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諾貝爾獎成中國人的痛 像病毒周期性發作

[複製鏈接]

476

主題

880

帖子

48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英國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10月4日憑藉發明「試管嬰兒」獲得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緊接著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因在石墨烯研究方面的成就榮獲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相比於其他國家鑼鼓喧天的熱鬧情形,中國門前就顯得格外冷清了,作為一個佔世界人口總數20%的大國,卻從未染指過諾貝爾獎,不得不讓人有些遺憾。


  華聲在線曾有評論指出,對於諾貝爾獎,其實中國政府比老百姓更期待,需要它證明很多東西:民族是聰明的;體制是正確的;教育是成功的……就像當年的奧運金牌,僅僅想證明我們不再是東亞病夫一樣。

  還有評論稱,每年10月,國人的諾貝爾情結都會像是一種設置好的周期性病毒一樣準時發作一次。而這種癥狀的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有人會參與到討論諾貝爾獎人選的話題之中,還有人會如數家珍地說著自己記得的獲獎者,總之,這項原本和普通百姓關係並不緊密的嚴肅獎項會突然變得異常親民,大家關心它就像關心自己的孩子有沒有拿到期末三好學生的獎狀一樣急切。

  其實,在過去的歲月中,中國曾經也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趙忠堯的正負電子對湮滅實驗;王淦昌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和中國科學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但都因為種種原因與諾貝爾科學獎一一錯過。

  「中國目前缺少真正具有科學精神的尖端人才,學者不是『為學問而做學問』,十分急功近利,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自我滿足了。坦白說,在中國很少看到年輕人日以繼夜地為了某個科研項目去努力。」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丘成桐認為這是中國遠離諾貝爾獎的主要原因。

  丘成桐表示,中國家庭從孩子上小學就開始訓練他們為高考做準備,在學校里老師幫學生猜高考題目,學生照著模型去練習,完全埋沒了人的創新能力。他還說,在中國,抄襲者被發現后還大搖大擺地走在學校里,教授在台上告誡學生要誠信,學生則在台下偷笑。學生會想:老師、校長都能抄襲,我為什麼不能做。學風不正,再怎麼談諾貝爾獎都是假的。

  培根曾經說過,如果沒有德行,人類就是一種忙碌、有害和可憐的生物,不會比任何一種渺小的害蟲更優越。而中國現在的學術界,失德現象時有發生,在個別學者甚至知名學者那裡,學術造假、論文剽竊、虛報成果等學術不端行為屢屢發生。有些學者為了一己私利,不惜棄德向惡,昧心而為,竟做出一些違反學術規範、違背學術道德的事情來。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9月10日曾預言中國本土10年內將會出現諾貝爾獎獲得者。但一個人才的橫空出世,並不像預言那樣簡單,中國學術界如不能解決掉自身的種種問題,那麼中國人還將會十年、二十年永遠等下去,永遠祥林嫂式的企盼著諾貝爾獎。
雄獅聞驚雷不驚
清風遇羅網不滯
青蓮出淤泥不染
笑罵由人 我自為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21: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