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從別壇轉貼過來的,此文的題目和chico兄這篇文章題目相似,叫"禪宗明心証悟的疑惑".
……………………………………………………………………………………………………………
一直以來, 我對明心見性一事都有疑問, 明心見性這四個字在佛法論典裹處處可見, 但每當問人的時候, 總是不能得到一個教理上的回答, 最常聽到的是」 這事無法用語言文字說明」 或者」 跟著好好修, 到時自會明白」 。這些說法實在不能滿足我心中的疑惑, 我在想, 雖然禪宗宗門的示入常不可言說, 但這【悟入】的標地總該有教門上正確的說法吧, 禪宗一定不是像一些阿含的研究學者說的只是無厘頭的自由心証吧 ? 前一陣子從別網看到以下一文, 你方便的話請壇的老師和師兄們看看,文中說的有沒有偏離 ? 我對壇內的老師和師兄們很具信心的, 務必請轉一下,
以下為正文部份, 謝謝.
何謂證悟?何謂禪門的明心 ?
作者: 鄧正枝
當你不是選擇阿含解脫道,而是選擇了函蓋阿含解脫道的大乘佛菩提道,想要真的實行菩薩道而廣度有情眾生時,首要之道就是先斷我見及求明心開悟。想要明心的話,對於參禪悟道必須具備的正確知見,必須先熏習。如同採摘中藥草,須要先了知藥草的形狀、特性等等才能去採摘,否則茫無頭緒,如何來采?證悟明心也是一樣,您想要證悟明心,究竟是要悟得什麼心?真心有什麼特性?有什麼功能?什麼是常住不壞的真心?什麼是緣起性空的妄心?二者有何差異處?都先要有一些認識,您才不會像在大海里撈針一樣毫無目標;否則,連門都摸不到,要如何入門而開悟?禪宗開悟雖然是無門之門,但只要是遇到了真善知識,他必有善巧方便,來引導您步入無門之門,不會像一般的瞎眼阿師說:「禪是無法可說的。」或者說:「開悟是不能講的,也是講不出來的。」那麼請問你:「佛說法四十九年是在說什麼?拈花微笑的公案又在說什麼?歷代祖師的公案又是在講什麼?」真的無可說嗎?只有尚未開悟的阿師,怕徒弟們問他有沒有開悟,才會說是無可說、不能說;那是不懂裝懂,讓您以為他真的是懂,只是籠罩您罷了!要是真悟的禪師,必有為您處,決定不會說:「禪悟不可以說出來,禪悟說不出來。」
佛菩提道的第一步就是明心,明心開悟就是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心,所以對八識心的體性有什麼不同,要多少了知一下,您才能從中找得到您所要找的真心。前面有提過,心王有八:第八識阿賴耶識、第七識末那識,第六識意識及前五識;有時合說為前六識,是指第六識及前五識。八識心王依體性之不同可分類為四種,略說如下:
(一)第八識(阿賴耶識)是「恆而不審」;前七識及六塵萬法皆從祂而生,無始以來心體常住,是不生不滅的常住心,祂離見聞覺知故不分別六塵萬法,故六塵萬法雖從祂而生,祂卻對它們從不思量亦不作主,這就是開悟明心所找到的真實心。
(二)第七識(稱為末那或意根)是「恆審思量」;祂遍緣一切法,因為恆時於其所緣諸法思量該取該舍、該作不作,所以祂是六塵萬法中時時作主、處處作主之心。祂從第八阿賴耶識中出生卻不自知,反執第八識為自內我,將第八識據為己有。由不肯承認自己虛妄故,由遍計(貪著)諸法故,恆令第八識流注自身之種子而使意根自己不斷的從第八識出生,而能於三界中現行不斷,吾人之五陰亦因此而不斷的於三界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故吾人於六道中輪迴生死不能出離,皆因意根之執著而起;而意根這個執著性,卻是由意識的無明──錯誤認知──而使意根不斷的產生執著性。所以順觀十二因緣法時「無明」排在第一,辟支佛及阿羅漢皆因斷了意識的無明而使意根的我執滅失,才能滅盡十八界而入無餘涅盤。又意根因了別慧很微劣,不能細分別六塵萬法,所以經常令第八識出生前六識來協助分別。
(三)第六識意識是「審而不恆」;意識具有思量性,但依意根而轉(即聽命於意根)故不能作主;祂善能分別六塵萬法,亦能分析、衡量意根所取諸法之利弊得失,讓意根能作主決定,是意根最得力的助手;意識須依意根與阿賴耶識之共同配合,才能存在及運作,也不能離開法塵而單獨現行;必須同時依於阿賴耶識、意根及法塵(若生於欲界尚需依於五色根)才能現起、作用,故屬依他起性。又五色根為吾人意識之所依,當五根之功能羸劣時,意根便不令祂現行,讓五根休息,故意識非是恆時不滅而是夜夜斷滅的識。尚有其它狀況意根亦會不令意識現行,此處略而不說。
(四)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是「非恆非審」,只能了別五塵粗法;如眼識之了別青黃赤白……等粗相,但不能了別細相,因此只能配合意識、提供意識所需而使意識能作更微細之分別判斷;其餘四識也是如此,只是配合意根、意識來運作的,自己不能作主及思惟判斷。
此八識心王雖然各有體性,但卻能和合似一,配合無間圓融無礙,凡夫眾生往往把這八識誤認為只是一個心。在這八識心王之中,每一識各有每一識的作用,不能互相替換,你不能夠把第六識當作第八識來用,也不能夠把第七識當作第八識來用;也不能說悟了或成佛以後只剩下第八識而沒有了第六識、第七識,仍然是八個識都具足存在的;只是成佛以後種子不再變易,八識心王都是究竟清凈的,因此而發起四智圓明的佛地究竟境界。
八個識當中,誰是真心?誰是妄心?一定先要有所了知,否則誤把妄心當作真心來認、來修,錯把一念不生的妄心意識當作是開悟的實相心,那今生想要開悟就很困難啰!從五蘊十八界的一一蘊、一一界去探討分析,能如實的思惟推敲比對與現前觀行,是很重要的。由阿含解脫道的實證來說,五蘊、十八界是因緣和合所生之法,無有常住不壞之我,終究是會壞滅的,所以說五蘊是無常。又五蘊中之識蘊六識心一直在分別六塵,前六識是以意識心為中心的,但意識心如前面所說是緣生緣滅之無常法;意根是依於第八識及自己的我執無明而生,亦屬因緣所生法,也有斷滅的時候,在阿羅漢入涅盤時也是要斷滅的。二乘聖人入無餘涅盤時十八界皆滅,所以七轉識都無真實不壞之自性,都是可壞滅之法。如此去實地現觀以後:「喔!我了解了!原來前七識皆是妄心,不是我應該追求寶惜的,就只有真實不可壞的第八識如來藏,才是我應該回歸的真正家鄉。」
修學大乘佛菩提的人,若已了知前七識是妄心,是虛妄之法,那就把前七識滅掉,進入無餘涅盤,剩下的心不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嗎?那不就開悟了嗎?這樣可不可以呢?答案是:「不可以!」因為如果只剩下第八識如來藏,沒有了前七識,第八識離見聞覺知且不能返觀自己的存在,根本就無法了知自己,那要如何來明心?沒有前七識,您就不存在了,那您又如何能來修學佛法、求證菩提、明心開悟?所以修學大乘佛菩提的人,明心開悟的道理,是要用妄心去找到真心的。如果捨棄妄心不用,或是把妄心保持在一念不生而不分別、不參禪的無記狀態,卻想求明心證悟實相,終不可得。二乘菩提就是把妄心滅了,十八界滅了,而可以出三界;可是在無餘涅盤的境界中,阿羅漢自己的七轉識都不在了,又如何能了知第八識如來藏在何處?所以還是不知道生命的實相,還是不知道如來藏在哪裡。就因為他們沒有證得第八識真心如來,所以不能發起般若實相智慧,才說他們只是證得二乘菩提的解脫果而已,不能成為實證佛菩提的菩薩。
大乘禪宗的開悟明心就是找到了自己的真心第八識如來藏的所在,親證第八識的本來自性清凈涅盤,如是才能現觀第八識的種種體性(功德性)而生起真正的般若實相智慧;若沒有證得如來藏,就只能理解般若實相的表相,無法發起真正的實相智慧;所以想要證得真正實相般若智慧的人,首要之事就是求證如來藏──禪宗的開悟明心。
想要證悟明心,必須要有工具,這個開悟的工具就是妄心:用會分別、會思惟、會尋找的妄心意識,來尋找無分別性的真心如來藏,才能找到本已存在的如來藏而明心;因為真心如來藏離見聞覺知,也沒有分別性,所以祂不會自己找自己,也不會把祂自己的所在告訴您。當代的大師們全都悟錯了,原因就是想要把妄心自己變成第八識真心;或是直接把妄心當成真心,就說是開悟了,結果都落到意識裡面去了!因為妄心意識永遠都是第六意識,永遠都是因緣所生法,不可能變成本來常住之第八識如來藏。
他們都是把意識修行到一念不生時之境界認為就是開悟的境界,可是真心第八識如來藏卻本來就是一念不生、本來就是無分別,不是靠修行才變成一念不生及無分別;他們的一念不生卻是修行以後才獲得的,並且不是修到一念不生以後就永遠都一念不生;而第八識如來藏卻是修行以前就已一念不生,修行開悟以後也仍是一念不生,是與定中一念不生的意識覺知心同樣一念不生的;而意識出定以後出生妄想、妄念時,如來藏仍是一念不生的,不是修行以後才一念不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