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泄密者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0-8-21 19: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2010年8月1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6期

  「我們揭露了不少秘密,但這不是說我們有多麼成功——相反,這表明其他的媒體是多麼不可靠。五個人的小組向公眾公布的秘密比世界其他媒體加起來公布的還要多,這說明什麼?可恥!」

  ——朱利安·阿桑奇

  2010年7月25日,超過9萬份美軍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被披露,轟動全球。隨後,泄密事件持續發酵,民調顯示美國公眾對奧巴馬阿富汗政策的支持率暴跌,此次事件成為美國及其盟友最為棘手的公關問題。媒體稱,這是自1971年五角大樓泄密案后,美國史上最大宗的軍事情報泄密事件。在五角大樓與「維基解密」之間,正在上演一出貓鼠之爭的好戲。

  這一切的幕後推手,是一個行蹤隱秘的黑客——朱利安·阿桑奇和他所創辦的「維基解密」網。

  這9萬份密件究竟顯示了什麼?這一泄密事件背後的焦點人物朱利安·阿桑奇又是怎樣一個人物?他是如何獲得數量如此巨大的秘密文件?這次泄密事件對奧巴馬阿富汗政策會產生何種影響?

從黑客到解密人

  「維基解密網成立3年中爆的料比《華盛頓郵報》30年爆得還要多。」一位美國資深網際網路專家對維基解密事件如此評論到。

  幾星期前,幾乎沒有人注意到這個名為「維基解密」的機構,也沒有人聽說過朱利安·阿桑奇這個名字。然而超過9萬份「阿富汗戰爭日記」被公布后,朱利安·阿桑奇的名字幾乎無處不在:他的照片出現在全球各大媒體的頭版,電視台和廣播電台爭相邀請他去作訪談。

  美國《紐約時報》、德國《明鏡周刊》、英國《觀察家》雜誌……這些全球知名媒體紛紛把泄密事件作為頭條。而這一切決非巧合,這是「維基解密」網迄今為止最為成功的運作。對於阿桑奇本人來說,過去的一周同樣極不尋常。在經過數月猶豫不決后,這個一直隱身幕後的黑客決定走向前台,成為「維基解密」的公開人物。

  在7月2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面對美國全國記者俱樂部數百名記者,阿桑奇說:「這些材料將改變公眾對於這場戰爭的看法,將改變那些有政治和外交影響力的人。」

  39歲的阿桑奇,給人難以捉摸的神秘感。此前他很少公開露面,因此有關他經歷的信息少之又少。據美國《紐約客》雜誌披露,1971年阿桑奇出生於澳大利亞北部昆士蘭,幼年時由於經常搬家無法獲得傳統教育,他完全靠自學掌握了電腦技術。16歲時,阿桑奇成為一名黑客,不斷闖入政府和銀行的大型網路。1991年,20歲的阿桑奇與好友因闖入一家電信公司的網路終端而受到刑事指控,最高面臨10年刑期。最終,阿桑奇與法院達成認罪協議。在量刑時,法官裁定阿桑奇只需支付小額罰金,並聲稱阿桑奇的黑客行為本身並沒有惡意,只是「在好奇心驅使下的結果」。

  今年6月《紐約客》雜誌問及阿桑奇為何對電腦如此著迷時,他的回答是:「這就像國際象棋,國際象棋極為簡潔,沒有那麼多規則,但又不是毫無章法,而且國際象棋要處理的問題非常複雜,也非常困難。」

  曾採訪過阿桑奇的英國《衛報》記者大衛·雷利認為,阿桑奇具有典型的黑客心態,「在普通人看來他可能有些自閉,但卻不乏個人魅力。阿桑奇生活極為簡樸,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很少與人交流。在過去的幾年中他居無定所,總是馬不停蹄地往來於世界各地。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戰鬥上,這是在網路空間的智力較量,只有這些能夠燃起他的激情。」

  也許出於同樣的心理,2006年阿桑奇以維基技術結合匿名加密傳輸等為平台,創辦了維基解密網。創辦初期,他把自己關在大學附近的一所房子里,在廚房裡放了一張床,以提供食宿作為交換,邀請經過校園的背包客們幫忙共同創立了這個隨後引起轟動的網站。

解密是系統工程

  美軍飛行員:這是毒蛇7號。收到。瞄準。
  美軍飛行員:明白。
  美軍飛行員:儘管幹,一旦你瞄上了他們,只管打!
  美軍飛行員:太棒了!看啊!正中擋風玻璃。
  美軍飛行員:哈哈!
  美軍飛行員:看,他們抬出兩個人。是平民,是孩子。
  美軍飛行員:救援人員會將他們帶到當地醫院的。

  這是他們的錯,將孩子帶到戰場……

  2010年4月5日,維基解密網公布了一段2007年從美軍阿帕奇直升機上拍攝到的畫面,畫面記錄了美軍士兵在巴格達東部街頭槍殺平民的場景。
  這段黑白錄像中的場景令人震撼,在種滿棕櫚樹的巴格達街頭,美軍飛行員好似在玩射殺遊戲,視頻完整地記錄了這場戰爭的殘忍性。此次襲擊共造成包括兩名路透社記者在內至少18人死亡。

  維基解密通過秘密渠道拿到了美國軍方內部關於這次行動的記錄。有著資深媒體經驗的阿桑奇深知,即使視頻本身再震撼,但未經編輯的視頻是沒有生命的。在公布這段錄像前,維基解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冰島首都雷克亞未克的一間建築物里,阿桑奇和幾名志願者開始沒日沒夜地工作,他們要分析原始視頻,把它編成可供媒體播放的短片,此外還要建好一個獨立網站以發布這些視頻,然後發動一系列媒體攻勢,並整理好與這段錄像配套的相關文件——所有這一切都要在不到一周的時間裡完成。

  在公布視頻前,他們還需要應對一個棘手問題,錄像公布后美國軍方是否仍會聲稱襲擊中沒有平民喪生?畢竟除了這段視頻外,「維基解密」沒有掌握其他證據。為此,阿桑奇決定尋求在巴格達幾位冰島記者的幫助,尋訪在此次美軍行動中喪生者的家屬。幾位記者隨後發給阿桑奇的郵件稱已找到傷者。一個記者寫道:「他們還記得襲擊場面,他們說當時感覺很疼,失去了知覺。」記者還找到了遭襲的房屋及其主人,確認有7名住在房子里的人在襲擊中喪生。

  2010年4月5日這一天,阿桑奇身著黑色西裝站在了美國全國新聞俱樂部的講台前,向與會的40多名記者介紹了這段已經編輯好的視頻。與此同時,原始錄像和編輯過的版本也被放在了YouTube和維基解密專門為之設立的網站上。

  一切如計劃中一樣,這段視頻引發了不小的轟動。

  新聞發布會後不久,阿桑奇就坐到了半島電視台華盛頓辦公室里,接受半天的專訪。當天晚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播出了有關錄像的長篇報道。《紐約時報》和其他美國大報也對此做了好幾篇報道。而在YouTube上,已有超過700萬人點擊觀看了這段視頻。

為解密者保密

  「維基解密」網鼓勵網民藉助這個網站,把有關各國政府、大公司的機密和醜聞上傳公布,同時保證他們不會因此而泄露身份。自從運行以來,維基解密已經公開了很多的秘密——從美軍在關塔那摩基地的醜聞到美國共和黨人薩拉·佩林的雅虎賬號信息等五花八門。

  與傳統媒體不同,維基解密的整個架構設計極為巧妙,使其最大限度地規避審查。據美國《紐約客》雜誌披露,維基解密網伺服器設在瑞典和比利時境內,兩國都有全世界最嚴密的對新聞消息來源提供保護的法律。在瑞典,不但法律禁止政府和其他機構要求記者泄露消息來源,而且還允許消息來源本人去起訴任何泄露他身份的記者和媒體、為自己所受的損害尋求補償。也就是說,如果因為維基解密而導致用戶信息泄露,用戶可以直接起訴網站。

  用戶提交的資料首先會被送到位於瑞典的主伺服器上,然後再被傳到設在比利時的「維基解密」另一個伺服器上,之後再傳到「另一個在法律方面提供保護的國家」。而在那裡這些文件將從「終端機」上被刪除,並儲存到其他地方。所有這些伺服器都由一些身份保密的網路工程師維護,這些人是「維基解密」網的資深骨幹。

  為保護泄密者也為保護自身,「維基解密」還設立了複雜的「去中心化」流程,以降低編輯人員對泄密過程的過深介入。泄密文件由全球工作人員合作編輯,大家互不知曉對方,「即使核心成員也無法接觸到系統中某些關鍵部分」。此外,整條渠道以及通過它所傳輸的資料都經過嚴格加密。為進一步保護文件,「維基解密」的計算機每時每刻都在這些通道上傳送著數十萬份假文檔,以掩護真正的文件。

  每天,維基解密網的5名核心人員都會更新和維護網站內容,將網友上傳的材料去蕪存精,刪除那些胡亂編寫的所謂揭露性材料及偽造文件,其餘則由數百名志願分析人員幫助審核,這些人中既有法律人士,也有筆跡鑒定專家和視頻加密專家。

扭轉乾坤未可知
  絞盡腦汁、費勁周折所付出的努力,真的會使過去一周像阿桑奇期望的那樣成為美國阿富汗戰爭的轉折點嗎?

  超過九萬份的軍事文件決非一個小數目,它的影響也許不久后才能顯現。但這些文件中所披露的細節已經引發了美國公眾對於這場戰爭走向的辯論。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最近撰文稱,阿富汗戰爭9年後美國已經迷失。按照某些標準計算,阿富汗戰爭已超過越戰成為美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戰爭,1000多名美軍士兵陣亡,6000多人負傷,但塔利班勢力依然猖獗。阿富汗戰場越來越成為令美國政府頭疼的、似乎望不到頭的泥潭。正如美國《外交》雜誌評論的,「隨著時間推移,相比2001年發動阿富汗戰爭時的諸多想法,美國政府已開始「收起野心」、「尋找退路」。

  在這樣的焦頭爛額之時,對於美國政府來說繼續獲取民眾的支持,掌握話語權的「軟實力」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維基解密網似乎改寫了這一切。打破傳統媒體局限的「維基解密」以獨特的網路構架迅速傳播大量信息,越過國家控制,這無疑對美國政府造成嚴峻挑戰。

  8月3日,《今日美國報》和蓋洛普民意調查數字顯示,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曝光一周后,美國民眾對這場戰爭和奧巴馬阿富汗政策的支持率跌至谷底,認為美國派兵阿富汗是個錯誤的公眾上升到43%,比泄密前高出5個百分點。

好戲才剛剛開始

  繼9萬份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公之於眾后,維基揭秘並沒有罷手。

  據法新社7月31日援引美國《連線》雜誌的報道,一份佔用14億位元組的「保險文件」出現在維基揭秘網的「阿富汗戰爭日記」頁面以及另外一家文件共享網站。這份可供下載、但暫不可閱讀的加密文件,惹來外界不少猜想。

  據Cryptome.org網站猜測,這可能意味著如果維基揭秘網遭美國當局封殺,或總編輯阿桑奇遭遇不測,加密文件內容便會公開。按照《連線》雜誌的說法,「無論出現哪種情形,與阿桑奇達成協議的網站志願者們都可能會發送密碼,讓下載者能夠打開文件」。維基揭秘網先前稱,為保護提供資料的人,將推遲公布1.5萬份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

  不少人懷疑這名「告密者」是美軍情報分析師布拉德利·曼寧。曼寧涉嫌公布2007年美軍阿帕奇直升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空襲致死平民的錄像,遭美國執法機構逮捕。《連線》雜誌預測,「保險文件」可能包含曼寧提供的更多資料,包括伊拉克戰爭日誌、阿富汗戰爭視頻和26萬份美國國務院電報等。

資料:
50年來美軍泄密案一瞥

  2009年11月2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連夜召集高官公布增兵3萬的阿富汗新戰略。但在此之前,曾報道「水門」事件的《華盛頓郵報》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就從線人手中獲得了這份長達66頁、由時任美駐阿最高指揮官斯坦利·麥克里斯特爾提交的阿富汗戰略報告,並將它公布在《華盛頓郵報》網站上。

  2007年8月,美國海軍對YouTube上一段視頻下達了禁播令。錄像中美海軍聖迭戈基地「羅納德·里根」號核動力航空母艦上,不僅有一名全身穿著防輻射服的水手跳舞的畫面,還出現了航空母艦的核反應堆。海軍認為,任何與航空母艦上核反應堆有關的圖像都屬高度軍事機密。

  2007年,一名叫唐·多哈吉的貨輪航海官在用繪圖工具,對布萊默頓普吉特海灣港口照片掃描時,發現海軍潛艇維修廠船塢上一艘「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且核潛艇的最核心部位——螺旋槳推進系統——毫無保留地暴露在公眾面前。如果是資深潛艇專家,一看照片就能破解美國戰略導彈核潛艇的更多秘密。

  2006年7月9日,超過10萬名美海軍官兵及海軍陸戰隊飛行員及機組人員的社會保險號碼及其他個人信息(姓名、服役時間、服役部隊、工作照片等)被發現公布在海軍安全中心網站上,已暴露6個月之久,瀏覽和下載上萬次。美軍事專家表示,通過分析士兵服役部隊介紹,可以了解美軍軍事部署。

  2006年,《紐約時報》報道,美駐阿富汗最大基地巴格拉姆雇傭了不少阿富汗人從事清潔及貨物搬運等工作。由於安保措施不嚴加上一些美軍士兵監守自盜,使得這些當地人經常從基地「順」走不少東西,包括存儲美軍機密的硬碟。不少機密通過小販之手,最終被他國情報機關甚至「基地」組織掌握。

  2005年10月19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美國海軍下士魏曼「曾經在聯絡、運送與傳遞過程中,把與國防有關的機密資料與情報交給某個外國政府工作人員。」美國海軍發言人布朗在2006年12月6日宣布,魏曼竊取一台筆記本電腦泄漏軍事機密,被判處十二年有期徒刑。

  2005年1月24日,英國《獨立報》報道,美國一名前情報官員威廉·阿金將推出一本名為《情報代號》的新書。在這本書里,威廉將首次向公眾透露3000多個美國軍事和國家安全計劃的機密情報代號,很多代號仍屬美英等國的頭等機密,其中包括「美國保衛台灣」的「第19號工程」計劃。

  2003年7月14日,美專欄作家羅伯特·諾瓦克援引兩位政府高官消息在報紙上撰文,稱「美前駐伊拉克大使威爾遜的夫人普拉姆是CIA秘密特工」。威爾遜認為,布希政府故意泄露消息,意在報復他對布希當年國情咨文講話的相關抨擊。在調查中,時任總統布希、國務卿鮑威爾等都接受了司法部的質詢。

  2003年3月,以色列國防軍情報局主任澤維在內閣會議上表示,美國將在下周發動對伊拉克的軍事打擊。以國防部長莫法茲也在內閣會議上表示,美國對伊拉克的打擊「將在很短時間內展開」。由於以高官一再泄露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日期,美方表示,不到最後一分鐘,不會向以通報開戰日期。

  1986年,芝加哥玩具博覽會,一家飛機和艦船塑料模型製造商推出一款比例為1:48的隱形戰鬥機玩具模型,與實物相似程度不低於80%,引起蘇聯等國駐美人員爭相購買。該模型與一直保密的F-117A隱形戰鬥機有不少相似之處。美軍方對F-117A的研製主承包商——洛克希德公司——進行了追究和懲罰。

  1971年,五角大樓僱員丹尼爾·埃爾斯伯格將美軍方數千頁關於越南戰爭的機密文件泄漏給《紐約時報》記者。這些文件講述了美國捲入越戰的始末,以及美國政府在越戰初期就採取蒙蔽和欺騙公眾的行徑以獲取人們對越戰的支持,引發全美反戰浪潮。不過在憲法保護下,艾爾斯伯格最終被法院判定無罪。

  二十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秘密研製的「北極星」彈道導彈核潛艇,可隱蔽在大洋深處向敵方戰略目標發射導彈。1960年4月,一個玩具製造商生產了一種「北極星」式核潛艇的模型,具備這類潛艇的全部內部設備,包括核反應堆、控制室、水手間以及兩枚北極星式導彈,每一點都與實物無異。
  
美阿富汗行動秘密文件泄露事件解讀

袁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現在看來「維基解密」披露的東西主要是塔利班政府內部的情況,美軍濫殺無辜的情況,還有巴基斯坦政權跟塔利班的情況,跟其他盟友關係不大。這對相關國家今後繼續加大在阿富汗的投入會有影響,因為再進行投入的話各國的反對派和國會也會阻攔。總體看不是一個好的影響。
  網路時代的媒體自由美國也要考慮:自由到泄密的程度是不是可以?以維基揭秘網為標誌可能會成為一個案例,通過這個事情來確立美國以後如何管理網路,網路時代媒體跟政府的關係跟過去完全不一樣,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另外,美巴二者關係本來就比較微妙,是否有關方面有意通過此事來敲詐巴基斯坦政府還不太清楚,但毫無疑問會給美巴關係投上陰影。美方也有意識在彌補,但能彌補到什麼程度還未可知。最壞的結果是妖魔化巴政府,使之由反恐的盟友變成「無賴國家」,進而全力改造巴政府,這將會是個大變局。比較可能的結果,是巴政府不受影響,大家裝糊塗,貌合神離地繼續反恐。

韓旭東(國防大學教授)

  顯然,美國對其軍事情報的保密工作做得不到位。這個事件,再加上前一段時間的間諜事件,打擊了美國人對國家安全的自信心。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國際上有一股反對美國在海外作戰的潮流。他們之所以泄密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爭文件,就是要抗議美國在海外進行戰爭,這裡面有一個反戰的目的。

  如果披露的巴基斯坦相關情報屬實,那巴方也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尼赫魯之所以在1947年同意巴基斯坦獨立,就是認為巴基斯坦生存的時間不會很長,最後會屈服於印度。沒想到隨著國際局勢變化,巴基斯坦成為美國的盟友,而印度和蘇聯站在了同一戰線,巴基斯坦生存了下來。現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相比而言,印度對美國全球戰略的價值更大。在這種情況下,巴基斯坦就感到危險了,既如此,巴基斯坦就要擴大它的戰略縱深。如此以來,塔利班是否像情報披露的那樣受到巴基斯坦支持,成為巴基斯坦的戰略縱深就未可知了。

  現在印度的中心思想就是對巴中心突破兩翼包圍。印度也在吉爾吉斯斯坦建立了軍事基地,這是亞洲第一個國家在中亞建立軍事基地。另外,美國在對待塔利班的問題上和巴基斯坦出現分歧,也導致巴基斯坦對塔利班政策時冷時熱。巴基斯坦要按照美國的意思圍剿塔利班,但如果巴基斯坦圍剿過多,塔利班就會給巴基斯坦製造動蕩。

網路時代的「黑客羅賓漢」

  公布9萬份涉及美軍在阿富汗行動秘密文件的維基解密聲稱,這些資料是2004年至2009年期間通過多個軍事部門搜集而成,其中大多數由士兵和情報人員通過前線士兵發回的報告而撰寫。有消息人士認為,調查這些文件的來源難度相當大,因為這批文件的保密級別是「秘密」而不是「絕密」,能夠接觸到這種一線戰爭記錄的人員可能達數千人之多。

  維基解密作為一個大型文檔泄露及分析網站,目的主要是為揭露政府及企業的腐敗行為。它將自己形容為「一個為無法追蹤的大批文件揭秘而生的未經審查的系統。這是一個非定型的、分散的管理結構。

  網站創建者阿桑奇是黑客出身,被稱為「黑客羅賓漢」。他往來於世界各地,居無定所,相當神秘,美國《新聞周刊》稱,儘管已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阿桑奇卻完全生活在隱秘的現實中,成為人們印象中遙不可及的人物。

  阿桑奇出生在澳大利亞北部,他的政治信仰或許遺傳自父母。他的雙親在一場反對越南戰爭的示威遊行中相識。生下阿桑奇后,母親拒絕讓兒子接受傳統的學校教育,理由是這會誤導他對權力的態度。於是14歲之前,阿桑奇隨母親四處漂泊,搬了37次家。16歲時他成為一名年輕的黑客,還成立了一個名叫「國際破壞者」的黑客組織。據稱該組織曾入侵美國國防部等政府機構網站。

  2007年,阿桑奇發起「維基解密」網站。從肯亞政府的腐敗內幕,到美軍關塔那摩監獄的工作程序,他和同事們將一大批各國政府未公開的信息曝光。而阿富汗戰爭這批秘密文件是迄今為止最有影響力的「重磅炸彈」。

  維基解密本身也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機構。它在倫敦的幾個辦公室都位於地下室,沒有固定的總部,其核心成員是阿桑奇和一小批志同道合的人,此外在全球各地還有800名兼職工作人員。獲取信息所需的計算機也隱藏在世界各地的各個角落,因此該機構也不受任何國家法律的限制。

  但一些為該網站提供秘密信息的消息源卻沒那麼幸運,據英國媒體披露,和維基解密有聯繫的一位美國大兵可能被判入獄52年。現年22歲的布拉德利·曼寧曾在巴格達擔任美軍情報兵,他在今年5月遭到軍方逮捕,罪名是向維基解密提供機密錄像。阿桑奇已經表示他將為曼寧籌款聘請辯護律師,洗清針對他的罪名。

  儘管創始人阿桑奇聲稱創立這一網站是為了推動信息透明,然而,這一組織本身的神秘操作方式及其可信度都存在爭議。阿桑奇也坦言說,他的組織主要是一個提供信息的渠道,其餘的則希望留給記者或研究人員進行更深入的調查。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08: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