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內觀禪修記

[複製鏈接]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09-3-10 08: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印度內觀禪修記

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雜阿含經

2003年10月,赴印度國際內觀總部(Vipassana International Academy),第一次參加十日禪修課程,學習觀息法和內觀法,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改變。經過一年,走在正道的步伐日益堅定,沉浸在法的喜悅中,深深感念葛印卡老師(S.N. Goenka)的再造之恩,特為此文,希望能引起一些讀友的興趣,也來嚐試這殊勝的正法。

◎緣起
時值盛暑,火氣悄悄上升,加上多月來工作上的挫折,終於累積到了臨界點,因細故和女友大吵了一架,與以往的鬥嘴冷戰不同,此次戰況空前慘烈,原本以為在連續劇才有的場景,活生生地上演著。戰事稍息,我躲進浴室,鏡子中的猙獰臉孔是如此的陌生,令我不得不承認一向自詡修養不錯、脾氣溫和的自己,也有喪失理智的時候,竟然如此傷害心愛的人!我不禁感到恐懼和不安:倘若面對非親非故,甚至是不喜歡的人,在適當的時機,瞋心所驅使之下,我的言行會惡劣到什麽樣的程度,實在不堪設想。慚愧在心中升起了:不能這樣下去,得培育一些定力才行!

說到培育定力,自然聯想起禪修,依稀記得在印度的妹妹曾推薦一個內觀禪修課程,上網瀏覽一下簡介,當我看到這段文字:「而當你產生任何負面性情緒時,你立即會注意到你呼吸不再如此平穩,它已經變得有些粗重,有些快,而當負面情緒消失后,你會注意到呼吸又恢復正常,喔!所以呼吸不只是一種身體功能,它和心有著關聯,也和心的雜染有著關聯。」直覺它和一般的「數息法」不同,心中直呼:Yes!這正是我需要的方法。

作息看來很緊湊,課程一共十天,每天要坐十個小時以上,據說在密集的禪修中,腿痛是叫人刻骨銘心的。為了防止自己受不了而中途落跑,也想順便探探妹妹,遂捨近(台灣內觀中心)求遠,報名十月份在印度總部的課程。

◎啟程

我們這一團有近百人,目標明顯,一到中正機場,很快就找到團友,閒聊得知,像我這樣的新生是少數,大部份的團友都是參加過好幾次課程的舊生,於是,十小時的航程(中途在新加坡轉機),在我不斷地向舊生前輩討教課程的細節中,很快就過去了。

到了孟買,已是印度的深夜時分,從機場到內觀總部還有4小時的車程,沿途路況不佳,一路顛簸,半睡半醒,終於挨到了內觀總部外面的一條小巷,無奈車子太大,無法駛入,拖著疲憊的身驅,帶著濃濃的睡意,跌跌撞撞地步行了30分鐘,才抵達禪修營區:Dhamma Tapovan,辦好報到程序后,倒頭便睡,課程將於傍晚正式開始,我得養足精神。

◎第0天

聽過了課程的行為規範之後,由幫我們打點生活所需的事務長引領,男女二眾分頭依序進入禪堂。禪堂內除了一排排的坐墊和稍高的老師座位,沒有佛像、香爐等任何宗教性的擺設;除了撥放禪修指導的音響設備,也沒有引磬、香板等會發出聲音的器物。

課程以錄音帶的方式傳授,葛印卡老師的聲音慈祥有力,首先進行四個程序: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完全放下自我及正式向老師求法。老師解釋說,皈依三寶不是要我們從一種信仰換到另一個信仰,而是要充份瞭解「佛法僧」的特質,即覺悟、普遍的真理和實踐正道的人,「皈依」表示是願意開發我們每個人內在本具的覺性。

五戒是戒除殺盜淫妄酒(含毒品及迷幻藥),前三戒和最後一戒,在這十天中不太有機會違犯,因此特立了完全靜默的規定:不能以言語、眼神、手勢和書寫的方式和其他學員溝通,必需當作只有獨自一人在禪修。清淨的戒行是定和慧的基礎,禪修期間更要謹慎嚴格地的持守。

完成了最後兩個程序,調整到堪受正法的心理狀態,在接下來的十天中,放下所有的成見和原先修持的法門,完全接受老師的指示及作息安排,這樣才有可能得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接著傳授Anapana 觀息法:覺察氣息的進出,了知它是長是短,經過左鼻孔或是右鼻孔。觀息法的要點是:單純地覺察自然的呼吸,不摻雜任何默念、想像和有意識的操控。

◎第一天
第一次聽到清晨的巴利文唱頌,音量不大,但感覺到是被強烈地搖震了一下,彷彿敲醒了內心深處某個沉睡的部位,為接下來十天劇烈的身心變化展開序幕。

心意就像猴子一樣,片刻不得安住,覺察幾次呼吸,心就跑掉了。老師開示說,不要沮喪,也不要試圖把妄念趕走,只要接受心跑掉的事實,要有耐心,持續不斷地把心帶回來。

◎第二天
老師要我們嚐試去覺察氣息經過鼻孔,所產生踫觸的感受。此外,每一個進出的氣息都不能放過,氣息是進還是出,長還是短,都必需非常清楚。

經過一整天十個小時以上的練習,妄念的頻率和強度稍減,但疼痛與時俱增,痛的地方越來越痛,本來不痛的部位也開始加入折磨我的陣營。腿、腳、背、腰、嵴、頸,我從來沒有那麽真實地感覺它們的存在。

◎第三天

今天的課程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整個鼻子內外和嘴唇上方,覺察在這個範圍內所升起的感受,任何的感受,冷熱、麻癢、跳動等等,沒有感受時就繼續保持對呼吸的覺知。

三天下來,逐漸發現,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心保持穩定平靜,身痛就得到舒緩,反之,心越是燥動不安、痛楚就越劇烈難忍。心和痛之間,似乎存在一種微妙的關係。

妄念還在,但力量和頻度也明顯減弱,很快就能警覺到心跑掉,而自動回到呼吸,到後來,思緒在一個呼吸之間就被切斷,變成毫無邏輯的碎片,偶而還被其荒謬的內容弄得啞然失笑。

◎第四天
上午,老師要我們縮小覺知的範圍,限定在嘴唇上方、鼻孔以下。因為範圍越小,心就會變得更細。此外,要能做到不間斷地保持覺知至少一分鐘。這是下午學習內觀法時,所需要最起碼的定力。

下午正式傳授內觀法,從字面來看,內觀是向內觀察,以培育出洞悉身心實相的智慧。內觀的目標是要讓最深層的心得到徹底的淨化,從而止熄所有的痛苦。聽起來是非常高妙的境界,修習方法卻是意料之外的簡單:運用前三天培育出來的定力,從頭到腳,依序移動注意力,客觀地覺察身體每個部位所呈現出來感受,並且要對任何的感受一視同仁,保持完全的平等心。

◎第五、六天

平等心,真是談何容易!修習了三天半的觀息法,已初步嚐到了輕安的喜悅,但是從今天開始,必需不斷地移動注意力去觀察感受,這比單純將注意力放在鼻端困難費力得多。更糟的是,從今以後早午晚,每次一小時的禪坐時段,加上了可怕的新規定:不能變換坐姿、不能放開手(因此不能抓癢)、也不能睜開眼。所謂的「堅定禪坐」。

疼痛這才展現出真正的威力,它如煎如熬,佔據了全部的注意力。我好幾次想要放棄內觀,回頭修習觀息法,但回想已宣誓要放下自我、完全按老師的指示用功,只好咬緊牙關,勉力苦撐。

但也有可喜的進展,隨著反覆的練習,注意力的移動越來越順暢,一些比較微細的感受漸漸地呈現出來,首先是臉部,出現像是用羽毛快速掠過的感受,接著是心跳、手腕脈搏和太陽穴的脈動,後來還能感覺到經脈的流動,其運行軌跡、穴位及振動的頻率符合醫書上的描述。

◎第七天

疼痛依舊沒有舒緩的跡象。感覺到前後左右的法友越坐越安定,而我還是要不斷地變換姿勢,翻滾在自責、慚愧、焦慮不安的情緒,如坐針氈。

傍晚在禪堂入口,我下了一個決定:這柱香無論如何,要堅持一小時不動,就算把腿痛斷,被抬出來也在所不惜!

堅定禪坐開始了,疼痛如預期般,於半小時后準時報到,逐漸地加強、加強,到後來似排山倒海,實在難以招架。疼痛是那麽的狂暴,所有的知識、暗示和意志,在它的面前顯脆弱無力,可是決心已下,沒有退路,就在痛苦要將我吞沒之際,憶起開示中說,試著去尋找疼痛的中心點,我艱難地一吋一吋移動注意力,將腿切分成小塊,逐個觀察。咦,我發現痛源像是脈衝電流,快速地起伏刺激,再仔細端詳,脈衝的尖峰,只維持極短的時間,脈衝之間的峰谷,竟然是完全沒有痛感的。再觀察其他的部位,也有同樣的脈衝特徵,只是幅度更小。這個發現讓我感到非常錯愕:原來痛不是連續、一整片的,而是由無數快速變化的脈衝震波所構成!每個脈衝生起,隨即滅去,抓不住、尋不著究竟是那個讓我如此苦不堪言。

突然,我彷彿看到一團團黑漆漆的「妄心」,在瘋狂叫囂著「受不了!」「腿痛!」,正要仔細一看,「它」做賊心虛似的一愣,好像在說「糟糕,被發現了」就在這電光石火之際,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妄心」大軍迅速撒退,疼痛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數秒鐘之內消散得無影無蹤,全身上下都佈滿了微細的振波,以難以言喻舒暢感川行流動。我深切地體認到,原來折磨我的不是「腿痛」,而是「心」,痛苦原來是自找的!緊接著,埋藏在內心深處的無數煩惱,像是炸開一般,懷才不遇的狂妄消失了,怨天憂人的情結冰釋了,數不盡的陳年宿貨:偏執、憂慮、恨意和邪見一個個冒出頭來,隨即被驅散、消融、轉化。同時,感恩噴涌而出,感恩三寶,感恩父母師長,感恩所有幫助我和打擊我的人,感恩雙腿……

情緒慢慢地平復下來,整個身心浸泡在前所未有的平靜安祥之中,喜悅的淚水靜靜地流。

◎第八、九天

雙腿看起來沒變,也沒有失去感受痛楚的能力,卻能輕鬆地安坐一小時。覺察力越來越敏銳,很多時候全身都是順暢的流動感。老師卻警告說,這是非常危險的階段:心的習性是,每當經驗到不愉悅的感受,就以厭惡、瞋恨來反應,經驗到愉悅的感受,就以貪愛、執取來反應。無論是貪瞋,必然都會埋下痛苦的種子,兩者都是敵人,瞋恨是暴烈的,比較好防範,貪愛則非常狡猾,必須非常警覺才能應付。

這兩天像是在經歷一場「心」的大掃除,想法、記憶不斷地浮現,我微笑地將它們一一化解抖落。老師開示說,覺知當下所呈現的任何感受,客觀地接受它,不以貪瞋反應,舊的業習會不斷地冒出來,保持平等心,它們就會自動滅去而被根除。這就是內觀,這就是淨化的過程。

◎第十天

課程已近尾聲,今早傳授慈心觀:將體驗到的喜悅與所有的眾生分享,將善意和慈悲散發出來。九天的密集禪修,好比對「心」進行了一次大手術,摘除了深處的雜染不淨之後,慈心觀是收歛傷口最好的金創葯。

我隨著老師溫柔的聲音祝念,願一切眾生快樂!願一切眾生快樂!感到無比的歡喜之際,一隻蒼蠅,不偏不倚地停在鼻頭最敏感的部位,我感到一絲噁心,厭惡感迅速繁衍,平靜旋即打破,愉悅的震動沒了,酸痛麻癢一一捲土重來,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收覆失地,我全身緊繃、汗出如漿,擠不出一絲一毫的喜悅可以與眾生分享。

蒼蠅對我激烈的反應頗為得意,沒有要離去的意思,在臉上爬來去來,還想鑽進鼻孔窺探!我知道隨手一揮,就能脫離苦海,但此刻正是慈心觀傳授的高潮,大家都沉醉在祥和的氣氛,懺悔感動的抽泣此起彼落,趕蒼蠅實在太煞風景,再說趕走了它,麻煩會轉移到別人身上,這實在有違慈心觀的旨趣。

不能趕,強忍卻又難耐,此時,「如實觀察感受」六字真言響起。好吧,既然你不想走,就讓我來觀察:觀察你的左腳抬起,右腳接觸皮膚;右腳抬起,左腳接觸皮膚,慢慢發現爬動的觸感,除了軌跡無法預測,其實和微細脈動差不多嘛,觀察著,觀察著,心回復平靜,蒼蠅和全身的震動融為一體,一起生滅、流動,變化。不知何時,小蠅也許覺得無趣,悄悄不告而辭。

我像洗了一場三溫暖,此刻,我終於明白,在逃避、放縱和抗拒、壓仰兩個極端之間,佛陀發現的中道:純粹的觀察。只要不以貪瞋介入,痛苦當下就會止熄,因為,無論感受還是心,都是剎那生滅!感謝小蠅,為我上了寶貴的一課。

隨後,禁語的規定解除了。大家容光煥發走出禪堂,洋溢著大病全癒的喜悅。今天的作息輕鬆許多,除了早午晚各一支香的共修時段,其他時間可以交換心得,隨處走走。

我揚起頭,調動多日未用的舌根,不可抑制地掛滿笑容,臉部肌肉太多年沒被牽動,顯得僵硬,名符其實的皮笑肉不笑。天是那麽的藍,山是那麽的綠,一草一木都是那麽的可愛。

◎第十一天

清晨,老師最後的開示,叮嚀我們回家要早晚練習內觀,實際的改變才會落實到日常生活之中。嗯,我們花太多精力去照顧這個色身,其實「心」更需要每天清掃。

離開內觀總部,前往大佛塔面謁葛印卡老師,十天來他的一言一語,已溶進我的生命之中,望著慈祥的本尊,沒有拜師儀式,也沒有交談,但非常清楚的知道,多年來尋師訪道的旅程至此結束,迷途的小孩終於找到了回家的路。

◎歸程

返航班機是在晚上,我們還有一日的時間可以在孟買市區閒晃。住在印度多年的妹妹當仁不讓地當起地陪。離開團友,忘卻旅客的身份,穿梭在大街小巷道中,實際體驗印度的民俗風情。每個人看起來都是那麽的悠閒從容,熱情而樂於助人,我油然而生莫明的親切感。

在往機場的路旁,見識到什麽是家徒四壁所不能形容,真正的貧戶。所謂的家,只是幾根樹枝,加上一片破爛塑膠布。家人齊聚,正在煮食,臉上無牽無掛,心滿意足的表情令我非常震驚!我所居住過的文明大都會,十倍百倍的富裕繁華,按理說應該更有條件開心才對,為什麽大家看起來都是愁容滿面,心事重重?

飛往台北的機上,兩條路清晰地在我面前展開:一條是繼續以往的習性模式,受苦引發貪瞋,貪瞋帶來更多的苦,連鎖反應持續不斷,永無出期。另一條是祭起正念的護盾和正知的寶劍,讓每個當下升起的感受,都化為明白無常實相的智慧,一步步通往痛苦究竟止熄的所在。我模彷曾志偉在《無間道》的語氣,對自己說:「條路點行,係由你自己揀!」(路要怎麽走,就由你自己決定)。

別了印度,這個令人永遠無法忘懷,讓我重生的聖地。

◎後記

回到台灣,隔一段時間就到位於台中的內觀中心當護法義工,隨著更深入的瞭解,讓我更能感受到它的殊勝可貴。從1969葛印卡將內觀法門從緬甸帶回印度以來,全球各地舉辦了數千次的課程,內容始終不變,堅持不向學員收取任何費用,課程中所有的開銷都來自舊生捐獻。此外,中心沒有固定的專職,所有的護法義工,包括助理老師在內,都是自願發心的無給職人員。

內觀中心從不打廣告,也不在乎組織是否能擴展,真正關心的是:維繫正法的純淨。正法只是為了解決人們的痛苦,不帶任何宗教和派系色彩,沒有任何儀式。回歸到佛陀當初轉動法輪的本懷,就只是老師將所體悟的正法,毫不保留地傳給學生。

數十年來,全世界來自不同信仰背景、不同膚色、不同階層的人士,都由修習內觀而得到相同的利益,讀者諸君,不妨也撥出空來,參加一次課程,品味剝除自我的快感,體驗卸下煩憂的清涼。
Loving kindness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沙發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09-3-10 08:59 | 只看該作者
義大利禪修記

今年(2002年)春天,赴義大利米蘭(Milan)南部橄欖山林(Montesanto) 的「櫻樹野原禪修中心(Pian dei Ciliege)」修習四念處,為期三週。全程是二個月。

這「櫻樹野原禪修中心」,由一幢二十多年久的五層別墅旅館改裝而成,巍立在重重群山中,所面向的西南群山遠處,突顯出一大片白皚皚的山脈,那正是橫跨於法國、奧大利、瑞士、南斯拉夫和義大利,享有歐州風景之冠的「阿爾卑斯山脈(The Alps)」,山脈的雪水往底下迂迴延流,彷如半空中撒下的一條白錦帶;從東北角眺望,隱約可見整個米蘭市和羅馬城。山間的雲海、嵐霧,日出、夕陽、星月奇觀,與大森林裡的芬多精、活氧、陰離子,以及在層層山間點綴的豔麗野花、梯田、宅舍、村莊等景色,誠如置身於清靈幽境中。 但,禪師僅給予它三顆半星的評鑑,他說瑞士禪修營的大自然景緻堪稱得上五顆星呢。

除了義大利本地學生外,尚有來自瑞士、德國、波蘭、捷克共和國以及美國等地的國際學生,共約30位,包括4位美國華裔學生。第二次與歐州習禪者生活一起,印象深刻,尤其欣賞他們語默動靜中展現的溫文儒雅,他們的生活品質,以及愛護大自然、環保精神,在在表現了極高的公共道德水平。

四念處 Satipatthana 的修慧-毗婆舍那觀慧Vipassana
雖然接觸佛教十餘年後才讀到原始經典(尼柯耶或阿含),卻有如撥雲見日般地驚喜,原來世尊是如此明白的指出他的教義和實修方向:「汝等當知我以三十七道品自身作證,成最正覺,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世尊特彆強調和保證修習四念處的殊勝,因為四念處止觀兼具、止觀平衡,如經線般地貫穿了三十七道品和出世間法義,不節外生枝的正向、直向解脫、涅槃,所以世尊強調這是「唯一的道路」。

觀慧是佛法的精髓!
當年世尊出家后,曾與印度極有名望的二位老師修習四禪八定,後來世尊體認這些定禪不能完全解脫,於是離開他尊敬的老師,獨自修習開展了「毗婆舍那觀」而正智正覺身心的特性本質,體證實相,獲得完全解脫──涅槃。 世尊正覺后的七個星期,是在尼蘭加拉河岸的菩提樹附近渡過的,其間二個星期,獨居在一棵牧羊人的無花果樹下;在這棵無花果樹下,世尊心中生起如是悲心:「唯有一條路,能令眾生淨化、克服憂傷、去除痛苦,通往正道,到達解脫,體證涅槃,這即是四念處(毗婆舍那觀)。」這時,梵天界的娑婆主心領神會了世尊的悲心,便迅速離開梵天界,來到世尊面前,禮敬世尊說:「正是,世尊!唯有一條路,能令眾生淨化….這即是四念處….。」梵天娑婆主復言:

世尊看見唯一終止輪迴的道路

Exalted One sees the only way that ends rebirth

他覺證這聖道時生起了悲心

Compassion-moved he knows the noble path

過去,眾生依此聖道跨越苦海

By which before the Sorrow's was crossed

未來亦然,就如現在所跨越的一樣

Will be in future, and is crossed just now。

世尊將毗婆舍那觀運用在四個念處上,教導眾生如何修習解脫,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五蘊、五蓋、六處、七覺支、四聖諦)。身念處或稱色法,其他三個念處或可統稱為心法。身念處是四念處的起觀點(starting point),體證身念處之色法的四大現象和剎那無常生滅相之後,其他三個念處自然而然隨之現起。慧觀既然是佛法的精髓,修習慧觀才能如實見苦集──得法住智、證苦滅──得涅槃智,所以是唯一的解脫道路,是有別於外道的特質,不修慧觀──毗婆舍那 便是外道。

深入了解唯一的道路 Ekayana/The Only Way
慧觀的巴利文是Vipassana毗婆舍那,英譯是Insight;定禪的巴利文是Samadhi(奢摩他),英譯是Concentration / Serenity。然而,Vipassana在漢譯經典裡,被簡譯成「觀」或「禪思」,而Samadhi被簡譯成「禪定」。錯綜複雜的歷史時空流變,讓原始聖典和世尊所親自教授的四念處在中國失傳了約1550年,所以很多佛教徒對「唯一的道路」這深義難以體會。如果佛弟子們願誠懇地詳讀《阿含經》或《尼柯耶》,他將被世尊的苦口婆心,一次又一次的開示強調修習四念處(毗婆舍那)的重要所感動的。

世尊預知,他入滅后佛教徒將有見諍、分歧,所以入滅前再次告誡:「汝等當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證,成最正覺,謂:四念處.….等三十七道品….我所說法,內外已訖,沒有分別,….同一師受,同一水乳,汝等宜當於此法(三十七道品)和同敬順,勿生諍訟…如有修行此法者,則我真弟子、第一學者。」(見大般涅槃經)

世尊預知,眾生心性日趨動亂、思想日趨複雜,即使節外旁生八萬四千法門,終得回歸「根本境界」──四念處才得解脫,所以世尊一再強調:「要以四念處為自依洲、法依洲……它是唯一達至解脫、涅槃的道路。」 真誠修習四念處和研讀原始經論者,對這「唯一道路」的共識如下:

1.它止觀兼具、止觀平衡;它戒、定、慧均等。 2.它直下、當下,不節外生枝;依靠自已便能解脫。 3.它是五根和五力──信根力、進根力、念根力、定根力、慧根力的軸心,平衡五根、五力。 4.它是七覺支的檢視器,如同censer;有正智內明才能覺擇正法律。 5.它是駛入八正道──解脫道的銜接管道或命脈中心要道;有正智內明才能覺擇正道。 6.它貫穿三十七道品、五蘊、四聖諦──苦、集、滅、道,是正向、直向涅槃的導引或方向盤。 7.它是破五取蘊、破六內外處、破十二緣起,如實見、如實證四聖諦的慧劍利具。 8.唯它能臻身、口、意三行安息,獲漏盡通,入滅盡定(第九次定)。

四念處,止、觀兼俱──俱三三昧-剎那定、近行定、安止定;離五欲、五蓋,心清淨,所以也一樣有禪樂,但是習禪者不會沉耽、滯留在禪樂中,因為它有毗婆舍那觀(覺照力/正念)的緣故。毗婆舍那觀,止觀平衡,其定力亦有次第,唯其特質、體驗與奢摩他定(Samadhi)不同,所以別稱毗婆舍那禪那(Vipassana Jhanas),它有四個或五個禪那,每一禪那有其相等的「剎那定(Momentary Concentration)」,這剎那定相當於純奢摩他定每一禪前的近行定。很多人對南傳禪師們所說的近行定或剎那定往往斷章取義的認為:近行定或剎那定僅是初禪之前的定力而已,這是不正確的!

成就止、觀平衡的四念處,能獲種種神通力和最高的漏盡智慧。神通第一的目楗連尊者,是從阿那律尊者處聽聞到四念處的,讓我們來讀一段《尼柯耶》裡的〈阿那律相應〉:一群比丘來到祗樹給孤獨園的松林精舍,向阿那律尊者請法:「您尊者如何修習而獲得大神通?」

阿那律尊者回答:「我因修習四念處而獲得大神通,這四念處便是:就身如實觀身,就受如實觀受,就心如實觀心,就法如實觀法;我精勤持續地覺照、洞晰,今已斷除世間的憂苦、煩惱了…..而且,….我因修習四念處而獲得三明和六通……最後,我因修習四念處而斷盡一切煩惱,就在此生,我得心解脫、得慧解脫、得大神通。」

德藉僧人Ven. Nyanaponika Thera 在他這本已被譯成10種語文、48年來不斷地被印行、被讀者評鑑為5顆星的《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序文中如是說:「…即使發願行菩薩道者,在長期生死流轉巨變中,更需要非常高度的正念正智、敏銳的覺醒(精進修行禪定、觀慧)和明確的目標(成就十波羅蜜后得入解脫涅槃道),如避開四念處Satipatthana的修慧Vipassana,而放棄今生即能證得的、永不退轉的入流果位,這從佛陀本身的教誡來說,是相當怪異的情境….充分修習四念處,以獲得究竟智慧,是所有解脫者已經走過或即將要走的路,不論他們是佛、辟支佛或阿羅漢。」

定禪與宗教體驗
世尊出生當時,印度的思想最活潑,教派、學說林立,有所謂的六師外道、六十二見和三百六十見。印度的宗教可以說是世界宗教的總模型,而其特色是與哲學融會一體,它是屬於向內性、冥想性的。大自然的地域、地形、氣候、天災、地變,人類種族的異歧,社會的內亂、外患,國家的戰爭等等,都是文化、哲學思想和民俗、宗教信仰所以形成的背景。(參考資料:原始佛教哲學史李世傑)

世尊的教誡和修證,超越了各種哲學見解、形而上學說和宗教體驗,世尊說:「我觀察萬事萬物,不予採納;我觀察各種學說,不予採納;我明覺、體證內在的寧靜。」 但世尊入滅約百年後,佛弟子們逐漸感染了宗教色彩,與當時婆羅門教、耆那教相似,同時由於持戒不同而立異說、由於對法義理解不同而變更戒律,兩者互為影響,加上政治、社會背景等因素,佛教內部開始分歧,分派。(參考資料:原始佛教 中村元,等)

一般宗教體驗大致由修定而來,修習定禪到某種程度可以觀想出火遼遍地、水淹遍地或天堂、極樂世界….等,也可以觀想出黑眼、大耳、著唐裝的耶穌,或藍眼、高鼻、大鬍子的阿彌陀佛….等等。 但,這些修定的「觀想」都還屬觀念範疇,與毗婆舍那的 「直觀、現觀」真實法是完全不同的。

定力和慧觀力(正念)都是一種心識狀態(mental state),我們的心識以類似「光」和 「顏色」的形態展現,所以修定或修毗婆舍那到一定程度時,會看到光和顏色,不明者往往以為它是神或佛、菩薩的感召力,而執著不已。禪師一再交待:不要理會光、顏色、聲音、形態,它們都是觀念來的,要超越觀念!觀察其真實法!

沒有相當止與觀的基礎,就開始觀心法或外觀器界,是極為不切實際的,這猶如空中蓋樓閣一樣,而且很容易偏頗到定禪或梵我、天人合一等境界去,習禪者務必謹慎,切勿好高騖遠。身為佛教徒者,對宗教之形成、印度宗教背景、以及佛教思想之流變,應有理性的獵涉辨識,同時對止與觀的內涵、次第和功能性,更應深入行解晰別,否則將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簡言之,靈異、形而上學、宗教體驗、四禪八定皆通外道,唯毗婆舍那慧觀不共外道,是佛法的精髓,所以世尊說:「四念處是正向解脫、涅槃的唯一道路。」

色無常、心無常與中國氣功
有位定力和觀力很強,又很有精進力的中國學生,於極短時間內就體驗到「色無常」和「心無常」,他因修習四念處而打通了任脈、督脈,所以他說,一定要任、督二脈都打通了后才能內觀到色無常和心無常,我跟他說,這是邪見來的!記得幾年前,我初次到San Jose一個四念處禪修道場,親睹一位壯大的年青出家人在禪堂上叫喊和震動,interview時我好奇的問禪師,才知他是菲律賓華裔,因練中國氣功不當而產生後遺症,來此短期出家期望能對治他的異常氣動。 為了破除這位學生的邪見,我約他去見禪師,禪師說:「止觀是一種mental state,以現代術語來說,它可稱為energy,而不是中國人的「氣」,「氣」是不存在的,修習止觀是要淨化和提昇mental state,身體虛弱或生病的人也可以透過修習內觀而獲得解脫,但病痛並不見得會消除。」這位學生於是恍然大悟:阿羅漢所以身痛而心不苦啊!

禪師說過:「初獲尚帶有觀念性的智慧,所經常發生的問題是將體驗觀念化了,特別是當內觀很清楚時,它可能引發其他一些複雜的理論,同時將內觀經驗聯接到不同的事物上,而創造出一套新理論來,但這些新理論有可能不準確;因此,這就造成了二件事,一是確實的體驗,另一則是受世俗生活、積習衝擊的思想模式….有些人雖具有觀照和掌握真實法的能力,但並不表示內觀智慧將會生起。」

禪修報告 Interview
每個學生都要接受禪師每天或每隔一天的interview,向禪師報告每天的修習進展和狀況,同時可請示問題。 我與一位法友得到禪師的允許,一起接受interview。Interview時最好以簡單、樸實的字語報告,避免套用名相或理論(諸如此有故彼有、相依不相載,或柳暗花明又一村、或什麽質能互換、動者恆動….等等)。

禪師會衡量學生的體力、根器等因緣,給予不同的對治方法,有時甚至會觀察學生的業力、性向而採取以牙還牙、以毒攻毒的對治方式。禪師告誡我們:「不要有進步或退步的得失心態,得與失是你們的主觀判斷(judgement),正統的禪師特別重視修行經驗和正知見。」正統的上座部止觀禪師,有的是從年少、年輕時就出家了,他們經過國家之法師、論師、禪師資質的重重甄試和僧團認可,他們不僅擅長奢摩他定禪,也擅長毗婆舍那觀禪,而且熟習巴利三藏經典、論書、長部和註疏,能權威地說出經典與其個人的修持體驗、經驗,他們的長期修證和豐富的教學經驗,能針對個個學生的體質、性向,引導從各種業處(目標)下手起觀。

結束禪修前三天,我與這位法友事先安排好話題,要向禪師套出我們想要知道的「秘密」。

問:「禪師,您教過這麽多學生,西方學生和東方學生的資質各如何?」

禪師答:「各有優點,對我而言,教西方學生比較有挑戰性,他們大部份是經過理智抉擇來修Vipassana的,而東方學生不少是帶著傳統或宗教信仰來的。」問:「禪師,您教過的學生中,證得初果以上的有沒有1%?」 「這個不能回答。如果學生沒有成就,禪師何必教禪呢?我只能這麽說,如果在真正的好禪師(尤指老禪師)的指導下能連續修習一年,證得初果以上的機率應該超過1%。」

佛陀在「大念處經」裡的強調和擔保:「精勤修習四念處(戒定慧、止與觀)七年、六年、五年….或僅一年…..或僅一個月….或僅一週….便可望當生獲得阿羅漢果或阿那含果….。」我們親自從禪師口中得到了確證,同時也將緬甸馬哈西尊者在明貢尊者座下修習不到一年便圓滿毗婆舍那觀智,以及他百萬學生獲益的記錄,在此提供給佛友們,願與佛友們共勉。

慈悲禪 Metta Meditation
禪修期間,包括十天的慈悲禪。又每天晚上約行一小時的慈悲觀,再加誦「慈悲經 Metta Sutta」迴向給一切眾生。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修定的業處,成就前三者可達三禪或四禪,成就捨無量心可達四禪或五禪。有相當定力時,慈悲心識就像白色波浪或白雲般地一波波發射出去給眾生,一般人很難領會到這種安詳、纖細又深廣、無言、無量護念眾生的四無量心禪。

慈悲禪又稱護衛禪(Guardian Meditation),如果是瞋心、業障重的學生,禪師會要他先行一段時間的慈悲禪。毗婆舍那禪修者在進展到某個智階時,也會被指示修習慈悲禪。修行解脫層面的慈、悲、喜、捨心,與倫理宗教層面的熱心、善心、慈悲心、廣結善緣是有不同的。『如果我們真的愛護自己,真的愛護別人,我們應當為自己的解脫而努力,因為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的引導他人至解脫….』尋法比丘的這忠言值得我們深思。

清醒的孤獨
禪師在他的結夏安居期間,有時會接受極少數幾個學生,有時因安居環境的限制,他只接受男學生。約兩年前,禪師在澳州結夏安居,我要求前往被拒,禪師說:「不行!那兒只有一個房子,而且只有一套浴廁。」前年底,禪師要到瑞士雪山結冬安居,我再要求前往被拒,禪師說:「不行!雪山上只有一個小木屋,而且是瑞士學生揹著我划雪撬上去的。」禪師提示我:「因為戒律的關係,妳不能長期跟我修學,妳去找個女阿羅漢禪師吧。」「那裡可找到女阿羅漢禪師呢?」「找找看囉。」

飛越過冰寒的「阿爾卑斯山脈」,再攀登上這海拔二千英尺的橄欖山林來修習四念處,卻僅僅是起步而已!禪修期間每天攀爬至後山行禪時,Robert Frost的這句名言「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森林裡有二條叉路,我選擇人煙稀少的一條,所見果然不同,一遍復一遍的在心中烙印后,沉化為「清醒的孤獨」感。

這 「清醒的孤獨」感,是對世尊的告誡和遺教,深刻省思、體會後的堅定信念。世尊告誡:一個人無始以來的生死輪迴,屍骨可積累如王舍城的毘富羅山高….而所流出的淚水比四大海水還多….;我只教導一件事,那就是知苦集和向苦滅──心得究竟解脫(I teach one thing and one thing only:suffering and the end of suffering──the sure heart's  release)。

世尊入滅前遺言阿難:

要以自已為依歸,不外求任何依歸; 要以法為依歸,不外求任何依歸; 要以四念處為依歸,不外求任何依歸。

這條路是如此的正直、明確、殊勝,然而對我而言,卻是長遠又艱辛!想到輪迴的險難和外道邪說日漸猖盛,身心如臨深淵!更是殷切渴望修習高度的明覺!願以此義大利禪修,迴向我竭盡餘生進趣悅享這清醒的孤獨:

獨一靜處,專精禪觀,

以安詳、深細、無言、無量的慈悲喜捨護念眾生。

願一切眾生 亦皆得進趣悅享這「清醒的孤獨」

以實修觀慧來理解和弘揚世尊的正法律。
Loving kindnes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匿名  發表於 2010-7-15 23:44
Good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2: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