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海外成績優秀的華人孩子為什麼在職場上落後?

[複製鏈接]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10-1-12 11: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北京時間2010年1月12日 轉載)
    來源:新浪博客
   
     東亞的孩子們,學習成績最好!說這話的,是加拿大官方教育機構。
   
    這裡的東亞East Asia當然不全是華人,包括了中國,中國香港,韓國,日本的後裔。其中,占絕大多數的是中國孩子。
   
    加拿大最大的,人口最多(包括移民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安大略省,今天經英文大報Toronto Star發表一篇總結報告,破天荒第一次大膽披露了全省公立學校統考成績和種族的關係。當然,文章也總結了貧富差距和考試成績的關係,不過我不想在這方面說太多。
   
    加拿大安大略省(簡稱安省)從幾年前開始,每年在小學和中學三年級,六年級和九年級的學生中進行一次全省統一考試,考試內容包括英文和數學。考試的具體成績不公布,但是,私底下許多學校和家長(尤其是華人家長)把考試的成績拿來排隊,以取決學校的優劣。
   
    這次,安省教育廳頂著「政治錯誤」 「種族偏見」 的大帽子,敢於把小學三年級考試成績和種族關係聯繫起來公布,甚至根據這個考試成績預測將來每一族群的收入範圍,可見是對目前的小學教育狀況憂心忡忡,到了「不得不說」 的地步。
   
    報告內容是,安省三年級統一考試的平均分數在族群上的分佈以及和將來收入的關係:
   
    種族 平均分數 預測收入
   
    1。東亞裔學生(中國,日本,南韓) 6 8 % 1 0 +萬年薪
   
    2。白人裔學生(英,法,歐洲,俄國) 6 0 % 7。5-9。9萬年薪
   
    3。南亞裔學生(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 6 0 % 7。5-9。9萬年薪
   
    4。東南亞學生(新加坡,菲律賓,馬來亞) 5 5 % 5。0-7。5萬年薪
   
    5。黑人裔學生(各地黑人移民) 4 3 % 5。0 +萬 年薪
   
    6。中東裔學生(沙特,伊拉克,伊朗等) 4 0 % 3。0萬-4。9年薪
   
    7。拉丁裔學生(南美,加勒比地區) 3 7 % 3。0萬以下年薪
   
    這個報告的標題是「種族,貧窮,從小學三年級看將來」 。
   
    華人家長們應當以此報告而驕傲自豪?且慢。
   
    中國的老話是「三歲看大」 ,加拿大教育機構的話是「三年級看大」 。都有道理,可是不全有道理。為什麼?因為有許許多多的變數,光看成績是不現實的。
   
    長期以來,東亞人,包括華人的聰明大腦,一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甚至有學術之爭。十多年前,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一位教授發表文章說,亞洲人的大腦比白人聰明,而白人的大腦又比黑人聰明。他用了一些實驗數據,還以大腦的色素結構來證明他的結論。這篇文章在當時引起一場軒然大波,「種族主義」 的罵聲不絕,不但是黑人,白人也不遺餘力地說他的結論是錯誤的。
   
    我覺得,這位教授的結論是草率的。不過,從各種族裔孩子在學校里的學習成績上看,似乎覺得亞裔,包括華人的孩子確實腦子比較好用。
   
    但是,從小學三年級孩子的學習成績預定他們將來的收入,其實又是另一個誤區,與現在加拿大乃至北美洲的現實不相符合。
   
    我們看到的事實是,在現實社會中,收入高的工作和職位基本上在白人那裡,醫生,律師,高級工程師,銀行高層,工廠主管,大學教授,基本上是白人的天下,甚至被列在最尾等的拉丁族裔也有許多人站在老闆,將軍的職位上;更不用說象教師,警察,消防員,政府公務員這些「鐵飯碗」 ,華人的影子就更少,連黑人和菲律賓後裔都比華人後裔多,近幾年,更有東歐移民佔據這些「鐵飯碗」 。
   
    成績優秀的華人孩子,大學畢業,幾年以後,突然集體從加拿大的這些高收入職位和鐵飯碗職位上「消失」 不見,看不見他們活躍的身影,看不見他們叱吒風雲。
   
    安省教育廳那個將小學三年級成績和將來收入關係的列表,純粹是子虛烏有,更惶論東亞移民的孩子會佔據加拿大收入最高行列。我見過一些早年移民加拿大的華裔後代,現在中年了,或在為別人打工,或者自己開個小企業作老闆,在職場上和別的族裔地位和收入比較,根本就和「華人聰明」 沾不上邊。
   
    問題出在哪裡?
   
    當然,在加拿大乃至整個北美洲的種族歧視是事實上存在的,誰也別想否認。那些存在於人們意識中的,存在於社會潛規則中的種族歧視,是阻止華人衝破「玻璃天花板」 的最大障礙。這個,需要華人自強不息地,團結起來,一代一代人地努力去衝破。許多黑人在這個社會裡打下一片天下,就是最好的榜樣。
   
    其次,還是那句老話: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幾個中國人在一起就成了蟲。華人在職場里互相內鬥,互相瞧不起,不幫扶,是有目共睹的,糟蹋了好多人才。在華人圈子裡,香港來的,大陸來的,台灣來的,互相瞧不起看不上,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觀念不同是內鬥的理由,語言不同是內鬥的理由,居住地不同是內鬥的理由,甚至南方北方也是互相看不上的理由。中國人在海外的不團結,是出了名的。
   
    反觀人家印度人,都愛拿人「阿三,阿三」 地叫,阿三缺點確實不少,可是,有一點應當向人學習:出門在外的阿三們都很團結。以前多倫多市政府有一個部門,曾經是白人的天下,後來,輪到一位印度族裔的女人掌了權,幾年下來,那個部門新雇傭的職員全是印度族裔,新提拔的管理層全是印度面孔,搞得來以後人們叫那個部門是「新德里」 ,看看,人家是「用人唯我族」 ,毫不避嫌。
   
    曾經有一熟人,希臘人後裔,高中學歷。在福特工廠不景氣時,很輕易地在那裡謀到一職位。問其原因,說是部門招人者是他老鄉,人家指名只招希臘裔,「開後門」 ?人家就是這麼照顧本族人,你拿他怎麼辦?
   
    這種現象在華人社區就很少見。經常的情況是:華人掌權后專門雇傭其它族裔,特別是白種人,華人老闆對自己族裔的人還特別狠。不要說我說話悲觀,看看自己身邊,這種情況是不是時有發生?
   
    一個族群集體上不去,應當怪自己在那裡內耗。
   
    最後,我們的孩子很聰明,但是總體來說,在社交方面的技能還應當提高。那些西班牙族裔的孩子,考試敬陪末座,可是,找起工作來,職場里的關係和表現,可能比華人孩子更勝一籌。從長遠看,可能那些考試成績差的還得先提拔上去作行政主管,考試成績好的那些,也許就得在他們手下打工。這就是北美社會的現實。
   
    我工作的地方,最近新來一個實習的中國女孩,不苟言笑就罷了,可每天進進出出就一張苦瓜臉,弄得誰想和她打個招呼也很困難。相信她不是有意要做成那個樣子,或者是害羞,或者是內向,總之,一來就和上下左右關係不融洽。反觀那幾個從印度和東歐來的女子,一來就熟得跟家人一樣,每天笑眯眯地簡直就要和你 hug,hug,你不和她笑一笑,都難。你不教她們一些東西,好像就欠點什麼似的。
   
    所以,華人的孩子要在職場成功,不光要考試成績好,不但要IQ高,更要EQ也高高地揚上去。
   
    那麼,加拿大安省教育廳那個預言,才沒有白說。

2

主題

402

帖子

22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3
沙發
runacross 發表於 2010-1-17 03: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152

帖子

1423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23
3
wallyg 發表於 2010-2-8 07:14 | 只看該作者
不切要害。
海外華人孩子沒有社交能力,只會讀書,這才是關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匿名  發表於 2010-2-14 11:52
回復 1# 流水線


    華人老闆對自己族裔的人還特別狠。
5
匿名  發表於 2010-3-1 18:55
不知道香港來的對香港來的是不是也特別狠?台灣對台灣來的又如何?
6
匿名  發表於 2010-3-13 01:41
我的孩子在海外長大的,我覺得她的社交能力很好啊!同學有白有黑,她和大家的關係很好,和同學父母都有很好的關係(我過去也以為她不太會溝通,結果是她同學的媽媽說給我聽的)
四歲的她還介紹10多歲的大朋友和大朋友認識。
所以不要一概而論!
7
匿名  發表於 2010-3-13 01:49
我的老闆也是華人,我就覺得他們對我們不錯!
8
匿名  發表於 2010-7-27 14:49
三天不挨打 上房就揭瓦
9
匿名  發表於 2010-7-29 06:50
華人在美能在技術崗位上冒尖。應鼓勵從事硬碰硬的工作,避免軟性工作。這是現實。
10
匿名  發表於 2010-7-29 06:54
華人在美能在技術崗位上冒尖。應鼓勵從事硬碰硬的工作,避免軟性工作。這是現實。特別是男生。 中國人在西方人眼裡是geek.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0: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