific Discipline Formation, Dordrecht 1991, S. 269-278.
26 Siehe auch F. M. Wuketits, (Un-)Intelligent Design? Bemerkungen zur aktuellen Diskussion über Evolution und Sinn, Aufklärung und Kritik 12 (2),
2005, S. 7-17. Warum das Konzept des intelligent design keine ernsthafte Alternative zur Evolutionstheorie ist, zeigt z.B. auch E. Sober, What is
Wrong With Intelligent Design,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82 (1), 2007, S. 3-8.
27 Ch. Darwin, Anm. 16, S. 676.
28 Ch. Darwin, Die Abstammung des Menschen, Stuttgart 1966, S. 262.
29 Zit. in H. Querner, Stammesgeschichte des Menschen, Stuttgart 1968, S. 26. Im gleichen Jahr veröffentlichte Huxley sein Buch Man』s Place in Nature.
30 Ch. Darwin, Anm. 28, S. 200. („Anthropomorphe「 Affen = Menschenaffen, einschließlich Gibbons.)
31 Ebd., S. 268.
32 Vgl. A. Desmond, J. Moore und J. Browne, Anm.12.
33 Vgl. R. T. Pennock, Moral Darwinism: Ethical Evidence for the Descent of Man, Biology & Philosophy 10, 1995, S. 287-307.
34 Ch. Darwin, Anm. 28, S. 274.
35 Vgl. z.B. V. Sommer, Darwinisch denken. Horizonte der Evolutionsbiologie, Stuttgart 2007.
36 Ch. Darwin, Anm. 28, S. 273.
37 M. Ruse, Taking Darwin Seriously: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Philosophy, Oxford 1986, S. 203. (Evolution is going nowhere – and rather slowly at that.)
38 Vgl. A. Desmond, J. Moore und J. Browne, Anm.12.
39 Siehe vor allem E. Mayr, Anm. 12.
40 Vgl. z.B. D. Oldroyd und I. Langham (Hrsg.), The Wider Domain of Evolutionary Thought, Dordrecht 1983; F. M. Wuketits und Ch. Antweiler
(Hrsg.), Handbook of Evolution I: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ocieties and Cultures, Weinheim 2004; Ch. Buskes, Evolutionär denken. Darwins Einfluß auf unser Weltbild, Darmstadt 2008.
41 F. M. Wuketits, Charles Darwin. Der stille Revolutionär, München 1987. Der amerikanische Evolutionsbiologie Rose spricht, durchaus auch zutreffend, von Darwin als einem „Revolutionär widerWillen「. Vgl. M. R. Rose, Darwins Schatten. Von Forschern, Finken und dem Bild der Welt, Stuttgart 2001.
42 Siehe auch A. Desmond, J. Moore und J. Browne, Anm. 12.
43 Vgl. Ch. Darwin, Anm. 12.
44 Ch. Darwin, Anm. 28, S. 120.
45 Ebd.
無言的傾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

主題

918

帖子

32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20
5
pcless 發表於 2009-8-8 10:35 | 只看該作者
對達爾文有了更多的了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

主題

2344

帖子

577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7
6
 樓主| yunsousifang 發表於 2009-8-8 13:22 | 只看該作者
5# pcless
我也是,通過翻譯才知道,達爾文的思想如此被基督教信徒們惡意歪曲,好像當初說tg共changong妻一樣。
無言的傾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68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盤古教紅衣主教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680
7
人間的盒子 發表於 2009-8-10 01:35 | 只看該作者
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871
8
拎不清 發表於 2010-3-9 06:5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拎不清 於 2010-3-9 07:00 編輯

我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麼JDJ要大力宣揚JDT要找JDT的配偶.原來JDJ的痛是達爾文妻子埃瑪.埃瑪是一個虔誠地JDT,沒有一個人能懷疑她的虔誠.而就是她幫助自己丈夫出版了"物種起源"這本讓JDJ痛恨的書.結婚時達爾文是JDT,婚禮也是JDJ式的,但婚後埃瑪漸漸的知道丈夫的反神思想是一定的.她選擇了順復並支持,這才是一個真正的JDT,她真正懂得,信仰是個人自己的事,不是用來強制別人的.像埃瑪這樣的JDT是值得尊敬的,至少她的丈夫是尊敬她的,她足夠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

主題

6352

帖子

1828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混世魔王

Rank: 4

積分
1828
9
金寶 發表於 2010-5-12 20:39 | 只看該作者
弗朗茲 M 烏克銻茲 教授 博士 (維也納)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最具深遠意義的結論是:自然是無意識的,不存在某個靈智的規劃管理。 ...
yunsousifang 發表於 2009-8-8 01:29


你們沒有轉過來的是:無意識的無規劃管理的地球上的土壤里,憑空鑽出了「有意識」的生命。而且,在他的書中,「進化」也成了唯一的途徑,這本身就是神話而不是科學。

如果這也成立,那麼俺們就可以說自有永有的神的存在也不無可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匿名  發表於 2010-10-16 14:53
進化--本身就是神話而不是科學
11
匿名  發表於 2010-10-16 15:01
進化之前''時間'',''物質''還未存在之前是怎麼樣的?
若沒有造物主,''時間'',''物質''如何會有?
宇宙時間,不夠單細胞進化到成為人.
進化論不過是另一種宗教...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1: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