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直面人口之變:2015年城鎮人口將超過農村人口

[複製鏈接]

5522

主題

1萬

帖子

6011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紆朱曳紫 發表於 2010-7-8 03: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近日在南京召開的中國人口學會年會上傳來消息,「十二五」時期,我國人口發展呈現明顯階段性特點,將發生重大轉折性變化。這些重大變化主要有三個:一,「十二五」期末,我國人口總量將達到13.9億左右;二,城鎮人口將突破7億,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三,城鎮人口流動活躍,而在流動人口中,「80后」人口已成為主體。

  據中廣網消息「十二五」期末,我國人口總量將達到13.9億左右,城鎮人口將首次超過農村人口突破7億。對此,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曹景行作如下點評:

  曹景行:根據中國人口協會年會透露的消息,到2015年,中國人口總量接近14億,城鎮人口可能要第一次超過農村人口。但是如果在統計方面考慮兩個因素,用不了到2015年,這個變化就已經實現。

  以中國人口總數來說,如果以現在的人口普查為準,將有為數不少的一批沒有戶口的人將正式登記,中國人口基數將有所改變。

  第二就是現在統計城鎮人口是不把流動人口計算在裡面,實際上大批農民工在城市已經長期居住和工作,他們的子女有的甚至就是在城市出生,但是在人口統計當中,仍然把他們算作農村戶口。

  這兩個變化顯示的是中國人口的結構性矛盾,也就是中國的現有人口實際上已經超出了統計,而中國的城鎮人口也超出了現在的統計數字,所以以更符合實際的統計數字作為決策依據才能使決策不至於被統計數字所誤導。

5522

主題

1萬

帖子

6011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11
沙發
 樓主| 紆朱曳紫 發表於 2010-7-8 03:19 | 只看該作者
 另據南方報業網評論

  城鎮人口首超農村人口,「80后」人口成為流動人口的主體,事實終將證明,這是兩件必將深遠影響中國社會的大事。首先它表明,儘管戶籍壁壘還未根本打破,但中國城市吸納人口的能力在顯著增強,而眾所周知,城鎮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國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標。其次它意味著,「80后」流動人口群體對城市的認同度遠遠高於農村,與其父輩相比,他們更渴望融入城市。

  人口發展的這些變化已經是大勢所趨,現在的問題就只剩下:我們如何迎接這一變化?接納更多的人口,尤其是更多的「80后」農民工進入城市,成為城市的一員,我們的城市和社會是否做好了準備?

  中國要走向現代化,只要借鑒先進國家的經驗,走城市化的道路,這早成共識。但客觀而言,中國城市化面臨的難度的確大大超過其他國家。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農業人口,轉化不易是一個問題;城市畸高的房價和生活成本又是一個問題;而現在,我們看到,渴望融入城市的是一個新型的群體,他們有新的夢想,對城市有著全新的要求,怎樣因應他們的訴求,對城市而言是一個新的課題。

  在去年金融風暴初期,一些「80后」農民工曾經選擇返鄉。據媒體報道,儘管在家中衣食無憂,但僅僅「上網不方便」一項,便使他們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無法依戀。這樣一代農民工,肯定不會再有其父輩對土地的深沉情感,也不會再把「打工掙票子,回去蓋房子,娶妻生孩子」作為進城的唯一目標。儘管在他們身上,早被輿論打上了諸如「忍耐和包容性差」、「過度物質化」、「缺乏責任感」等標籤,但這樣的標籤實際上卻不妨作辯證解讀,從另一面鏡子,透出的則是另一種特徵:更關注自我,權利意識更強,更勇於表達自己的訴求。

  這樣新型的流動人口不可阻擋地進入城市,對企業、城市乃至社會都堪稱挑戰。就企業而言,當員工並不把賺錢視為第一要務的時候,如何讓管理層與其打交道,如何培養其忠誠度,顯然不能率由舊章。最近一些勞資糾紛中,這一點已清晰顯示出來,就城市和社會而言,不僅要消除阻隔「80后」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那些不公平的限制,也亟需在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方面有所變革。當前,許多城市競相提出「創建國際大都市」的口號,如果這樣的口號是服務於提升城市品質和城市人口歸屬感的目標,當然是好的,但從操作上看,城市管理者更強調的是居民對管理的服從,這就很讓人困惑:要建國際大都市,為什麼不先著眼於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須知,在新一代流動人口這裡,一味看重壓制效力,片面強調服從的時代已一去不返。

  美國研究移民的學者曾經指出,第一代移民由於常拿遷出地更糟的境況作比較,因此容易滿足於現狀,哪怕其面對的是不公平的現實;第二代移民則不然,他們拿來作參照的,主要是遷入地居民的生活,社會不公正給他們的刺痛感遠超父輩。「80后」等新一代農民工很大程度上就具備第二代移民的心理特點。正由於刺痛感更深,他們的忍耐性確實不高,甚至可能會採取比較激烈的對抗。面對這種狀況,單純指責他們「忍耐和包容性差」是容易的,但衝突的引信卻不會因為這種指責而告拆除,那麼社會何不少點指責,而努力多做一些調整的工作呢?

  有人說:「新一代農民工的轉變和轉型,孕育了未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無限可能。」隨著人口發展的變化,這一進程也許還會加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02: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