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沒有「走後門」,當年的知青也許不會鬧返城

[複製鏈接]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0-7-21 06: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沒有「走後門」,當年的知青也許不會鬧返城
作者:東極老翁   

當年知青的生活情景時常浮現在腦海。對那段人生的經歷,如今也看得很淡了。當年的知青,如今的名人和富人,時常拿那段經歷當「事兒」說,什麼沒有那時的「艱苦磨鍊」,便沒有今日的「功成名就」,藉以證明: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有的甚至將那「第二故鄉」做為投資的對象,大發「慈悲」,似救命的「菩薩」。其實,無非是炫耀。當然,「投資」也是為了回報;虧本的買賣他們是不會做的。

68年下鄉那會兒,我還不到20歲,是個小嘎子。當年上山下鄉,說句實在話,就是老師到家中動員,苦口婆心地講一通大道理,說到底就是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沒有選擇的餘地。所以,就只得報名了。

那年,在奔赴廣闊天地的火車上,毛主席發表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最高指示,記得車上的許多與我相仿的青年們歡呼雀躍了一陣,紛紛說這條路走對了。說句心裡話,當時我是不情願下鄉的,便不以為然,因為在一兩年之前有許多我的同學都進了工廠,加之那時候小知識分子的氣味很濃,所以心理總不平衡。那時候不懂什麼大道理,什麼「與工農相結合」,什麼「改造世界觀」,什麼「廣闊天地煉紅心」啊,只覺得那都是口號,與
己無關的。中國人都有戀家的習慣,尤其是年青人。其實,只要看到當年許許多多的年青人與親人與父母離別的場景,就知道都不願意遠離家鄉,否則就不會傷心得珠淚滾滾了。

我下鄉的地方是大興安嶺。當時由於沒有濫砍濫伐,興安嶺還保持著那種原始而野性的風光。返城后我曾經到過許多地方,看過許多名勝古迹和高山大川,也看過雪山和草原,但覺得最美的還是那莽莽蒼蒼的大森林,還是那高高的興安嶺!美的粗獷,美的雄奇,美的令人心醉,美的讓人終身難忘!如今在夢境中還時常再現那時的情景。

剛去大興安嶺的時候,我們干採伐和修路的工作,都是重體力勞動。有一段時間,我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吃的是高粱米、各種乾菜,吃頓豆腐算是改善生活。有一年修「戰備路」,冬天順著河套進去,秋天修好路才能出來。那年,我們十個月沒有吃上一頓豬肉和一頓鮮菜。多數知青的臉色蠟黃,有些人還得了肝炎。不過,這樣的苦日子畢竟短暫,後來知青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有的當了教員,有的當了司機,有的進了醫院,還有的進了機關,多數成了林區各條戰線的骨幹。許多知青還同林業工人交上了知心朋友。那些林業工人粗獷、豪放,有著大山一樣的胸懷,他們只要認定你是朋友,便會把心扒給你看。跟他們在一起,你會忘記諸多煩惱與憂愁。

我後來調到林場衛生院。衛生院的院長姓阮,長的很胖,大家都叫他胖院長。一次,他到省城哈爾濱出差,不小心被街上的摩托刮個趔趄。回來后,他開玩笑似地對我們說,這大城市可不能去,亂鬨哄的鬧心,搞不好小命兒都保不住。咱這山裡多好啊!當時,我對他的話並不在意,後來細細地琢磨,還真有些道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在哪裡生活,其實就是個習慣。在哪裡呆貫了都一樣。如今的農民工看似戀著大城市,其實內心深深地愛著他的家鄉;那裡,山親,水親,人更親啊!

當年我們在大興安嶺的時候,國家並沒虧著我們。城裡的青年工人每月工資只有二三十元,我們卻掙七八十元,與我在城裡工作的父親的工資差不多。因為,大興安嶺屬於高寒禁區,有地區津貼。那時候,國家的工資制度基本上是合理的。

後來,「返城風」颳起來了;攪動了平靜生活的知青們。下鄉的時候,無論是幹部子弟還是工人子弟,大家都一樣接受再教育。然而,由於老幹部陸續得到「解放」,昔日的「走資派」重新走上領導崗位。有的「走後門」將下鄉的子女送去當兵,甚至搞「空中飛人」,連戶口都不要了。有的「走後門」將下鄉的子女送去上學(工農兵大學生)。有的則利用職權將下鄉的子女直接調回城裡。而大多數工人子弟則依然在廣闊天地里繼續接受著再教育。多數知青並不認可什麼「上山下鄉是變相勞改」的挑撥,也並不認為鄉下就「不是人呆的地方」。千千萬萬的農民、農工和林業工人,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農村、農場和林區,他們都是「勞改犯」?「不是人呆的地方」,――可人家怎麼呆來著?而且一呆就是一輩子!

追求平等也許是人的本性。最讓知青們感到憤怒的是「走後門」造成的知青與知青的不平等。因為老子是個當官的,子女就高人一等?這是什麼狗屁邏輯?――這與封建社會有什麼兩樣?!不平則鳴。於是,知青們反抗,知青們怠工,知青們鬧返城。當然,知青們鬧返城也還有其他因素,但追求平等卻是主要原因。

當年,如果沒有「走後門」,知青們也許不會鬧;是「走後門」傷了知青們的心。哪裡有特權行使,哪裡便不會安寧。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10-7-21 19:59
前蘇聯是披著共產主義的帝國主義,同時期的中國則是披著社會主義外衣的封建社會。

422

主題

4013

帖子

2492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492
3
shanren 發表於 2010-7-22 01:56 | 只看該作者
對LZ轉的文中那些關於收入的數字深表懷疑:

1 。文中說「城裡的青年工人每月二三十元收入」 ---- 太誇張了吧?上海當時是8類地區,比北京(6類)還高,收入也比北京同類職工高,即便如此,直到70年代末,上海青年工人中最臭名昭著的口號就是「180大毛萬歲」 ----- 月薪18大元。這個數字要拿10幾年,直到你夠資格拿36元月薪為止。你要是在街道工廠干,一個月拿8、9元的都有。

2。下鄉的知青,每個月能拿到七、八十元的收入 = 年收入 850 ~ 960元???這不能不說是創了個記錄,比我知道的最高紀錄,高出2倍! 我以前知道的收入最高的,也就是300 來元,這已經是非常、非常高的了,我只知道有一個知青能拿到那麼多錢的。很多知青一年干下來所掙的工分,連口糧錢都不夠,全靠家裡接濟。我家樓里對門的鄰居,3個孩子,一個在雲南,一個在北大荒(最小的按當時政策可留在父母身邊),他們家總在給雲南、黑龍江的孩子寄全國糧票、寄錢,有時錢不夠,孩子們只能扒火車、逃票偷著回家。

全上海乘客最野的兩趟火車,頭號是去烏魯木齊的,每天提前24小時開始排隊等進站;二號就是去三棵樹(黑龍江)的。因為上海在這兩地的知青人數最多。每次火車一啟動,那車上、車下那一片絕望的哭嚎聲,至今想起來催人淚下。 當時每個月能拿70、80元的「插隊落戶」,比照今天的工作水平來說,相當於月薪¥10,000以上,只多不少。 如今你見過幾個人上火車去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掙1萬月薪的人哭得死去活來的?

你倒問問那些插過隊的人,別說誰拿到過這種錢,有聽說過的沒有? 太敢開玩笑了!
司馬南同志移民。。。美國!? 真的沒去紅太陽照耀下的北朝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4
 樓主|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0-7-22 04:4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shanren
看看清楚主帖文中是怎麼寫的:
「當年我們在大興安嶺的時候,國家並沒虧著我們。城裡的青年工人每月工資只有二三十元,我們卻掙七八十元,與我在城裡工作的父親的工資差不多。因為,大興安嶺屬於高寒禁區,有地區津貼。那時候,國家的工資制度基本上是合理的。」

作者當年在大興安嶺實實在在當過知青,比你有發言權!你除了在「傷痕文學」找證據,在某些海外文宣中抄故事之外,還會點什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5
 樓主|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0-7-22 04:45 | 只看該作者
太誇張了吧?上海當時是8類地區,比北京(6類)還高,收入也比北京同類職工高,即便如此,直到70年代末,上海青年工人中最臭名昭著的口號就是「180大毛萬歲」 ----- 月薪18大元。這個數字要拿10幾年,直到你夠資格拿36元月薪為止。你要是在街道工廠干,一個月拿8、9元的都有。
shanren 發表於 2010-7-22 01:56

放你的狗屁!
哪裡抄來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匿名  發表於 2010-7-22 04:59
上海青年工人中最臭名昭著的口號就是「180大毛萬歲」 ----- 月薪18大元。這個數字要拿10幾年,直到你夠資格拿36元月薪為止。
shanren 發表於 2010-7-22 01:56

你爺還是你娘,說不定是你自己,學徒工當了10幾年(!)才滿師?!
難怪笨!回個帖子都不成樣子!編段瞎話也漏洞百出!
你家就沒有一個人不拿學徒工資的?至少也拿點技校工資、中專工資之類的?大專工資、本科工資,就不好意思拿來要求你家人了!
7
匿名  發表於 2010-7-22 05:13
你要是在街道工廠干,一個月拿8、9元的都有。
shanren 發表於 2010-7-22 01:56

街道工廠?明明是街道生產組嘛!——不要以為別人不了解上海那點事情,就由得你一張嘴嚇胡謅!

街道生產組跟政府有啥關係?街道生產組的歷史,要從1958年解放家庭婦女說起,當時的婦女走出家庭,以街道里弄為單位,自己組織起來進行生產勞動,是小型集體勞動單位。

知青大返城時期,街道里弄為了解決返城知青失業問題,很多返城知青都自願被安置到生產組工作,每日工資從0.8元至1.20元不等。——總比失業在家吃閑飯好吧!你不願意進生產組,也沒人強迫你去吧!

1203

主題

2865

帖子

2095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95
8
秦人 發表於 2010-7-22 05:17 | 只看該作者
6樓7樓是俺秦人的大作。
一時性急,忘記登錄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匿名  發表於 2010-7-22 09:55
回復 3# shanren


    你太不了解當時的情況,本人曾下鄉到黑龍江兵團,也去過大興安嶺伐木。兵團的工資是32元,而上山伐木有許多津貼和實物補助,具體金額記不清了,應該有近一倍。因此,大家都想去的,但要看錶現等,不是都能去的。
  你不了解情況,請不要亂髮言,以防被人利用。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10
Hanxin 發表於 2010-7-25 20:55 | 只看該作者
沒有「走後門」,當年的知青也許不會鬧返城
作者:東極老翁   

當年知青的生活情景時常浮現在腦海。對 ...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0-7-21 06:00
沒有「走後門」,還能有中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匿名  發表於 2010-10-2 09:27
回復 10# Hanxin


    走後門很多很多, 沒門的就送禮, 窮得沒有什麼可送到, 男的就出力, 女的可能就要潛規則了。操他媽的年代。

1

主題

7

帖子

6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5
12
cyberboy 發表於 2010-10-3 08:38 | 只看該作者
180大毛是剛剛參加工作時的工資。是學徒工資,學徒時間為三年。在東北伐木的月工資(收入)就是六十到八十之間,區別是東北林區的地區差。我冬天去過五個月。小命差點放在那裡。告訴你們是不是去過山裡做伐木工只要回答:什麼是弔死鬼,什麼是回頭棒。即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03: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