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情報機構極度膨脹 納稅人養活百萬情報人員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0-7-21 19: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京報     2010-07-21

  7月19日,曾披露「水門事件」的美國主流大報《華盛頓郵報》刊登了一名為「一個隱秘的世界,逐漸失控」的報道,披露了美國情報機構在2001年9·11恐怖襲擊后的極度膨脹。這是由該報兩名資深記者主筆,在近20名工作人員的配合下,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對美國情報機構進行了細緻調查后撰寫出來的報道。該報希望將這個美 國「最高機密」背後的真相呈現給毫不知情的美國民眾———正是他們的納稅養活了上百萬的情報人員。

  「龐大、笨重而神秘」

  一個為應對9·11而打造的絕密世界,沒人知道耗費了多少成本,僱用了多少人,有多少個項目,或是多少個機構做著相同的工作。

  經過持續九年的無節制擴張,美國情報機構儼然成為一個「龐大、難以駕馭而極其神秘的世界」。

  《華盛頓郵報》調查顯示,美國目前有45家政府機構(比如聯邦調查局)參與情報收集工作,這些機構的下屬單位有1271家(比如聯邦調查局下屬的恐怖主義分子掃描中心)。

  報道稱,「2001年,美國只有24家情報組織,但是9·11之後,情報組織如雨後春筍般成倍增長,如今有85.4萬人為其工作,是首都華盛頓常住人口的1.5倍。」

  此外,還有1931家私人機構和公司參與到政府的情報戰中來。波音公司、美國電信和電報公司、通用動力等大公司均榜上有名。

  該報還揭露了美國情報機構膨脹的後遺症———機構攀比,擴大情報地產。「2001年以來,在華盛頓及其周圍地區,情報部門已建或在建的大樓有33棟,總面積約為160萬平方米,相當於22個國會大廈的面積。「這種擴張不僅體現在新增的高樓,還包括內部的各種先進配套設施。」一位高級情報官員表示,「它已經成為『絕密美國』中身份地位的尺度,至少在華盛頓地區如此。」

  由此導致的情報預算資金數目龐大。2009年,國會撥款公開的情報預算就達到了750億美元———這一數字是2001年的21.5倍。主筆記者威廉·阿金對此表達了質疑,在他看來,加上軍事行動、國土安全和情報人員的支出,這一數字可能會達到1500億美元,而納稅人並不知情。

  「工作效率值得懷疑」

  每年近五萬份的海量情報中,即使是高層官員,也很難甄別哪些是最重要的情報。

  數年間冒出這麼多情報機構是否起到作用?花了這麼多錢,情報人員工作效率和反恐成績能不能讓民眾安心?

  由於情報機密無法公開,因此很難衡量情報機構運作是否高效。不過,報道主筆之一的達娜·普利司特說,去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胡德堡槍擊事件、聖誕節炸機未遂事件,以及今年在紐約時報廣場上的未遂炸彈襲擊事件中,情報部門並沒有作出及時的反應,因此如此多的情報機構和人員的工作效率值得懷疑。

  報道說,機構重疊、人員繁冗、資源浪費是美國情報機構患上「肥胖症」的主要原因。文章舉例稱,在美國的15座城市裡,分佈著51家情報機構和軍事部門,它們都負責跟蹤恐怖網路資金進出情況。

  此外,如此龐大的情報人員系統,每年遞交的分析報告或者審訊間諜獲得的資料大約有五萬份之多,如此海量的情報中,很難甄別哪些是最重要的。即使是最高層的官員也難以判斷。

  據悉,三分之二的情報項目都出自國防部,但只有被稱為「超級用戶」的少數官員可以接觸到這些情報。

  一名「超級用戶」接受採訪,回憶了自己接觸秘密情報的過程。他說自己被帶到了一個狹小、黑暗的房間,在一張小桌前坐下,並被告知不能做記錄,這時屏幕上出現一張接一張有關情報項目的幻燈片,他最後不得不喊停,他承認,在那種情況下,記不清任何東西。

  報道還指出,法律並未給情報負責人清晰的許可權或財政支配權。中央情報局(CIA)曾經將一些敏感的信息重新分類,但卻沒有將這種調整告知相關部門,導致國家反恐中心的情報人員不能輕易接觸這些信息。

  「美國敵人的路線圖」

  從事反恐、國土安全以及情報業務的2163處政府機構和6942家私人公司地點被製成地圖,公布在網上。

  文章見報后,美國政府立即做出反應。白宮發言人吉布斯讚揚情報人員為美國安全付出的努力。「我不認為情報系統的人員增加助長了浪費。我們保持了平衡,既保證與對手較量所需的資源,也不浪費納稅人的錢。」

  國家情報總監大衛·格蓬特20日駁斥說,報道沒有反映真實情況。他說情報機構「每天都會取得數次成功,只是不便公開」。他還說,無論報道是否展現情報系統的成績,但情報部門確保美國安全的責任是堅定不移的。

  針對「為什麼如此多的機構做同樣的分析類工作」的問題,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回應,「有時重複研究在所難免,因為不同部門對情報的取捨不同。」針對文章中說「70%的情報預算都用於承包給私人機構的經費」,國家情報總監稱這是一個「誤讀」,稱「經費花在合同而非承包商身上」。

  讓美國政府感到不安的是,《華盛頓郵報》將掌握的許多調查資料公之於眾。該報根據政府的公共記錄和一些私人企業的資料,編製成「美國最高機密」示意圖公布在網上,任何人都可以點擊查找隱藏著「美國最高機密」的地方:從事反恐、國土安全以及情報業務的2163處政府機構和6942家私人公司。

  奧巴馬政府中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官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對示意圖表示震驚,認為這將成為「美國敵人的路線圖」。

  但達娜·普利司特強調,報道公開的只是相關機構的地址,並非情報行動的地點,更沒有提供他們所掌握的情報行動的細節,因此談不上泄密。

  「仍是頭號情報大國」

  情報機構的名字會被揭露出來,但是機構在做什麼,目標是什麼,是不可能被媒體披露的。

  《華盛頓郵報》為這個系列報道煞費苦心。達娜·普利司特是該報資深調查報道記者,兩次獲得普利策獎。威廉·阿金研究美國情報部門已長達30年。

  兩位主筆聯合十幾位調查記者,在過去兩年裡查閱政府文件、採購合同、招聘通知、產權登記、社交網站等公開資料,並採訪了數百位前任在任的情報人員,從而推出最終的報道。

  《華盛頓郵報》說,由於報道的敏感性,在幾個月以前,該報已經允許政府官員從網站訪問報道內容,並詢問是否有任何不妥之處,但當時沒有人提出任何意見。據稱,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已經要求其下屬各機構,對於披露的內容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同時要求報道中提到的機構採取措施將影響降到最低。

  軍事科學院美國問題學者張博認為,《華盛頓郵報》初步披露的信息應該說是比較初級的,雖然具有一定價值,但對世界上其他情報大國而言應該都不是秘密。「情報機構的名字會被揭露出來,但是機構在做什麼,目標是什麼,是不可能被媒體披露的。而且報道的初衷是陳述事實而不是泄密。」

  張博說,「從搜集情報的廣度和深度來看,當然是情報網越大、情報人員越多越好,但是網大、人多未必能發揮與結果成比例的作用。這個報道更多是對美國情報部門的警醒。」

  張博稱,「從美國情報機構的現狀來看,雖有政出多門、機構臃腫的情況,但是並沒有對維護國家安全、經濟地位和價值觀的核心情報工作造成致命影響,說明其情報工作是有成效的。美國仍是世界頭號情報大國,現階段無人能及。」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13: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