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陳寧一:17歲的白中傑如何成為A級通緝犯?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0-8-21 21: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0年08月21日07:29新京報

陳寧一 新京報深度報道記者

同題報道:《17歲A級通緝犯的少年江湖》

白中傑如何走上通緝犯之路?這是採訪中一直在尋找的答案。與名字一樣,白中傑被家人寄予厚望。他的童年跟其他孩子並無兩樣。從小學到初中,他待在外婆和奶奶身邊的日子要多過父母。

正如在老人身邊成長的孩子會多一些嬌慣,他會在山林里玩到忘記去上學,也會將學校一樓到五樓的黑板報全部擦掉。沒人知道這是孩子的惡作劇還是某種發泄,家人因此帶他到醫院檢查,告知無事。孩子微妙的情感似乎被簡單地對待了。他通過極端的方式來引起別人的注意,這是被忽視后體現存在感的表現。

上初中后,他逐漸迷上了網路,父親不得不放棄沿海較好的工作回家看著他。父母對他的要求比較嚴格,比如,吃飯必須雙手遞筷子給長輩。惹急了,其父會用細長的棍子打他。白中傑的反抗就是離家出走。

初二的時候,白中傑的家庭出現了問題。他曾多次跟朋友提到這個困擾。或許,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他談過一場短暫的戀愛。其QQ空間里有5篇個人日記。標題分別是《愛的痛苦》,《我的她》,《愛真痛》,《我心中的女孩》,《痛苦》。

在《愛的痛苦》中,白中傑寫到:「愛一個人不需要理由,因為我愛一個人愛得真誠。」《我的她》中寫道:「離開她有一段時間了,還真有一點想她。」這些日誌都與痛苦相關。

後來,白中傑到縣裡讀高中,這是一所寄宿制的學校。他基本脫離了家庭的束縛。逃學上網對他來說,與其說是網癮,不如說是逃避。

2009年3月29日,他在日誌中寫道「我愛上了一個網上的女孩,雖然我不知道她長得怎麼樣,但是我還是愛她」。

在一篇名為《改變》的日誌提到,「我不知道怎麼的,忽然不想讀書了,我真的很苦惱,請各位給我個意見。」瀏覽者10人,沒人給他意見。

他曾轉載一個帖子《學會這些,你敢不敢》后,上面寫著:1、學會冷血,只對對我好的人好。2、學會絕情,該滾的就滾,該留的就留。3、學會殘忍,該殺的就殺。

無法確定這些內容對他產生的影響。但是,其後朋友說他跟著社會上的人收保護費;「誰對他好,他就聽誰的」;最終成為殺人團伙成員,似乎又一一印證此內容。

白中傑多數時候沉默以對。很少將煩惱說出來,無論對老師、朋友還是家人。他的內心隱藏在「溫柔、禮貌」的表象中。那些離家出走、沉默不語,迷戀網路的細節被人們忽視或誤解。

正如他轉載的一篇日誌《其實我很需要一個人懂我》。如果有人能打開他的心扉,或許能避免悲劇發生。還有多少同齡人有著少年白中傑一樣渴望被理解的內心?還有多少孩子,直到現在我們仍無法探尋,無法理解?這是家庭的悲哀、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相關閱讀:

專訪17歲A級通緝犯父親:孩子逃跑離家成癮 2010.08.17

17歲男孩參與劫殺9人後逃亡 成公安部A級通緝犯 2010.08.16

17歲A級通緝犯的少年江湖:10餘天參與劫殺9人 2010.08.16

17歲殺9人A級通緝犯落網續:父親稱其有網癮 2010.08.07

貴州17歲通緝犯落網 涉嫌作案6起殺死9人(圖) 2010.08.06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22: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