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習八正道

[複製鏈接]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7-30 05: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亦即修習戒
定慧。修習正見和正思維,即修習「智」,修習正語,正業及正命,即修習「戒」,
修習正精進,正念及正定,即修習「定」。

正見是指清晰明白與了解大自然法則或規律(如四聖締,因果法規,緣起法規,生滅
法規,中道法規---------等等)的真相。正見為八正道之首,皆因心持正見,往後
的身口意行為才會正確。若持不正見或邪見,往後的身口意行為便會偏離正確的軌
道,舉例,若持不正見,就算提醒自己原諒別人的過錯,也治標不治本,心依然認
定別人做錯了,不過算了吧!依然誤認為「苦因」源於外間,繼而身口意向外「滅
苦」或自我安慰。相反,若持正見,明白到「苦因」是源於執著自我所製做或虛構
的預期或概念,亦明白若別人的行為不正確的話,他行為的後果自會給他所需的教
訓,不是由我(自我)來裁判他,更自然不會埋怨別人,甚至無須原諒別人,因別人
沒有錯,錯的只有是一個概念,事情只是如此這般發生,只需如實處理與回應,繼
而身口意會向內間認識」滅苦「,穩固了戒定慧,亦明白到這過程的重點不在於多
一些寬容或快樂,而逐漸多一些認識與活在的真相,少一些迷失或活在的虛幻里。
楞嚴經有云:」見見非見「這裡第一個見是如實的見,第二個見是虛幻的見。

正思維是指清晰反思與認識大自然規律與法則的運作,不是反思誰對誰錯,也不是
埋怨或憂慮,而是反思自我如何製做與迷失於預期或概念之中,繼而一方面思考如
何從迷失中覺醒過來,另一方面思考如何如實處理與回應事情。

正語是指不說虛假,是非或傷害別人的言語,說的是處理事情所需的話,或說所扮
演的角色所需的話。若責備別人,也是因處理情況的需要,不是源自自我或情緒。


正業是指正確的行為。被(自我)所製做的預期或概念牽著鼻子走的行為,自然是不
正確的行為,即不正業。不正確的行為自然會有不正確的後果,相反,無貪無嗔無
痴的行為,自然是如實處理和存智慧的行為,亦即正業,正確的行為自然會有正確
的後果。

正命是指不作傷害眾生的職業。現今社會好容易因工作壓力或物質引誘而硬推銷,
不顧別人是否需要自己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只顧及自己的營業額。修行者須以專
業知識與經驗來評估個別客人的需要,不要只顧自己的利益。

正精進是指適量與平衡的付出,不呵護自己,也不壓迫自己,不怠慢,也不急進。」
中道「即適量平衡進展,是大自然法則,不吃飯會肚餓,吃太多會滯,需長時間觀
察身體的需要適量平衡飲食,同樣,修行須耐性地觀察與了解自己修行的階段,作
適合現階段的修習,不要想一步登天。

正念也就是佛陀所教導的:」四念住「,觀身不凈,觀法無我,觀心無常,觀受是


正定是指戒定慧自然的穩固,自然不易受內境與外境的變化所影響。如何訓練戒定
慧自然地穩固?當付出努力把前七個正道逐漸訓練善巧,戒定慧自然會穩固,而這
戒定慧的穩固又支持下一輪正見等正道的修習,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正是這原因,
正定排在八正道之末。相反,若不把前七個正道逐漸訓練善巧,卻刻意把心或心境」
定「下,就算定下來,也不過是短暫的平靜或安定。若欲求或依賴這平靜或安定的
心的狀態,當它變化時,心又會失望或渴望這些舒適的心的狀態,始終離不開欲求
多一些舒適感受的習性,就像吃速食麵,似乎又快又好味,必須付出時間烹調的飯
菜才健康有益。佛陀的智慧是指出所須培育的並不是」定「,而是」正定「。換言
之,去做(付出)會做好,要做(刻意)做不好。

(阿含經)中部第四十八章---------------」心內再沒有任何障礙(貪嗔痴)可使我迷
失至不能如實觀知或如實知之「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10-7-31 03:32
good
3
匿名  發表於 2010-7-31 22:36
阿彌陀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0: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