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看方舟子如何造謠污衊貶低錢學森

[複製鏈接]

1428

主題

2029

帖子

169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outon2008 發表於 2010-10-1 00: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看方舟子如何造謠污衊貶低錢學森

作者:MarkTwin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點擊數:1585    更新時間:2010-9-30   頂    薦   【字體:小 大】
【複製本文】 【下載本文】  



方舟子說「錢學森為糧食畝產萬斤提供「科學」證明」,這純屬造謠!



在很多人看來,「畝產萬斤」是錢老唯一的錯誤,也是某些人用以攻擊錢老的「把柄」。

方舟子在《《人民科學家錢學森》若干可商榷之處》中寫道:
「錢回國后,除了領導導彈和火箭項目,很著名的一件事是在大躍進期間創建「農業力學」,在1958~1959年間先後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知識就是力量》發表三篇文章,為糧食畝產萬斤提供「科學」證明。該書對這一震驚世界的著名事件提都不提,也無任何解釋。」

本網友認為,方舟子先生既然把錢老的這三篇文章的出處寫得這麼清楚,那麼一定親自閱讀過這三篇文章。

沒有親自讀過這三篇文章的人說「錢學森論證了畝產萬斤」,可以解釋為「道聽途說」。沒有接受過正規科學訓練的人讀了這三篇文章,也可能並不理解錢老「創建農業力學」的苦心。

但是,既接受過正規科學訓練,又親自讀過這三篇文章的方舟子先生,居然也不理解錢老「創建農業力學」的苦心,也將這三篇文章歪曲成「為糧食畝產萬斤提供「科學」證明」,本網友認為,除了「奉命行事」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別的解釋了。

經過搜索,本網友找到了錢老當年論「畝產萬斤」的這三篇文章的原文。

第一篇於1958年4月29日發表於《人民日報》第七版頭條,標題是《發揮集體智慧是唯一好辦法》。

在此文中,錢老首先介紹自己為何會從力學想到農業:「我們現在應該想想,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的內容統統實現以後,下一步又要幹什麼?要乾的事,在科學研究方面應作好準備,到時候我們就能 跟得上去。在這一點上,我是外行。作為一個 搞力學的人來說,不免總是從能量方面來考慮。最近我算過這麼一個粗淺的賬,就是地球上一個單位面積上,受太陽的能有多少。假設我們說一天太陽光照在地面 上,只照八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八小時太陽光照上去,如果我們只計算1%的能用來轉變為植物有效利用的能,這個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轉變為澱粉,那麼就可 以在一畝面積上年產約八千市斤的澱粉。」

那麼,錢老是否就此認為「一畝面積上年產約八千市斤的澱粉」是現實可行的呢?

並非如此。錢老緊接著就指出,要達到這個目標,裡面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當然這裡面有許多問題,不是那麼簡單。但我們可以向這個方向去考慮。關於農業生產方面 還有許多問題,如人工氣象的控制等。當水利方面已經實現農業發展綱要規定的指標的時候,就可以基本上免除不太大的自然災害。但比較大的自然災害,如颱風, 是不是就不能控制呢?這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再說我們的農業動力問題,在這方面看來一個重要的解決途徑是所謂生物能的利用,也就是使糞便和雜草醱酵產 生沼氣。這個過程基本上是炭水化合物的分解,分解后產生的東西差不多一半是沼氣,一半是二氧化碳。如用這種混合氣體當然不太好燒,沼氣雖然是很好的燃料, 而二氧化碳不是很好的動力燃料,它夾雜在裡面只會減低燃燒速度。因此,就要想出辦法把沼氣和二氧化碳分離,用純沼氣作為內燃機的動力,這就可以解決我們缺乏石油資源的困難。同時,二氧化碳也有用處。二氧化碳對植物來說是一種肥料,是不是能考慮在暖房裡把空氣中充上二氧化碳,使植物的生長可以更好一些。同時二氧化碳可以用來培養小球藻,而小球藻又含有相當多的蛋白質,至少是很好的飼料,可以餵豬。」

這段話實際上是論證了:目前還不可能實現「一畝面積上年產約八千市斤的澱粉」。

順便說一句:為什麼錢老要提「農業的動力問題」?因為此文發表於1958年,那時候李四光還沒有找到石油,農業要實現機械化,確實存在著「動力問題」。因此,錢老在這篇文章中才專門討論了「用純沼氣作為內燃機的動力,這就可以解決我們缺乏石油資源的困難」。

他接著提出:「像這一系列的問題,就不僅是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的問題,而是把工程技術、自然科學知識怎樣應用到農業上去,使農業生產也成為一個工廠似的,在控 制的條件上來生產。這也可叫作農業的工業化。這個問題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解決,是高度綜合性的,其中有各方面的問題,差不多各個研究部門都同它有關。」

錢老還批評有些同志思想落後、想得不夠遠:「也許有的同志會這麼想:這些新技術,今天我們來談是不是太遠一點?今天在全國水樓的形勢下,我們的思想很容易落在現實的後面。我們國家裡的事情總是走得很快,而科學研究不應該是生產的尾巴,應該走在生產的前面。所以討論科學規劃的時候,應當從長計較。」

他並且提出和學科滲透和交叉的重要性:「中國科學院最宜於發展學科之間的新科學,譬如說物理就應該滲透到各個部門中去。現在提出的生物物理,就是一門很重要的科學。同時我們也應該考慮怎樣使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滲透到社會科學部門。例如:能不能讓近代數學的方法和計算技術為工程經濟和工業經濟服務?在以前因為計算太多,分析有困難而不去做的問 題,有了新方法就能做了。自然,數學只是一個工具,用了它不是去改變社會科學而是去幫助社會科學的發展。」

很顯然,這篇文章的主旨,根本不是「論證畝產萬斤的可行性」,而是討論如何整合各學科的力量,為提高糧食產量作出共同的努力。

第二篇文章於1958年6月16日發表在《中國青年報》第四版上,標題為《糧食畝產量會有多少》。
這篇文章也就是廣泛流傳的所謂「論證畝產萬斤」,文章並不長,電子掃描版如下:


在這篇文章中,錢老首先指出:「今後,通過農民的創造和農業科學工作者的努力,將會大大突破今天的豐產成績。因為,農業生產的最終極限決定於每年單位面積上的太陽光能,如 果把這個光能換算農產品,要比現在的豐產量高出很多。現在我們來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畝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作為植物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這些太陽光能把空氣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製造成自己的養料,供給自己發育、生長結實,再把其中的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糧食,那麼稻麥每年的畝產量就不僅僅是現在的兩千 多斤或三千多斤,而是兩千多斤的20多倍!」

然後舉了實例:「舉一個例:今年河南有些特別豐產試驗田要在一畝地里收一百六十萬斤蔬菜。雖說蔬菜不是糧食,但到底是畝產一百六十萬斤!」

錢老在這裡舉的這個例子,是「河南有些特別豐產試驗田」的例子,並不是一般性的例子。這種「特別豐產」的「試驗田」,實際上是採用了很多手段來實現錢老在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那些要求的。當時,關於這些試驗田的報道,都比較詳細地列出了試驗的各項特殊條件。




最後,他提出:「所以,只要我們有必需的水利、肥料等等條件,加上人們的不斷創造,產量的不斷提高是沒有問題的。今天條件不具備,明天就會創造出來,今天還沒有,明天一定會有!」

需要注意的是,錢老在這裡作了兩個假設:「把每年射到一畝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作為植物以利用的部分」和「把其中的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糧食」。這相當於認為太陽光照射能量的30%的五分之一,也就是6%,能夠變成糧食。在第一篇文章里,錢老直接用1%來估算太陽光能量變成糧食的比例的,而這裡分成了兩步計算。

當然,這裡面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因此他又指出實現高產的條件:「只要我們有必需的水利、肥料等等條件,加上人們的不斷創造,產量的不斷提高是沒有問題的」。

第三篇是1959年9月25日在《知識與力量》雜誌上發表的,標題為《農業中的力學問題》。

在這篇文章里,錢老首先問:「怎麼農業高額豐產里也會出現力學問題呢?要說明這一點,我們得先計算一下在我國平均緯度的地方,一年之中在每一畝地上到底有多少太陽光落在上面。 這個能量可以用各種單位來表現。我們這裡選用從水和二氧化碳製造出碳水化合物的斤數來計算,這是因為植物的生長正是利用水和二氧化碳來製造澱粉和纖維這樣 碳水化合物的。我們算了一下,一年中落在一畝地上的陽光,一共摺合約94萬斤碳水化合物。如果植物利用太陽光的效率真的是百分之百,那麼單位面積干物質年產量就應該是這個數字,94萬斤!」

緊接著,錢老馬上指出,這種計算是有很大問題的:「自然, 高等植物葉子利用太陽光的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估計最高也不過是1/6,這就是說,單位面積干物質的年產量大約是15.6萬斤。但是植物生長中所積累的 物質,只有一部分糧食,像稻、麥這一類作物的穀粒重量,約佔重量的一半,所以照這樣算來,單位面積的糧食的年產量應該是7.8萬斤。這是說全年三百六十五 天都是晴天。如果因為陰天而損失25%,那麼糧食的畝產量應該是5.85萬斤。這是說,作物要在全年都生長,如果僅在暖季才長,也許要再打一個 2/3的折扣,那麼平均畝產量是3.9萬斤了。」

錢老也用同樣的方法對木材產量的極限值進行了估算:「同樣的計算也可以用來估計快速豐產林木的數字。這裡相當 於糧食的是蓄材量,也就是每年每畝地上的積累的木材重量。如果是常綠樹,全年都長,每畝地的積累的木材重量是5.85萬斤;如果是落葉樹,就是3.9萬 斤。倘若木材屬於輕質的,重量按每立方米900斤計算。那麼全年都長的常綠樹,每畝每年可以積累木材63立方米,而落葉樹每畝每年可以積累木材43立方米。」

但是,他也立刻指出,上面計算出來的結果都是有很大問題的:「前面所計算的單位面積年產量,無論是糧食或是木材都是理想的極限量。要接近這個指標,必須通過密植,套種等措施,使地面終年充滿了足夠的綠葉,充分利用太陽光能量。其他如水,肥,土種,保等一切條件都得配合得十分理想。也就是由於這個緣故,在目前的農業實踐中,還沒有達到這樣的高額豐產。」

那麼,如何實現這些條件呢?錢老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經指出:有許多問題是需要解決的。在這篇文章里,他具體地指出了通風的問題:「要實現超高額豐產,必須推行高度密植,而高度密植卻帶來了通風的困難。如果二氧化碳,空氣都不流通,植物也就不能充分利用太陽光。農民科學研究員,陝西省乾縣烽火人民公社社長王寶京搞的田間設計 學,研究如何排列田間作物群體來解決通風透光問題,道理也就在這裡。通風也就是氣體的流動和傳輸。這正是流體力學的一個好題目。雖然流體力學在近50多年 有了非常迅速的發展,但那都是著重在高速氣流一方面的。上面所說的,在莖葉間的氣流速度卻非常慢。。。。。。」

很顯然,只要認真讀了錢老的上述文章,都會明白:錢老論述的主旨並不是「論證畝產萬斤」,而是在認真思考如何提高農業產量,為提高農業產量提出具體的建議。

那麼,為什麼當時很多人會認為「錢學森論證了畝產萬斤是可行的」呢?
本網友認為,這多半是扭曲的宣傳造成的,責任主要在負責宣傳工作的人。

有人可能會問:第一篇文章和第二篇文章都是公開發表在報紙上的,而且分別是《人民日報》和《中國青年報》,全國人民都能直接看到錢老的原文啊。

本網友原先也是這麼認為的:錢老那兩篇文章可能寫得太「學術」了,人民群眾看了也不懂。

但是,本網友在今年的《北京日報》上看到了這篇標題為「掃除文盲」
的文章之後,就改變了觀點。這篇文章介紹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掃除文盲方面的重大成就,其中提到:「1964年,全國開展第二次人口普查的同時,也對國民的文化素質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結果顯示: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經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億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1964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仍然高達52%!1958年肯定就更高了。
而且,由於掃盲的標準並不高,達到掃盲標準但仍然不能看懂報上的文章的人,所佔的比例肯定也不少。
這樣算下來,當年能看明白錢老發表在報紙上的那兩篇文章是啥意思的人民群眾,比例應該是很低的。
因此,人民群眾要得知錢老那兩篇文章說的是啥意思,恐怕主要還得從宣傳部門的語音宣傳里得到。

本網友還要指出的是:錢老的上述觀點和思想是一貫的。
寒江春夢網友在錢學森較不為人知的《第六次產業革命與農業科學技術》中給出的資料顯示,1984年12月23日,錢老對我國農業的發展問題發表題為《第六次產業革命與農業科學技術》的學術論述時,仍然是持上述觀點,認為農業畝產量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在這篇論述中,錢老認為:「農業型的產業是指像傳統農業一樣,以太陽光為直接能源,靠地面上或海洋里的植物光合作用為基礎,來進行產品生產的體系。太陽光是一個強大的能源,在我國的地面上,每年有120~200大卡/厘米2的能量,也就是每畝每年接受太陽的能量相當於114~190噸標準煤。這是農業型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

但是,「限於水和肥料的供應,限於光合作用所必須的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限於植物本身的轉化能力,上述太陽光能只有很小一部分轉化為植物產品。這個比例不到1%,有的只有1%」。而且,「就是變成植物產品了,人也不能全部直接利用。就以糧食作物為例,子實在干物質中還佔不到一半,其他百分之六十都是秸桿。現在農村缺燃料,往往把作物秸稈當柴燒,有機質不能還田,這是個大損失。」

由此,錢老在這裡特別提出了「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產業」的新概念,繼續主張整合各學科的優勢,共同為農業發展做貢獻:「要提高農業效益,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生物資源,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另一方面又利用工業生產技術,也就是把全部現代科學技術,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科學以及一切可以運用的現代知識,還有新的技術革命,都用上去。不但技術現代化,而且生產過程組織得很嚴密,一道一道工序配合得很緊密,是流水線式的生產。這就是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產業。它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方向。它已經不是傳統的農業了,而是一種生產體系,一種產業,其特點就是以太陽光為直接能源,利用生物來進行高效益的綜合生產。」

因此,本網友認為,所謂「錢學森論證畝產萬斤」,其實是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學術論述被變成忽悠人民群眾的工具的一個例子。

壞蛋先生崇拜的方舟子先生,既然親自閱讀過這三篇文章,為什麼還要造謠說錢老這三篇文章是在「論證畝產萬斤」呢?本網友認為,除了「奉命行事」之外,再沒有別的解釋了。







請問方舟子:錢學森的《工程式控制制論》是否超過了馮-卡門?



在方舟子《《人民科學家錢學森》若干可商榷之處》這篇文章里,除了「論證畝產萬斤」的污衊之外,還以斷章取義的手法攻擊錢學森的學術成就。

方舟子寫道:「十、
「在他1955年回國前夕,他的老師、世界著名力學大師馮-卡門對他的評價是:『你現在學術上已超過我了』。為此,他激動得徹夜難眠。」(p.146)
馮-卡門對錢學森無疑是非常欣賞的,錢當時被認為是其學術繼承人。但是這個評價不見於馮-卡門的回憶錄或文字材料,從上下文看大概是錢本人轉述的。對這種空口無憑的私下交談,當事人激動可以,別人最好還是不要太當回事,畢竟,在國際上,沒有人會認為錢的學術成就超過了馮-卡門。如果錢學森像國內某位化學院士評價的那樣是全世界每十年才出一個的科學家,那麼馮-卡門這樣的科學家豈不是百年才出一個?其他領域像馮-卡門這種級別的科學家還有的是,這一百年來恐怕就出了上百個百年一遇,上千個十年一遇的科學家了。」

在這裡,他已經做了斷章取義。對錢老的學術成就有所了解的網友們都知道:錢學森學術成就的頂峰之作是《工程式控制制論》。
關於馮-卡門「你現在學術上已超過我了」這句評價,幾乎所有的媒體報道都是這樣說的:
「他在論文中提出的「熱障」理論和與導師共同命名的「卡門-錢近似」公式,使得當年波音公司推翻了B-47飛機的原設計方案。

馮·卡門和錢學森的發現使他們在這個領域中領先了幾十年,直到戰後計算機大量應用之前,他們的發明都是超音速飛機製造設計的基本指導理論。

1954年,他的名作《工程式控制制論》出版。1955年8月,回國前夕,錢學森帶著全家來看望恩師馮·卡門,送上了自己的新作《工程式控制制論》。馮·卡門翻閱后欣慰地說道:「你現在學術上已經超過我了!」」

很顯然,馮-卡門說「你現在學術上已經超過我了!」是言之有據的:
1)「馮·卡門和錢學森的發現使他們在這個領域中領先了幾十年」標誌著錢學森在學術上已經達到了馮-卡門的水平;
2)《工程式控制制論》則標誌著錢學森「現在學術上已經超過我了!」。

馮-卡門對《工程式控制制論》的評價,是不是言過其實呢?

百度百科《工程式控制制論》:「1954年錢學森所著《工程式控制制論》一書英文版問世,第一次用這一名詞稱呼在工程設計和實驗中能夠直接應用的關於受控工程系統的理論、概念及方法。隨著該書的迅速傳播(俄文版1956年,德文版1957年,中文版1958年),該書中給這一學科所賦予的含義和研究的範圍很快為世界科學技術界所接受。工程式控制制論的目的是把工程實踐中所經常運用的設計原則和試驗方法加以整理和總結,取其共性,提高成科學理論,使科學技術人員獲得更廣闊的眼界,用更系統的方法去觀察技術問題,去指導千差萬別的工程實踐。」

維基百科《工程式控制制論》:「《工程式控制制論》(Engineering Cybernetics),是中國科學家錢學森(Tsien, H. S.)於1954年所著的英文著作,由美國麥格勞-希爾集團(McGraw-Hill)出版;後來被翻譯成簡體中文版,科學出版社出版。錢學森在《工程式控制制論》中首創把控制論推廣到工程技術領域,是控制論的一部經典著作,有德文、俄文譯本。本書曾榮獲中國科學院1956年一等科學獎。」

可見,錢學森的《工程式控制制論》,實際上開創了一門新的交叉學科。馮-卡門是世界著名的力學家,但是,他開創過一門新學科么?並沒有的。
因此,本網友認為,無論在國際上有沒有人「認為錢的學術成就超過了馮-卡門」,馮-卡門是完全會說出「你現在學術上已經超過我了!」這句話的。

此外,我國有一個不好的傳統,那就是總認為:至少在師傅還活著的時候,徒弟是不應該比師傅還強的。
在理工科方面,受這種傳統的影響要小一些,畢竟,理工科的成就是可以直接比擬的。在文科方面,這種傳統的影響就要大得多了。
本網友認為,方舟子先生質疑馮-卡門說過此話,應該是潛意識裡的這種「學徒思想」在作怪。
實際上,真正以科學發現為奮鬥目標的大科學家,都是希望並且很高興看到自己的學生在學術成就上超過自己的。

最後順便說一下:馮-卡門是力學家,嚴格說來,他更接近於數學家。
在物理里,力學的基本規律早已解決,剩下的問題基本上就是數學了。
馮-卡門是匈牙利的數學天才,所以他才可能成為力學大師。

匈牙利是出數學天才的國度,上世紀早些時候一共出了不下十位數學天才。
馮-諾依曼,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他也是匈牙利人。
只不過,匈牙利國家太小太弱,所以這些牛人就都被方舟子這樣的崇美人士當作「美國培養」的了。
實際上,馮-卡門是在匈牙利的皇家約瑟夫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馮諾依曼則是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大學獲得數學博士。
嚴格說來,這兩位都是匈牙利培養的,只不過奧匈帝國瓦解之後,匈牙利毫無實力,大家都不把它當回事罷了。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沙發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0-10-1 00:19 | 只看該作者
樓主搞錯了。說「錢學森為畝產千斤提供『科學』根據」的是毛澤東,不是方舟子。方舟子就算說「錢學森為畝產千斤提供『科學』根據」也是炒毛澤東的剩飯。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8

主題

6129

帖子

2573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73
3
fred_yu_job 發表於 2010-10-1 00:28 | 只看該作者
樓主搞錯了。說「錢學森為畝產千斤提供『科學』根據」的是毛澤東,不是方舟子。方舟子就算說「錢學森為畝產 ...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0-9-30 11:19


樓主搞錯了什麼?
如果這段話確實是方舟子說的:
「錢回國后,除了領導導彈和火箭項目,很著名的一件事是在大躍進期間創建「農業力學」,在1958~1959年間先後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知識就是力量》發表三篇文章,為糧食畝產萬斤提供「科學」證明」

那麼,說「錢學森為畝產千斤提供科學根據」怎麼會不是方舟子?難道因為毛澤東也說過,於是方舟子再說,便不能說是方舟子說的了?

就連你自己都在否認你自己,不是么?
你先說:「說「錢學森為畝產千斤提供『科學』根據」的。。。不是方舟子。
后又說:方舟子就算說「錢學森為畝產千斤提供『科學』根據」。。。
在你看來,方舟子到底說沒說?
如果你覺得方說了,那麼樓主怎麼錯了?

注意:炒別人冷飯也好,道聽途說也罷;自己說了就是說了,沒說就是沒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4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0-10-1 00:28 | 只看該作者
  
可見,錢學森的《工程式控制制論》,實際上開創了一門新的交叉學科。馮-卡門是世界著名的力學家,但是,他開創過一門新學科么?並沒有的。
因此,本網友認為,無論在國際上有沒有人「認為錢的學術成就超過了馮-卡門」,馮-卡門是完全會說出「你現在學術上已經超過我了!」這句話的。

houton2008 發表於 2010-9-30 11:13

馮卡曼留在美國,所以美國有了波音。在學術上超越馮卡曼的錢學森到了中國,中國就得買美國的波音。說明什麼?說明錢學森還是沒超越馮卡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匿名  發表於 2010-10-1 01:02
「錢學森為畝產千斤提供『科學』根據」? joke?
樓主搞錯了什麼?
如果這段話確實是方舟子說的:
「錢回國后,除了領導導彈和火箭項目,很著名的一件 ...
fred_yu_job 發表於 2010-10-1 00:28

1555

主題

5183

帖子

2897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897
6
huasendg 發表於 2010-10-1 02:10 | 只看該作者
樓主搞錯了。說「錢學森為畝產千斤提供『科學』根據」的是毛澤東,不是方舟子。方舟子就算說「錢學森為畝產 ...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0-10-1 00:19


為了搞臭方舟子,樓主及其一干ID情緒多於理智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7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0-10-1 02:43 | 只看該作者
樓主搞錯了什麼?
如果這段話確實是方舟子說的:
「錢回國后,除了領導導彈和火箭項目,很著名的一件事是在大躍進期間創建「農業力學」,在1958~1959年間先後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知識就是力量》發表三篇文章,為糧食畝產萬斤提供「科學」證明」

那麼,說「錢學森為畝產千斤提供科學根據」怎麼會不是方舟子?難道因為毛澤東也說過,於是方舟子再說,便不能說是方舟子說的了?

就連你自己都在否認你自己,不是么?
你先說:「說「錢學森為畝產千斤提供『科學』根據」的。。。不是方舟子。
后又說:方舟子就算說「錢學森為畝產千斤提供『科學』根據」。。。
在你看來,方舟子到底說沒說?
如果你覺得方說了,那麼樓主怎麼錯了?

注意:炒別人冷飯也好,道聽途說也罷;自己說了就是說了,沒說就是沒說。
fred_yu_job 發表於 2010-9-30 11:28
首先我沒聽到方舟子這番話,說明他的音量不夠,至少達不到我的耳朵,所以他說沒說是個疑問;其次,我說毛澤東說過,就證明錢學森確實幹過為畝產千斤做科學論證的缺德事,因為毛澤東是他同時代的人,他是一個見證,見證錢學森的所做所為,那麼,就算方舟子再說,也不算是「造謠污衊」,而是說出了歷史真相。也許正是因為方舟子說的實話,結果讓一些造謠維護者坐不住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8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0-10-1 02:50 | 只看該作者
但是,本網友在今年的《北京日報》上看到了這篇標題為「掃除文盲」
的文章之後,就改變了觀點。這篇文章介紹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掃除文盲方面的重大成就,其中提到:「1964年,全國開展第二次人口普查的同時,也對國民的文化素質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結果顯示: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經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億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1964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仍然高達52%!1958年肯定就更高了。
而且,由於掃盲的標準並不高,達到掃盲標準但仍然不能看懂報上的文章的人,所佔的比例肯定也不少。
這樣算下來,當年能看明白錢老發表在報紙上的那兩篇文章是啥意思的人民群眾,比例應該是很低的。
因此,人民群眾要得知錢老那兩篇文章說的是啥意思,恐怕主要還得從宣傳部門的語音宣傳里得到。

houton2008 發表於 2010-9-30 11:13

那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畢業生是不是文盲?他們應該能看懂錢學森的文章吧?據他們回憶,錢學森當時就是這麼說的。我們小時候上課,這些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學畢業的老師都是這麼告訴我們的,現在有人想反案,除非你先去建立一個新中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9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0-10-1 02:54 | 只看該作者
另外,樓主一定要強調當年中國人都是文盲,看不懂報紙,那你可以把當年那三份報紙雜誌上的原文貼上來,讓我們看看。現在廣大農民工都是高中生了,都看得懂,就是初中生韓寒夠嗆,他可能看不懂。不過有十幾億農民工幫他這樣的個把文盲,閱讀應該不是問題。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匿名  發表於 2010-10-1 03:06
回復 1# houton2008


    方舟子由於資料不是很足(錢也不是他打假的主要目標),加上多少從自己的利益考慮沒有必要去太多駁錢的假,其實錢在國內所吹的(或者別人根據政治需要幫他吹得)絕大多數無法證明是真的,相當一部分已經被證明是假的。樓主所說的很多只是重複謊言,很多謊言因為關鍵人物已去世,謊言也難以被揭穿,相反,領五毛是沒問題的。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11
zjd713 發表於 2010-10-1 03:39 | 只看該作者
呵呵,這位方同學把愛因斯坦都能說成騙子,錢學森算什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12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0-10-1 03:4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非常時期 於 2010-10-1 03:49 編輯

糧食畝產量會有多少?

錢學森

  「前年賣糧用蘿挑,去年賣糧用船搖,今年汽車裝不了,明年火車還嫌小!」。

    這是江西井岡山農民的一首民歌。我們的土地正在農民雙手豪邁的勞動中,付給人們更多的糧食,6月12日中國青年報第一版上發表了一個動人的消息:河南省遂平縣衛星農業社繼小麥畝產2105斤以後,又有2畝9分地平均每畝打下了3530斤小麥。

  土地所能人們的糧食產量碰頂了嗎?

  科學的計算告訴人們:還遠得很!今後,通過農民的創造和農業科學工作者的努力,將會大大突破今天的豐產成績。因為,農業生產的最終極限決定於每年單位面積上的太陽光能,如果把這個光能換算農產品,要比現在的豐產量高出很多。現在我們來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畝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作為植物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這些太陽光能把空氣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製造成自己的養料,供給自己發育、生長結實,再把其中的1/5算是可吃的糧食,那麼稻麥每年的畝產量就不僅僅是現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

  這並不是空談。舉一個例:今年河南有些特別豐產試驗田要在一畝地里收160萬斤蔬菜。雖說蔬菜不是糧食,但到底是畝產160萬斤!

  所以,只要我們有必需的水利、肥料等等條件,加上人們的不斷創造,產、量的不斷提高是沒有問題的。今天條件不具備,明天就會創造出來,今天還沒有,明天一定會有!

本文原載《中國青年報》1958年6月16日

注: 請注意最後一句. 這是有條件的. 在符合條件后才能成立.
格外小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13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0-10-1 04:0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非常時期 於 2010-10-1 04:32 編輯

[多圖]迪拜籌建螺旋垂直農場 種植食物可養活四萬人

[日期:2010-03-07] 來源:網易探索  


核心提示:生活在荒漠中會面臨許多問題:缺乏肥沃的土壤,乾旱高溫,戶外進餐時進入食物里的沙子。但根據EcoFriend的報道,合成設計工作室(Synthesis Design Studio)的拉胡爾·蘇林想出了一個解決前兩個問題的辦法——在迪拜中心的高科技垂直農場。位於Zabeel公園的綠洲大廈將是對農業用地缺乏的解決方案,以及邁向內部城市和多層農業大膽的一步。
  生活在荒漠中會面臨許多問題:缺乏肥沃的土壤,乾旱高溫,戶外進餐時進入食物里的沙子。但根據EcoFriend的報道,合成設計工作室(Synthesis Design Studio)的拉胡爾·蘇林想出了一個解決前兩個問題的辦法——在迪拜中心的高科技垂直農場。位於Zabeel公園的綠洲大廈將是對農業用地缺乏的解決方案,以及邁向內部城市和多層農業大膽的一步。





  迪拜從荒無人煙的沙漠中迅速拔地而起,越來越多的人們慕名來到這座城市,使得迪拜本來就有限的農業用地愈顯不足,迫切需要一個能夠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食物需求的解決方案。方案之一,就是這個由拉胡爾·蘇林設計的綠洲大廈垂直農場。它的外部被ETFE氟塑料覆蓋,並且由可再生能源提供能量。該農場生產的糧食可以滿足多達4萬人的需求,同時為一些迪拜居民提供住所。




  綠洲大廈將坐落於靠近迪拜中心的位置,能夠清楚的看到迪拜塔。大廈的周圍是廣闊的庭院以及在樓基處的一個湖泊和幾個池塘。綠洲大廈本身是由三座塔圍繞一個核心螺旋上升形成的。




  它的外部由ETFE氟塑料覆蓋,這層氟塑料即構成內部結構又作為內部的絕緣層。太陽能塗層將塗在外部的ETFE膜上,用來產生電能。




  放置在樓層間的垂直軸風力機也為大廈提供電能。污水被處理后重新加以利用,厭氧消化池可以現場處理產生的廢物,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甲烷可以提供更多電能。



  大廈的內部主要用於種植糧食作物,但有些樓層可以作為居住空間。蘇林估計,像這樣的垂直農場將能養活4萬人,幫助解決糧食短缺危機。像綠洲大廈這樣的多層農場的設計,盡量的減少土地使用,減少運輸排放,使區域實現自我可持續。近年來,災害和人為因素正在摧毀傳統農業。不僅如此,由於人口迅速增長,人類正在迅速的消耗農作物用地。根據聯合國提供的數據,人均耕地數量從1970年的約1英畝減少到2000年的1/2英畝,預計到2050年將下降到約1/3英畝。




  俯視圖——基於這些原因,內部城市農業是很有意義的。它是有可能實現的,無人居住的大廈高層變成高產的農場,使用最新的營養液和氣霧栽培法技術培育作物。也希望,通過使用水—養分溶液或營養霧使用水量比傳統耕作減少90%。




  大廈內部結構——垂直農場還像一個正常的生態系統,其中的廢物被回收,水栽法和氣載法所用的水去濕后反覆使用。這反過來將造成較少污染,因為城市產生的二氧化碳被豐富的植物吸收。對迪拜來說,綠洲大廈被寄望於能夠生產足夠的糧食養活多達4萬人,同時還為居民提供可持續的住房。

注: 事實證明錢學森最後一段提的條件正在逐步在實現.
格外小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14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10-1 06:30 | 只看該作者
  所以,只要我們有必需的水利、肥料等等條件,加上人們的不斷創造,產、量的不斷提高是沒有問題的。今天條件不具備,明天就會創造出來,今天還沒有,明天一定會有!


錢學森這個帶條件的文章沒有錯, 是一篇很高水平的前瞻性小文. 遠非一般人所能寫出. 迪拜已部分證實了錢的觀點, 隨著科研的進步, 會進一步證明本文的準確性.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匿名  發表於 2010-10-1 06:42
回復 14# 新鮮人

錢學森將的是理論上糧食產量極限。

理論上,人類也是可以在有生之年到達銀河系以外的。

589

主題

9078

帖子

501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017
16
hellman 發表於 2010-10-1 07:42 | 只看該作者
毛澤東都37開了,錢有什麼不能碰的? 個人崇拜不要搞到科學家身上,錯就錯了,必須承認.
聖經:代下15:13 凡不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無論大小,男女,必被治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17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0-10-1 07: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新鮮人

錢學森將的是理論上糧食產量極限。

理論上,人類也是可以在有生之年到達銀河系以外的。 ...
Guest from 158.93.6.x 發表於 2010-9-30 17:42

不知道這一理論從何而來,我只知道聖經里,上帝給人的生命極限就是120年。沒多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18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0-10-1 07:49 | 只看該作者
順便說一句:為什麼錢老要提「農業的動力問題」?因為此文發表於1958年,那時候李四光還沒有找到石油,農業要實現機械化,確實存在著「動力問題」。因此,錢老在這篇文章中才專門討論了「用純沼氣作為內燃機的動力,這就可以解決我們缺乏石油資源的困難」。
houton2008 發表於 2010-9-30 11:13

聽說石油被王鐵人找到了,所以,白吃飽的李四光被罰去掃廁所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19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0-10-1 07:52 | 只看該作者
毛澤東都37開了,錢有什麼不能碰的? 個人崇拜不要搞到科學家身上,錯就錯了,必須承認.
hellman 發表於 2010-10-1 07:42


請問你如何解釋迪拜的工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20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0-10-1 07:53 | 只看該作者
錢學森這個帶條件的文章沒有錯, 是一篇很高水平的前瞻性小文. 遠非一般人所能寫出. 迪拜已部分證實了錢 ...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9-30 17:30

前不前瞻,首要問題還是成本。拜迪有石油,所以人家可以不計工本得生產糧食,中國行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2: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