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云何誦經?

[複製鏈接]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11-2 06: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云何誦經?

作者:從信法師

一時佛在舍衛國,和五百比丘來到阿荼脾邑,當地的住民認為世尊難
得來此,隨後離去再見遙遙無期,紛紛要求諸比丘教授誦讀經偈,以
便世尊離去後,日日誦習玩索其義趣意味。

時諸比丘由各國來追隨世尊,語音語法各國有別,各別隨其所用語法
教授當地人誦讀經偈,竟遭受譏呵:「為什麼比丘晝夜親近如來,不
知我們男女所用語法不同,語音也不正!」諸比丘受譏嫌各各羞恥,
以是白佛,佛責諸居士:「在家人怎麼可以譏呵異國誦經音句不正。
」(見五分律大正二二冊三九頁下)

於是世尊制戒,告諸比丘:「若比丘教未受具戒人誦經波逸提。」所
謂具戒就是使此身清淨無漏的戒,未受具戒人就是未依法承受比丘戒
比丘尼戒的人,除在家男人女人未受具戒,沙彌沙彌尼和式叉摩那也
都是未受具戒人。

從此諸比丘比丘尼依教奉行,不再教授在家人誦經,也不再教授沙彌
、沙彌尼、式叉摩那誦經。因為在家人譏呵比丘比丘尼將折福吃大虧
,為免在家人受不善報,是故世尊如是制戒。然在家人實有記誦經偈
之需求,頻頻要求受誦經偈,諸比丘說:「在家人嫌我們音句不正,
不從我受,世尊已戒我們出家人教授在家人誦經。」有未曾譏呵比丘
的人就說:「大德,我不毀佛法,豈可以他人有過而不教我耶?」

又由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要學習經偈,於是世尊說:「從今是戒應
如是說:『若比丘教未受具戒人經,並誦者波逸提。』四分律比丘戒
本波逸提法(六):「若比丘與未受戒人共誦者,波逸提。」

所謂並誦就是共誦,比丘或比丘尼誦經時,未受具戒人只可旁聽或默
誦,不可同步出聲一起誦。在家人若和比丘比丘尼同聲誦經,比丘比
丘尼即得波逸提罪,若在家人和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同聲誦經,沙彌
沙彌尼式叉摩那即得突吉羅罪,而在家人沒有戒罪,但使出家人得罪
,自身必也不善。若比丘比丘尼教授未受具戒人誦經,應先行告之,
只可比丘比丘尼誦一句,聲盡隨後才學誦一句,若有一音未盡便出聲
同誦即得罪,不可同聲誦自也不可抄越先誦。若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
教授在家人誦經,也應先行告之。

由於學習歷程必須日日誦習所知所學,早晚誦讀經竭於世尊初轉法輪
度五比丘已開始。但世尊時代學者早晚誦經的方式內容,和我們中國
佛法不同。世尊時代,學者早晚誦經和現代人學習一般知識學問一樣
,只為求得學問用為解除煩惱。而我們中國佛法,早晚誦經只為求功
德,所以,中國人誦經自古以來便不如法,其不如法有四,一者共誦
不如法,二者歌詠聲不如法,三者無義語不如法,四者求功德不如法
,依次說明如下:

一者共誦不如法:誦經不可出家人和在家人共誦,這是彰顯出家和在
家有別,出家人是福田,是良田,在家人在福田上稻則得稻,種穢草
則得穢草。在家人不尊重出家人時才有共誦之現象,也才有在家人譏
呵出家人之事。

在中國,早晚課誦,往往出家人和在家人都同步一起誦經,出家人不
知戒,不知告訴在家人不可共誦,彼此只知誦經求功德。因此,誦經
共誦,竟然連穿著也同一海青,吃飯也共碗共桌。學者若信佛相信有
因果報應,當迴避不如法,從此不再同聲共誦,如前文中說。不再同
一色海青,假使海青是出家人法衣,在家人便不可穿著,若海青是在
家人法衣,出家人便不可穿著,假使出家人和在家人都非穿海青不可
,出家人所穿海青應割截應染壞色,不可穿正色衣,不可和在家人同
色同式樣。從此也不再共碗共桌同時吃飯,應有所分別,若馬馬虎虎
,出家人就不必出家,因果報應可是絲毫不爽,分別得一清二楚。

二者歌詠聲不如法:誦經是為了溫故知新,為了知善義善味,為了傳
遞佛法教授後來者,佛聽誦經合唄,只是單調的音節,不是歌唱,而
今中國人誦經宛若歌詠,四分律卷第三十五大正二二冊八一七頁上:
「諸比丘,若過差歌詠聲說法,有五過失,何等五?若比丘過差歌詠
聲說法,便自生貪著,愛樂音聲,是謂第一過失。復次,若比丘過差
歌詠聲說法,其有聞者生貪著,愛樂其聲,是謂比丘第二過失。復次
,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其有聞者令其習學,是謂比丘第三過失。
復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諸長者聞皆共譏嫌言:『我等所習歌
詠聲,比為亦如是說法。』便生慢心不恭敬,是謂比丘第四過失。復
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若在寂靜之處思惟,但緣憶音聲以亂禪
定,是謂比丘第五過失。」

果如世尊說,中國人以歌詠聲誦經,在家人不尊重出家人,不知求經
文中之善義善味,只愛樂音聲,不信佛法者則譏嫌吵鬧迷信。

如果我們知道早晚誦經只為了溫故知新,便可理解,從來沒有學生用
唱歌方式早晚溫習功課,若有,不但吵死人,也不得好成績。

三者無義語不如法:誦經是為了溫故知新,溫故之前應先求經文的善
義善味,由於不知不解,早晚誦習要求領悟其善義善味,是故應有玩
習千遍不厭倦的精進力,若已知已解則應依法奉行,只停留在反覆誦
讀的階段,多誦無益事,應如現代學生讀書,每天所溫習的功課,視
其所須每天都不一樣。

但我們中國人早晚課誦是萬年本,不求溫故知新,也不求善義善味,
課誦內容大部份是無義的外道語,若有義有文卻日日誦讀如算牛頭數
,亦如無義語。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大正2冊六七三頁中:「爾時
世尊便說此偈『多誦無益事,此法非為妙,猶算牛頭數,此非沙門要
,若少多誦習,於法而行法,此法極為上,可謂沙門法。雖誦千章,
不義何益?不如一句,聞可得道,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
以忍者上。』」

外道為滅佛,夾雜無義咒語令佛教徒日日課誦,猶如算牛頭數,佛教
徒竟然乖乖就範,不求善義善味,只求千遍萬遍億萬遍,不義不益的
功德,事實上,不但沒有一絲絲功德,入三惡趣如射箭啊!

四者求功德不如法:誦經的最大利益,是令誦者溫故知新,使誦者經
由聞思修而趣向解脫趣向涅槃,是故說,其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算數,
非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能比。並非誦經的行為本身有何功德,
誦出的經文若未經聞思修的實踐,只是經文,光只是誦經偈而不去聞
思修,不會滅罪,也不得任何功德,更不會令亡者超度,否則,即時
毀壞因果法,為善沒有善報,為惡不必受惡報,只須花些錢請人誦經


而中國佛教徒早晚課誦以求功德為目的,竟然以誦經功德消磨一生的
生命,寺院竟然以誦經為營收的工具,用誦經所得建立佛法僧戒事業
,其功過不待言說,自有業報為其算帳。

由前文中說,中國佛教誦經行為一無是處,學者若學佛應知非即捨,
早晚課誦之經偈應誦習所應知所應學之佛法,如同現代學生溫習功課
,每個學者的誦本可以不同他人,每個寺院的誦本也應各別不一。應
如佛說:「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句,聞可得道;雖誦千言,
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可得道。猶算牛頭數,此非沙門要。」



.
清涼安樂

290

主題

548

帖子

220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07
沙發
SPZ 發表於 2010-11-3 00:26 | 只看該作者
云何誦經?

作者:從信法師

一時佛在舍衛國,和五百比丘來到阿荼脾邑,當地的住民認為世尊難
得來 ...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11-2 06:57
"由前文中說,中國佛教誦經行為一無是處"

That's a very strong accuse, most of the people don't see it that way.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3: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