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談談美國的「野雞大學」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0-7-18 23: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華盛頓人 於 2010-7-18 23:19 編輯

2010年07月11日 18:39     來源:南方都市報  

唐駿的加州理工學院假博士學歷被揭發后,又牽扯出他持有美國「西太平洋大學野雞大學文憑」的事情。

說起「野雞大學」,先得對「野雞」作一個簡單的定義。「野雞」一個意思是指「虛假」,「野雞大學」就是假大學,假大學發的是假文憑。在美國,大學的真假是由專門的學術資格認證機構來認證的,這在後面還將談到。

「野雞」的另一個意思是指不正規,「不正規」看起來是和「正規」比較出來的,但其實正規和不正規之間,存在許多不同的程度區別,所以,真大學也有不很正規的。

我這裡要談到的主要是第一種意義上的「野雞大學」。

「野雞大學」是美國文化的特色

在美國,這種「野雞大學」的通行說法是「文憑工廠」(diploma mills)或「學位工廠」(degree mills)。有人說,「野雞大學」有辱斯文,把「學位」或「文憑」像商品一樣生產出來,賣給有需要的顧客。其實,許多「非野雞」大學做的也是這種生意,問題是,「野雞大學」是沒有得到「認證機構」認證的,由於不經認證,所以可以胡來,事實上也常常胡來,成為美國教育的牛皮癬。

有人要問,美國不是一個講誠信的國家嗎?怎麼會有野雞大學,而且還這麼有市場呢?美國有野雞大學,其實並不稀奇。

首先,誠信程度再高的國家,也不會沒有欺詐。其次,誠信越普遍,就越有人鑽誠信的空子。在美國找工作,一個人呈交一份簡歷,包括學歷、工作經驗等等,僱主一般相信他的陳述,並不會去一一核查,要核查也往往是等他做了什麼錯事、壞事,讓人產生懷疑之後,才覺得有必要去查。「文憑工廠」炮製學位,有的乾脆賣一張文憑,外加成績單,有的需要短期修課,最短的是五天,有的要求交幾篇論文或做一些作業,總之,學生無須學習,或者只需要極少的學習,就能取得大學文憑。

知道一點美國大學的發展歷史,對了解美國的 「野雞大學」是有幫助的。一般意義上的「野雞大學」,在美國有長久的歷史淵源,是具有美國特色的文化現象,甚至可以說是美國「教育民主化」的一個特產。在美國歷史上,所有的大學都曾經是「野雞大學」,最早的野雞大學不是不合乎學術資格認證,而是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學術資格認證制度。

「野雞大學」改變了社會對知識的看法

美國大學由「野雞」轉變為「不野雞」,並有所發展,要了解這個過程,就不能不知道一個名叫特納(Jonathan Baldwin Turner)的美國人和林肯總統於1862年簽署的《莫里爾法》。

1857年,當時擔任眾議員的莫里爾 (Justin Sm ith Morrill)起草了一個法案。這個法案規定,向每一個州贈與一塊土地,以鼓勵每一個州都建立一所工業大學。出售公地所得到的款項,可以由每一個州用於建立至少一個學院,學院的課程不排斥其他科目,並要列進軍事學一科,還要有關於「農業和機工技藝方面的內容,……以便促進對工業階級的通才教育和實用教育。」林肯總統於1862年簽署了《莫里爾法》。現在的許多公立大學都是在《莫里爾法》的推動下創辦起來的。

課程簡單、學生年齡不限,學習時間可長可短,這是非常鬆散的大學學習制度。但是不要小看這種新型大學的社會作用,它改變了美國人對知識和社會對知識需要的看法。以前種果樹、養牛、種玉米被看成是不需要專門知識的,現在有了大學,從事這樣的事情,也需要有專門知識了,知識和教育背景甚至成為從事這些職業的一個條件。因此,大學的文憑和學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要求獲得大學文憑的人也就空前地多了起來。既然有需要,也就會出現供給。於是便出現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波的「文憑工廠」潮,給那些需要文憑,但又不想真的進大學學習的人們提供現成的「學位」。1876年,主管美國教育的伊頓(JohnEaton)稱「文憑工廠」大學是美國教育的恥辱。可見這個問題當時已經相當嚴重。

美國的學院或大學的數量之多,發展之快,是無與倫比的。1870年,美國的高等院校有563所,到1919年達到近1000所,入學學生總數33萬餘人。到1935年,美國高等院校的數目達到 1500所,學生100多萬人。到1960年,高等院校的數目達到2000所,學生超過300萬人。而到1970年,高等院校的數目接近2500所,學生超過700萬人。這麼多的大學,良莠不齊自然是在所難免的,而「學位工廠」便是其中最低端的。

「野雞大學」和美國大學認證制度


美國大學的發展中有重要的民主因素,獲得知識是每一個公民的權利,不是少數精英的特權。他們上大學甚至不單純是為了找到相應的體面工作。有許多職業工作,其實沒有上過大學的人也能做,但有大學文憑的美國人做了,也不覺得丟分。令美國人感到驕傲的是:「我們的青年人大約有1/3要上大學,而歐洲國家的男女青年大約只有1/15或1/20是大學生。但在歐洲人看來,這些美國人大多數都不是大學生,就是說,並不是為從事某種專業而作準備的學生。」但是,也恰恰因為美國大學生太多,所以沒有大學文憑的人在工作市場上的機會就受到擠壓,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於是買文憑便成為他們補償自己不利條件的一個手段。正是因為社會中有對假文憑的需要,「文憑工廠」這才因緣時會,湧現出來。

20世紀,美國出現了第二波的「文憑工廠」 大發展,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1944年的「軍人重新安置」法案(GI Bill)讓數以百萬計的退伍軍人進入大學學習。為了一下子吸納這麼多的新學生,美國新開辦了許多大學。當然並不是人人進大學都是為了學習知識的,有的人只要文憑,不要學習,文憑便成為顯示受過大學教育的唯一實在憑證。更有不上大學也要文憑的,既然有這樣的需要,「文憑工廠」自然也就大有發展的空間。當時的「文憑工廠」問題非常嚴重,所以後來國會在為朝鮮戰爭退伍士兵制定類似於 「軍人重新安置」的法案時,附加了一個條款,規定提供這項服務的教育機構必須符合學術資格認證機構規定的標準。學生只有進入這樣的學校才能享受聯邦政府的資助,這項規定一直沿用到今天。美國對大學的學術資格認證制度也從此才慢慢建立起來的。

要求大學必須得到學術資格認證機構的認證,這本身又產生了新的問題。由於美國的認證機構都是民間私營的,認證機構本身就有野雞的,因而被稱作為「認證工廠」(accreditation mills)。野雞大學可以找野雞認證機構認證,有的「認證工廠」甚至本身就是「文憑工廠」自己開設的。這些野雞認證機構當然不只是認證野雞大學,它們往往採用「攪拌式」造假的辦法,既認證真的大學,又認證假的大學,把它們攪拌到一起,弄得真假難辨。

美國「野雞大學」的危害和防範

21世紀,科技發展,信息公開、暢通,按理說核查一個大學的真假應當比以前容易,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文憑工廠」的欺騙問題反而更嚴重了。這主要是因為在網際網路上可以很容易地製造出一個大學來,做出來的大學網頁可以跟正規大學沒有什麼不同。這些學校往往東躲西藏,有的乾脆在美國司法權管轄之外的地方開辦,而且經常是開一陣子,騙到一筆錢后就關閉了,然後再換一個名字,另行開張,就算要追查它們,也難以找到業主,使得追查十分困難。

在美國到底有多少「文憑工廠」,誰也說不清楚,原因是,一來這種大學都是躲躲藏藏的,二來從這種學校得到學位的人一般都是三緘其口,不願多說。據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的一篇文章說,每年「文憑工廠」的進賬高達5億美元。俄勒岡和密歇根是公布「文憑工廠」名單的兩個州,前者的名單上有260所,後者的名單上有600多所,如果統計美國所有50個州,數字一定十分龐大。究竟有多少人從這些學校里得到過學位,獲得過文憑,更是無法統計。美國參議院的「政府責任委員會「(GAO)的一項調查發現,聯邦政府僱員中,從某3所「文憑工廠」獲得文憑的就有463位,從其他「文憑工廠」獲得的還不算。8個聯邦機構中,有28名高級僱員的文憑是從「文憑工廠」得來的。GAO調查的結論是,這是一個遠遠低於實際的數字。儘管確切數字的資料十分有限,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可見一斑。

美國是一個重工作能力勝於重學歷的國家,人們對「文憑工廠」發放文憑,對社會有何危害,認識並不很清楚。所以,對許多美國民眾來說,了解「文憑工廠」對社會的危害,這本身就成為必要的社會啟蒙。

認識到假文憑的社會危害,下一步便是如何察覺和提防。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察覺和提防至少在信息技術上不再是一件難事。工作單位在挑選人員時,應該仔細核查當事人提供的資料。例如,2004年5月 11-12日,美國參議院的「政府事務委員會」舉行了聽證,2004年5月11日GAO發表調查報告,在這之後,聯邦政府的「人事管理辦公室」制定了一些新政策,規定只有經過聯邦承認的認證機構所認證的學校才能獲得為培養聯邦僱員專用的聯邦款項。而且,在人員僱用和提升時,負責官員也必須更注意履歷中的有關資料。

在美國,有關假文憑的法律是在各州自行制定的,有的州緊一些,有的州松一些,「文憑工廠」大多開設在法律較松的州里。州立法機構充分重視「文憑工廠」的危害,對其進行限制,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例如俄勒岡州禁止在州內申請工作時提供假學位,第一次初犯會予以警告,第二次再犯,便處以罰款。如果別的州也照此辦理,那麼「文憑工廠」的生意應該是會大大減少的。(徐賁 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

(編輯:鄭派)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5: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