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世界-靈性的覺醒( 節選)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8-16 02: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辨識出內在空間  180

思想之間的空隙可能已經多少在你的生活中出現了,只是你還沒有察覺到罷了。一個被經驗迷惑,並且被制約只會與有形世界認同的意識,也就是說,物體意識,一開始幾乎不可能覺察到空間的。它根本的含意就是,你是無法覺察到你自己的,因為你一直在覺察其他的事物。你一直被有形世界所攪擾。即使看起來你好像覺察到自己了,你其實是把你自己變成了一個物體,一個念相(thought form),所以你覺察到的只是一個思想,不是你自己,當你聽說內在空間這回事的時候,你可能開始尋求它,然而,因為你是以尋找一個物體或是一種經驗的方式在找它,所以你找不到。這也是那些尋求靈性覺醒或開悟的人所面臨的困境。因此耶穌說:「神的國的到來,沒有可供觀察的跡象,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裡或在那裡。因為看哪,神的國就在你們中間。」
如果能夠不把清醒的生活都花在不滿足、愁煩、焦慮、憂鬱、絕望或耗盡在其他負面的狀態中;如果能夠享受極其簡單的事物,像聆聽雨聲、風聲;如果能夠欣賞掠過天際的雲彩的美麗,或是有時可以一個人獨處,不會覺得孤單或是需要其他娛樂的心理刺激;如果可以不求回報地從內心深處對一個陌生人發出善意……那就說明了,無論如何的短暫,在從未間斷思考的人類心智中,有一個空間已經打開了。在這種情形下,你會感到幸福,而且有一種鮮活的平安感覺,即使非常的細微。這其間強度的差異可能很大,從一個好似背景般幾乎察覺不到的滿足感,到印度古聖賢所稱的「阿南達」(ananda)—— 一種本體的狂喜。因為你被制約只能去注意有形世界,除了以間接的方式之外,你可能很難覺察到它。比方說,在鑒賞美麗之物、欣賞簡單的東西、享受自己獨處或是以愛與和善待人的能力之間,是有一個共通點的。這個共通點就是滿足、平安、活力的感覺,這就是以上那些經驗所需具備的無形背景條件。
在生活中,當你能欣賞美、善並能辨識出簡單之物的優點時,請在你自身中尋找這個經驗的發生之處。但是不要用尋找外在事物的方式去尋找它。你沒辦法盯住它然後說,「現在我有了」,或是在心智層面去理解並且以某種方式來定義它。它就像萬里無雲的天空,是無形的。它是空間,是定靜,是本體的甜美,而且是無限地超越這些描述的話語的,這些話語只是指標而已。當能夠在內在直接地感受到它時,它就更深刻了。所以,每當你能夠欣賞簡單之美時——一個聲音、一個眼神、一個碰觸——當你能看見事物之美,當你能對其他人感到愛和慈悲時,感受一下內在的那個寬廣空間,它就是那個經驗的源頭和背景。
歷年來,很多詩人和聖人都觀察到了那份真實的快樂,我稱之為「本體的喜悅」。它都是在一些很簡單,而且看起來一點也不起眼的事物之中找到的。大多數的人都是忙碌地尋求在自己身上能夠發生一些重要的事件,但也因此而不斷地錯失那些看起來不重要,卻可能是相當重要的事物。德國哲學家尼采,在一個不尋常的深層定靜中寫道:「對快樂而言,真的不需要太多!……其實,就是那些最不起眼的事,最溫和的事,最輕柔的事:蜥蜴發出的沙沙聲,一回呼吸,一次眨眼,目光的一瞥,小小的東西成就最大的快樂。保持定靜吧!」
為什麼最小的事情會成就最大的快樂呢?因為真的快樂不是由事物或事件所引發的,即使剛開始看起來好像是這樣。那個事物或事件是如此地微細,如此沒有威脅性,所以只在你的意識中佔了小小一部分,而剩下的就是內在空間,那個沒有受到有形世界影響的意識本身。內在空間意識與你的真正本質是別無二致的。換句話說,這些微小東西的外相為內在空間留出了空間。而真正的快樂,也就是本體的喜悅,是從內在空間,也就是那個未受制約的意識本身散發出來的。想要覺察到微小的、安靜的事物,你必須要有個靜默的內在,高度的全神貫注是必要的。保持定靜,看,聽,保持臨在。
還有一個找出內在空間的方法:對有意識保持覺知(become conscious of being conscious)。說或是想:「我本是(I am)」,而不加上任何東西。對那個隨「本我」而來的定靜保持覺知。感受你的臨在,那個赤裸的,原始的,未遮掩的存在本體(beingness)。它不會受到年幼或年長,富有或貧窮,好或壞,或任何其他特質的影響。它是那個孕育所有萬物、所有生命形式的廣大源頭。

你能聽到山澗之聲嗎  183

有個禪師和他的一名弟子正靜默地走在一條山路上。到了一株古老的松樹下,他們坐下來吃了一些簡單的米飯和蔬菜。飯後,這名弟子,一名尚未掌握禪意之秘關鍵的年輕和尚,打破了沉寂而問禪師:「師父,我如何進入禪呢?」
當然,他是在問,如何進入意識的狀態——就是所謂的禪。
禪師保持沉默。這名弟子焦急地等待著答案。五分鐘過去了,他正要張口再問的時候,師父突然開口了:「你聽到山間的溪流聲了嗎?」
這名弟子根本不知道有山間溪流,他太忙碌于思考禪的意義了。現在,當他開始去聆聽這個聲音的時候,他嘈雜的腦子終於安靜下來。起先,他還是聽不到什麼。然後,他的思想沉寂了,一個更高的警覺狀態出現,突然他真的聽到了遠方一個很小的溪流發出了幾乎聽不見的呢喃聲。
「是的,我現在可以聽到了。」他說。
禪師舉起了他的手指,眼睛流露出既嚴肅又溫柔的神采,說:「從那裡進入禪。」
這名弟子瞠目結舌。這是他的第一次「頓悟」(satori),一瞬之間的開悟。他終於知道,禪就是「不知其知」!(不知道他所知道的是什麼!)
他們繼續靜默的旅程。這名弟子對於他周圍景物的鮮活感到極其訝異。他感覺好像是第一次經歷到這些事物一樣。然後,逐漸地,他的思想又開始了。那個警覺的定靜又被他心智的噪音遮蓋住了,沒多久,他又有一個問題:「師父,」他問,「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告訴你我無法聽到那個山間小溪的話,你會說什麼?」禪師停下來,看著他,舉起手指說:「從那裡進入禪!」

正確的行動  184

小我總會問:「怎麼樣可以讓情境滿足我的需要,或是如何找到那些可以滿足我需要的情境呢?」
臨在是一個內在無限寬廣的狀態。當你臨在的時候,你問:我如何回應當下這個情境的需要?事實上,連這個問題都不需要問。你很定靜、警覺,並且對當下如是(what
is)完全地開放。這樣就為這個情境,注入了一個新的向度:空間。然後你觀看和聆聽。如此你就與這個情境合一了。所以,不是產生一個反應來對抗這個情境,而是與它融合,然後解決之道就從這個情境本身中升起。實際上,觀看和聆聽的不是你這個人,而是那個警覺定靜的本身。這樣一來,如果可能或需要採取行動的話,你就會採取行動,或者說:正確的行動會經由你而發生。所謂正確的行動是指:對整體而言是正確的。當行動完成了以後,那份警覺和寬廣的定靜還是存在。沒有人會以勝利者的姿態高舉雙手叫道:「耶!」也沒有人會說:「瞧,那是我做的!」
所有的創意都來自內在的廣大空間。一旦創造發生了,進入了物質形相之中,你要小心不要讓那個「我」或「我的」的概念又升起。如果你居功於你的成就,小我又回來了,而那個廣大空間就會被遮蓋了。

認知(perceiving)但不評斷(naming)  185

大多數人對於他們周遭的世界只是有個模糊的了解,尤其是當周邊環境對他們來說很熟悉的時候。他們腦袋裡的聲音奪走了大部分的注意力。很多人覺得,當他們旅行和探訪不熟悉的地方或是國外時,會比較有活力,因為那時他們的感官覺受力,也就是經驗事物的能力,比思考佔有更多的意識。他們會變得比較臨在。但有一些人,即使在那種情況下,還是完全被他們腦袋裡的聲音所佔據。他們的認知和經驗被當下立即的評斷給扭曲了。他們其實哪裡都沒有去,只是他們的身體在旅行而已,他們還是在自己的老地方:腦袋裡。
其實這是大多數人的情況:一旦我們認知到了一些事物,我們就立刻讓小我(虛假的自我)來予以評斷、闡釋,和其他事物比較,決定自己喜歡或不喜歡它,稱它為好或壞。這些人是被囚禁在念相和物體意識之中。
除非強迫性和無意識的評斷習慣能夠停止,或至少能覺察到它並且在它發生的時候就能夠觀察到,否則你在靈性上就無法覺醒。我們的小我就是經由不停地評斷的過程而得以續存,成為那個不受觀測的心智。當它停下來,甚至只是當你覺知到它時,你就有了內在空間,而不會被心智佔據。
就近選擇一件物品——一支筆、一張椅子、一個茶杯、一株植物,然後用視覺探索它,也就是說,帶著極大的興趣,幾乎是好奇地看著它。避免選擇一些有強烈個人色彩而容易回想起過去的東西,像什麼地方買的,誰給的等等。也避免任何有文字的東西,像書或是瓶子,因為它們可能會激發一些思想。不要緊張,放鬆但保持警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這件物品上,注意它的每一個細節。如果思想升起了,不要陷入其中。你要注意的不是那些思想,而是在感知的這個動作。你能把思考帶到感知之外嗎?你是否能夠看著它,而腦袋裡不會出現批評、下結論、比較或試著理解的聲音?過了幾分鐘以後,讓目光在四周環視一下,那警覺的注意力會照亮你眼光所及的每一件東西。
接下來,試著聆聽現場所有的聲音。用前面看著四周的方式來聆聽。很多聲音也許是自然的——水、風、鳥,而有一些聲音可能是人為的。有的聲音也許很悅耳,有些不是。然而,不要去分辨好壞。允許每一個聲音如是存在,不要闡釋它們。在這裡,同樣的,放鬆而警覺的注意力是關鍵。
當用這種方式看和聽時,你可能會覺察到一個細微而且一開始根本注意不到的平靜感。有些人感覺到它像是在背景中的一種定靜。有些人稱之為平安。當意識不是全面地被思想所佔據時,有一部分的意識就可以維持它無形無相的、不受制約的、原始狀態。這就是內在空間。

誰是經驗者  187

你所能看到、聽到、嘗到、碰觸到和聞到的東西,當然,都是感官的客體(objects)。它們是你所經驗到的。但誰是那個主體(subject),那個經驗者呢?比如,你現在說:「嗯,當然,我是陳淑貞,一個資深的會計師,45歲,離婚,有兩個孩子,中國人,我就是那個主體,那個經驗者。」其實你錯了。陳淑貞,和其他所有與陳淑貞這個心理概念認同的事物,都是經驗的客體,不是那個經驗的主體。
每一個經驗都有三種可能的成分:感官覺受、思想或心理的意象(images),還有情緒。陳淑貞,資深會計師,45歲,兩個孩子的母親,離過婚,中國人,這些都是思想,所以它們是你在思考這些想法的時候,所經驗到的一部分。這些和其他你可以談論或是想到的關於自己的事情,都是客體,不是主體。它們是你的經驗,不是經驗者。關於你是誰,你還可以加上另外一千個定義(想法),這樣做當然會增加你自己經驗的複雜性(還有充實你的心理諮詢師的荷包)。但是,這樣還是找不到主體——就是在所有經驗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的那個經驗者。沒有他的話,根本就沒有經驗可言。
所以到底誰是經驗者呢?當然是你。那你又是誰呢?意識。那麼意識又是什麼呢?這個問題沒有辦法回答。一旦你回答了它,你就歪曲它了,使它成為另外一個客體。意識,傳統的說法是心靈(spirit),是無法用一般文字來理解的,而試著去尋找它也是徒勞無功。
所有的知曉(knowing)都是在二元對立的範疇內,受限於主體和客體,知曉者和被知者。那個主體,我,一個知曉者,沒有它的話,任何事物都無法被知曉、被覺察、被思考或被感覺到,所以它一定是要維持一個永遠無法被知曉的狀態。這是因為那個「我」是沒有形相的。只有形相才能被知曉,然而,沒有那個無形的向度的話,這個有形的世界就無由存在。它是這個世界生滅於其中的光明空間。那個空間就是我本是的那個生命,它是無時間性的。「我本是」是無時間性的,永恆的。在那個空間里發生的事,都是相對而短暫的:樂與苦,得與失,生與死。
去發掘內在空間並且尋得那個經驗者的最大障礙就是,你被那個經驗迷惑而在其中喪失了自己,意思就是意識在它自己的夢中迷失了。你被每一個思想、情緒、經驗欺騙到了一個程度,以至於你事實上已經在一個夢幻的狀態中了。這已經變成了幾千年以來,人類一個普遍的狀態。
雖然你無法知曉意識,你卻可以意識到它就是你自己。無論你在何處,你可以在任何情況下直接感受到它。你可以在此時此地感受到,它就是你的臨在。就是在這個內在空間中,這一頁的句子能夠被認知到並且轉變成思想。它就是隱於幕後的本我(I am)。你在讀和想的這些字句是幕前的東西,而本我則是幕後的基礎,它是支持每一個經驗、思想和感受的幕後背景。

(漢譯 A NEW EARTH, BY ECKHART TOLLE)
日知而智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8-16 02:56 | 只看該作者
導讀:在愛與光中  1
本書的作者就是《當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的作者。嚴格來說,他只寫過這兩本書。第一本書《當下的力量》曾經蟬聯《紐約時報》排行榜多時,在美國心靈成長界掀起一陣旋風。之後,他又出了《當下的力量操練手冊》(Practicing The Power of Now)以及《無聲勝有聲》(Stillness Speaks),但是這兩本小書,內容多為《當下的力量》的節錄或濃縮,並無太多新意。
他的第二本大作《新世界:靈性的覺醒》在2005年出版時,成績也不俗,但是所受到的關注並不大,兩年多來只賣了一百萬本左右。但是去年底(2007年),美國著名的非洲裔女主持人奧普拉(Oprah)無意間讀到這本書,驚為天書,發心要大力推廣,與大家分享。她說這本書是她二十年來,讀到的各種心靈書籍當中,最棒的一本,可以幫助提升人類的意識層次,而她在讀後第一次有了「覺醒」的感受。一時之間,洛陽紙貴,本書立刻被搶購一空,而且高居亞馬遜總排行榜冠軍多時,據說銷量已達七百萬冊(截至2008年四月底)。
不僅如此,奧普拉還破天荒地與作者在自己的網站進行了為期十周的網上教學,從三月初開始,每周一晚上(美國芝加哥時間),通過網際網路接受網友們提出的問題,盛況空前,據說每周全世界有上百萬人上網觀看。這些教學內容現在還是可以在奧普拉的網站上下載(www.oprah.com)。
很有幸,我剛好在2008年初完成了此書的譯稿,正好趕上這一波熱潮。這也說明了,我們華語世界的讀者們,已經準備好要接收「提升意識層次,覺醒到自己生命目的」的訊息了。作者最近的一篇文章提到了為何寫第二本書——因為有人問道,他的第一本書基本上已經涵蓋了他所有要表達的觀點了,第二本要寫什麼呢?
作者的回答大致如此:《當下的力量》出版后七八年來,作者在全世界授課、演講,累積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所以在《新世界:靈性的覺醒》中,他列舉了許多作者個人的經歷、故事和其他的軼聞、禪宗公案等,來闡釋一些比較深奧的真理。《當下的力量》是用問答的方式,在敘述方式上較為生硬;而《新世界:靈性的覺醒》則是用敘事體,娓娓道來,流暢而平順。
當然,《新世界:靈性的覺醒》與《當下的力量》內容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作者開宗明義強調了人類意識進化的迫切性,以及靈性覺醒會為這個地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第一章)。接著,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描述人類現在面臨的最大危機——小我心智的功能失調。他首先分析了小我的成因(第二章),是來自於對虛幻自我以及外在形相世界的認同,再加上小我「總是需要更多」的本質,形成了人類痛苦的根源。我在第一本身心靈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華夏出版社)中,也以圖示的方式指出了因為遠離真我,我們向外索取身份認同,小我於焉而生,與作者的理論相呼應。
而在「小我的核心」(第三章)這一章中,作者指出,很多人如此認同於他們腦袋裡的聲音,和伴隨那個不間斷思想而來的情緒,所以他們被小我的心智完全掌控著。作者繼而把小我的各種詭計和習性,都分析得無所遁形,讓大家認清小我的真面貌。而對小我的有所覺察,就是我們從小我中解放出來的第一步!
在第四章「小我的多重面貌」中,作者更加清晰地描繪了小我表現的各種方式,和它扮演的各種角色。其中,他談到了為人父母有時會有的一些錯誤心態,真如當頭棒喝般地精彩!而作者更指出,快樂的秘密,就是與生命合一,與當下合一,在當下每一刻為自己的內在狀態負責!而要做到這一點,只不過是一種選擇,但是這個選擇卻是我們要一而再、再而三不斷練習、實踐的,直到它變成我們的一種生活習慣為止。
第五章作者仔細分析了情緒和小我的關係,進而介紹了痛苦之身的形成,以及它賴以維生的各種「食物」——你的負面思想,人際關係衝突,對生活事件的反應所起的負面情緒。我就看到身邊很多人,時時刻刻都準備好,等待下一個讓他們擔憂、悲傷、痛苦的事件發生。一旦那個事件發生了,他們立刻投入那種情緒當中,完全地與之認同,無法自拔,然後還要指責其他的人、事、物說:「都是他們害的!」
痛苦之身人人有之,只是輕重不同。和小我一樣,當痛苦之身發作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所覺察,藉由意識之光,化解黑暗的無意識。因此第六章中,作者經由幾個自己親身經歷的小故事,來描繪痛苦之身如何控制人類,而我們又如何能夠藉助於臨在之光,從痛苦之身中破繭而出。作者再三保證:那份對痛苦之身的知曉,就足以開始轉化的過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接納——允許自己在痛苦之身爆發的時刻完全地去經歷當下的感覺。
有了對小我和痛苦之身的徹底理解,我們已經知道自己「不是誰」了,於是作者鼓勵我們,藉由觀察自己和當下的關係,以及從對所發生之事的反應當中,看到我們究竟是誰(第七章)。當然,一開始觀察的時候,我們都能看到,外在的一些小事很容易就讓我們失去內在的平安和諧,而這也正是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很渺小。
如果想要體察我們真正的本質,就必須先發掘我們的內在空間(第八章)。作者鼓勵我們,以覺察呼吸和感知內在身體的方式,去體會那個在靜默中才能體悟到的真相:我們是那個不受制約、無形無相、永恆的意識。看到我們是那個經驗者、知曉者,而不是我們的思想和情緒。
在第九章「你的內在目的」中,作者提到了很多人現在會有的疑問: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既然我了解到自己的靈性,那麼,如何在外在世界的目標和內在世界的最終目的之間找到平衡呢?他指出,我們的內在目的就是覺醒,並且讓未顯化的那個向度的意識,經由我們而流入這個顯化的物質世界。而外在目的總是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因此它始終是第二位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臨在的品質帶入外在的工作上,這樣,就能讓內在目的與外在目的合一了。
最後,作者提出了宇宙的一個恆常現象:外顯(outgoing)和回歸(returning),這是一收一放的有規律的運動規則,我們的生活當中也脫離不了它。我們應該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外顯和回歸的過程中,能夠保持覺醒的作為,也就是將外在目的——作為和內在目的——覺醒和保持覺醒,協調一致。這樣,人類進化的下一步——全人類的覺醒,就很快會發生,因而在我們現有的基礎上,將出現一個新世界。在這個新世界中,人類不再認同於思想,完全可以擺脫小我的心智,因而獲得了真正的內在自由和神智的清明。但是,作者強調,我們無法在未來得到解脫,因為可以解脫我們的只有當下時刻。那份領悟就是覺醒。所以覺醒不是一個未來事件,它就是對當下臨在的領悟。
這些觀點,看起來很抽象而深奧,但是書中都有很實際的修鍊方法,希望大家能夠慢慢一章一章地研讀,並且能身體力行。如果有疑問或是願意和大家分享自己讀後的心得,可以上我的博客討論(個人博客:http://v35.**/tiffanychang)。最後祝福大家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都能有當下的領悟。
德芬~在愛與光中
2008年初春於北京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8-16 02:59 | 只看該作者
譯者的話  240

這是我翻譯的第一本書,而本書的難度又特別高,所以,對我來說真是一個挑戰。還好有幾位朋友相助,幫我校正譯稿,為本書增色不少:Tracy, Christina,
Annie,還有Allen。其中最感謝的是Allen,他在一個忙碌的全職工作之餘,不計名利,特別抽空為我校稿,我從他專業的翻譯能力中,也學到了不少技巧。而Tracy(彭芷雯)則是最勇敢,也是最堅持的。
校譯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她能夠沒打退堂鼓,堅持到底,真是不容易。
本書如果在翻譯上還有未盡人意之處,那是本人的疏忽,歡迎各界朋友不吝賜教。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加理解原書的本意,我在此列舉出一些翻譯時我斟酌再三而定的翻譯方式,可能在別的書中翻譯會不一樣,所以把原文也列出來供大家參考。
presence:臨在,英文的意思就是「在」,指的是在當下時刻的清楚覺知,全神貫注。
ego:小我,很多書翻成自我,但是因為書中很多次也提到self(自我),所以我翻成小我以示區別。ego也常常被翻成「我執」。
I am:本我,或是「我本是」。英文直譯就是「我是」。
form:外在形相,指的是有形有相的世界,有時我翻成外相。而life form我翻成生命形式。
being:有些書翻成存在,但是為了和existence區別,我翻成本體。
dimension:向度,有些書翻成次元。我個人比較喜歡向度的說法。
who you are:直譯就是你是誰,但是我配合書中的上下文翻成:你的本來面目,你的本質、真實身份等。
mind:心智,有的書翻成頭腦或大腦,我自己比較喜歡心智這個詞。unobserved mind是未受到觀測的心智,指的是無意識的、沒有覺知的狀況下的心智。
thought:這個詞在書中反覆出現數次,基本上我是翻成思想,但有的時候會隨上下文翻成念頭、思維、思考、想法等。
pain body:痛苦之身,有些人翻成痛苦體。
perception:認知,洞察,就是當我們看到一件東西或是聽聞一件事情的當下,所產生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接下來我們通常就會為這些事情貼上一個心智的標籤(label),也就是說,以名詞或形容詞來為這個事物命名。
reality:實相,指的是真相,我們眼中的這個世界。
conditioned:我翻譯成被制約的,就是我們從小生長的環境、教育、父母的管教和灌輸在我們頭腦里的觀念等等,會像一個無形的繩索套住我們,使我們對事物形成一定的觀點。
德芬
2008年4月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8-16 03:38 | 只看該作者
上癮症(addictions) 

一個長期的、強迫性的行為模式可被稱為是一個癮頭(addiction),而這個癮頭在你之內,以准實體或子人格的方式存活,成為一個能量場,不定期地會完全接管你。它甚至還會接管你的心智,以及你腦袋裡的聲音,而讓後者成為那個癮頭的聲音。它也許會說:「你今天真辛苦。你該得個獎勵。何必拒絕你生活中所剩的唯一樂趣呢?」如果你由於缺乏覺知而與這個內在聲音認同的話,你就會發現自己正走到冰箱門口,準備拿那個很甜膩的巧克力蛋糕。其他時候,這個癮頭可能完全直接跳過心智的思考,而你突然就發現你正在抽煙或是手上已經拿著飲料了。「這玩意兒怎麼跑到我手中的?」從煙盒中拿出這根煙然後點燃,或是為你自己倒了一杯飲料,這兩個動作都是在你完全無意識中發生的。
如果你有一個強迫性的行為模式,像抽煙,暴食,喝酒,看電視,上網成癮或任何其他的癮頭,這是你可以做的:當你注意到那個強迫性的需求在你之內升起的時候,停下來,然後做三次有意識的呼吸。這樣可以創造覺知。然後花幾分鐘去覺察那個強迫性的衝動本身,它是你內在的一個能量場。有意識地去覺察你身體或心理要攝取或消耗某種物質的需要,或是要把那個強迫性行為表達出來的慾望。然後再做幾次有意識的呼吸。之後也許你會覺得那個強迫性的衝動已經消失了,至少目前是。或許你會覺得它還是掌控你,使你不得不沉溺於它,或是把它表達出來。不要視它為一個問題,把你的上癮症作為上面描述的那種覺知練習的一部分。當覺知增加時,上癮的模式會變弱並且最終會瓦解。然而,你要記得,當任何為你上癮行為辯護的思想(有的時候還蠻有道理的)出現在你的腦海時,要隨時逮住它們。問你自己:這是誰在說話?然後你會發現,原來是那個癮頭在說話。只要你知道這點,只要你是以心智觀察者的身份臨在,它就不太容易把你拐去做它想要做的事情。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8-16 05:20 | 只看該作者
接納  229

當你無法享受你做的事的時候,至少你可以接納它,了解這是你必須要做的事。接納的意思是:此刻,這就是當前狀況和這個時刻需要我去做的,所以我心甘情願地去做它。我們前面曾經談論了很多,有關對當下發生之事要從內在接納的重要性,而接納此刻你必須要去做的事情,只是它的另一個面向而已。比如說,你也許無法享受在傾盆大雨中荒郊野外的夜晚,幫你的車換輪胎,更別說對它有什麼熱誠了,但是你可以接納它。在接納的狀態下行動,也就意味著你是在平和之中行動。那個平和就是一個微妙的能量振動,它會流入你的所作所為之中。表面上看來,接納好像是一個被動的狀態,但是實際上它是非常積極而又有創造力的,因為它把一些全新的事物帶到了這個世界上。那個平和,那個微妙的能量振動,就是意識,而意識進入這個世界的方法之一,就是經由臣服的過程,而其中的一個面向就是接納。
如果你既不享受又無法把接納帶入你的作為之中的話,就停止吧!要不然,你就不是在為你唯一能負責的事負責,這件事也是最為重要的事,那就是:你的意識狀態。如果你不為你的意識狀態負責的話,你就不是在為生命負責。

享受 230

當你能夠真正地享受你的作為時,隨著臣服行為而來的平和,就會轉變成充滿活力的感受。享受是覺醒作為的第二種形式。在新世界中,享受將會取代欲求(wanting)而成為人們行為之後的動力。欲求是從小我的幻相中升起的,這個幻相就是:你是一個分裂的碎片,與所有創造之後的力量是分離的。經由享受,你會與宇宙的創造力量本身接軌。
當你把當下時刻,而不是過去或未來,視為你生命中的焦點時,你享受自己作為的能力——隨之而來的是你生活的品質——會戲劇化地增加。喜悅是本體的動態面向,當宇宙的創造力能夠覺知到它自己時,它就顯化成為喜悅。你不必等待什麼「有意義」的事進入你的生命中,你才終於能享受你的作為。在喜悅中,就有超過你所需要的意義在其中。「等待開始生活」的綜合征(syndrome),就是無意識狀態中最常見的幻相。如果你已經能夠享受現在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等待某些改變發生,你才能開始享受你的作為,那麼外在層面的擴展和正面的改變,會更有可能發生在你的生活中。不要讓你的心智來定奪你是否可以享受你所做的事情。心智只會給你一堆你為什麼不能享受它的理由。「還不行啦!」心智會說。「你沒看我正忙嗎?現在沒有時間啦。也許明天你可以開始享受……」那個明天永遠不會到來,除非你能夠現在就開始享受你所做的事情。
當你說,我享受做這事或那事,其實這是一個誤解。這樣說看起來好像喜悅是來自於你做的事,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喜悅不是來自於你做的事,它是從你內在的深處流入你所做的事,繼而流入這個世界之中。喜悅是來自你的作為的這種誤解是很常見的,而且它也相當危險,因為它創造了一個信念:喜悅是從其他事物當中衍生出來的,如一項活動或是一件事物。然後你就仰賴這個世界為你帶來喜悅和歡樂。但是這個世界做不到。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長期生活在挫折當中。這個世界無法提供他們認為自己需要的東西。
那麼,你做的事和喜悅的狀態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當你能全然地臨在於你所做的事,不把它當成僅僅是達到目的之手段,那麼你就能享受你從事的所有活動。你真正享受的不是你所從事的活動,而是流入它之中的那個活生生的深層感受。那個活力是與你的本質合一的。就是說,當你享受你的作為時,你實際上是在經驗本體在它動態面向的喜悅。這就是為什麼你所享受的每件事,都會把你與所有創造之後的力量聯結起來。
這裡有一個可以在你的生活中,賦予你力量和創造性開展(creative expansion)的靈性修持。把你每天固定要做的例行公事列出來,包括那些你也許覺得很無趣、沉悶、瑣碎、煩人或令人緊張的活動。但是不要列出你怨恨或是厭惡做的事。因為在那種情況下,你可以選擇接納或是停止做它。這份清單可能包括每天上下班,採購,洗衣服,或是其他你覺得瑣碎或是令你緊張的事情。然後,每當你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把它們當作警覺的媒介。但是要絕對地臨在於你做的事,並且感受內在做這些事情背後的警覺,還有活生生的定靜。你很快會發覺,在這種已提升的覺知中所做的事,不但不會有壓力、瑣碎或是煩人,反而會變得很享受。更準確地說,你現在享受的不是那個外顯的行為,而是流入那個行為之中的內在向度的意識。你就在所做的事情當中找到了本體的喜悅。如果你覺得你的生活缺少使命感,或是壓力太大、太繁瑣,這是因為你還沒有把那個向度帶入你的生活之中。在你所做的事情當中保持意識還未能成為你的主要目標。
當愈來愈多的人發現他們生命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意識之光帶進這個世界,因而讓他們的作為成為意識的媒介,那麼新世界就會出現了。

本體的喜悅就是有覺知的喜悅  232

覺醒的意識接下來就會從小我那裡接手過來,然後開始主導你的生活,你就會發覺長期以來一直在從事的活動,在意識賦予力量的情況下,現在自然地開始擴展到更大的規模。
經由創造性的行動,有些人只是單純地從事他們喜歡的事情,並不想因此而功成名就,但反而豐富了很多其他人的生命。他們可能是音樂家、藝術家、作家、科學家、老師、建造者,或是他們顯化了新的社會或企業的結構(開悟的企業)。有時在幾年之間,他們的影響範圍還是很小;然後突然之間或是逐漸地,創造性力量之波流入他們的作為,他們的作為擴展到他們自己都無法想象的地步,因而觸動了無數其他的人。在享受之外,他們的作為還被注入了一股強度,因而帶來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創造力。
但是別讓它跑進你的頭腦里,因為在頭腦里可能還藏有一部分苟延殘喘的小我。你畢竟還是一個普通人。卓越不凡的是經由你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東西。但是你和其他所有眾生都享有這樣的本質。14世紀伊朗詩人和蘇菲派大師哈菲茲就完美地表達了這個真理:「我是笛子上基督氣息流過的氣孔。傾聽這音樂。」

熱誠 233

對於那些謹守覺醒的內在目的的人來說,創造性的顯化還有另外一種方式。有一天他們突然就知道了他們的外在目的為何。他們有遠大的願景,目標,而從那天起,他們就開始向實現目標而努力邁進。他們的目標或願景通常與他們正在做的,或是喜歡做的事情有一定的關聯,但規模要宏大得多。這就是覺醒作為的第三種形式的開始:熱誠。
熱誠意味著你的作為當中,有很深的享受,再加上一個你努力邁向的目標或願景。當你在享受你的作為的同時,加上一個目標,你所做的事情的能量場或是振動頻率就改變了。現在,在享受中,加入了某種程度我們稱之為結構性強度的東西,所以它轉變成為熱誠。在創造性活動的高峰,如果再添加上熱誠,你的所作所為背後就會有巨大的強度和能量。你會感覺自己像一支箭正在射向紅心,而且你還很享受這個過程。
對一個旁觀者來說,你可能看起來是有壓力的,但是熱誠的強度與壓力是絲毫無關的。你會有壓力,是因為你想要達到目標的慾望,勝過你對正在做的事情的興趣。一旦失去了享受和結構性張力之間的平衡,後者就佔了上風。有壓力,通常是小我已經捲土重來的表徵,而你也切斷了自己和宇宙創造力之間的聯繫。因此,小我欲求的力道和緊張就升起,你就必須掙扎而且辛苦工作才能完成任務。在壓力的影響下,你所做之事的品質和效率就會降低。壓力和負面情緒之間也有很強的關聯,負面情緒指的是像焦慮和憤怒。壓力會毒害身體,而且現在已經被認為是退化性疾病(如癌症和心臟病)的元兇之一。
與壓力不同的是,熱誠有一個高能量的頻率,因此和宇宙的創造力會相互呼應。這就是為什麼愛默生說:「所有偉大的成就都有熱誠的貫注。」熱誠(enthusiasm)是從古希臘文來的——en和theos,意思是神。而相關的詞enthousiazein,意思是「受神靈的啟示」。有了熱誠你會發現,你不必完全靠自己來做事。事實上,靠自己的話,你是什麼重要的事也做不了的。經久不衰的熱誠會帶來創造性能量的狂潮,而你要做的只是「順流而行」。
熱誠也會為你所做的事帶來巨大的力量,所以那些尚未能汲取那股力量的人,會以敬畏的心情仰慕「你的」成就,而且可能還會把你的成就當成你的身份(who you are)。然而,你是明白耶穌所指的那個真理的——「在我凡事不能」。小我的欲求會產生與它力道相同的反彈力量,熱誠卻永遠不會有反彈。它是凜然而不可侵犯的。它的運作不會產生勝利者和失敗者。它是基於兼容並蓄,並不是排除異己。它不需要利用或是操控人們,因為它就是創造力的本身,所以不需要從其他二手來源吸取能量。小我的欲求總是試圖從他人或他物之中攫取;而熱誠卻是從它本身的豐盛中給予。當熱誠遭遇的阻礙以不利情勢或不合作的對象的方式出現時,它從不以行動攻擊而是採取迂迴的策略,或是藉由順應或接納而把反彈的能量轉化為有助益的能量,化敵為友。
熱誠和小我無法共存。有熱誠就不會有小我,反之亦然。熱誠知道自己的去處,但與此同時,它與當下時刻深刻地合一。當下時刻是它活力、喜悅和力量的泉源。熱誠不欲求任何事情,因為它無所欠缺。它與生命合一,所以無論熱誠引發的活動有多麼地活潑有力,你都不會在它們之中迷失自己。就像在車輪轉動的中心,始終會有一個定靜但又活力四射的空間。這個在所有動靜之中的核心空間,既為萬有之泉源,又不為萬有所動。
經由熱誠,你可以進入和宇宙外顯創造法則完全一致的狀態,但是不會與它的創造認同,也就是說,沒有小我。沒有認同,就沒有執著——而執著是所有痛苦的源頭。一旦創造能量的浪潮過了,結構性張力會再度消逝,而你的作為當中還是有喜悅存留。沒有人可以一直生活在熱誠中。也許過一陣子,一股新的創造能量的浪潮會再度來臨而重新引發熱誠。
當瓦解形相的回歸過程開始的時候,你就不再需要熱誠了。熱誠是屬於生命的外顯循環,唯有經由臣服,你才能與回歸過程——就是回家的路程——和諧一致。
總括來說:享受你在做的事,並且與一個你邁向的目標或願景結合,就是熱誠。即使你有一個目標,你此刻正在做的事情必須還是注意之焦點所在;要不然,你會與宇宙的目的不一致。要確認你的目標或願景不是一個自我膨脹的形象,否則它就是來自於隱藏的小我。像是:想要成為電影明星,出名的作家,或是富有的企業家。同時要確認你的目標不是擁有什麼,比如海邊別墅,你自己的公司,千萬美元的存款。提升自己的形象,或是讓自己擁有各種事物,這樣的願景是屬於靜態的目標,因此無法賦予你力量。確定你的目標是動態的,也就是說,它指向一個你正在從事的活動,而經由這個活動,你與其他的人以及整體宇宙都是相連的。不要視自己為著名的演員、作家等等,而是看到你的工作能夠激勵無數的人,同時豐富他們的生命。感受到你從事的活動是如何豐富或加深了你自己的生命,也豐富或加深了無數其他人的生命。感覺自己是個能量流過的敞開管道,讓能量從未顯化的萬有源頭流向眾生,也因而經由你而利益眾生。
這意味著你的目標或願景在你之內——在心智和感覺的層面,已經是實相了。熱誠是能夠轉化心智藍圖進入物質向度的力量。這是對心智有創造性的利用,所以在其中不需要有欲求。你無法顯化出你想要的,你只能顯化出你所擁有的。經由辛苦工作和壓力,你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但這不是新世界的法則。耶穌教導我們,如何有創造性地利用心智以及有意識地去顯化形相。他說,「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什麼,只要信,就已經得到了。」

頻率的持有者(the frequency-holders)  236

外顯進入形相的過程,在每個人的身上,表達的強烈程度有所不同。有些人覺得有強烈的衝動想要建造、創造、參與,達成某些使命,或是對這個世界造成影響。如果他們是處在無意識狀態的話,他們的小我當然就會掌控大局,進而將外顯循環中的能量為它所用。然而,這樣會大量減少他們所能接受到的創造性能量,所以他們逐漸地需要仰賴「努力」來得償所願。如果能夠處在有意識的狀態中,而外顯過程在他們身上又相當強烈的話,這些人就會變得極度有創造力。其他的人,隨著長大成人而自然擴展到一個階段之後,會過著外在看起來毫不起眼,似乎較為被動,而且相對來說比較平淡的生活。
他們天生就較為內向,在他們身上,進入形相的外顯過程毫不顯著。他們比較喜歡回家,不喜歡外出。對於改變世界或積極參與這個世界的活動也興趣缺缺。如果要說有什麼野心的話,最多不過是找些事情來做好讓他們有一定的自由度。他們中間有些人覺得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有些人比較幸運,可以找到一個避風的港灣,讓他們過著相對來說是被保護、隔離的生活,而且還會有固定收入或是自己做點小生意。有些人可能還會嚮往到靈修社區或是修道院生活。其他人可能被放逐到社會的邊緣,而這個社會和他們之間本來就沒有什麼相同之處。有些人求助於毒品,因為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太痛苦。其他人最終轉化成了療愈者或是靈性老師,也就是說,本體的老師。
在過去的年代,這些人可能會被稱為「愛沉思冥想的人」。看起來,在我們的現代文明中,並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然而在新世界的揚升中,他們的角色就和那些創造者、作為者(doers)和改革者一樣重要。他們的功能是穩住新意識在地球上的頻率。我稱他們為「頻率的持有者」,經由每日生活的例行活動,經由與他人的互動,同時經由他們的「存在」(just being),這些人能夠幫助產生新的意識。
以這種方式,他們把極為深奧的意義賦予看起來毫不重要的事。他們的工作就是,不管做什麼,都保持絕對的臨在,因而把空無和寧靜帶入這個世界之中。他們做任何事都有意識臨在,所以即使在最簡單的事物中,都可以看到品質。他們的目的就是以神聖的態度去做每一件事情。由於每個人都是人類集體意識的一部分,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影響,遠超過他們表面生活所表現出來的。

新世界不是烏托邦  238

新世界的概念只不過是另一個烏托邦的願景嗎?當然不是。所有烏托邦的願景都有一個共同點:心智對一個未來時間點的投射,當那個時間點來臨時,一切都會變得很美好,我們將會被拯救,我們的問題會終結,只有平安和諧存在。這種烏托邦式的願景已經有很多了。有些在失望中結束,有些以慘劇收場。
在所有烏托邦願景的核心,都有一個舊意識、主要結構上的功能失調:期望在未來得到救贖。未來實際是在你的心智中,以一個念相的方式存在的,所以當你期望在未來得到救贖,你就是無意識地在心智中尋求救贖。你又被形式困住了,那就是小我。
「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聖經》預言者這樣寫道。一個新世界的基礎是新天堂——覺醒的意識。這個世界——外在的實相——只是新天堂外在的反映。新天堂揚升的同時,也隱含了新世界的揚升,而這兩者都不是讓我們可以得到解脫的未來事件。我們無法在未來得到解脫,因為可以解脫我們的只有當下時刻。那份領悟就是覺醒。覺醒如果被視為是一個未來事件,就毫無意義,因為它就是對當下臨在的領悟。所以新天堂,就是覺醒的意識,不是一個在未來可以達到的狀態。一個新天堂和新世界此刻正在你之內揚升,而如果此刻它們沒有揚升的話,它們不過就是你頭腦里的一個思想,因此完全沒有升起。耶穌是怎麼告訴他的門徒的?「天國就在你們中間。」
在登山寶訓中,耶穌曾經做了一個少有人懂的預言。他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在《聖經》的現代版中,「meek」(溫柔的)被翻譯成謙卑。誰是溫柔的或是謙卑的人呢?他們必承受地土又是什麼意思?
溫柔的人就是無小我的人。他們就是那些已經覺醒,而看到自己實質本性(就是意識)的人,同時在其他人身上,包括所有的生命形式上,也都能看到那個本質。他們生活在臣服的狀態,所以時時感受自己與整體和源頭是合一的。他們具體表達了那個在地球上改變所有生命層面的覺醒意識,所謂生命的不同層面包括大自然,因為在地球上的生命和觀照它們、與它們互動的人類意識是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這就是溫柔的人會承受地土的意思。
一個新的生命正在地球上揚升。它此刻就在揚升。而你就是它!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匿名  發表於 2010-8-16 07:34
pseudo-neo-advaita vedanta, half-cooked zennist.

589

主題

9078

帖子

501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017
7
hellman 發表於 2010-8-16 08:30 | 只看該作者
究竟有沒有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8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8-16 08:46 | 只看該作者
究竟有沒有神?
hellman 發表於 2010-8-16 08:30

按他的說法,人自己就是「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9

主題

9078

帖子

501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017
9
hellman 發表於 2010-8-16 09:32 | 只看該作者
按他的說法,人自己就是「神」。
chico 發表於 2010-8-16 08:46



    我也是神? 當神的感覺真好. 是神就是作什麼都是對的,想讓誰下地獄,誰將得下地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9

主題

9078

帖子

501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017
10
hellman 發表於 2010-8-16 09:33 | 只看該作者
pseudo-neo-advaita vedanta, half-cooked zennist.
Guest from 99.227.40.x 發表於 2010-8-16 07:34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11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10-8-16 16:20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一直要說神呢??
神這個東西很多都是人的潛意識所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7: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