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神奇三峽水量「逆調節」 保武漢就要淹重慶?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平安10 發表於 2010-7-20 21: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平安10 於 2010-7-20 21:39 編輯

萬 維讀者網    2010-07-19 23:28:59

  萬 維讀者網無痕綜合報道:閃電抓破夜空,狂風抽打著樹枝。7月15日,暴雨順著夜幕瀉落,頃刻間將宜昌城包裹得嚴嚴實實。

  在此之前,長江流域已出現兩次集中強降雨階段,四川、重慶、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市陸續受災。根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下稱國家防總)數據,截至15日9時,洪災導致9750萬人受災,其中806人死亡和失蹤,倒塌房屋59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202億元。

  根據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的分析,7月15日至18日是長江流域第三次集中降雨階段,長江防汛形勢將更為嚴峻。此次強降雨期間,降雨帶將在長江上游自西向東移動。

  7月15日,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下稱長江防總)發出今夏第12道調度令,要求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下稱三峽集團公司)從當日13時起至 19時止,將三峽水庫下泄流量由25000立方米/秒,逐步加大至32000立方米/秒,騰出防洪庫容,迎接洪水的到來。

  此時,長江中下游多處水位告急,三峽水庫的防洪作用正面臨嚴峻考驗。

    三峽汛期泄洪引各方質疑 專家稱其防洪能力有限

  正值江西、湖南、湖北遭遇暴雨襲擊,長江中下游幹流各站水位繼續上漲。短短三天內,城陵磯、漢口、湖口、大通等水文站的水位均上漲了幾十厘米。三峽水庫在此期間泄洪,被認為是以下游為壑的事件,排在三峽水庫各項功能之首的防洪功能,也被一些民間人士所質疑。

  長江委專家表示,自2003年三峽水庫135米蓄水以來,三峽水庫所起的防洪作用非常明顯,減輕了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壓力。在本次洪災中,到目前為止,發生問題的主要是長江的支流,長江幹流無恙。因災死亡者,絕大多數是山洪暴發所致。

  不過,趙木森強調,考慮到長江中下遊河道泄洪能力較弱與洪水峰高量大等突出矛盾,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仍顯不足。解決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問題,還要靠包括三峽工程在內的堤防、分蓄洪區等長江綜合防洪體系,各種方式綜合運用。「三峽工程的防洪能力有限,不能包打天下,三峽工程建成運行,不能完全解決長江的防洪問題,不能使長江防洪一勞永逸。」

  三峽工程真能起到抗洪防汛的作用嗎?

  2010年7月19日晚,距離20日早8點即將到來的70000立方米/秒的今年入汛以來長江最大洪峰,所剩時間已屈指可數。CCTV新聞頻道里,長江委某位婦女主任面對鏡頭,面不改色心不跳,號稱三峽工程可以利用221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當入庫流量達到70000立方米/秒時,控制泄洪量在 40000立方米/秒以下,實現調峰錯峰,確保下游的武漢安然無恙,云云。

  又是這套官話、套話、謊話。

三峽的防洪庫容,號稱221.5億立方米,即壩前水位從145米到175米之間的庫容。王維洛對此進行了核算,發現非但145米至175米之間沒有221.5億立方米,就是135米至175米兩根水位線之間的最大庫容也只有144億立方米!

  2000年5月17日,張光斗對三建委辦公室主任郭樹言說:「三峽的防洪庫容問題可能你們知道了,沒有那麼大。這個研究是清華作的,錢副主席知道后,把長江水利委員會找來問,他們也承認了。這也可以解決,無非把水位降到135米,影響幾天航運。但這件事在社會上公開是不行的。」

  暫且不追究防洪庫容到底是221.5億立方,還是不到144億立方。只問一個問題,當長江汛期來臨,入庫水流量高達40000立方/秒—— 70000立方/秒時,三峽大壩敢不敢把壩前水位蓄到175米?

  回顧一下09年8月初長江洪峰的真實狀況:09年8月6日央視CCTV報道,該日三峽大壩壩址的三斗坪水位已達148.30米,而重慶水位超過 183米。兩者相差38.30米!重慶晚報刊登了照片,題為「長江水已淹沒朝天門碼頭」和「江水漫進渝中區儲奇門濱江公園」。更有網友們發布了大量水淹重慶的照片。

  按此推算,如果今年7月20日的70000立方/秒的今年以來的最大洪峰來臨,長江委有膽量蓄水到175米嗎?常識告訴我們,流量越大(水流越急),則水力坡度越陡,不過姑且仍按09年8月6日的水利坡度數據概算,則現在汛期壩前蓄水到175米,600KM之外的重慶的長江水位將高達 175+38=213 米!重慶人民絕大部分都將生活在水世界中了!也就是說,保了下游的武漢,就要淹沒上游的重慶。

  實際上,09年8月初的長江洪峰,最大流量只有55000立方米/秒,遠小於眼下即將到來的70000立方米/秒。按常理,今年的三峽庫區內的長江水力坡度勢必大於去年。也就是說,長江三峽壩前水位和長江重慶水位的高差勢必大於去年的38.30米!

  為了計算簡化和說明問題,我把三峽庫區當成一長方體(實際上應為下窄、上寬,截面為梯形的柱體)。假設三峽的真實防洪庫容是 (221+144)/2=182.5億立方(取官方和民間的折衷值),則蓄水增高1米,蓄洪量增加約6.08億立方(實際上水位越低,蓄洪量增加越少)。今年長江委為了不讓重慶去年被淹的悲劇重演,今年頂多敢於蓄水到148米。也就是說只能利用6.08億立方X3=18.24億立方的防洪庫容。

  18.24 億立方的蓄洪量是什麼概念?假設入庫流量是70000立方/秒,出庫流量是40000立方/秒,那麼只能維持17個小時。17小時后,要麼水位繼續上漲,加大重慶災情,要麼使泄洪量=入庫流量=70000立方/秒,讓武漢遭災。假設入庫流量是70000立方/秒,出庫流量是30000立方/秒,那麼只能維持不到13個小時。13小時后,要麼水位繼續上漲,加大重慶災情,要麼使泄洪量=入庫流量=70000立方/秒,讓武漢遭災。

  道理就這麼簡單!即使不是工學碩士,即使不搞水利,即使早已下海經商20載,僅憑小學那點算術就能戳穿那皇帝的新衣!

  更進一步的問題是,98年長江先後6次大洪峰,今年就只有一次嗎?!

  神奇三峽水量「逆調節」 丟了誰的臉寒了誰的心?

  三峽工程的全部功用之中,最為人周知的有兩個:一是發電,一是防洪。據說三峽一修,「百年一遇」自然不在話下,「五百年一遇」在三峽大壩前也只能低眉俯首。

  三峽工程的全部功用之中,最為人周知的有兩個:一是發電,一是防洪。據說三峽一修,「百年一遇」自然不在話下,「五百年一遇」在三峽大壩前也只能低眉俯首。因此,當江西、湖南、湖北遭遇暴雨襲擊的關鍵時刻,傳來三峽大壩泄洪的新聞,這種「以下游為壑」的作法引髮網友熱議自在情理之中。

  輿情就是命令。「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針對「既然在汛期也要泄洪,我們還修這個水庫有什麼用處?」的疑問,立即進行了長篇解釋。不過實踐再次證明「一點五」這廝就是素質低,因為儘管對其一再掀起學習新高潮,愣是沒搞懂那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想說什麼,又說了些什麼。

  冥冥之中,忽然記起黃萬里老先生的預言:三峽水庫對水量的調節是一種「逆調節」,心裡頓時亮堂起來。什麼叫「逆調節」?就是豐水期需要三峽水庫蓄水的時候它要泄洪;枯水期需要三峽水庫泄水的時候它要蓄水。

  前兩年的冬天,洞庭湖流域、太湖流域遭遇「百年一遇」的枯水期,湖面大幅度縮小,船隻不能航行,三峽的水如期而至了沒有?沒有!它要發電。這次,江西、湖南、湖北的汛情開始緊張,它蓄水了沒有?沒有!它要泄洪。

  任何一項工程,建的時候總是牛氣衝天,總是到了非建不可的危急時刻,條條理由都成立,於是乎,任何異議、反對之聲哪怕是真知灼見也在這堂而皇之的「大局」之下化為灰飛煙滅。為何工程上馬的時候,中國人傳承千年的那個「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不靈驗了呢?難道這就是與時俱進的時代內涵?
沙發
 樓主| 平安10 發表於 2010-7-20 21:22 | 只看該作者
歡迎五毛板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78

主題

1432

帖子

627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7
3
沒事閑逛 發表於 2010-7-20 23:24 | 只看該作者
今年頂多敢於蓄水到148?
--------------------------------
由於攔蓄洪水,三峽水位上漲迅速,目前正以平均0.13米/時的速度連續攀高。截至20日10時,水位已由19日10時的147.15米上漲至150.12米,24小時內上漲了3米,攔洪約15億立方米。
如果沒有三峽大壩的攔截,如此高的洪量,將對本已負荷沉重的中下游干支流產生巨大安全威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5372

帖子

225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Grand Jedi Master

Rank: 4

積分
2252
4
jedi_xie 發表於 2010-7-21 00:1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edi_xie 於 2010-7-21 00:31 編輯

武漢關水位距警戒不足1米
2010-07-18 05:14:00 來源: 楚天都市報(武漢) 跟貼 0 條 手機看新聞

荊楚網消息 (楚天都市報) (記者陳俊 實習生陳承)洪峰雖過,但長江上游大到暴雨不斷,漢口水位也持續上漲直逼警戒線。截至昨晚8時,武漢關水位達26.7米,距警戒水位不足1米。長江防總預計,武漢水位下周還將上漲。

昨日上午,近7年來最大的一次洪峰已經平穩經過武漢,但洪峰過後,武漢關水位卻依然上漲。長江防總調度處處長王井泉介紹,由於川東、渝東渝南地區昨日大到暴雨,長江上游各支流受雨水影響,流量增大,匯入長江幹流,造成長江上游水位上漲。

王井泉還表示,預估一周后,由於三峽水庫加大下泄排放量,武漢水位還會相應繼續上漲。
+++++++
據新華社7月12日消息,從7月8日開始的一輪強降雨在湖南省局部地區引發了山洪地質災害,同時導致沅水、澧水和洞庭湖水位高漲,尤其是洞庭湖水位逼近近年罕見的警戒水位。初步統計,這輪降雨已經造成17人死亡和失蹤,10000多間房屋倒塌,緊急轉移23萬餘人,目前依然有4條省道受阻中斷。
+++++
人民日報》北京7月15日電(記者 陳仁澤)受上游來水及區間降雨的共同影響,長江幹流、鄱陽湖和洞庭湖水位繼續上漲。15日8時,長江幹流九江水文站水位漲至20.32米,超過警戒水位0.32米;下游幹流大通水文站水位漲至14.55米,超過警戒水位0.15米,相應流量63800立方米每秒。洞庭湖城陵磯水文站水位漲至32.35米,低於警戒水位0.15米;鄱陽湖湖口水文站水位漲至19.86米,超過警戒水位 0.36米。長江下游支流水陽江發生超保洪水,新河庄水文站洪峰水位超過保證水位0.06米,相應流量1100立方米每秒。鄱陽湖饒河昌江發生超警洪水,渡峰坑水文站洪峰水位超過警戒水位2.25米,相應流量4590立方米每秒。15日8時,太湖平均水位緩漲至3.56米,超過警戒水位0.06米,太湖周邊河網地區有12個水文站水位超警,超警幅度為0.03米—0.62米。
+++++
70000立方/秒的水量,如果沒有大壩截去一半,武漢會安全嗎? 會算的,數學好的,都算算? 沒有大壩的蓄洪,那些高叫太湖,洞庭湖系統能蓄洪的人,算算看,這7月15日是不是兩湖還能蓄洪而不泛濫?

做人要實際些,別TMD的亂叫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主題

1萬

帖子

75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25
5
·八戒· 發表於 2010-7-21 01:57 | 只看該作者
到底「百年一遇」幾年發生一次?三峽到底是按什麼標準設計的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78

主題

1432

帖子

627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7
6
沒事閑逛 發表於 2010-7-21 04:0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沒事閑逛 於 2010-7-21 04:13 編輯

回復 5# ·八戒·

自1153年以來的849年間,可調查到的有8次大洪水、實測到的20世紀有5次大洪水, 以1870年的洪水最大, 估計(非實測)重慶寸灘站水位達196.15米,洪峰流量達100000立方米/秒. 最近的是1998年,

三峽大壩按洪水流量為98800立方米/秒設計, 目的是當如1870年時洪峰流量達11萬立方米/秒時,經三峽水庫調蓄后,枝城流量可不超過71700-77000立方米/秒, 沙市水位不超過45米. 對於其他較小洪水, 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過56700立方米/秒,沙市水位不超過44.5米.
洪水經三峽水庫調蓄后, 可使荊江南北兩岸、洞庭湖區和江漢平原避免發生毀滅性災害。不是完全避免災害.

至於該博引文中的計算問題之一是前提錯誤:
該文寫到, "98年三峽大壩壩址的三斗坪水位已達148.30米,而重慶水位超過 183米。兩者相差38.30米", 因而推論: "如果壩前蓄水到175米,600KM之外的重慶的長江水位將高達 175+38=213 米" !
作者把水位差想成是"絕對"的了, 尤其, 把三峽水庫的蓄水水位與沒有三峽水庫的長江水位更弄混了.
當三峽水庫蓄水減洪時, 重慶的水仍然和以前一樣往中下流流, 並不是讓水在重慶就減緩流速, 所以, 175 + 38 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減緩流速是在三峽水庫, 這次至20日10時,三峽水庫水位已由19日10時的147.15米漲至150.12米,攔洪約15億立方米。流速從70000降到40000, 長江洪峰順利通過上游干支流。經過三峽水庫調蓄,幹流中下游來水平穩,漢口以下水位呈消退趨勢。
這就是"三峽水庫"的抗洪作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5372

帖子

225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Grand Jedi Master

Rank: 4

積分
2252
7
jedi_xie 發表於 2010-7-21 04:2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edi_xie 於 2010-7-21 04:37 編輯
到底「百年一遇」幾年發生一次?三峽到底是按什麼標準設計的呢?
·八戒· 發表於 2010-7-21 01:57


」百年一遇「只不過是一個形容詞,表示很厲害的意思,跟中國古文了」六「和」九「的用法差不多。它並不是一個科學描述方法。我個人認為比較客觀的說法應該象加拿大這邊的媒體那樣,用」破xxxx年以來的記錄「描述。

比如:
2009年3月,多倫多氣溫破1974年以來最高(中國慣用說法:30年一遇)
2010年3月,多倫多氣溫破1938以來記錄(中國慣用說法:70年一遇)

如果都按中國的慣用說法,馬上就有人質疑,明明去年才30年一遇的,今年又遇一次,怎麼年年都遇啊?

如果按加拿大的慣用說法,就沒問題了,打破紀錄可沒有規定30年才打破一次的,年年破都沒問題,所以沒人質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3: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