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教育進入拼爹時代 孩子如青菜被「挑來撿去」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10-7-15 09: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布時間:2010-07-13 20:21:39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山寨幼兒園:野百合有沒有春天?


  這是位於北京市北二至三環之間的一個房屋租賃中心。穿過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的水果市場,再繞進九曲迴腸的狹小衚衕兒,記者終於找到「A幼兒園」(應「園方」要求,隱去真實名稱)。一個簡易二層樓,三百來平米,100多個孩子按不同的年齡段分成6個班,加上8名老師,6位班主任,3名保育員構成了這家「幼兒園」的全部。

  只想給孩子提供一個避風港

  1983年出生於黑龍江的楊小姐,16歲中專畢業就開始從事早教工作。懷著對首都的嚮往,19歲那年來到北京。看著無人看管的孩子滿衚衕亂竄,她便在一個租來的四合院里開辦了一家面向低收入群體的「幼兒園」。而這家「幼兒園」沒有在相關部門註冊,屬於非法的「黑園」,也就是社會上俗稱的「山寨幼兒園」。

  這裡的收費標準是報名費100元,每月基本費用(包括餐費)380元。「如果加晚餐或者周末留宿就另外加點錢。」楊「園長」介紹。

  從最初的十幾名孩子,發展到如今的一百多人,從月月虧損到扭虧為盈步入正軌,楊「園長」一直堅持著著自己的教育理念,「我不想以教育為產業,變成女強人。我只想給無處可去的孩子提供一個避風港。」

  安全和衛生是楊「園長」最上心的。「公立幼兒園出了事情還有教育局來頂,我們這樣的幼兒園就只能自己負責了。我們園一年中沒出過安全事故,這在同行業中已算不錯了。」

  目前,園內每天都將孩子們的玩具消毒,還雇了專門的保安人員。但楊「園長」也承認,由於資金有限,還達不到正規幼兒園那樣的水準。而這裡的「保安」也與正規幼兒園不同。記者在園門口看到,身著便裝、無任何保安裝備的一男一女把孩子送到家長手上,並對來訪者核實身份。

  其實,「黑園」的安全隱患一直令人擔憂。早在年初,北京朝陽區東壩鄉一家名為「陽光樂園」的無照幼兒園失火,導致一名兩歲半女童葬身火海。

  白天是教室,晚上是宿舍

  走出「A幼兒園」,記者又來到附近的「B幼兒園」——這也是一家「山寨幼兒園」。巴掌大的衚衕口懸掛著「幼兒園」的牌子,「每月300元」的紅字十分醒目。記者以孩子家長諮詢入「園」事宜為由,終被獲准入內。

  走廊左側是裝有空調的活動室,但沒有任何娛樂設施。已是晚上七點鐘了,幾個孩子還在蹦蹦跳跳。右側是兩間教室,其中一間僅十幾平米,還兼作起居室。這裡沒有黑板粉筆。白天把木板收起並在牆上,空出稍有間隔的課桌;晚上把木板放下來,將課桌連成一個大通鋪,床鋪離地面足有兩米多高。

  兩室一廳的房屋構造,除了供十幾個孩子學習休息娛樂外,還是「幼兒園」負責人及家人的住處。沒有陽台,給孩子們洗的衣服就掛在室內走廊兩側窗戶的鐵絲網上只晾不曬。

  為什麼這麼多小孩要在「園」中寄宿?負責人解釋,「就這個小姑娘,他家人有急事回老家了,都沒顧得上見面,打個電話就走了。還有的家長是搞工程建設的,跟著項目走,項目去了外地,人就得跟著走。孩子只能交到我這裡。」農民工學齡前子女構成了「山寨幼兒園」的主要生源。

  儘管條件簡陋,但負責人對自己的生源信心十足,「我們從不缺學生。」據悉,該「幼兒園」還將擇址另開一所規模更大的「分園」。

  家長:無奈中的唯一選擇

  放學時分,孩子陸續被家長接走,一位父親帶著孩子騎車剛走出幾步,意識到孩子的榮譽小紅花掉了,趕緊下車給孩子撿起來。記者趁機追了上去。「在這學不到什麼,不過是一個看孩子的地方。我也想讓孩子上好一點的幼兒園,可人家門檻高,要麼收贊助費,要麼還得找關係,咱一個批發水果的,哪有那本事?」 來京務工12載的劉先生告訴記者。

  聽到記者提出「是否擔心非正規幼兒園令人堪憂的伙食衛生狀況影響孩子的健康」這樣的問題,劉先生竟有些驚詫,「這樣的要求太高了,孩子能有人管就不錯了。」

  去「山寨幼兒園」,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是無奈中的唯一選擇。

  記者了解到,某「山寨幼兒園」的費用在從每月380元漲到550元時,沒有給家長任何解釋。但許多家長還是忍氣吞聲接受了。

  緊鄰前兩家幼兒園的「C幼兒園」也是山寨版的。該「園」負責人是一對夫妻。有家長向記者反映,這對負責人除了家長來交學費的時候笑眯眯的,平時對人很兇。園裡聘請的幼教也基本沒什麼教學經驗。

  雖然該「園」的整體辦學水平並不高,但「園」方對防疫防病的警惕性卻很高。一位家長說,前段時期兒童手足口病比較嚴重。他的孩子手心上長了一個紅點,雖然身體並無大礙,但「園」長還是不讓入「園」,一定要等孩子恢復之後再說。

  

  
山寨幼兒園:野百合有沒有春天?


  孩子們的尷尬未來

  筆試。「1、3、7、8和2、4這兩組數字有什麼共同點?」

  面試。「現場即興作一首題為秋天的詩。」

  這都是幼兒園升小學的經典試題,其難度足以令無數成年人折腰汗顏。本地生源錄滿了,剩下小部分名額才讓外地孩子通過一道道關卡來競爭。

  而「山寨幼兒園」出身的孩子,為提高成功率,只得像現在大學生投簡歷一樣,走馬燈似地出入於各校,輪流招架一場又一場的考試。曾有一個孩子,一圈考下來,哪個小學都沒考上,家長無奈之下找到教育局。教育局雖承諾一定解決入學問題,但只能安排在五環開外的小學。「教育部門總說不要讓幼教小學化,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可面對這些艱難甚至可以說是刁難性的考試,還輕鬆得了嗎?」楊「園長」抱怨道。

  據楊「園長」回憶,有一次,她和家長帶著學前班幾十個孩子去參加某小學的考試,凌晨4點趕到時,小學門前已擠滿了人,只招90個名額,卻有 200多人去應試。筆試有十個題目,面試時有四位考官,全考下來得一個半小時,程序相當複雜。

  「小學教育屬於義務教育範疇,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怎能對孩子像選青菜一樣,挑來撿去?雖然有些問題是長期發展不足造成的,無法一蹴而就,但還是希望政府為這些外來務工者多做一些實事,解決好其子女的教育問題。」楊「園長」說。

  收編還是取締?

  採訪中,楊「園長」一直強調,「山寨園的確是遊離在現行體制之外,但是如果沒有我們,這些孩子要到哪裡去?我們縱然有千般不好,但收容終歸勝過拋棄。」

  記者在北京市教委學前教育處的網頁上看到,截止到2003年6月,已註冊民辦幼兒園包括中外合作開辦的僅有66所。這些民辦園不僅數量少,而且費用極高。從一份北京某雙語幼兒園的收費明細表上看出,孩子的月平均費用竟高達6000元,遠遠超出了工薪家庭的承受能力。

  隨著新生人口的大幅增長,近三年出生的「金豬寶寶」、「奧運寶寶」中,戶籍人口佔49%,非戶籍佔51%,現有的幼兒園資源僅能滿足一半的入園需求。而北京擁有合法身份的幼兒園卻在不斷減少,據北京市教育部門統計,目前全市共1266所合法幼兒園,比起 1996年北京市共3056所幼兒園,下降了58.57%。

  而據《北京晚報》等媒體報道,全市共有「山寨幼兒園」1298所,超過全市註冊的1266所幼兒園。辦園經費不足、教師隊伍不穩,收費混亂是 「山寨幼兒園」普遍存在的問題。

  今年北京兩會上,市政協委員杜雨田曾提案建議,應制定北京市學前教育總體規劃,儘快將幼兒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對此,市教委答覆表示,曾提出將學前一年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的設想,並進行過經費預算。但由於財政支出有限,政府目前尚無能力支付。

  其實就投入一項來說,以2008年為例,十幾億元教育附加費中,僅有0.39億元投向學前教育,佔總數的3.1%。且這為數不多的錢都投入到了城八區的145所公辦園。那些幼兒園很多本身就具備良好的環境、基礎設施和師資,國家撥款對他們來說就是「錦上添花」。而那些條件簡陋、真正亟需雪中送炭的「山寨幼兒園」卻只能孤軍奮戰,享受不到半點政策扶持。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朵在辛勤的澆灌下欣欣向榮,另一朵卻因無人灌溉生存多艱。

  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曾表示,政府應該鼓勵社會力量辦園,構建多樣化的辦園體制,來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但如何正確引導民間力量參與學前教育,規範和完善社會力量辦園?政府沒有給出答案。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認為,如果僅僅是由於安全問題、辦學質量等被取締,還是會死灰復燃,「政府資金入注,幫助其改善。這是比較好的解決方式。」「經過辦學資質審核,成為正式的有辦學資質的幼兒園。」

  暮色漸濃。記者結束採訪,沿途返回。衚衕兩側的練歌房傳出激情澎湃的歌聲,成人用品商店也打出電子顯示屏。一牆之隔,牆內是破落的批發市場和散落在市場深處的「山寨幼兒園」,牆外是在晚霞的輝映下愈顯巍峨的寫字樓。一出衚衕,便是車水馬龍的公路。

  還有多少無處可去的兒童,正淹沒在這夜色之中?

  點評:中國教育的「拼爹」時代

  作者廖保平(資深評論人士)

  在教育資源有限的前提下,既得利益者從不公平中獲得好處,就等於剝奪貧困者受教育的機會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在中國,教育不公已經備受詬病,尤其是受教育的過程,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存在教育不公現象,有的因為沒有戶籍而無處可讀,有的因為學費高昂而無錢可讀,有的因為冒名頂替而無從可讀,有的因為加分泛濫而無緣可讀……林林總總,已經讓公眾覺得教育不公成了中國社會中最不公平的事情之一,不進行刮骨療傷式的改革難以重建信心。

  中共十/七大.報告曾提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在今年兩會上,溫家寶總理說,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因此,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維護教育公平是政府的基本職責。教育不公不僅讓教育喪失社會階層流動的調節器功能,還將嚴重損傷政府的公信力、社會的和諧,以及國家未來的發展。教育的不公加劇社會公平,我們很難想像一個階層疑固、差距懸殊、彼此割裂的社會,將是一個可愛的社會。

  中央對教育公平重要意義的認識不可謂不深刻,但推進教育公平如此艱難,以致社會積怨如此之深,一方面因實現教育公平是一項複雜的工程,非一日之功;另一方面是既得利益者的反對,讓教育公平推進阻力重重。

  既得利益者當然很喜歡排他性的不公平,這會讓他們有「大顯身手」的空間,能從中暗箱操作、批條子、打招呼,甚至從量身定製的遊戲規則中得利。拿加分泛濫來講,正是設計有條件可鑽的空子,讓有背景的家庭可以通過「條件」運作來為子女獲得便利,從不公平中得到好處。又比如雖然打破教育上的戶籍限制,將會讓教育的投入、學生的受教育權利不再受戶籍影響,但也必然「擠占」既得利益者的教育資源,因而遭到地方保護主義、既得利益者的反對有關。

  在教育資源有限的前提下,既得利益者從不公平中獲得好處,就等於剝奪貧困者受教育的機會,有家庭背景的學生靠權力、金錢獲得擇校機會,就等於讓下層家庭學生失去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機會,在一加一減之中,埋下了學生將來在就業、生活的種種不公,當這種不公平不斷被固化,每一個人不是依靠個人的努力,而是依靠「拼爹」,必將造成強者通吃,強者恆強的格局。

  改變這一格局,有賴教育體制改革,但長期以來,我們所謂的教育體制改革,不過是一場場「內部人改革」,就是說,由掌控教育資源的行政部門主導改革,作為既得利益者,其改革只會讓近水樓台者先得月,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往往是被這些改革「改」掉的,於是,教育市場看似更開放了,其實優質教育仍被既得利益者霸佔。

  造成如此結果的根本原因,是教育改革缺乏有效的公眾參與和利益博弈機制,改革變成既得利益者的閉門造車,想怎麼造就怎麼造,最終讓教育偏離公平的軌道。要想打破現有格局,必須建立公共政策決策機制,讓公眾參與到改革的決策中來,通過多元利益表達和利益博弈,來遏止既得利益者通吃的局面,使教育公平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

  遺憾的是,我們仍然不能在這方面看到大的改變,現在,我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審議通過,教改即將進入實施階段。雖然,這次教改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但仍然是教育行政部門主導,既沒有搞聽證會,也不有進行公開討論,很難說建立了公眾參與決策的機制,也很難說有什麼利益相關方的博弈,更很難說不會被既得利益者左右,最終偏離公平的軌道。但願我這只是杞人之憂吧。(國際先驅導報)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賈春娟 實習記者沈念祖(中國廣播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8 06: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