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赴印度國際內觀總部(Vipassana International Academy),第一次參加十日禪修課程,學習觀息法和內觀法,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改變。經過一年,走在正道的步伐日益堅定,沉浸在法的喜悅中,深深感念葛印卡老師(S.N. Goenka)的再造之恩,特為此文,希望能引起一些讀友的興趣,也來嚐試這殊勝的正法。
深入了解唯一的道路 Ekayana/The Only Way
慧觀的巴利文是Vipassana毗婆舍那,英譯是Insight;定禪的巴利文是Samadhi(奢摩他),英譯是Concentration / Serenity。然而,Vipassana在漢譯經典裡,被簡譯成「觀」或「禪思」,而Samadhi被簡譯成「禪定」。錯綜複雜的歷史時空流變,讓原始聖典和世尊所親自教授的四念處在中國失傳了約1550年,所以很多佛教徒對「唯一的道路」這深義難以體會。如果佛弟子們願誠懇地詳讀《阿含經》或《尼柯耶》,他將被世尊的苦口婆心,一次又一次的開示強調修習四念處(毗婆舍那)的重要所感動的。
德藉僧人Ven. Nyanaponika Thera 在他這本已被譯成10種語文、48年來不斷地被印行、被讀者評鑑為5顆星的《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序文中如是說:「…即使發願行菩薩道者,在長期生死流轉巨變中,更需要非常高度的正念正智、敏銳的覺醒(精進修行禪定、觀慧)和明確的目標(成就十波羅蜜后得入解脫涅槃道),如避開四念處Satipatthana的修慧Vipassana,而放棄今生即能證得的、永不退轉的入流果位,這從佛陀本身的教誡來說,是相當怪異的情境….充分修習四念處,以獲得究竟智慧,是所有解脫者已經走過或即將要走的路,不論他們是佛、辟支佛或阿羅漢。」
飛越過冰寒的「阿爾卑斯山脈」,再攀登上這海拔二千英尺的橄欖山林來修習四念處,卻僅僅是起步而已!禪修期間每天攀爬至後山行禪時,Robert Frost的這句名言「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森林裡有二條叉路,我選擇人煙稀少的一條,所見果然不同,一遍復一遍的在心中烙印后,沉化為「清醒的孤獨」感。
這 「清醒的孤獨」感,是對世尊的告誡和遺教,深刻省思、體會後的堅定信念。世尊告誡:一個人無始以來的生死輪迴,屍骨可積累如王舍城的毘富羅山高….而所流出的淚水比四大海水還多….;我只教導一件事,那就是知苦集和向苦滅──心得究竟解脫(I teach one thing and one thing only:suffering and the end of suffering──the sure heart's rel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