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D:什麼是完全的持吸呢?
M:即是讓空氣完全停駐在心中,即使是沒有呼出和吸入的動作。 這是需要通過按照某些重要原則進行的冥想而獲得的。
24
D:調吸又是什麼呢?
M:它是根據瑜珈的教誨讓空氣通過呼出、吸入以及屏住呼吸而停駐在心裡。
25
D:控制呼吸怎麼會是意識控制的有效方法呢?
M:毫無疑問控制呼吸是意識控制的有效方法, 因為就象呼吸一樣,意識是空氣的一部分, 因其二者的流動的本性是一樣的, 因為二者的起源是一樣的, 因為二者中一個被控制后另外一個也就被控制了。
26
D:因為控制呼吸僅僅是導致意識的寂止(manolaya)而非他的消滅(manonasa),質詢旨在意識的摧毀,如何能說控制呼吸是質詢的有效方法呢?
M:經典教導兩種達到本我覺知的方法—八部瑜珈(ashtanga-yoga)與八部認知(ashtanga-jnana)。通過瑜珈分支之一所教授的調吸(pranayama)或者完全的持吸(kevala-kumbhaka), 意識得以控制。 並不只如此, 如果能夠再進一步實踐更深層的方法, 比如將意識由對外物的關注中收回,那麼最終肯定能夠達到本我覺知,即質詢的結果。
27
D:瑜珈的分支有那些?
M:Yama, niyama, asana, ,pranayama, pratyahara, dharana, dhyana, 和 samadhi. 其中 -
(1) Yama:- 是為了培養優良品質,諸如非暴力(ahimsa)、 不妄語(satya)、 不偷盜(asteya)、 獨身(brahmacharya)和不聚財產(apari-graha)。
(2) Niyama:- 是為了要遵守良好準則,如純潔(saucha)、 滿足(santosha)、 苦行(tapas)、 研習經典(svadhyaya)和向神奉獻(Isvara-pranidhana)*。
(3) Asana:- 有不同姿勢, 主要有84種。 其中也同樣有4個支派據說是最好的,即simha、 bhadra、 padma和 siddha**。 4支中以siddha尤佳。 這是瑜珈經典中的教誨。
(4) Pranayama:- 根據經典中對該方法的描述, 呼出空氣為rechaka,吸入空氣為puraka,而將空氣留駐在心中是kumbhaka。 關於「長度」, 有些經典認為rechaka和puraka長度相等, 而kumbhaka應該是這個長度的兩倍, 而另外的經典認為如果rechaka 為一個長度,puraka應該它的兩倍, 而kumbhaka則為4倍。 「長度」是指說一遍Gayatrimantra所花的時間。 因此, pranayama是由rechaka、 puraka和kumbhaka組成, 應該根據個體的能力緩慢而漸次地每日進行練習。 之後, 意識會產生一種要靜止於快樂之中的渴望。 這之後, 就可以練習pratyahara了。
(5) Pratyahara:- 是通過阻止意識跟隨名相之外物轉移來控制意識。 一直混亂的意識將會得到控制。 對nada的沉思。 意識因此將能夠專註一點,而能夠停駐在一個地方。 之後,注視鼻尖,和將注意力集中在眉心,對pranava的冥想,該方法要藉助 就要練習dharana。
(6) Dharana:- 這是將意識定在一個適合冥想的地點。 這個適合冥想的不尋常的地點為心和梵頂穴(Brahma-randhra,位於天靈蓋上的穴)。 然後想著在八瓣蓮花的中央***,本我的神性即梵天如火焰般閃耀著,就要將意識定在那裡。 之後,就要冥想。
(7) Dhyana:- 就是冥想, 通過「我即是他」的思考, 個體與之前所說的火焰之本性沒有任何區別。 甚至,如果個體可以進行「我是誰?」的質詢, 那麼,根據經典所聲稱的, 「無處不在的梵天將以本我即智慧的觀照的形態閃耀在心裡」,個體就會認知到本我神性以「我-我」的形式閃耀在心裡。 這種沉思形式即是最好的冥想。
( Samadhi:- 之前所說的冥想的實現之結果是, 意識沒有停留在「我是這個那個;我正做這個那個」的思想里, 而是沉入到冥想目標中去。 這種精微狀態中, 「我-我」思想消失為三摩地(samadhi)。 如果個體每天進行這樣的修習,觀照它而睡眠消失, 神將馬上給予他意識寂止的至高狀態。
* Yama 和 niyamThe 的目的是要獲得只對那些有資格得到解脫(moksha)的人敞開的好方法。 要獲得更多的細節請參看Yoga-sutra、 Hathayoga-dipika。
** Siddhasana: 將左腳跟放至生殖器之上,右腳跟再置於其上。 將凝視點放在眉心, 則身體將靜止不動地挺直如柱。
*** 儘管在天靈蓋的那一點真的如傳說的有一朵千葉蓮花, 但也有描繪為8瓣蓮花, 因為8瓣中每瓣都由125片小瓣組成。
28
D:Pratyahara 中個體應該冥想pranava的教導主旨是什麼?
M:對pranava 冥想之指示的主旨是這樣的。 Pranava 是由3個半matras 所組成的Omkara , 即a、u、 m和ardha-matra, 其中, a代表蘇醒狀態、 Visva-jiva和粗鈍身; u代表夢的狀態Taijasa-jiva、 精微身; m代表沉睡狀態、 Prajnajiva和致因身; ardha-matra則代表自我或者「我」之本性的超然(Turiya); 這之後是Turiyatita狀態,或者說是單純喜悅。 第四個「我」之本性的狀態是指在冥想(dhyana)當中: 這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描述了 -- 如包括a、u、m3個matras的amatra本性; 如沉默音節maunakshara(silence syllable); 如低聲念出卻沒有念出的ajapa; 以及Advaita-mantra,它是所有諸如panchakshara 的mantras的根本。 為獲得此真意, 要對pranava冥想。 這就是冥想, 奉獻的本質, 存在於對本我之真相的沉思。 該過程的結果便是能夠帶來解脫即極度喜悅狀態的三摩地(samadhi)。 令人尊敬的上師們也說, 解脫的獲得只有通過奉獻 — 對本我之真相沉思的本質。
29
D:個體應該經由「我是他」的思考來冥想個體與那火焰般閃耀的自明本體沒有任何差異, 這段教誨的主旨是什麼呢?
M:
(A) 讓個體培養個體無異於自明本體之思想的教導主旨是:經典是這樣解釋冥想的,「八瓣心蓮是一切的本性,是Kailasa、 Vaikundha、 和Parama-pada, 蓮中的本體如拇指大小, 耀眼如閃電, 閃爍如火焰。 冥想它, 個體將獲得永生」。 由此可以知道, 如此的冥想能讓個體避免以下的錯誤:(1)分別心,以「我是不同的,那是不同的」形式出現,(2)對被束縛的事物進行冥想 , (3) 認為真實的是受到限制的,以及(4) 局限於某一地點。
(B) 個體應以「我是他」的思想來冥想的教導主旨是: sahaham: soham; sah 為至高本我, aham 為以「我」顯現的本我。 個體靈魂(Jiva),即是希瓦林嘎(Shiva-linga) , 位於心蓮之中, 心蓮是他在這個身體中的座椅, 而身體是梵天的城池; 意識是我執的本性, 對外顯現為認同這個身體等為其自己。 現在意識應該被留在心中,基於身體等的我的感覺應該被清除; 當個體不受任何打擾而以「我是誰?」來質詢, 在那種狀態下本我之本性就會以「我-我」的精微方式顯現出來; 自我本性是全部又什麼都不是, 不分內外、以至高本我的形式無處不在地顯現, 閃耀如火焰, 就象之前描述的那樣, 表明「我是梵天」的真相。 如果,沒有冥想個體本為一體, 而是想象著是不同的, 無知將無法去除。 因此, 便有了冥想同一的教導。
如果個體通過「我是他」的思考 – 對本我的沉思方法, 長時間不間斷地冥想本我, 而沒有受到干擾, 心中無知的黑暗以及所有由無知而來的障礙將被去除, 絕對的智慧將會被獲得*。
因此,認知到位於(梵天的)城池—即身體—之中那心穴中的本體,就是認知了完美無缺的神。
在九門之城池中—即身體, 悠閑而居的正是那智者。**.
身體為廟宇; 個體靈魂(jiva)是神(Shiva,希瓦)。 如果個體以「我是他」的思考來崇拜他,將獲得解脫。
由5層構成的身體是洞穴, 那居於其中的至高者是洞穴的主人。 經典如此描述。
因本我是一切神的本體,所以對本身之本我的冥想是所有冥想的最高冥想。 所有其他的冥想都被包含於其中。正是為了獲得這個,其他的冥想才被教導。所以,如果一旦獲得這個冥想,將不再需要其他冥想。認知個體的本我即是認知神。並不認知本我的冥想,而是幻想著神性是不同的並對其進行冥想,這種情況被聖人們比喻成用自己的腳去量自己的影子,或者是把自己已經擁有的無價之珍寶扔掉卻去尋找一個毫無價值的貝殼***。
* 如果冥想是以能夠阻止思想外求的「我是希瓦」 (Shivoham bhavana)的形式進行的, 並且時常被修習,就會出現三摩地(samadhi)- Vallalar.
**他以喜悅的形態居住在九個幻象之門的城池裡。 博伽梵歌(Bhagavad gita).
***我們應該冥想「我」,那個以自我形式存在的「我」,atma-tattva的「我」,光輝燦爛的「我」,寄居在所有存在事物中總是自稱「我」的「我」。將神留在心的洞穴中,卻向外尋求神,就好象丟棄了無價的珠寶卻去尋找毫無價值的貝殼一樣。
30
D:儘管心與Brahmarandhra本身就是冥想的適合位置, 如果需要,個體是否能在6個神秘中心(adharas)冥想呢?
M:6個神秘中心據說是冥想的位置, 但卻是幻想的產物。 所有這些都是對瑜珈的初學者而言。 關於在6中心的冥想, 希瓦瑜珈修行者說, 「神,那不二、 至高的覺知本體, 顯現、維持並包容了我們所有一切。 以附加給它各種諸如Ganapati、Brahma、Vishnu、Rudra、Mahesvara和Sadashiva的名與相而錯解本體是大罪。」而吠陀修習者認為, 「所有那些都只不過是意識的幻想而已。」 因此, 如果個體認知到其本我——即覺知的本性——了悟所有事情,個體就會了悟所有的事情。 聖人們也說:「當本我被認知到為其自身而無其他, 那麼所有不被了解的都會被了解」。 如果具有各種思想的我們能夠冥想本我之神, 我們就能以這個專一的思想而屏棄了其他繁雜的思想, 之後,即使只是那一個思想也會消失。 這就是認知個體的本我即是認知上帝的說法的含義。 這個認知即是解脫。
31
D:個體怎樣看待本我?
M:本我是自明的, 沒有黑暗和光明, 是自證的本體。 因此,個體不應該把它想成這個或者那個。想的任何想法都將帶來束縛。 對本我的冥想的目的是要讓意識回歸本我的形態。 在心之洞穴的中間, 純潔的梵天被直接證明為本我的「我-我」形態。 還有什麼無知比以各種方法去想象它而不了解它即如之前已經描述過的那樣更無知的嗎?
32
D:據說梵天在心中,顯然為本我的「我-我」形態。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說法, 是否能有進一步的解釋呢?
M:沒有任何認知存在——即既沒有自我認知也沒有其他認知, 難道這在所有人的沉睡和狂喜中沒有被體驗過嗎? 之後, 當有了「我從睡夢中醒來」或者「我從狂喜中平復」的體驗, 那難道不是來自於前面所說的無分別狀態的特殊認知嗎? 這種特別的認知被稱做vijnana。 Vijnana的顯現僅僅是源於本我或者是非自我, 而不是它自己。 當它源於本我時, 即是真正的認知——以本我為客體的精神狀態中的認知,或者說是本身具備不分隔(本我)的認知; 當它與非自我想聯時, 則被稱作無知。 這種vijnana狀態,當它隸屬於本我並以本我的形態顯現, 便是「我」的顯現。 這個顯現離開本相(即本我)便不能發生。 正是這個顯現, 成為直接體驗本相的路標。 然而, 它本身不能構成本相的狀態。 取決於是哪個讓這個顯現發生的, 那就是根本本體,或者稱prajnana。 吠陀經典的「prajnanam brahma」教導了同樣的真理。
認知這個同樣是經典的主旨。 自明的本我和對一切的觀照證明它自己寄居於vijnanakosa(智力的外殼)之中。 通過不分隔的精神模式, 將本我作為你的目標追尋, 並享受本我。
33
D:什麼是內心崇拜或者無屬性崇拜?
M:在類似Ribhu-gita的經典中, 無屬性崇拜已經被詳細解釋了(作為單獨的一條戒律)。 然而,諸如奉獻、 施捨、苦行、 信守誓言、japa、瑜珈和puja的所有戒律, 實際上, 都是「我是梵天」的方式的冥想。 所以, 從所有形式的戒律之中, 個體都應該看到:不要由「我是梵天」的思想中遊離。 這就是無屬性崇拜的主旨。
34
D:什麼是八部認知(jnana-ashtanga)?
M:這八部已經被提到過, 如yama、 niyama 等。 但是解釋不同。
其中-
(1) Yama:-是對所有感覺器官的控制, 並認知這個由身體等構成的世界里出現的錯誤。
(2) Niyama:- 是要維持與本我相關的精神模式的流動,而消除那些相悖的。 換而言之, 它即是由至高本我產生的持續的愛。
(3) Asana:- 在它的幫助之下, 持久的對梵天的冥想成為可能並能輕鬆獲得, 這就是asana。
(4) Pranayama:- 呼氣(Rechaka)會將不真實的名與相從組成世界的事物上、 身體上剝離,吸氣是要抓住三個真實的方面:存在、覺知和喜悅, 它們在事物中是恆常存在的, 而持吸是要保持所抓住的三個真實方面。
(5) Pratyahara:- 是要阻止被去除的名與相再進入到意識中。
(6) Dharana:- 是讓意識停駐在心中,而無外馳, 並認知到個體是存在-覺知-喜悅的本我本身。
(7) Dhyana:- 是「我只是單純覺知」的冥想。 就是, 不管這個由五層構成的身體, 個體質詢「我是誰?」, 其結果是個體停駐於閃耀的本我「我」中。
( Samadhi:- 當「我」的顯現也停止了, 就會有(精微的)直接體驗。 這就是三摩地(samadhi)。
這裡說明了pranayama等的詳細內容, 至於asana等戒律,在與瑜珈相關內容中提到, 就沒有必要說了。 認知的分部可以在任何地點和時間進行修習。 至於瑜珈和認知, 根據環境不同, 個體可以選擇修習喜歡的那個,或者兩者兼學。 偉大的上師說, 遺忘是所有隱藏的根, 對所有尋求解脫的人來說,遺忘就是死亡*; 所以應該讓意識停留在本我之中, 要從不忘本我; 這就是目標。 如果意識被控制了, 其他的所有就能夠被控制。 八部瑜珈與八部認知的區別在經典中已經被詳細解釋了; 所以這裡只是給出這些教導的主要概括。
* 死亡或者 Kala就是在這個世界里放棄了對本我的沉思, 而本我是從來不會有絲毫被放棄的。 - Vivekachudamani.
35
D:同時修習瑜珈中的pranayama和認知中的pranayama可能嗎?
M:只要意識還沒有停駐在心中, 無論是完全的持吸, 還是質詢、rechaka、 puraka等等都是有必要的。 因此, 訓練中瑜珈的pranayama要被修習, 而其他pranayama也可以被經常修習。 即是說, 兩者都可以被修習。 如果通過修習瑜珈的pranayama而達到了完全持吸,這就足夠了。
36
D:為什麼通往解脫的路會有不同教法呢?難道不會在求道者的意識中產生混亂嗎?
M:吠陀經中教授不同的方法是要適合不同等級的有資格的求道者。 然而, 因為解脫就是意識的毀滅, 他們的所有努力都是要控制意識而已。 儘管冥想的方式會看起來各不相同, 結果卻是成為一個。 不必對此擔心。 個體選擇適合他的意識成熟情況的道路而已。
對prana 的控制即為瑜珈, 對意識的控制即為認知(jnana)* —— 這是兩個消滅意識的主要方法。 對一些人來說, 前者會更容易一些, 而對另外的人來說, 後者更好。 然而,認知(jnana)就象是用青草引誘來馴服脾氣狂躁的公牛, 而瑜珈則是武力來控制。 因此智者說: 在三個不同等級的求道者中, 最高等的通過吠陀質詢以及將個體自我和所有事物認同為本相之本性來獲得本相的本質,從而將意識緊緊置於本我中,並因此達到目的;中等求道者通過kevala-kumbhaka 和長時間的對本相的冥想讓意識駐留在心中; 而低級的求道者則通過控制呼吸等逐漸進行的方法來達到那個狀態。
意識應該駐留在心中,直到以無知的形態存於心中的「我」之思想被消滅。 這本身就是認知(jnana), 本身也即是冥想(dhyana)。 其他的只不過是無關的言辭,無關的內容。 經典即是這樣宣稱的。 因此, 如果個體通過某種或者其他的方法達到了將意識停駐在本我之中,則不必再去擔心其他的事情。
偉大上師也曾教導說奉獻者比瑜珈修習者**更偉大,以及奉獻的本質是對自我本我的沉思,奉獻才是解脫之道***。
因此, 認知梵天的路有各種各樣的稱呼:Dahara-vidya、Brahma-vidya、Atma-vidya等等, 除此之外還能說什麼呢? 應該要有推理地理解其他的方法。
眾多經典在教導不同的方法。 那些偉大的人分析了所有那些方法之後,才宣稱這為最快最好的方法。
* 根據經典把所有事物都看作本相:我即是梵天 —— 獨一無二。
** 所有的瑜珈修習者中, 只有那將他如如不動的意識和愛給我的才是我的至愛。— 博伽梵歌Bhagavad-gita.
*** 求得解脫的方法之中只有奉獻(bhakti)才是最高的。 因為奉獻是對自我之本我的持續沉思。 — Vivekachudamani.
37
D:通過修習以上所教的方法, 個體可能能夠消除意識中的障礙, 如無知、懷疑、 錯誤等等, 並因此獲得意識的寂止。 然而, 仍有一個最後的疑惑。 意識完全融入心中后,只有覺知以完全的本體閃耀。 當這樣發生時, 意識呈現為本我的形式, 誰又會質詢呢? 這樣的質詢會導致自我崇拜。 這就象是牧羊人到處尋找始終卧於他肩頭的羊!
M:個體靈魂(Jiva)本身即是希瓦(Shiva);希瓦(Shiva)本身即是個體靈魂。 事實上,個體靈魂除了希瓦(Shiva)什麼也不是。 當穀粒藏在殼中, 被叫做稻; 當它被退去殼,即被稱作米。 同樣的, 只要個體被因果所束縛就是個體靈魂, 當無知的束縛被打開, 個體便閃耀為希瓦,那個神性。 經典即是如此聲稱。 因此, 作為意識的個體靈魂存在於單純本我的本體中, 但是卻忘記了這個事實, 它將自己想象成一個個體靈魂,並在意識陰影的束縛之下。 所以,他對即是他本身的本我的找尋, 就象是那個牧羊人在尋找那隻羊。 但是, 忘記了它自己的個體靈魂只是通過間接的認知仍然無法成為本我。 前生累積的殘留意念所造成的障礙,令個體靈魂一次又一次地忘記它是與本我同一的, 並被欺騙而認同自己為這個身體等等。 一個人是否僅僅看一眼就能被認定為高級指揮官嗎? 難道不是要經過為此目標的長期努力才能被指定為高級指揮官嗎? 同樣,個體靈魂在精神上與身體等認同而被束縛, 要努力沉思本我, 逐漸而持續的努力; 當這樣的努力消滅了意識,個體靈魂就會成為本我*。
持續地修習對本我的沉思將會讓意識消失, 並因此會消滅它自己, 就象是那根用來點燃火化屍體的煤的木棍。 這就是被稱作解脫的狀態。
*儘管導致出生束縛的障礙有太多,那個導致所有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我執(ahankara)。 這個根本原因必須被永遠消滅。 — Vivekachudamani.
38
D:如果個體靈魂本質上是與本我同一的, 是什麼阻止了個體靈魂認知它的真實本性呢?
M:是個體靈魂對真實本性的遺忘; 這是隱藏的力量。
39
D:如果個體靈魂真得遺忘了它自己, 所有的人如何又產生了「我」的體驗呢?
M:隱藏並不完全隱藏了個體靈魂*; 而只是隱藏了「我」的本我本質並啟動了「我是這個身體」的觀念;但它並不隱藏真實而永恆的「我」之本我的存在。
* 無知不能隱藏「我」的根本, 但是他隱藏了個體靈魂是至高(本我)這樣的絕對事實。
40
D:在世解脫的人(jivan-mukta)和死亡時解脫的人(videha-mukta)的特性是什麼?
M:「我不是這個身體;我是顯現為本我的梵天。 在我裡面是絕對我本體*, 這個由身體等組成的世界只是一種表象而已,就象是天空的藍色」。 凡是認知到這些事實的人就是在世解脫的人。 然而只要他的意識還沒有被分解, 他就會有痛苦, 因為prarabdha(造成今世以身體形式存在的前世因緣)讓他與事物之間具有了關係; 並且因為意識活動沒有停止也將導致不會有喜悅的體驗。 本我的體驗只可能是給那些經過長期的冥想而變得精微、如如不動的意識。 那些具有了精微意識和那些體驗了本我的人被稱作在世解脫的人。 在世解脫的狀態是指無屬性梵天和超然(Turiya)。 當精微意識分解, 體驗到自我的停止, 個體完全沉浸在喜悅的海洋中並與之沒有任何存在上的區別而合為一時, 這個個體被稱作死亡時解脫。 死亡時解脫的狀態是指超然的無屬性梵天和絕對的超然(Turiya)。 這是最終目的。 因為痛苦和快樂的等級不一樣, 獲得解脫的人——在世解脫的人(jivan-mukta)和死亡時解脫的人(videha-mukta)——可以被大體分為四類:Brahmavid、 vara、variyan和varishtha。 但是這個分別只是從那些其他觀看他們的人的立場上來說的; 然而事實上,通過認知(jnana)獲得的解脫並沒有區別。
* 如果有了對世界只是完全本體之我的顯現的持續冥想, 哪裡會有無知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