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Blue Ivy 於 2010-9-10 05:09 編輯
媽媽米的尼家的,問她最好.
另外, 有個說法.
Nikon並沒有「Macro鏡」
轉一貼給你看看:
轉貼]為什麼Nikon的微距不叫Macro而叫Micro<轉載自攝影學園 Maruku>
Nikon開發本部的佐藤治夫在「ニッコール千夜一夜物語」(Nikkor的1001夜故事)中的第25夜「マイクロニッコールの歴史と真実、そして伝承」(Micro Nikkor的歷史與真相以及傳承)裡這麼寫著:
マクロ寫真の定義を古い寫真用語辭典で引くと「原寸大以上の倍率で撮影する寫真」と定義されています。
引用古代相片辭典中Macro相片的定義為「以比原物體尺寸大的倍率所拍攝的相片」。
したがって、マクロレンズは顕微鏡のような拡大光學系を指すのです。
因此,Macro Lens指的是像顯微鏡這種放大光學系的鏡頭。
しかし、S型カメラの時代では、近接撮影用レンズは、せいぜい撮影倍率1/2倍から等倍までの縮小光學系です。
可是在S型相機時代,近接攝影用的鏡頭最多只是1:2~1:1的縮小光學系。
したがって、マクロレンズ(=拡大倍率で撮影できる光學系)ではないのです。
所以,並不是Macro Lens(能以擴大倍率來攝影的光學系)。
從上面這段考古文可以知道,Nikon並沒有「Macro鏡」
而Nikon「Micro鏡」的由來
是二次大戰後的日本為了保存重要的史料和書籍,從美國引進「微型檔案系統」
"Micro"這字就是從"Micro File System"來的
Nikon不但沒有「Macro鏡」,而也只有Nikon有「Micro鏡」
未來不曉得,但至少Nikon算是這詞的創始者
可是"Macro"這字也不是沒出現在Nikon的產品中
像是DC上的"Macro Mode",以Nikon的定義來說,這叫「放大」,而不叫「微距」
現今市場上提到微距鏡大多都是以"Macro"來稱呼
反正目的只是要讓消費者知道「這個鏡頭有這個功能」就好了
Nikon的考古文可以說服我,但我還是覺得Nikon有夠龜毛,不過也不是壞事啦
佐藤治夫在25夜中另外還提到:
開発者たちは厳密な「定義」を良しとし、「売りやすさ」に背を向けました。
開發者們嚴守「定義」這點非常好,而卻也與「易於銷售」背道而馳。
指的是很多廠商將具有微距(放大)功能的變焦鏡以"Macro"之名標示於型號上, 但是Nikon卻沒有這麼做.
因為絕大多數具有微距(放大)功能的變焦鏡,只有在某些焦段有其作用,譬如AF Zoom Nikkor 28~105mm F3.5~4.5D (IF)這種鏡頭
它在105mm端具有1:2的"Macro"功能,但Nikon卻沒有把它標示在型號上,因為對Nikon來說,這不叫「微距鏡」,而Ai AF Zoom Micro Nikkor ED 70~180mm F4.5~F5.6D這顆鏡頭,是全世界目前唯一全焦段具有微距功能的變焦鏡,倍率為1:3.2 ~ 1:1.32(倍率在1:4以上才叫微距鏡),
因此Nikon才把它冠上了"Micro Nikkor".
講到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就是OLYMPUS的Macro鏡,OLYMPUS是專業的顯微鏡製造商起家,對於"Macro"定義可能比Nikon更專業來看這兩顆鏡頭:
ZUIKO DIGITAL 35mm F3.5 Macro 和 ZUIKO DIGITAL ED 50mm F2.0 Macro
35mm這顆最大倍率為1:1,焦長轉換後為2:1
50mm這顆最大倍率為1:1.92,焦長轉換後為1.04:1
怎麼看都是不折不扣的Macro鏡,不愧是專業的顯微O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