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老兵守南海孤島13年 專家曾指不具生存條件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0-8-31 04: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0-08-30 16:33 解放軍報



海防連官兵在巡邏途中。譚昌訓 攝

  屹立南海前哨

  提高履職能力


  出珠江口,過伶仃洋,小島如「烽火台」壁立海上,居萬山要塞最前哨,迎擊著南中國海萬頃波濤。

  北尖島,監控太平洋、印度洋進入珠江口兩條國際航線的咽喉要道,扼守海上進出香港、澳門、珠海、深圳的門戶。駐守在這個孤島上的廣州軍區某海防連官兵,用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砥礪連隊精神,譜寫了一曲海防官兵履行使命、建功海島的奉獻之歌。

  盛夏北尖島,暑氣蒸騰,濕熱難耐。

  一場近似實戰的防敵登島襲擾演練在島上悄然展開。在幾處常規登陸點,連隊布崗設哨營造重兵把守的跡象,連長則帶著精幹分隊來到兩處偏僻陡峭山崖設伏。

  3天過去了,白天烈日暴晒,官兵汗流浹背;晚上蚊蟲叮咬,身上痛癢難耐。5天過去了,水喝完了,乾糧也見底了,官兵們舔露水、吃草根,無一人退卻。

  第七天,晨曦微露,一條精心偽裝的漁船悄悄在一隱蔽地點靠岸。誰知這個訓練有素的小分隊一登陸就被連隊官兵發現,不到10分鐘就被全部抓獲。

  這次演練只是北尖島海防連官兵提高作戰能力的一個縮影。駐守海防前哨,臨岸觀潮,連隊官兵以維護藍色國土安全為己任,用現代海防建設的標尺來衡量,提高履行使命能力。

  使命意識激發探索精神。2004年前,某新型火炮對海上運動目標射擊訓練一直未列入連隊訓練課目。連隊經過研究攻關,掌握了射擊要領。該課目正式列訓后,他們參加廣東省軍區組織的實彈射擊考核奪得第一名。

  針對現代戰爭特點,連隊把炮兵訓練的重點從晝間轉向夜戰,利用技術嵌入、系統整合等方法,進一步完善射擊指揮數據網,改進偵察雷達、夜視儀等10餘項信息化器材運用方法,提高火炮精確打擊能力。

  2008年秋,廣東省軍區組織海防部隊炮兵實彈射擊年度考核。考前20多天,上級臨時決定讓連隊採用某新型炮兵快反系統進行指揮。

  該信息系統剛下發不久,連隊幹部骨幹此前沒有接觸過。連隊隨即成立攻關小組,對訓練重難點進行研究攻關,不到20天,官兵就掌握了該系統的使用操作。

  「東南方向搜索目標,速度200、短點射,放!」隨著連長口令的下達,各操作手準確按下操作按鈕,第一發炮響靶落,從發現目標、發射到消滅目標,時間比《大綱》規定的優秀標準快了35秒。隨後8發炮彈也全部命中目標。

  近5年來,北尖島海防連每年參加廣東省軍區炮兵實彈射擊考核,成績均為優秀,先後奪得團以上比武競賽金牌25枚。

 挑戰自然極限

  打造孤島家園


  北尖島遠離大陸,無居民、無市電、缺淡水。「石多水土少,颱風四季擾,飛鳥不做窩,漁民不上島」是島上生活條件的真實寫照。

  上世紀80年代,當地政府想在北尖島開發旅遊項目,派專家多次上島考察后得出結論:這裡根本不具備人類居住的條件!然而,就是在這個生存條件極端惡劣的小島上,一代又一代連隊官兵挑戰極限,將無人荒島建設成「海上綠洲」。

  10年前,島上淡水、鮮肉和蔬菜都要靠補給船每周運送一次。趕上惡劣天氣,補給船有時甚至一兩個月靠不了一次岸,官兵不得不啃乾糧、吃鹹菜。

  「向荒島要給養,與頑石爭地方。」連隊官兵踏遍整個海島,燕子銜泥般從石頭縫裡摳出泥土,用臉盆、水桶運回連隊,壘起59塊「袖珍菜地」,築起擋風石牆。他們還用彈藥木箱、報廢油桶裝土,建成「移動菜地」育苗,抵禦颱風的襲擊。經過努力,硬是在亂石堆中開出2個魚塘,壘起10間豬圈,建起3個家禽棚,目前連隊肉菜自給率達70%。

  如今,走進北尖島海防連,只見瓜果滿棚、牛羊成群、雞鴨滿圈。遇到颱風,官兵再不像以前那樣面臨斷炊之憂。

  2004年,上級為連隊購置了一台3噸重的柴油發電機,當時通往營區的公路尚未建成,官兵們就找來粗繩和鋼管,8個人在前面拉,4個人把墊在底下的鋼管依次前移,經過7個小時的連續奮戰,把發電機挪到了海拔300多米的連隊。

  「人脫一層皮,島披一層鋼。」正是憑著這種苦幹不苦熬的精神,在無重型機械、無固定生活給養的條件下,官兵們靠著鋼釺和鐵鎚開山鑿石,築起堅固的碼頭,修通第一條環島公路,蓋起現代化營房,在孤島上建起了一個溫馨的家園。


  堅守價值高地

  鍛造忠誠品質


  今年7月3日,碩士研究生幹部林潤生來到北尖島海防連報到。剛放下行李,指導員卞秋陽便拉著他來到位於小島一處高地上的烈士墓前,訴說起一段歷史。

  上個世紀50年代島上進行坑道建設施工,突然發生局部塌方,巨石瞬間將廣東中山籍戰士程華森掩埋,這位19歲的年輕戰士從此長眠在北尖島。

  烈士雖逝,英魂長存。多年來,連隊官兵把程華森烈士墓親切地稱為「老程墓」。每逢清明、八一等重大節日,官兵都要前往祭奠、掃墓;每次連隊獲得榮譽,官兵都會到墓前告慰烈士。烈士英魂已經融入「北尖精神」,世代傳承。

  隨後,卞指導員又帶林潤生來到國防公路旁的一塊巨大的岩石旁,仰首望去,上面刻著一個大大的「歸」字。

  「這個字的來歷也非同尋常。」那是1997年6月香港回歸前夕,時任指導員李昭湖突然收到老家急電:父病危,速歸!

  李昭湖心急如焚。但他清醒地意識到,香港回歸在即,連隊戰備任務繁重,自己無論如何不能離開。於是,他將電報悄悄塞進口袋,毅然堅守崗位。

  不久,父親病逝的噩耗傳來。李昭湖一個人來到海邊,朝著家鄉的方向流淚祭拜。此後每天操課一結束,他就拿起鋼釺和鐵鎚來到岩石邊,奮力開鑿。隨著香港順利回歸,岩石上一個大大的「歸」字映入眼帘,像一顆跳動的紅心,面向香港、面向祖國……

  多年來,每逢新兵下連、新幹部上島,連隊都要組織官兵瞻仰「老程墓」,品讀「歸字牌」,參觀「紮根樹」,引導官兵樹立紮根海島、獻身使命的精神。

  代理排長、「老海島」羅正林,新兵訓練結束就上北尖島,一干就是13年。團領導幾次想把他調到條件好的地方,都被他謝絕。

  今年初,珠海警備區教導隊再次想調他擔任教練班長。面對到繁華特區工作的機會,羅正林依然選擇了留在孤島,他說:「守島雖苦,卻更能讓我實現人生的價值!」

  組建59年來,北尖島海防連先後35次受到廣州軍區、廣東省軍區和珠海警備區的表彰獎勵,6次榮立集體三等功,3次被廣東省軍區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2009年被總政評為全軍基層建設先進單位。


  短評:

  開掘履行使命的動力之源

  一個被專家斷定為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的孤島,某海防連官兵為何能堅守59年、出色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使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論條件怎樣艱苦、形勢如何變化,他們始終把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作為官兵的精神支柱,這是他們能出色履行使命的動力之源。

  履行使命越是艱巨困難,越要注重精神動力開掘。北尖島上艱苦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與毗鄰的港珠澳特區繁華安逸生活形成了巨大反差。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這種反差必然會影響到官兵。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守島官兵堅持把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作為堅守海島的基礎工程來抓,以此來抵禦各種消極影響,激發履行使命的動力。實踐證明他們的確抓住了根本。他們的經驗可以幫助那些駐紮在艱苦地區的部隊,更加認清抓好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培育工作的特殊價值和現實意義。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沙發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0-8-31 07:16 | 只看該作者
向堅守租國海疆的兵士們致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3: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