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探討馬英九的「正視現實」

[複製鏈接]

476

主題

880

帖子

48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2010年7月12日下午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拜會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時,曾傳達馬英九向胡錦濤致送的16字箴言「正視現實、累積互信、求同存異、續創雙贏」。

  在這裡,「累積互信」是說明了ECFA協議簽署之後,兩岸互信大增,需要今後更多堆積。「求同存異」則是表示兩岸目前仍然存有岐見需要克服,這與胡錦濤曾經說過的「擱置爭議」有異曲同工之意。至於「續創雙贏」,顯見是馬是非常滿意在他過去二年任內與北京的交往成果,希望仍能繼續創造「雙贏」。

「正視現實」的真正意義

  只有「正視現實」這四字格外耐人尋味,馬英九對此四字不僅多次強調,而且排序上總是放在首位,顯見他對這個問題的重視。這四個字的箴言代表的真正意義,可能就是希望北京能夠了解:兩岸目前尚未統一,是處於彼此分治的狀態,而雙方均存在有公權力在執行的「當局」。所以北京在鼓吹「和平統一」之前的任何政治性接觸或談判,就不能忽視這個在法理上已經存在的現實。

  當然,馬英九沒能說出口的就是,「中華民國」在面對兩岸政治談判時,如果北京接受,即使在「一個中國框架」界定下,台北也願以此名義與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接觸與協商。

  雖然胡錦濤在回應時,根據新華社的報道,是仍在強調:「兩岸雙方增進在共同政治基礎上的互信,對下一步兩黨和兩岸關係發展至為重要。真誠希望兩黨都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出發,通過增進互信,求同化異,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不過在言辭中,胡確對「互信」、「求同存異」、甚至「雙贏」提出正面肯定的看法或暗示。

  另外,尚可從新華社的報道說:「會見中,吳伯雄轉達了馬英九主席對胡錦濤總書記的問候。胡錦濤也請吳伯雄轉達對馬英九的問候」,可以得到胡馬已有溝通的有力佐證。而且過去兩岸領導人相互用16字箴言互贈對方時,都對彼此所提出的「建立互信」、「求同存異」或「擱置爭議」、與「創造雙贏」都有高度的共識。

胡錦濤未回應馬英九的「正視現實」

  但是,唯獨馬英九提出「正視現實」的呼籲,胡錦濤從過去一直到這一次會見吳伯雄,都持保留的態度沒有正面回應。不過,千萬不要忘記胡錦濤在2005年3月發表「胡四點」曾經說過的一句話:「1949年以來,儘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這就是兩岸關係的現狀。這不僅是我們的立場,也見之於台灣現有的規定和文件」。所以北京並沒有忽視兩岸「現實」問題的存在,只是對「現實」問題的解讀,可能還與台北的期待有所落差。

  這個落差點,當然就在北京今後可不可以務實的去面對「中華民國」事實存在的問題。如果中共為了兩岸長長久久的和平發展局面,甚至尚期待有「和平統一」的結果實現,當然「中華民國」的接受與否,是北京無法迴避的挑戰。

  其實對此問題,兩岸學界早已有討論及建議,其中有些觀點尚有尊重現實的內涵。譬如台灣大學張亞中教授提出「一中三憲」的主張,最重要是要解決「台灣的政治定位」問題,在張亞中教授構思中,應是維持「中華民國」的合法及合理的存在。

  不過,本文作者尚沒有能力思考到兩岸整合的解決方案,但對於「正視現實」問題的解決,特別是在兩岸政治談判來臨之前夕,覺得有其必要。我有兩個維持「中華民國」的建議,可給兩岸當局思考:一是「回到『1949年的中國』,讓台北以『中華民國』名義面臨兩岸談判」;另一則是「以『領土和主權完整的說辭』來取代『一中原則』:這也符合『憲法一中的中華民國』」。這是作者在今年開始思考的一些看法,或許可協助在維持「中華民國」的合法及合理的存在的努力嘗試中,提出一些補充觀點。

  作者是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雄獅聞驚雷不驚
清風遇羅網不滯
青蓮出淤泥不染
笑罵由人 我自為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1 15: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