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官方媒體的災難敘事

[複製鏈接]

476

主題

880

帖子

48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中國官方媒體的災難敘事
2010-08-18
● 周雷

中國聚焦

災害新聞傳播,從實質來說,應該是在事件發生當下,促進問題的發現,導向問題的解決;促進多學科知識的集中關注,並對公眾進行必要的災害和生態意識知識共享,激發知識界和政府決策部門進行同類災難比較、不同災難的比對。

  中國甘肅的小城舟曲,因特大泥石流災難,截至目前已造成1254人遇難。中國政府和公民於8月15日,對這些遇難同胞進行了全國悼念:降半旗、全國停止娛樂活動、公眾自發或接受單位組織對逝去同胞進行哀悼、全國電視媒體全天統一播放中國官方媒體的救災新聞。

  在中國,地質災難、環境災難、生態災難等天災,時常與一些不恰當的城市規劃和地方救險防災意識關聯,很多是歷史遺留問題;中國城市和鄉村城鎮化在近年來的飛速發展,也造成了一些設計上倉促和不足,進而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此為中國人共知的常識,應該進行專門研究,這裡暫時不提。在此,我想對中國官方媒體災難敘事中潛藏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以期未來知識界可以共同完善一種對於災難事件的認知,以濟蒼生。

  由於長期關注中國媒體的發展,加上本人自身的媒體從業經驗,我意識到中國官方媒體某些內在運作邏輯,以及日常操作中容易產生的問題,此次作為一個旁觀者,連續多天分析中國官方媒體的災難敘事文本,我意識到其中的一個嚴重缺陷,雖然我談論的主要是主流電視媒體,但是其中的問題其實在中國其他媒介形式中也很常見。

  在8月15日的全國哀悼日,全中國的電視媒體播放平台都在轉播同樣的新聞節目,也就是中國官方媒體連日來進行的災難報道回顧和動態更新,其中大量內容屬於災害回顧和寄託哀思。而在災害回顧中,中國的官方媒體和其他許多次災害報道一樣,使用了大量好萊塢電影《勇闖奪命島》(The Rock)的配樂——齊默(Hans Zimmer)為電影製作的電影音樂,其中舒緩的電影部分,用作災害事件的情緒鋪陳,而電影中拆彈、潛入奪命島、制服歹徒等快速、緊張段落所用的音樂,用作中國軍隊和救災人員進駐的配音。

  需要特別提示的是,尼古拉斯凱奇(Nicholas Cage)和肖恩康納利(Sean Connery)主演的這部影片,在中國具有相當高的認知度,中國官方媒體在此使用這類好萊塢電影音樂,遠非第一次,而是多次頻繁出現在災難報道中(而另外一部電影音樂被官方媒體濫用的音樂,就是《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許多悲情的社會新聞,無論大小,都喜歡使用裡面為猶太大屠殺譜寫的小提琴音樂,用來表達感傷)。

中國媒體

模仿西方同行時的失誤



使用這則音樂究竟說明了什麼問題?它首先暗示了中國許多媒體在媒介素養方面的深刻缺陷。中國的媒體記者整體上特別年輕,而且變動性非常大,整體上他們缺乏對社會事件整體認知能力;具體到傳播技術,中國的許多媒體基本上在形式上以國外媒體為模板,特別是在所謂的「軟實力」和國家對外傳播方面。《紐約客》、《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彭博社(Bloomberg)、路透社(Reuters)等西方媒體,基本上都在中國有克隆版本。他們在模仿西方樣式時,因為語體和政治修辭等複雜問題,容易學其形而失其意。在使用許多具體的媒介操作技術上時,往往無意中犯了特別嚴重的失誤。
  對於受眾而言,許多人或許沒覺得新聞配樂有什麼太大的問題——而這種無形的誤操作和信息傳達,正是中國官方媒體傳播的命門所在:一場災難和生靈塗炭,在傳播技術層面上,和一場雇傭軍綁架政府的好萊塢電影,使用同一聲音模板;進入災害現場的中國軍隊和救災人員,對應著國家正義的在場和狂飆突進;深陷災害中的舟曲民眾和逝去生命,被集體嵌入一部電影里的敘事,等同於生物飛彈中受威脅和待拯救的無辜生命。這裡面,不經思量的傳播技術,徹底顛覆了災害新聞本來應有的定義和社會功能。

  災害新聞傳播,從實質來說,應該是在事件發生當下,促進問題的發現,導向問題的解決;促進多學科知識的集中關注,並對公眾進行必要的災害和生態意識知識共享,激發知識界和政府決策部門進行同類災難比較、不同災難的比對。作為長時間的報道努力,它應該促進災害傳播的資料庫形成,知識的融合,並直接影響公共決策,防微杜漸,預防同類事件的發生。

  和好萊塢電影音樂同時發生的誤操作還有:對於政府救災努力的錯誤關注和錯誤放大。在很多新聞場景,都出現了穿著軍服的攝影師,圍繞著一個被救出的災民,聚集著多個政府系統和媒體系統的攝像人員。一個當地軍人在其妻子距離他400多米遠的民宅被泥石流吞噬的同時,他選擇仍然服從軍隊命令,放棄「小家」和死亡之中的家人,去搜索更多的生命,除非一個人了解這種行為在中國的語境,否則這類行為是不可理解的。但是官方媒體在沒有任何後續細節的情況之下,統一把它作為材料,收錄在一種「災害感動錄」式的傳播語體裡面。

  隨後,官方媒體將許多片段和感動圖片,編上汪峰的一首歌《直到永遠》,製作成一種准MTV的方式進行播放——一個小時之內播放了四遍,放完之後再用字幕飛出「眾志成城」之類的勵志語句。這裡需要特彆強調,我無意去懷疑這首歌中深藏的情感、前線記者的辛苦和媒介的善意,只是想指出一點:災害新聞是不應該這麼傳播的。具有諷刺意義的是,8月15日,政府號召停止一切娛樂活動、莊嚴肅穆、集體哀悼,但是它沒有禁止《勇闖奪命島》和新聞MTV。

  所以,我們應該思考的是,當13億中國公民空出自己的注意力,所有的媒介頻道讓出自己的媒介資源,一統天下的官方媒介傳播到底說出了什麼?

  作者是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博士后研究員
雄獅聞驚雷不驚
清風遇羅網不滯
青蓮出淤泥不染
笑罵由人 我自為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6: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