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了凡四訓》

[複製鏈接]

5522

主題

1萬

帖子

6011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紆朱曳紫 發表於 2010-9-2 00: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命自我立     原名《了凡四訓》

                  學袁 譯

    佛學包括世間法和出世法,而以出世法為究竟。它為我們闡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破除一切妄情偏執,迷信幻覺、而導歸正信、正見、正行、正覺,它指明了一切眾生在無始無終的"生命之流" 中生滅流轉,一期生死只不過是其中一個短暫的片段。而所形成六道輪迴中極其錯綜複雜、萬有不齊、苦樂懸殊的景象,其間貫穿著一條"因果規律"的緣故。佛法揭示了命和相的原因及由來,卻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籤、問卜就因為捨本逐末是徒勞無益的。關於一個人的命相,算亦如此,不算亦如此。只有瞭然於因果對於命相之所以然,明了由於過去造作的"因"而形成現在的"果",那果就表現為現在的命相;而現在造作的"因"又形成未來的"果"。其中因因果果雖極其錯綜複雜,但正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般的準確。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毫釐不爽。利人即是自利,害人適足自害。
    雖然一個"因"種了下去,到"果"的形成(成熟),也同植物一樣,必須經過一定的時間,而且要有適當的"緣"去完成,但卻是"因"不虛棄,"果"無浪得,"善惡到頭總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樣才有益於實際啊!這樣做,不僅是自利,而同時也是利人利國,共利群益之道啊!可是以上還只是佛教的世間法,佛法還有更究竟徹底的出世間法(超出而不是厭離)。它啟示人們澄清妄念,明心見性,化除惑業,了脫生死,永絕虛妄流轉,證得不生不滅,涅磐寂靜的究竟解脫,而圓成佛道。這才是佛教的真正的目的和最終目的。諸位如願探求修證這一博大精深的佛法,就請您進研三乘聖教和實踐戒定慧"三學"和"四攝"、"六度"的廣大微妙法門吧。

前  言
    凈意室主

    《命自我立》,原名《了凡四訓》,是明朝了凡先生把自己親身的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他在早期驗證了命數的準確性,後來進一步通曉了命數的由來,知道人們可以掌握自己的未來,改造自己的命運。就在他的下半生中,又驗證了人們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準確性。不過,光是知命安命是消極的無益的;而自強不息改造命運的"立命之學"則是積極的和有益的。他教導子孫後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這確是一本有益的讀物。
    了凡先生又是一位文學家。《了凡四訓》是很好的古文學作品。因為現在一般人看慣了語體文,對閱讀古文感到困難,所以把原文譯成白話,是一本比較完善的有益身心的讀物,值得大家閱讀。
    人類文明到了高度發展的今天,人類已經掌握了豐富的歷史資料和宇宙知識,人們對於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解決生命的問題--亦即生死的問題,在那錯綜複雜、萬有不齊的社會中要求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得到幸福與安樂,這一強烈的願望是可以理解的。佛法--這一搏大精深的寶藏可以提供和滿足這方面的探求,而《命自我立》(《了凡四訓》)闡明了佛法的"世間法"中的許多根本道理,所以也就是佛法的基礎和修行學佛的基礎。
    佛法分世間法和出世間法,而以出世間法為究竟。在世間法中闡明了十方無量世界成、住、壞、空,不停演化著的世界觀,和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遷流,無始無終生命之流的人生觀。在那千差萬別、逆順苦樂的境緣之中,貫穿著一條因果的規律,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毫釐不爽。由此形成了"三世因果"和"六道輪迴"。"因果"、"因緣"這四個字可以包括全部的世間法。據此而得出止惡行善的實踐(從正見起正行)--自利、利人、利國,能自然招致幸福和安樂。可是世間法畢竟是遷流無常的,因此,也是虛幻不實的。因為宇宙總是成、住、壞、空不停的演化著,事物總是生、住、異、滅不停地變化著,人類也莫不經歷著生,老,病,死的過程,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東西。因此,有大智慧的人們還必須探求究竟解脫的出世間法。
    在佛教浩瀚的大藏經典中,為我們指明了"戒、定、慧"三學,一門深入地修行證果的方法和事實,因為證得佛果,解脫生死,才是佛法的真實目的。
    了生脫死,證道成佛,這一出世法的目的,並不是高不可攀的,因為,一切眾生原皆具足清凈佛性。佛的福德智理,神通自在。在我們的本性中也不缺少一絲一毫,只因被無量劫帶來無明妄念所蒙蔽而成為眾生。只要能依照佛的教導去修行,厲行眾善,息滅妄想,消除無明,人人都能夠圓成佛道了。
    可是,發心立地要廣大,實踐卻要踏踏實實地去做。《命自我立》就是很好的"明鏡",可以備置案頭,對照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做超凡入聖的功夫。知過必改,行善必勇,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是修行的起點。
    最後;要提請佛教師友們注意的:我們信佛學佛者的是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乃至全人類的利益和幸福為目標的。所以我們佛門弟子要將世尊的教導,化為實踐行動,樹立高尚的道德品質,建立優良的家庭教育,響應良好的社會新風尚。在工作中做到盡職負責,作出貢獻。總之,在各個領域中,在一言一行上,都要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為國爭光、振興中華,這是佛教徒報上師恩,報國土恩和報眾生恩的大善行,大功德啊!

一、命運的創立

    我在童年時代就死了父親,因此,我的母親叫我放棄求取功名的學業,去學習醫學,學成后可以維持生活,還可以濟世利人。母親還說:"能學成一種技術,就能在社會上得到一定的地位。這是你父親生前很久就有的心愿啊!
    後來有一天,我在慈雲寺遇著一位老人,相貌非凡,留著長須,瀟灑出塵。我恭敬地向他作禮。他對我說:"你是官場中人,明年就要中秀才了,為什麼不讀書呢?" 我把我的情況告訴了他,並問他姓什麼,是哪裡人。他回答我說:"我姓孔,雲南人,得到邵康節的《皇極數》正傳。這數應該傳授給你。"於是我引他回家,把這詳情告訴了母親。母親說:"你要好好招待他。"這位老人用《皇極數》為我推算,對我過去的遭遇,就是連很小的事,也都推算出來了。
    這就激發了我讀書的志願。於是就和表兄沈稱商量。他說:"有位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辦私墊,我送你去寄學是很方便的。"這樣,我就去私墊讀書,拜郁為師。
    孔先生給我推算:縣考童生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等到第二年去考試,三處的名次完全相符。
    孔先生再給我卜終身吉凶,說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廩生,某年當貢生,貢后某年當選為四川的縣長,在任三年半就應該告退回鄉,在五十三歲八月十四巳丑時,壽終在家裡,可惜沒有兒子。我把他的話,詳細地記錄下來。
    從此以後,凡遇著考試,名次先後,都不出孔先生所算定的。最奇怪的是算我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可是食米到了七十餘石的時候,屠宗師就批准我補貢。補了貢生,是廩生已經出了缺,把米折為現金髮了,所以廩米就停了。我有些懷疑,認為這數不準了。後來不久,就被代行職權的楊公所駁斥,不准我補貢生,於是又食廩米了。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看到我場里的備卷,嘆息著說:"這五篇論文就是五奏議啊!怎麼可使學識淵博的讀書人終老在寒窗之下呢?"他就吩咐縣官寫申請的公文,批准補貢。這時廩米又停發了。我把所有領到的廩米加起來,正好是九十一石五斗啊!
    我因此更加相信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是由命註定的。而思想也就很安定,不作妄想追求名利了。出貢以後,到了北京,留京一年,一天到晚總是靜坐,並不看書,己巳年南歸,進南京國子監(大學)。在進校以前,我先去訪問在棲霞山的雲谷彈師,和他對坐三晝夜。禪師問我:"凡夫所以不得成為聖人,只因為妄想纏繞,你坐了三天,不見你起了一個妄想,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答道:"我被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都有定數,即使要妄想,也是沒有用處的。"禪師笑著說:"我以為你是豪傑,原來是個凡夫哩。"我問他:"這是什麼意思?"他說:"人們不能達到無心的境界,就要被定數所束縛。那裡會沒有數呢?但是普通平凡的人是有數的。大善的人,數就拘不了他;大惡的人,數也是拘他不定的。你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不是凡夫嗎?"我就問他:"那麼,這個數能逃得了嗎?他說:"詩書里所說的,這命是我們自己所造作的,福報也是我們自己求取得來的,確是很明顯的教訓。我們佛教的經典里說:"求功名的就得功名,求富貴的就是富貴,求男女就得男女。求長壽的就得長壽。"要知道,妄語乃是釋迦佛的大戒,諸佛和菩薩是不會拿虛妄的假話來欺騙人的。"
    我再問他:"孟子說過:求則得之。"這是一切都可以由我求得的。但我以為道德和仁義是可以努力去求取的,那功名富貴,怎麼能夠求得來呢?
    禪師說:"孟子的話沒有錯,是你自己錯解了。你不知道,六祖說過:'一切的福田離不開自己的心,能從自己的心田去找它,是沒有得不到感通的。'要知道,求不求在於自己,如果專誠去求,不但能得到道德和仁義,還可以得到功名和富貴呢。內外雙得,那才算是有益的求,倘使不得認真地遵循正道去求,也就是說,不從心地上去求,不從積善去惡上去求,而徒然費盡精力向外追逐名利,那雖求之有道,不違犯法律道德,但所得的還是你業命中本來有的。若是由於不顧一切,過分貪求,不合道理的事去做了,那就把心裡本有的德性也失掉了,豈不是內外雙失嗎?所以是徒勞無益的。"
    禪師又問:"孔公算你終身怎麼樣?"我照實告訴了他。他說"你自己考慮應該登科第嗎?應該有兒於嗎?"我考慮了很久,回答道:我想,我是都不應該得的。因為科第中人大抵都是有福相的。我生來福薄,又不能積功累德以培植增福;而且不耐厭煩,不能容納別人,有時還顯出自己的才智以凌蓋別人;率意行事,輕易發言。像這樣的作風都是薄福之相,怎麼配得上得科第功名呢?
    "污穢的地土裡,容易滋長生物;而清澈的泉水裡,往往沒有魚類。"而我卻是有好潔之癖的。這是不應有子的第一點。和氣能生長萬物,可是我卻很容易發怒。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二點。和愛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殘忍是不繁育的種因。我又愛惜自己的名節,不能舍己以救人。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三點。多言耗氣,而我喜發議論,信口開河,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四點。喜歡喝酒,損傷精神,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五點。通宵長坐,不知道保養元氣,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六點。僅就這幾點,我是不應該有兒子的了。其他的過惡還多著呢,不能一一都舉出來了。
    禪師說:"不但是科第功名的問題啊! 世界上凡是享受千金財產的人,那他一定是個千金的人物;享有百金財產的人,他一定是個百金的人物;應該餓死的,那他一定是個餓死的人物。天不過因他的操行厚薄,所作的善惡業輕重,而給他以應得的果報,何曾在應得份上,另外加上一毫的用意呢?現在你既然知道自己過去的缺點,就應該把向來不合登科第,不合有子的作風,盡情改刷。一定要積德!一定要寬恕人家原諒人家!一定要和愛!一定要愛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這是義理再生之身啊。商朝的賢君太甲說過:'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孔先生算你不登料第,不生兒於,這是天作之孽(乃是自己前世所作的業報)是可以違反它、改造它的。你只要儘力去作善事,多積陰德,這是自己所作之福,哪裡自己會得不到享受呢?《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能相信嗎?"
    聽了他的一番議論,我拜謝他,接受了他的教導。就把往日之罪,在佛前盡情發露懺悔,寫了一篇疏文,先求登科,誓行三千件善事以贖罪。雲谷撣師取出一本《功過格》給我,教我把所做的事,逐日登記起來,善則記數,惡就退除。還教我持誦《准提咒》,以期必驗,他還說:"符家有句話,不會寫符,被鬼神笑。"其實寫符也沒有什麼秘訣,只是不動念就是了。執筆寫符,先把雜念放下,在念頭不動的時候,寫下一點,叫做混沌開基,由此一筆揮成,更無思慮。這樣寫成的符也就靈了。凡祈禱立命,創立新的命運,都要從無思無慮處去感格。修身以等待之,那才是積德祈禱的正規行法。
    說到修,所有身口意的過惡,都應當把它除去。說到等待,是靜候時機的自然成熟,不存一毫的非分僥倖,一毫的期待思想。如有預期或將迎的心,都應當斬盡殺絕。到這地位,直造無念無求,先天之境,即此便是真實的學問。你不能做到無心的功夫,只要能持誦《准提咒》,不必計較,勿令間斷。(念佛也有同樣功效。)--功夫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不持中持,到了念頭空寂不動,那就靈驗了。
    我的號原叫學海,從這一天起就改號了凡。因明"了"立命的道理,不願再落"凡"夫的窠臼了。從此以後,一天到晚,心地都在約束著自己,一切心念行就和以前不同了。從前只是悠悠地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勵的景象。雖在暗室屋漏處,也恐怕得罪天地神鬼。遇到別人憎恨我,或是毀謗我,自能安然容受了。
    到了次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預算的應該得第三,忽然考中第一。他的話就不應驗了。而秋闈考試就中了舉人。但是我檢討自身,還是有許多的錯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猶豫不決,或身勉強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能操持而醉后便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從己巳歲開始發願直至已卯歲,經過十餘年,這三千善行才算完成。完成以後,就發起求子的願,也許願行三千善事。辛巳歲生天啟。
    我每次行善事,就用筆記上。你母不能寫,每做一件善事,就用鵝毛管印一個朱圈在日曆本上面。或布施貧人,或買放生命,所做種種善事,有時一天多到十幾圈。到了癸末年八月,三千之數已經圓滿。九月十三日,再發求中進士的願,許行善事一萬條。
    丙戌年登第,授寶砥縣長。我備空格一冊,名叫《治心篇》,放在案上,所行善惡事,就是微小的也把它登記起來,夜裡在庭前擺了一張桌子,焚香告天,你母見到我所做的善事不多,就皺著眉頭說:"以前我在家裡幫助做善事,所以三千之數得以完成。現在許下了一萬善,可是衙門裡無事可做,到什麼時候才能完成呢?"
    夜間就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神人。我告訴他善事難以完成的緣故。神人說:"只減糧一節,一萬善事都已經圓滿了。"事情是這樣的:原來寶砥的田,每畝應納糧二分三厘七毫,我把它減至一分四厘七毫,使人民減輕了負擔。雖然神人這樣告訴我,但我自己的心裡還有此疑惑。恰遇幻余彈師從五台山來,我便把這夢告訴他,並問這個夢可以相信嗎? 禪師說:"只要發心真切,那麼,一件事就可以抵得上一萬件的善事,何況全縣減糧,萬民受惠呢?"我就捐出俸銀,請他在五台山齋僧一萬人,代為迴向。
    孔公算我五十三歲要死,我雖不曾祈禱求壽,這一年居然無恙。今年我已六十九歲。《商書》說:"天道難信,因為命在變異,是不肯定的。"《周書》也說:"無命無常,修德為要。"這不是古人欺人的話。我因此相信"所有幸福都是自己可以求得的。"這句話,是聖賢的名言。若是說,禍福是天所掌握,是天所註定的。這就是世俗淺識人的言論了。
    你(天啟)的命運前途,現在還不知道是怎樣的,但不論如何,即使命里應該榮耀顯達的,也要常作冷落寂莫想;即使時運亨通順利的,也要常作指意逆境想;即使眼前衣食豐足的,也要常作貧窮想;即使別人對我敬愛的,也要常作謙和不驕傲想;即使門第高名望重的,也要常作卑下低微想;即使學問很優良的,也要常作淺陋想。從遠一點來說,要發揚祖先的遺德,近一點來說,要彌補父母的過失,對上要報答國家的恩惠,對下要創造家庭的幸福,對外要救濟別人的急難,對內要約束克制自己的私心雜念。天天要檢查自己的不是,要改過自新。倘使一天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那就是一天安於自是;一天無過可改,就是一天沒有進步。天下聰明俊秀的人不少,他們為什麼德不加修,業不加廣?只是因為因循二字耽誤了一生。雲谷禪師所傳授的立命學說,乃是很精、很深、很真禪的道理,務必熟讀而努力去實行,不得貽誤了自己!

二、錯誤的改正

    春秋時代有些官員們見到別人的說話和動作,就能憑著自己的推測,來評論這個人未來的禍福遭遇,往往很準確。這從《左傳》、《國策》這些書里可以看得到。大抵吉凶的預兆雖萌芽在心裡,而發現常在於四體。行為敦厚的往往得福,過於刻薄的往往遭禍。但世俗一般人們的眼裡多被妄念遮障。他們說,人生的禍福是沒有一定的,是測度不準的。要知道、當幸福快要到來,只須觀察他的善行就可預知:災禍將要來臨,觀察他所作的不善事,也就可以預卜的。
    現在,我們想要得福而遠禍,暫且不論行善,先須決心改過,但是改過第一要發羞恥心。應思從前的聖賢們,他們為什麼百世可師,而我為什麼一身瓦裂?這是因為我耽染著塵勞情慾,在私下做了壞事,還認為別人不知道,傲然沒有一點慚愧之心。這樣下去,必將淪墮於禽獸,而自己還不知道哩。世間可羞可恥的事是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孟子說,恥的問題,對於人們是最重要的了。因為知恥則勇於改過;德業日新,成為聖賢;無恥則肆意妄行,人格消失,成為禽獸。所以改過是得福遠禍的最切要的一著。
    第二要發畏懼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我的過惡雖在隱微之間,但是天地鬼神已經看見了、知道了。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失現福。我怎麼可以不懼怕呢?不僅是這樣,任憑我們居住在什麼地方,別人總是看得很清楚的。我雖遮蓋得很密,偽裝得像樣,但是肺肝早已露出,到底難以隱瞞,一經被人看破,我的人格真是不值一文了,怎麼能不懍然懼怕呢?
    不過,只要我們留有一口氣,還活著,滔天的罪惡還是可以懺悔改過的。從前有人一生作惡,到了臨死的時候,方才悔悟,發了一念善心,就得到安詳地善終。這是一念猛厲,足以洗滌百年之惡。譬如千年黑暗的幽谷里,拿燈來一照。那千年的黑暗,立刻就消除了。所以過錯不論久近,只是以改為貴。但是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我們這個身體是容易死亡的,等到一口氣不來,再要想改過,就無從悔改了,將永遠沉淪在惡道里了。豈不可怕呢?
    第三要發勇猛心。人們多是因循退縮,得過且過,不肯發心改過。我們必須奮發振作,不用躊躇、企惑,不煩等待拖延。小的過失,比如芒刺在身,要很快的把它拔除。大的惡行,要像毒蛇咬住了手指,急速把手指斬除,以免蛇毒入心。這是絲毫緩慢不得的!《周易》卦上說:"風雷益";就是說,雷厲風行,直接痛快地去干,是容易得到效益的。
    如能具備以上這三種心,那末,有過的能立即改掉了。譬如春天的冰遇到了太陽,是沒有不消溶了的。
    實踐改過的工夫,有從事上改的,有從理上改的,更有從起心動念處除凈的。工夫既然不同,效用也就有別。例如前日殺生,今日戒殺了;前日怒罵別人,今日不發脾氣了,這就是事上而改的。但是強制於外,是會感到很困難的;而且病根還在,東滅西生,這不是究竟的好辦法。
    善於改過的人,是在事件還沒有發生以前,就先明白了它道理。例如,過失在於殺生,自己就想:一切的動物都愛自己生命的,把它活活地殺死,往自己嘴裡送,將我的享受建築在它的痛苦上,能忍心嗎?這樣一想,我的心就會感到不安,而且它的被殺,當遇到屠割的時候,痛苦澈骨人髓;至於我為了貪一時的口福,珍膏羅列,食過即空,蔬食菜囊盡可充腹,何必殺害它的生命,減損自己的福報呢?再進一步想,有血氣的動物都有靈知,都有佛性,和我是一樣的。我雖不能愛之養之,但怎能日日殺割生命,使它們仇我恨我於無窮呢?想到這裡,就會對食傷心,不能下咽了。
    又如以前,自已是容易惱怒的,就應該想;人們有不到之處,在情理上是應該加以寬恕的。我們不能自以為是而鄙視了所不及的地方,天下沒有自以為是的豪傑,也沒有怨恨別人的學問,凡是我所行不通的,都是自己的德行沒有修,不能感動他人,這是我自己要加以反省的。如果有人蠻不講理的來干犯我,那是他的事,於我又有什麼干涉。那末,毀謗的發生,都是磨練於我,玉成於我,我將歡然受賜。能夠這樣想,那還有什麼忿怒可發呢?應知聽到毀謗而不忿怒的,雖遇到讒焰薰天,也如拿火炬燒虛空,結果必自息。若是聞謗而怒,雖竭盡巧思之分辨,反如春蠶作繭,自取束縛,更增煩惱。所以忿怒不但無益,而且還有害呢。其他種種過惡,都應該依理分析。其實,一切過惡都是愚囊的行徑,自害的作法,道理明白了,自然不會發生了。
    什麼叫做從心而改呢?一切的過失,都是根源於心,唯心所造的。我的心不妄動,過失又從那裡發生呢?從事修養的人,對於好色、好名、好利、好怒,這些過失,不必逐類尋求,但當專註起心動念處,使正念時時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了,正如太陽當空,妖魔鬼怪就由潛伏而歸於消滅,這是精密純一的真傳。既然過由心造,還須從心上去改,象斬毒樹,必須斷其根株,何必一條又一條地伐它的樹枝,一片又一片地摘它的樹葉呢?
    大抵最好的辦法是治心。不合理的念頭,才一動起,立即發覺,一覺就立即予以消滅,倘使這樣做不到,就要反覆明理來消滅它。或許還是剋制不了,那就要用懸崖勒馬的工夫,臨事強行克制,堅決地禁止不犯,克實而論,凈心、明理、臨事禁戒三功並施是改過的要訣。
    但是決心要改過,明則要靠良朋提醒,幽則還須諸佛加被。一心懺悔,晝夜不敢懈怠,經過一七日、或二七日、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驗。見效時,或者感覺心神情曠,或者覺得智慧開朗,或者冗忙的時候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的人而能回嗔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幛幡寶蓋,種種吉祥的事。這些現象都是過消罪滅的實證。但是不得執此自高,自滿自足,而不更求進步。
    從前藜伯玉二十歲的時候,已經能自覺前日所做的不是,而把它都改掉了,到了二十一歲,才知道自己以前所改的,還沒有完全改盡,乃至二十二歲,回顧二十一歲,還象在夢中糊塗過日,錯誤不少。這樣,他年復一年,年年都改過,到了五十一歲的時候,還認為四十九年來所做的不對。古人對改過作為一種學問,就是這樣認真去做的。我們都是凡夫,過惡像刺蝟身上的刺一樣,堆積得滿身都是的。可是回思往事,往往不見得自己是有過失的,或是心粗而眼障的緣故。但是過惡深復的人,也是有徽兆的;或者感到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心常煩惱;或是看見正派的人而自己有些不好意思,有些沮喪的情緒;或是聽到正經的話反而不生歡喜;或夜夢顛倒,甚至妄言妄動。這都是過去惡業障重的反映。倘使有一件像這樣的情形,那就要自己奮發,舍舊圖新,不可自誤!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chico 發表於 2010-9-2 01: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9-2 01:03 編輯

蘧(qu2)伯玉不是藜伯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9: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