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努爾哈赤為何能做到唐太宗都做不到的事情?

[複製鏈接]

5522

主題

1萬

帖子

6011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紆朱曳紫 發表於 2010-9-18 04: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努爾哈赤與唐太宗 資料圖

  本文摘自《中國的世界秩序》 費正清編著  本文作者:戴維·M.法誇爾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外族人常常發現,用任何直接方式統治蒙古人都是極其困難的。在清王朝之前,沒有一個民族做到這一點,如果有例外的話,突厥和契丹等北方其他游牧民族在成吉思汗之前也許做到過,那時蒙古人數量極少,無足輕重。滿族在這方面獲得了成功,清王朝對蒙古人的態度的前後變化即為明證:起初蒙古人問題是一個外部問題,但到1911年,蒙古人問題已成為內部問題,雖然是一個特殊問題。要解釋這種成功,我們有必要考察滿族國家的創始人努爾哈赤(1559—1626年)和阿巴亥(逝於1643年)時代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清王朝蒙古政策的許多先例都形成於1644年滿族入主中原前的數十年間。

  1619年,努爾哈赤對明王朝感到極為憤怒:漢人一直干涉滿洲部落的事務,並成功地誘使葉赫部落離他而去。他向天地發誓要攻襲中國,重新奪回葉赫部落。但是,實施這樣大的一項行動,他需要有人幫忙。他求得了西南方一個蒙古人聯盟(名叫喀爾喀五部)的王公們的支持。他有充分的理由做這樣的選擇。喀爾喀五部既富裕又有實力,努爾哈赤自1594年以來就一直與他們保持著良好的關係,那年蒙古王公中的羅卜桑諾顏開始定期向他派遣使者;他送女孩子給他們,也娶他們送來的女孩子作妻妾 ——這是內亞必不可少的外交手段。1605年,喀爾喀五部的另外一位王公——巴尤特部落的達爾漢?巴圖魯諾顏派他的兒子恩格德爾台吉前來向努爾哈赤叩首請安,並獻上良馬20匹。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努爾哈赤把自己的皇帝(滿族稱「汗」,蒙古族稱「可汗」或「汗」)稱號歸功於喀爾喀五部;1607年,恩格德爾台吉親率由聯盟的幾位王公所派代表組成的一批使者向努爾哈赤進獻牲畜和駱駝,向他叩首,稱他為「昆都侖可汗」(「尊敬的皇帝」,滿語為「昆都侖汗」)。在此之前,他在滿文文獻中只是一個淑勒貝勒(智慧王)。從1616年開始,他起用了新稱號:淑勒昆都侖汗。

  喀爾喀五部的這些行動應被視為外交行動,而非政治上的臣服行動;努爾哈赤仍然需要勸說他們與他共同發起一場針對中國的軍事行動。他在致喀爾喀五部的信中如是說:「明國、朝鮮,語言雖異,然髮式、衣飾皆同,此二國算為一國也!蒙古與我兩國,其語言亦各異,而衣飾風習盡同一國也1這個論點及其對文化異同點的強調,具有鮮明的東亞特徵,它對於明朝的漢人和異族的蒙古人及滿族人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但是,它也包含著僅在內亞才有的一些特點,我們可以把它們作為討論滿族早期政治理念的起點。

  第一,中國、朝鮮、蒙古和滿洲都是gurun(「固倫」,意為「國家」,中國人稱為「國」)。這意味著除財富、面積和風俗習慣不同外,它們都是平等的,這一點在早期的滿文檔案中隨處可見。對這些國家的稱呼從來沒有差異:蒙古(此時它只是在種族和政治理想的層面存在著)一直被稱為蒙古固倫(蒙古國)。中國被稱為尼堪固倫(中國)、大明固倫(大明國),或阿穆巴固倫(大國)——這個稱呼指的是面積,或者作為尊稱,在致明朝皇帝的信中指「貴國」。滿洲被稱為女真固倫(女真國)、滿洲固倫(滿洲國)、愛新固倫(金國,從其祖先金代女真人而名之),或者諸申固倫(女真語,指國家)。中國人的「天下」觀有時被早期的滿族人以「天下」(abkaifejile)的名義加以利用,但其含意與中國人所指的由中國皇帝統治的天下帝國大不相同。1619年努爾哈赤在致朝鮮國王函中謂:「普天之下,何國不有?豈大國獨存之,而小國盡亡耶?」此函及其他文獻清楚地表明,只有天是天下各國的唯一統治者。

  固倫——政治學意義上的「國家」——的語意無疑包含了「國家」的所有內涵。它可以單指一個國家的人民或領土;它也可以指王朝。固倫還可以指一個固倫的附屬部分,因此,在早期的編年史《滿洲實錄》中,哈達部、葉赫部和其他部落皆被稱為固倫,無論它們是否已被努爾哈赤征服。後來,當努爾哈赤對它們的控制日益嚴密時,有時也用其他名詞稱呼它們:aiman(部落)、tatan(部落之領土)或golo(省)。這些名詞也以同樣的方式用之於蒙古人。

  如果各國在名稱上無法互相區分,那麼統治者又如何呢?我們在這個方面又看到了平等的做法,僅是在合法性方面做了一些考慮。中國皇帝被稱為尼堪汗,或者具體稱為萬曆汗(萬曆皇帝)、秦二世汗(秦代的二世皇帝),等等。朝鮮國王被稱為Solhohan(朝鮮皇帝),雖然我們發現在阿巴亥時期(1627—1643年)致朝鮮的最高統治者的函中曾用過Solhoguruniwang(朝鮮國王)的稱呼,這也許是因為朝鮮國王自稱為「王」。蒙古的情況更複雜一些:由於當時蒙古沒有一個被所有蒙古人承認的最高統治者,所以滿族人在實踐當中把自稱為可

  汗的所有蒙古統治者都稱為「汗」。其他蒙古統治者被稱為貝勒(王公,蒙古語為諾顏),實際上,在蒙古人尊他為帝之前,努爾哈赤就自稱為貝勒。

  在最初的滿文檔案中曾有一些描述理想的皇帝和王公的段落。我們在此又發現han(「汗」,即皇帝)之稱呼,但更常見的是一個具體的詞語:hanniyalma(皇帝本人)。在致中國人(明朝)的一封極盡自我吹噓之能事的信中,努爾哈赤說:「自汗、貝勒乃至芻蕘之盯運水之婦,禍非外來,皆由自致也。」一直到順治和康熙朝,滿文檔案中才開始使用huwangdi(源自中文之皇帝)或abahaijui(天子)來稱呼中國的滿族皇帝。

  如果我們承認上面描述的早期滿族人對於國家和統治者的觀念與明王朝的觀念不同,或者說,落後的滿族人是在更先進的文化影響下形成這些觀念的,那麼它們來自何方呢?居住在附近且使用類似政治辭彙的只有蒙古人。蒙語ulus與滿語gurun的含義和用法完全相同,而且在13世紀就已面世。與gurun一樣,ulus可以指人民,不過,蒙語中有一個更精確的詞:irgen,它有時與ulus合起來組成一個片語:ulus-irgen。滿族人借用了這個有用的詞(irgen),組成了一個意思相似的詞:gurun-irgen,它是半意譯半直譯的一個詞。

  蒙語可汗或汗(皇帝)的使用也與滿族的汗類似。在元代,蒙古人常常把中國皇帝譯為汗。它既被用於稱呼蒙古帝國的皇帝(yekeMongolulus),又被用於稱呼帝國分裂后的大塊封地(也稱為ulus)上的首領。它被平等地用於稱呼蒙古帝王和外國帝王。由於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後代完成了舉世矚目的征服大業,所以,蒙古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普天君王的觀念,有專有名詞稱呼之:grqan(普天皇帝),或dalai-yinqaan(大海一樣大的皇帝)。在16世紀,隨著佛教知識在蒙古人中的傳播和普及,印度人的佛教法王觀念,即轉輪聖王的觀念為人們所熟悉,轉輪聖王或其別名都被用於稱呼蒙古帝王,使用得最多的是與努爾哈赤、阿巴亥及林丹汗(1592—1634年)同一時代的那些首領。1616年之前,滿族人似乎很少如此自負自大(雖然努爾哈赤肯定很熟悉中國的普天君王觀),但在1616 年,努爾哈赤自封為「承奉天命覆育列國英明汗」,由此擁有了多民族統治者的頭銜。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10-9-18 15:14
都不知道在說什麼 無聊
3
匿名  發表於 2010-9-19 12:59
回復 2# Guest from 217.165.49.x


    boring
4
匿名  發表於 2010-9-25 18:33
回復 3# Guest from 24.81.7.x
唐太宗向東突劂稱臣進貢,當然不能征服蒙古。唐太宗的兒子高宗時才打垮了突厥,但是李治真正掌握實權的時間太短,所以沒有時間征服蒙古。
5
匿名  發表於 2010-9-25 18:35
回復 3# Guest from 24.81.7.x
唐太宗向東突劂稱臣進貢,當然不能征服蒙古。唐太宗的兒子高宗時才打垮了突厥,但是李治真正掌握實權的時間太短,所以沒有時間征服蒙古。
6
匿名  發表於 2010-9-26 00:57
回復 5# Guest from 172.17.36.x


    四樓你是在那看到的歷史真懷疑你是不是中國人,天可汗那是白叫的, 貞觀三年(六二九)八月,命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張公謹為副總管,前去征討突厥。突厥俟斤九人帶領三千騎兵降唐,拔野古、仆骨、奚等酋長也帥部眾降唐。   貞觀三年(六三〇)閏十二月,東謝酋長謝元深、南謝酋長謝強朝唐。東謝、南謝是南蠻的分支,分佈在黔西。唐太宗下詔以東謝之地為應州(今貴州德江縣貞觀三年(六三〇)閏十二月,牂牁酋長謝能羽及兗州蠻向唐入貢。太宗詔以牂牁之地為牂州。黨項酋長細封步賴降唐,唐以其地為軌州境),南謝之地為庄州(今貴州境內),隸屬於黔州都督   貞觀四年(六三〇)正月,李績在白道敗突厥,李靖在陰山大敗頡利可汗。   貞觀四年(六三〇)正月,李靖率三千騎自馬邑進駐惡陽嶺,夜襲定襄,大敗突厥。頡利可汗大驚,遷牙帳於磧口。頡利的親信康蘇密以隋煬帝后蕭氏及其孫楊政道降唐。   貞觀四年(六三〇)三月,各族君長都到長安請唐太宗稱天可汗,唐太宗笑道:「我為大唐天子,難道又為可汗之事嗎?」但此後唐太宗賜給西北各族君長的璽書都用「天可汗」的稱號。   貞觀四年(六三〇)三月,唐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突至蘇尼失兵營,俘頡利,送往長安。   貞觀四年(六三〇)九月,伊吾城主到長安朝唐。先是伊吾內屬,隋於其地設置伊吾郡;隋末,城主向突厥稱臣。頡利被唐攻滅后,伊吾城主率他所屬的七城降唐,唐朝在伊吾設置西伊州(今新疆哈密)。
7
匿名  發表於 2010-9-26 00:58
回復 5# Guest from 172.17.36.x


    四樓你是在那看到的歷史真懷疑你是不是中國人,天可汗那是白叫的, 貞觀三年(六二九)八月,命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張公謹為副總管,前去征討突厥。突厥俟斤九人帶領三千騎兵降唐,拔野古、仆骨、奚等酋長也帥部眾降唐。   貞觀三年(六三〇)閏十二月,東謝酋長謝元深、南謝酋長謝強朝唐。東謝、南謝是南蠻的分支,分佈在黔西。唐太宗下詔以東謝之地為應州(今貴州德江縣貞觀三年(六三〇)閏十二月,牂牁酋長謝能羽及兗州蠻向唐入貢。太宗詔以牂牁之地為牂州。黨項酋長細封步賴降唐,唐以其地為軌州境),南謝之地為庄州(今貴州境內),隸屬於黔州都督   貞觀四年(六三〇)正月,李績在白道敗突厥,李靖在陰山大敗頡利可汗。   貞觀四年(六三〇)正月,李靖率三千騎自馬邑進駐惡陽嶺,夜襲定襄,大敗突厥。頡利可汗大驚,遷牙帳於磧口。頡利的親信康蘇密以隋煬帝后蕭氏及其孫楊政道降唐。   貞觀四年(六三〇)三月,各族君長都到長安請唐太宗稱天可汗,唐太宗笑道:「我為大唐天子,難道又為可汗之事嗎?」但此後唐太宗賜給西北各族君長的璽書都用「天可汗」的稱號。   貞觀四年(六三〇)三月,唐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突至蘇尼失兵營,俘頡利,送往長安。   貞觀四年(六三〇)九月,伊吾城主到長安朝唐。先是伊吾內屬,隋於其地設置伊吾郡;隋末,城主向突厥稱臣。頡利被唐攻滅后,伊吾城主率他所屬的七城降唐,唐朝在伊吾設置西伊州(今新疆哈密)。
8
匿名  發表於 2010-9-26 01:11
回復 1# 紆朱曳紫

問候樓主他家所有女性
9
匿名  發表於 2010-9-26 01:18
回復 1# 紆朱曳紫

樓主你不會是個女的吧?如果是女的那就抱歉拉
10
匿名  發表於 2010-9-26 21:42
回復 7# Guest from 220.255.149.x

一次僥倖的勝利說明不了什麼。只能說明中國的文人為主子吹牛的本事很大。
11
匿名  發表於 2010-9-26 21:46
回復 6# Guest from 220.255.149.x

在西域設一、兩個兵營也並不能說明是蕃邦的盟主。大唐初期向東突厥稱臣納貢。大唐初期和後期向土蕃稱臣納貢。就向明朝大部分時間向北方野蠻人進貢一樣。
12
匿名  發表於 2010-9-26 23:03
回復 10# Guest from 172.17.36.x

都把突厥滅拉可汗抓拉著也是僥倖勝利.那你說什麼是真正的勝利.我在問你一句你是中國人嗎?聽你的口氣不象.敢不敢報個字型大小.請你不要篡改我們的中國歷史好嗎?這不包括你,你明白嗎?
13
匿名  發表於 2010-9-26 23:10
回復 11# Guest from 172.17.36.x

在西域設一、兩個兵營也並不能說明是蕃邦的盟主,你的意思美國在別國住軍也是在做遊戲嗎?以你意思美國也不是什麼厲害的角色,因為它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你不要侮辱我們中國人的智慧好嗎?
14
匿名  發表於 2010-10-2 20:51
回復 11# Guest from 172.17.36.x
武則天執政後期,大唐向突厥稱臣納貢。
15
匿名  發表於 2010-10-2 20:52
回復 14# Guest from 172.17.36.x
李世民向吐蕃稱臣納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9: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