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三次人口普查數據摧毀了「餓死幾千萬」謊言起點的數值基礎

[複製鏈接]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09-8-21 18: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三次人口普查數據摧毀了「餓死幾千萬」謊言起點的數值基礎
  

雲淡水暖


  
  
草民的基本思路是,在進行數據演算的基礎上解讀「餓死幾千萬」這一說法的的來路,草民採用的數據,全部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相關資料。
  
「餓死幾千萬」的說法,原新華社「高級記者」、《炎黃春秋》副主編楊繼繩洋洋洒洒寫了一本80餘萬字的「專著」《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飢荒紀實》,談了所謂的「來龍去脈」,這本「專著」,被一些狂熱宣揚這個說法的人奉為「鐵證」。草民引用其中的說法看看此話語起於何時:
  
書中引述:
  
表22-1 國家正式公布的歷年總人口(萬人)、出生率(‰)和死亡率(‰)(即《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草民注))
年 份 年末總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1953   58796     37.00   14.00   23.00
1954   60266     37.97   13.18   24.79
1955   61645     32.60   12.28   20.32
1956   62828     31.90   11.40   20.50
1957   64653     34.03   10.08   23.23
1958   65994     29.22   11.98   17.24
1959   67207     24.78   14.59   10.19
1960   66207     20.68   25.43   -4.57
1961   65859     18.02   14.24   3.78
1962   67295     37.01   10.02   26.99
1963   69172     43.37   10.04   33.33
1964   70499     39.14   11.50   27.64
1965   72538     37.88   9.50    28.38
1966   74542     35.05   8.83    26.22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1984》,中國統計出版社,1984年(原注),
  
這張表中的數據,在官方網站上可以看到,1978年以前的數據,一直是這樣表達的。這是1978年後,首次以統計年鑒方式公布人口數字,而此時正值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束,表中1960年人口比1959年人口少了整整1千萬的情況,立即被外國人抓住大肆報道,「日本共同社說『這是和平時期最大的人口事件』」,但是,這個不多不少1千萬的數據顯得很突兀,於是,用普京的話說,西方「人口學者」們「濕乎乎的鼻子」伸過來了。既然他們認為1千萬「不可信」,那就往高里整,動機就不細說了。
  
於是,中國的「學者」、文人們也參與了這個「轟轟烈烈」的造數運動,各種各樣的「正推」、「反推」理論、各種各樣的「人口建模」方法,林林種種,不一而足,在楊繼繩的80萬字「專著」裡頭,可以看到的中國「學者」、「專家」的名字,有5個以上,外國「學者」的名字,有4個左右,結果當然五花八門,當然都是遠高於「一千萬」。此後,「餓死幾千萬」的話語就被某些人大肆炒作起來。
  
但是,無論是何種「統計」、「計算」,都是在1984年《統計年鑒》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基礎上開始的,按照楊繼繩的說法,所謂「首先用人口學的方法,對《中國統計年鑒 》上的人口數據進行修正。」,就是說,《中國統計年鑒》是這些「建模」,「倒推」、「正推」結果的基石。
  
但是,這些「敏感」的中外「學者」雖然抓住了《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中1960年的人口數據大幅變動,卻又對另外一組數據特別地不敏感,那就是人口普查數據。
  
中國至今總共進行過五次人口普查,分別是1953、1964、1982、1990、2000,所謂「人口普查」,是指在國家統一規定的時間內,按照統一的方法、統一的項目、統一的調查表和統一的標準時點,對全國人口普遍地、逐戶逐人地進行的一次性調查登記。它是當今世界各國廣泛採用的搜集人口資料的一種最基本的科學方法,是提供全國基本人口數據的主要來源。那麼,相信客觀的、不論持何種意識形態的人,都應該在探討人口問題的時候,優先、重點考察一下人口普查的數據。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數據中有一張《全國1982年人口年齡狀況》,摘取數據如下:
  
年 齡    人 口        對應出生年
19      27379596      1963
20      15620970      1962
21      10690834      1961
22      14307196      1960
23      14284240      1959
24      19459780      1958
25      18876181      1957
26      17932830      1956
……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統計資料彙編(1949-1985)》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按照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中人口數據大幅波動的1960年數據,1960年的人口出生率是20.68‰,1960人口年初數=1959人口年末數=67207萬人,1960年人口年末數66207萬人。按照:
(人口年初數+人口年末數)÷2=人口年平均數;
人口年平均數×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數
的計算公式計算:
1960人口平均數:67207萬人+66207萬人=66707萬人
1960出生人口數:66707萬人×20.68‰=13795007人
  
在第三次人口普查公布的《全國1982年人口年齡狀況》表中,出生於1960年的22歲的人口,有14307196人,比《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中按照出生率、人口年初數、人口年末數、人口出生率計算出來的人口數13795007,多了512189人。
  
就是說,在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中人口數變動最大的1960年出生的中國人,經過了1960年、1961年的兩年的「飢餓」,經過了1978年前的「餓」,經過了22年的風霜雪雨、春華秋實,在22年中,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疾病死亡、意外死亡、移居出國等淘汰因素非但沒有使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中算出的1960年出生人口減少半分,反而還多出來51萬餘人,這個結果顯示,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中1960年的人口數,有極大的可疑之處,因為其解釋不了為什麼22年之後進行的人口普查數據表明,1960年出生的人口沒有絲毫減少,反而「增加」了。
  
如果是1982年的人口普查有「偏差」之處,那麼後來又進行了1990年、2000年兩次人口普查,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統計方法的改進,1990、2000兩次人口普查,對1982年人口普查的數據應該有進一步「修正」的作用。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中有一張《全國1990年人口年齡狀況》,摘取數據如下:
  
年 齡    人 口        對應出生年
27      27026864       1963
28      15928062       1962
29      11504496       1961
30      14443119       1960
31      14378026       1959
32      19060366       1958
33      18350283       1957
34      17643313       1956
……
數據來源:《中國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 中國統計出版社
  
在《全國1990年人口年齡狀況》表中,出生於1960年的22歲的人口,有14443119人,比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中按照出生率、人口年初數、人口年末數、人口出生率計算出來的人口數13795007,多了648112人。比上一次人口普查的差值512189人,又多了135923人。
  
就是說,在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中人口數變動最大的1960年出生的中國人,經過了1960年、1961年的兩年的「飢餓」,還有1978年以前的「餓」,經過了30年的風霜雪雨、春華秋實,在30年中,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疾病死亡、意外死亡、移居出國等淘汰因素非但沒有使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中列出的出生人口減少半分,反而還多出來64萬餘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中有一張《全國2000年人口年齡狀況》,摘取數據如下:
  

年 齡    人 口        對應出生年
37      27866189      1963
38      20923112      1962
39      11414017      1961
40      14684726      1960
41      13059787      1959
42      17135981      1958
43      18998424      1957
44      17364027      1956
……
數據來源:《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 中國統計出版社
  
在《全國2000年人口年齡狀況》表中,出生於1960年的22歲的人口,有14684726人,比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中按照出生率、人口年初數、人口年末數、人口出生率計算出來的人口數13795007,多了889719人。比上一次人口普查的差值648112人,又多了241607人。
  
就是說,在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中人口數變動最大的1960年出生的中國人,經過了1960年、1961年的兩年的「飢餓」,還有1978年以前的「餓」,又經過了40年的風霜雪雨、春華秋實,在40年中,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疾病死亡、意外死亡、移居出國等淘汰因素非但沒有使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中列出的出生人口減少半分,反而還多出來88萬餘人。
  
這樣,根據1982年、1990年、2000年三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徹底顛覆了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中人口數變動最大的1960年的相關數據,從三次人口普查的共同趨勢來看,1982年後歷次普查出來的1960年出生的還在中國生活的人口數,大大多於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中人口數變動最大的1960年出生的中國人口數,在這一點上,三次普查高度一致,而且越查越多。
  
這樣的情況,絕對不符合正常的人口變化規律,對於某年出生的人口,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定會有不斷的疾病致死、意外致死、遷移出國等等減少因素,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中人口數變動最大的1960年的相關數據與三次人口普查高度一致變化趨勢之間的巨大差異,草民以為,統一規定的時間內,按照統一的方法、統一的項目、統一的調查表和統一的標準時點,對全國人口普遍地、逐戶逐人地進行的一次性調查登記得來的數據,可信度大大高於各種各樣的推算甚至抽樣調查得來的數據。
  
客觀地說,可能是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中人口數變動最大的1960年的相關數據出了偏差,偏差的原因可能有:嚴重低估了當年的人口出生率、嚴重高估了當年的人口死亡率、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之所以用「估」,因為1960年未進行人口普查)。
  
迄今為止,1984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歷年人口統計數字錶》中人口數變動最大的1960年的相關數據還在沿用,而這些年來各種各樣需要證明「餓死幾千萬」的「專家」、文人的出發點,也是那個59、69年之間「一千萬」的人口差距。但是,草民只見到說種種人口減少若干若干的,卻未見認真討論一下人口普查的結果對那個論點的數值基礎的摧毀性解構,是沒有看見還是故意不看見?

696

主題

1019

帖子

421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211
沙發
lixixing 發表於 2009-8-21 19:45 | 只看該作者
好博文!這才是研究歷史的路子。靠孤證,猜測,估計;甚或道聽途說,任意曲解的方式,攪渾歷史真相,以達到某些別有用心的目的,終究是難以持久的。
Li Xixing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96

主題

1019

帖子

421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211
3
lixixing 發表於 2009-8-21 20:35 | 只看該作者
文中有兩處技術性的小錯誤:即
在《全國1990年人口年齡狀況》表中,出生於1960年的(22)[30]歲的人口,有14443119人,在《全國2000年人口年齡狀況》表中,出生於1960年的(22)[40]歲的人口,有14684726人,
前者應為30歲,後者應為40歲。博文里均誤為22歲。
特在此幫博主加以校正。
Li Xixing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

主題

1070

帖子

126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69
4
安徽農民 發表於 2009-8-21 20:51 | 只看該作者
2009年4月8日,《廣州日報》採訪袁隆平時,袁表示「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了幾千萬人啊。大躍進把樹都砍了去鍊鋼鐵,把生態破壞了,1959年大幹旱,一年基本上沒有收成,餓死了四五千萬人啊。我看到路上有5個餓殍,倒在田坎旁邊,倒在橋下和路邊,我親眼看見啊,那很凄慘的。」[17]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匿名  發表於 2009-8-22 01:54
2009年4月8日,《廣州日報》採訪袁隆平時,袁表示「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了幾千萬人啊。大躍進把樹都砍了去鍊鋼鐵,把生態破壞了,1959年大幹旱,一年基本上沒有收成,餓死了四五千萬人啊。我看到路上有5個餓殍,倒在田 ...
安徽農民 發表於 2009-8-21 20:51

你的數據來看,人是用泥捏出來的。我也不相信袁隆平會說出那種話。

36

主題

1070

帖子

126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69
6
安徽農民 發表於 2009-8-22 02:12 | 只看該作者
你的數據來看,人是用泥捏出來的。我也不相信袁隆平會說出那種話。
Guest from 65.49.2.x 發表於 2009-8-22 01:54
在你看來你喜歡的話是真,不喜歡就是假?查2009年4月8日,《廣州日報》
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7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09-8-22 07:28 | 只看該作者
2009年4月8日,《廣州日報》採訪袁隆平時,袁表示「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了幾千萬人啊。大躍進把樹都砍了去鍊鋼鐵,把生態破壞了,1959年大幹旱,一年基本上沒有收成,餓死了四五千萬人啊。我看到路上有5個餓殍,倒在田 ...
安徽農民 發表於 2009-8-21 20:51


拿著雞毛當令箭. 袁隆平是水稻專家, 又不是人口專家, 還是人口統計專家. 他的話就那麼可信? 青蛙在井裡一孔之見也可說見到天了. 天是青蛙所說的那樣的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

主題

1070

帖子

126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69
8
安徽農民 發表於 2009-8-22 07:48 | 只看該作者
拿著雞毛當令箭. 袁隆平是水稻專家, 又不是人口專家, 還是人口統計專家. 他的話就那麼可信? 青蛙在井裡一孔之見也可說見到天了. 天是青蛙所說的那樣的嗎?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09-8-22 07:28
誰是井裡的青蛙呢?袁隆平是水稻專家,而且對於中國的糧食問題,當然是有絕對權威的發言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57

主題

6722

帖子

3664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664
9
iamcaibird 發表於 2009-8-22 08:4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iamcaibird 於 2009-8-22 08:49 編輯

糧食問題袁也不是權威,糧食問題和3年飢荒死了多少人更是沒有關係。中國的糧食問題在歷史上是政治問題,而袁是技術專家,不是政治,歷史或統計學家,袁在這類問題上毫無權威。
鳥也玩科學,順便關心一下人類的神精生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

主題

1070

帖子

126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69
10
安徽農民 發表於 2009-8-22 09:11 | 只看該作者
糧食問題袁也不是權威,糧食問題和3年飢荒死了多少人更是沒有關係。中國的糧食問題在歷史上是政治問題,而袁是技術專家,不是政治,歷史或統計學家,袁在這類問題上毫無權威。
iamcaibird 發表於 2009-8-22 08:47
袁隆平是水稻專家,而且他所了解的中國的糧食問題絕對是遠遠在你我之上的。也無需是政治,歷史或統計學家,袁隆平所知的真實的關於糧食的數據,以及糧食問題的真實後果,當然是有絕對權威的發言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57

主題

6722

帖子

3664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664
11
iamcaibird 發表於 2009-8-22 09:53 | 只看該作者
如果袁在這個問題上有如此的權威,那麼,3年飢荒的人數問題就是可以定案的鐵案了。這個不是有中國政府認可不認可的問題,獲得歷史和統計學界的公認,就可以了。但既然到現在還沒有定論,可見袁在這個問題上不具有權威。
鳥也玩科學,順便關心一下人類的神精生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12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09-8-22 10:4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09-8-22 11:15 編輯

袁隆平人老了, 信口開河是肯定的. 他還沒死, 看他能那出證據來? 他除了水稻方面的成績外, 也許是他整個研究組的成就, 其他的就免了, 什麼糧食方面的專家? 除了水稻, 其它的有多少種類他可成專家? 你看這個回答, 是權威回答嗎? 他根本就不知道中國的存糧是多少. 還能知道以前餓死多少人?

"  廣州日報:現在我國糧食儲備能用多少天?

  袁隆平:現在不知道,要摸底啊。最低要100天。我們國家這麼大,我希望要提高到180天最好。"

還有他僅僅看到田邊餓到了5個人, (有沒有真的看到, 鬼才知道.) 就推斷出全國餓死了4-5千萬人. 不過, 戲無下文... 他當時幫了那5個人沒有? 如果沒幫, 而讓那5人餓死了, 他不是成了餓死人的幫凶了么? 那麼大家如按照他的推斷, 對全國餓死了4-5千萬人, 他也是有責任的. 當然, 餓到了5個人也許已經死了, 他幫不了了. 可是這很難相信, 餓成那樣了, 怎麼可能走到田邊和橋下去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

主題

1292

帖子

369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9
13
Norman 發表於 2009-8-22 13: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Norman 於 2009-8-22 13:28 編輯

歷史是沒法掩蓋的
三年大飢荒時期,人口850萬的河南信陽地區餓死了100萬人以上。

2004年2月,一本由李銳作序,郭維敬、梁惠全編著的《共和國早期的故事》,以紀念反右50周年為主旨,集中收集了「信陽事件」各類右派人物回憶錄,其中不僅有的張樹藩《信陽事件:一個沉痛的歷史教訓》、余德鴻的《痛憶「信陽事件」全程》,而且有原信陽平輿縣縣長曹銘的思舊錄《當年信陽地區「右傾代表人物」來信》,有原《河南日報》信陽記者站站長魯嘉賓的見證《千萬不要忘記「信陽事件」》,更有15篇紀錄信陽反右恐怖的殘酷與荒唐的個人補證。該書可稱是關於「信陽事件」最多當事人回憶的實錄。

2006年5月20日,南京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研究生劉保軍,完成了近五萬字的碩士學位論文《關於「大飢荒」的官方記述與民間記憶——以「信陽事件」為例》,該文在張玉林教授的指導下,經一年時間研究,併到信陽地區(包括原屬信陽地區的駐馬店地區)進行兩個多月的田野調查,對信陽地區十八個縣市的地方志中關於「信陽事件」的記述和民間記憶(主要是對余德鴻和一些等當事人的採訪)的巨大差異進行了比較,特別詳細地實錄了「信陽事件」人相食的眾多個案及細節;同時提出了「信陽事件」中餓死人數字中,有相當多的人並非餓死,而是被打死,「信陽事件」中的打死人數字是一個比人相食數字更被官方有意忽視的數字,需要重新關注。劉保軍可能是第一個全面佔有「信陽事件」史料的研究者。

...
比較張樹藩關於「信陽事件」的回憶文章,余德鴻文章的第一次說出了「信陽事件」不僅至少餓死105萬人,而且有大面積人相食現象,「信陽幾乎村村人相食」;與張樹藩、余德鴻文章等人關於「信陽事件」的披露相比,路憲文的回憶揭露了毛澤東、吳芝圃兩個「信陽事件」元兇和中共高層堅持專制,嫁禍於人的殘忍,並披露了毛澤東與劉少奇對「信陽事件」處理方式的分歧。

...
1959年春,中央就知道商丘、新鄉大量餓死人,但並不調查也不追究責任(如若此時中央重處當地官員和吳芝圃,必不會有「信陽事件」,而沒有「信陽事件」,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三年自然災害」:全國餓死三千七百五十四萬八千人。然而,以毛澤東為首的「英明黨中央」,偏偏對河南省商丘、新鄉大量餓死人無所謂,繼續放任吳芝圃、路憲文「大躍進」。)

「1959年春,在豫東商丘、豫北新鄉造成嚴重的餓死人現象。河南省委並沒吸取經驗教訓,卻向中央寫了餓死5000人的假報告(實際十幾萬),當時信陽就曾支援他們每個地區1億斤糧食。對餓死人的地區領導,只當工作問題輕描淡寫地作了批評。然而他們對反映餓死人和浮誇問題的領導幹部,則當右傾機會主義批判,說成是造謠、擴大化,是給三面紅旗抹黑。這樣顛倒是非,使整個河南的左傾思想愈演愈烈,在幹部中造成錯覺,造成人們思想的混亂,使大家失去了辯別是非的能力,人人自畏,個個看領導意圖行事,說假話。從而形成了在河南全省範圍內餓死人的思想根源。」

...
毛澤東對吳芝圃謊報河南全省產量500億斤很滿意。

「會後吳芝圃到中央開會,向毛主席彙報河南全省產量500億斤,大豐收(當時全國7000億斤產量)。毛主席也很滿意地說:大家可能留有餘地,實際不是那麼多,留點餘地好嘛!」

...
各地、縣提前強迫性向群眾徵購早秋糧。村幹部怕被打成右傾,把糧食就場交出,打多少交多少。結果群眾的糧食被征透了底,群眾餓肚子,村幹部卻不敢反映飢荒,荒說食堂沒有停伙。

...
以「打擊流竄犯」禁止農民逃荒 (逃荒是農民的最後一條生路,卻被害怕災情外泄的路憲文殘酷無情地堵死了。)。

...
歷代農民逢飢荒必然造反求生,信陽自古有農民造反、革命的傳統,但「信陽事件」時,信陽農民卻因共產黨的美妙宣傳和空前專制,而在等待黨救濟時成群餓死。此為千古未有之奇

...
信陽地區有100萬人參加大辦鋼鐵(信陽地區當時總共850萬人,青壯年勞力也就百來萬人)。沒有這樣大規模棄農鍊鋼的局面,信陽地區不會餓死那麼多人。

「人民公社化后,第一個考驗是大辦鋼鐵。在全國『以鋼為綱』鋼鐵元帥升帳的時期僅信陽地區就有100萬人參加大辦鋼鐵。上蔡、遂平、西平、汝南、新蔡、平輿等淮北幾個沒礦石縣的人,集中分到淮南的確山、羅山、商城、光山等縣。淮南的這幾個縣平均每天要接納近5萬人。可想而知,沒有人民公社這種形式,大辦鋼鐵根本搞不成。這正是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優越性的體現。但也是人民公社的這個所謂優越性,又顯示出了它嚴重的弊端。可以這樣說,沒有人民公社這一組織形式,就不會形成當時那種農民大規模棄農鍊鋼的局面,也不至於農業生產遭受巨大的損失,即使遭受天災,信陽地區也不會餓死那麼多人。」

...
毛主席說:死了一些人是工作問題,一般不要處分人。(毛澤東何以對酷吏們如此寬容,對百姓痛苦無動於衷?因為深知專制離不開酷吏,深知「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大躍進餓死人問題的根源在自己。)

...
沒人敢統計自殺的人。(「信陽事件」的自殺者、被打死者、人相食者,比餓死人更讓專制者忌諱。)
為還原歷史真相而儘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基督天主神 發表於 2009-8-24 10:56 | 只看該作者
1# 雲海暖流
邏輯混亂,文不對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772

帖子

656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565
15
葉毅 發表於 2010-10-28 14:29 | 只看該作者
中國歷史上庚子年總有大事件,呵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01

主題

6683

帖子

3161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61
16
和諧2008 發表於 2010-10-28 15:39 | 只看該作者
國民黨蔣介石統治中國的年代,餓死2億中國人,那時候,一到嚴寒的冬天,連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每天都一車車地拉餓殍。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還是在毛時代得到根本解決的,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中國1949年前後的人口增長率足以說明這一問題。樓上再編神話也沒用,把袁世凱抬出來都沒用,更何況袁隆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
匿名  發表於 2010-11-4 09:57
回復 1# 雲海暖流

好文章,用確切的數據說明,每次人口普查,三年自然災害的年頭出生的人都在增長。除掉期間死亡的,多出來的一定是死魂靈,或者是穿越而來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3: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