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沒事閑逛 於 2010-7-21 04:13 編輯
回復 5# ·八戒·
自1153年以來的849年間,可調查到的有8次大洪水、實測到的20世紀有5次大洪水, 以1870年的洪水最大, 估計(非實測)重慶寸灘站水位達196.15米,洪峰流量達100000立方米/秒. 最近的是1998年,
三峽大壩按洪水流量為98800立方米/秒設計, 目的是當如1870年時洪峰流量達11萬立方米/秒時,經三峽水庫調蓄后,枝城流量可不超過71700-77000立方米/秒, 沙市水位不超過45米. 對於其他較小洪水, 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過56700立方米/秒,沙市水位不超過44.5米.
洪水經三峽水庫調蓄后, 可使荊江南北兩岸、洞庭湖區和江漢平原避免發生毀滅性災害。不是完全避免災害.
至於該博引文中的計算問題之一是前提錯誤:
該文寫到, "98年三峽大壩壩址的三斗坪水位已達148.30米,而重慶水位超過 183米。兩者相差38.30米", 因而推論: "如果壩前蓄水到175米,600KM之外的重慶的長江水位將高達 175+38=213 米" !
作者把水位差想成是"絕對"的了, 尤其, 把三峽水庫的蓄水水位與沒有三峽水庫的長江水位更弄混了.
當三峽水庫蓄水減洪時, 重慶的水仍然和以前一樣往中下流流, 並不是讓水在重慶就減緩流速, 所以, 175 + 38 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減緩流速是在三峽水庫, 這次至20日10時,三峽水庫水位已由19日10時的147.15米漲至150.12米,攔洪約15億立方米。流速從70000降到40000, 長江洪峰順利通過上游干支流。經過三峽水庫調蓄,幹流中下游來水平穩,漢口以下水位呈消退趨勢。
這就是"三峽水庫"的抗洪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