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人用琉球語將釣魚群島的島嶼稱為「要控」(依棍)或「姑巴」,但在1900年以前他們從未把這裡叫作「尖閣列島」。這個名字實際上是根據西歐人給這個群島的一部分所起的名字,於1900年命名的。
西歐人是何時知道釣魚群島的存在呢?對此我做了一些考證,但本文里沒有必要詳述。確切地說,在19世紀中期,西歐人的地圖上就將釣魚島標為HOAPIN-SAN(或-SU)、將黃尾嶼標為TIAU-SU。另外,他們把釣魚島東側的島礁群稱為PINNACLE GROUPS或PINNACLE ISLANDS。
英國軍艦「薩瑪蘭」號(SAMARANG)於1845年6月,對這個群島進行了大概是世界上的首次測量。該艦艦長愛德華•巴爾契(SIR EDWARD BALCHER)在航海日誌①中寫道,14日,對八重山群島的與那國島的測量作業結束后,該艦從那裡返回石垣島,是日黃昏,「尋找海圖上的HOAPIN-SAN群島以確定航向」。這裡的HOAPIN-SAN就是釣魚島。
翌日,「薩瑪蘭」號測量了PINNACLEISLANDS,16日測量了TIAU-SU(黃尾嶼)。根據這次測量的結果,1855年出版了一張海圖②。這張海圖和「薩瑪蘭」號艦長的航海日誌,後來成為英國海軍的海圖和水路志中記述HOAPIN-SU和了TIAU-SU的基本依據。
——————————————————————
① "NARRATIVE OF THE VOYAGE OF HMS SAMARANG DURING THE YEARS 1843-46",byCAPTAIN SIR EDWARD BALCHER:LONDON 1848.
② "THE ISLANDS BETWEEN ANDJAPAN WITH THE ADJACENT COAST OF CHINA" 1855.
——————————————————————
並且,明治維新后的日本海軍《水路志》中關於這一海域的記述,最初幾乎都是以英國海軍的水路志為依據的。
在前面引用過的總理府南方同胞援護會機關刊物《沖繩》上,刊登有1886年(明治19年)3月發行、由海軍省水路局編纂的《環瀛水路志》(卷一•下)第十篇中關於釣魚群島的記述。
據「編纂起因」中講,對「其第十篇即洲南諸島,根據1873年(明治6年)海軍大佐柳楢悅的實驗筆記,用《支那海針路志》第四卷(1884年英國海軍航道局編集發刊,第二版——井上注)及沖繩史加以增補」。
上面提到的柳大佐的「實驗筆記」和「沖繩志」,我都沒見過。但《環瀛水路志》上將釣魚島用漢字寫上了「和平山島」並附上了英文名稱的日文假名注音。如黃尾嶼寫為「低牙吾蘇島」、赤尾嶼寫為「爾勒里岩」。它們分別是英國軍艦「薩瑪蘭」號航海日誌中記載的Hoapin-san、Tiau-su、Raleighrock。很顯然這部書是根據1884年出版的《英國海軍水路志》編寫的。
另外,前面提到的《沖繩》雜誌上所抄錄的《日本海軍水路志》,後來也把以上島名寫如下述。
1894年(明治27年)7月刊《日本水路志》第二卷,用片假名記為「ホァピンス島(Noapin-su)」、「チャゥス島」(Tiau-su)、 「ラレレ岩」(Ralie)。
1908年(明治41年)10月第一次改版的《日本水路志》第二卷,改為「魚釣島(Hoapin-su)」、「黃尾嶼(Tiau-su)」、「赤尾嶼(Raleigh rock)」,即釣魚島被當時的內務省統一寫成了「魚釣島」,黃尾、赤尾仍延用中國古代的名稱,並都在其下面加註了英文名稱,而沒有採用久場島和久米赤島等琉球名稱。
這也是此後的一貫做法。由此可以看出,只有「魚釣島」是日本官方固定統一的名稱,而其他島名,海軍和內務省也各不相同。
1919年(大正8年)7月發行的《日本水路志》第六卷上,只寫上了「魚釣島」、「黃尾嶼」、「赤尾嶼」,而以前註上的英文名稱已蕩然無作。
1941年(昭和16年)3月發行的《台灣南西諸島水路志》,也是寫著「魚釣島」、「黃尾嶼」、「赤尾嶼」。但不知何故,只把赤尾嶼寫成了「赤尾嶼(セキビ)」,或許是《沖繩》雜誌在抄錄時加上去的。
初期的日本海軍《水路志》完全效仿英國,它不使用日本自古就知曉的釣魚群島的名稱,中國名也好,琉球名也好,一概不用,而用英文名記載。甚至文章也幾乎與「薩瑪蘭」號航海日誌的記述相同。
下面我儘可能地將「薩瑪蘭」號的航海日誌中的一節(第一章第九章第318頁)直譯一下,暫稱A文。
和平山最高點為1181英尺。島的南側從這個高度幾乎垂直地向西北偏西方向斷裂。其它部分向東傾斜,在那個斜面上,有許多水質優良的細流。全然沒有居住者或來訪者的痕迹。實際土地不夠容納半打人。
從艦上看到的這個島上部土層,顯示出了向東北深深傾斜的岩紋,為此,水流可輕易地流到東北側的海岸。這兒水的供給不是一時的,從許多天然水池裡有淡水魚存在,便可知道這一點。並且,那些池子幾乎都與海相連,水草茂盛,覆蓋了水池。
下面是1894年6月版的《日本水路志》第二卷:
自此島南側最高處(1181英尺)向西北方,呈如刀劈之狀。從諸天然水池有淡水魚生育,可知此島不缺淡水。且此地皆與海相連,水面浮萍繁茂。……此島之地不足容納六七人,無人居之跡。
將A文和B文做一比較,甚至可以說B文《日本水路志》的記述,就是A文「薩瑪蘭」航海日誌部分的簡潔漂亮的翻譯。
根據以上的情況可以得知,明治維新后,日本關於釣魚群島的科學知識,差不多部是從英國海軍的書籍或地圖裡得來的。日本海軍將英國海軍所說的PINNACLE ISLANDS譯成了「尖閣群島」、「尖頭諸嶼」,「尖閣列島」的名字也是由此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