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社會「病」了,但「元氣」尚存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7-20 10: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2010-07-20 09:12:30 )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訪談對象】杜維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祖籍廣東南海,出生於昆明。在國際漢學界,被公認為新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訪談動機】
    一見記者面,杜維明便笑著說:「原來,『我們的社會病了』就是你們提出來的啊。」

    今年5月21日,第540期《國際先驅導報》推出核心報道「我們的社會病了」,指出體魄日漸強健的中國人,心理卻正在缺失信仰、嚴重畸形化。這一觀點與此前杜維明的呼籲「異曲同工」。

    去年9月,杜維明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表示,「北京奧運向國際宣示了中國文化美好的一面,令世人驚嘆,可是『毒奶粉』、『毒餃子』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卻暴露出某些中國人人文素質的缺乏,即使再舉行10個奧運,也難於彌補在國際舞台上中國的負面形象。」

    作為當代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杜維明幾十年來,一直為以人文精神為主導的思想教育活動而奔走。他疾呼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與創新,創辦人文精神國際論壇,倡導對話的文明,發揚寬容與包容的對話精神。

    有人說,儒家倫理對勤奮、節約、家庭觀念、團隊精神,以及人際網路的重視,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促成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經濟繁榮的重要因素。那麼,伴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日益深化這一大背景,新時期儒家學說是否能為中國的「精神病狀」找到「藥方」?抑或重建崇尚「仁義」的久違的信仰?

【先驅語錄】
★人們對物質上有所期待,也叫做「物慾的釋放」。我想,這些也是社會病態的重要原因。
★現在人們雖然心態浮躁,但仍有愛的心態和向上的志願。社會雖然「病」了,但「元氣」還很充沛。
★儒學,應當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它代表的中國文化積澱不是你可以選擇的,這是在你的心靈中根深蒂固的。有人把它比作中國人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

【作者】《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徐明 鄧媛 發自北京
   
「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元氣越來越薄弱」

    《國際先驅導報》:「我們的社會病了」,您對此也有體會。

    杜維明:這個話題很有意思,啟發大家思考一些比較深層次的問題,不僅僅是政治、經濟問題,還有社會心理問題。我覺得這一說法是一個創意,相信會得到很多人的回應,也值得我們大家深刻反思。

    Q:您覺得中國社會現在有哪些「病態」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呢?

    A:一般認為,中國現在發展的勢頭很好,因為中國經濟在騰飛,政治影響力也日益提高,老百姓的自信心不斷加強,在國際社會也樹立了較好的國家形象。

    但就在這樣一個強勢的氛圍中,大家也在憂慮,不光是對未來經濟層面、政治層面的發展,還有社會心理層面:這個擁有幾千年文明的民族要復興,她所需要塑造的文化認同是什麼?

    一方面,我們的期待比較高,期望人民素質達到更高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們發現自己遭遇不少困境,比如社會秩序不夠穩定、生態環境遭受污染、人文環境有很多缺失……;再比如,市場經濟的急速膨脹帶給人們煩躁的急迫感,對健康的社會氛圍也有很大衝擊。

  Q:有學者概括道,當前中國社會人心「潰散」,您對這一概括和歸納認同嗎?

    A:我想,這只是一個方面。用「潰散」一詞來許形容這個社會,說明一些人有一種內心的憂慮甚至焦慮。

    目前社會貧富極度分化,鄉村與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性非常大,以往維持社會安定的因素髮生很大變動,再加上伴隨著全球化,我們的參照體系擴大了。我們發現,與韓國、日本,還有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們之間的差距還很大。所以人們對物質上有所期待,也叫做「物慾的釋放」。我想,這些也是社會病態的重要原因。

  Q:您曾說「中國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社會的市場化」,為什麼市場的力量可以超越信仰和宗教?

    A:在中國,我們確實有幾千年以來的文化傳統,包括「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現在看來它們能使社會和諧,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互敬互愛,然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它們曾是批判的對象。我們曾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與天斗、與地斗、和人斗,在那種社會心態下,維繫傳統文化很是艱難。

    但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基因,在中國人心裡一直存在。

    所以,我認為,中國社會出現了一些問題,但基本上還健康,還是有「元氣」的。人會生病,病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元氣」越來越薄弱,在這個情況下一病將不可收拾。只要有「元氣」在,社會就還能恢復。

    現在人們雖然心態浮躁,但仍有愛的心態和向上的志願。從一些突發事件,比如青海玉樹大地震中,可以看到人們的同情心,可以看到社會可以調動方方面面的資源進行抗災自救,說明社會有很大的彈性和動力。她雖然「病」了,但「元氣」還很充沛。
   
喚醒「元氣」需內外兼修

    Q:那怎樣進一步喚醒「元氣」,使社會擺脫這種「亞健康狀態」呢?

    A:我認為恢復「元氣」的可能性很大。主要問題在於「心」。信仰、態度和行為互為作用,行為靠態度來支撐,態度靠信仰來支撐,信仰靠內心深處的精神價值來支撐。現在我們在行為上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也和態度、信仰有關係,所以最核心的問題是從最基本的信仰和人生價值入手,但也不僅僅只從這條路走,還應該內外部力量同時進行。比如,希望開車行走遵守交通規則,這得靠法制,也就是外來秩序。如果法制能和內心的信仰自覺配合起來,就達到了張岱年先生提出的「綜合創新」(「綜合創新」:不只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是體用兼備,以全球為事業,不局限在古今中西之爭),能為我所用的思想資源實現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轉變。

  Q:在喚醒心靈重建信仰方面,儒學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A:從目前我的感受是,儒學處於一個上升的過程。現代的儒學者,一方面具有全球的視野,另一方面又把西方啟蒙所帶來的核心價值內化,從而發現更多非常深刻、具有意義的資源,比如今天沒有一個從事儒學研究的人不接受自由、人權、法治、理性、個人尊嚴等價值。因此,我覺得,世界上很少能夠找到像儒家所體現的全面而整合的人文精神。

    它關注了個人、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天4方面關係。即個人的身心問題,人和社會如何健康互動,人與自然如何保持和諧,人與天道的關係如何處理。中國當前的社會缺乏敬畏感,對自然,還有很多科學家認為征服自然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指標,這是絕對有問題的。我們需要和自然保持一種持久的和諧關係。

  Q:您的意思是儒學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學說,它的作用是不是會使人們以更加平和的心態面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A:一般我們希望了解,能治什麼病,圍繞病源來治病。更宏觀地看,這裡有人生觀和宇宙觀的問題,我們對人生意義的追求常常和對財富的積累形成非常巨大的反差。有一個全球調查機構曾經針對大學生做了一個調查,大學生最想擁有什麼?從4個選項中選一項:金錢、權力、智慧、知識。在國際上不少知名大學里,選擇「知識」和「智慧」的比例相當高。我擔心,中國大學生很多人會選擇權力和金錢。一旦「智」和「知」被剝奪了,就使社會變得比較浮躁,形成心靈之弊。我想,儒學能在這方面讓人的心態平和。
   
儒家文化應是安身立命的基礎

    Q:您也提到了法,有人說與儒家相比,現在的中國社會更需要法家的思想。

    A:不一定是法家,我認為,應該是法律。因為法家的傳統比較突出「耕田」和「戰爭」,重視軍人和農民,輕視商人和知識分子。我們現在的社會有各種專業,需要的是「法治」,非制度的「制」,而是治理的「治」,比如憲法精神。如果市場沒有「法治」,就很容易腐化。

    「法治」和民主制度一樣是一種生活方式,最終就要靠人來執行,需要人們擁有法的觀念和意識,使法律條文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中國人的法律意識,常是以法作為獲得利益的手段,對法的精神並不尊重。因此怎樣建立正確的法律觀念,如何有效地把法治付諸實施,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Q:依您前面所談,「法治」的理念已經是新時期儒學所包含的精神了。

    A:是的,寬廣的人文精神是所有宗教和信仰的基礎和參考。中國社會之所以可以維持那麼長時間,不是靠一般意義上的宗教,而是靠其深厚的文化傳統。儒家文化如果沒有精神性,這種文化傳統很容易淪為工具。

    儒家文化有一套它的基本價值理念,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覺得,在21世紀的儒學,一方面發展的空間很大,另一方面本身要通過學習使得自己更為豐富。

    儒學,應當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儒家代表的中國文化積澱不是你可以選擇的,這是在你的心靈中根深蒂固的。有人把它比作中國人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

    Q:現在您覺得中國對儒家文化的推廣到位嗎?有輿論認為,大陸的「國學熱」有一種功利的成分在裡面,您對此怎麼看?

    A:功利性是有的,但是「國學熱」還是能夠推廣國學本身的價值。現在有很多企業家到大學學習國學,雖然有功利的一面,但他們願意花費很多精力於此,這表示企業家們已經從簡單追求「企業做大,獲得更多財富」的目標之外,也想獲得一些人文價值,人生的意義,追求心靈的滿足。

    目前有不少大學發展國學的工作還是非常紮實的。在中國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學術傳統完全成為批判的對象。我們社會曾經認為,知識分子必須向工農兵學習,知識分子長期積累擁有的文化資源,蕩然無存,比如「克己復禮」就成為成千上萬人批判的對象。現在這種情況改變了,這種改變正麵價值非常高。我注意到現在很多書院和讀經班,還有學堂也恢復了,開始講授傳統文化的一些內容,這是好事。

    Q:我們現在能不能這樣說,現階段對中國社會而言,已經到了一個轉折點,就看我們怎麼轉?

    A:我們現在確實處於這樣一個轉折點上。如果處理不好,就每況愈下。但轉折點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而是人類社會的問題。

    單就中國社會而言,要是儒學發揮它的積極效用,還是要「綜合創新」。「綜合創新」不能靠一個階層,一種職業。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一個人的自由是世界所有人自由的基礎」。每一個人對儒學的認同或者價值的基本實踐,都是儒學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10-7-20 11:54
回復 1# 新鮮人

儒學是害慘中國人的大毒草!
歷朝歷代都是拿儒學對平民開涮!

27

主題

2925

帖子

783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83
3
無敵小子 發表於 2010-7-21 03:3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0: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